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2-11-06 18:42: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揭露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现代社会资讯科技发达,人手一机平板电脑或智能型手机的情况相当普遍。前述产品本身因具有多元好用的功能,诸如:照相、接收电子邮件、下载铃声、图片、游戏,还有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可供下载,让生活增添色彩带来实用便利,故产品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
3.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前述产品均朝向轻、薄、短、小型化发展。对应地,与这些产品搭配使用的电连接器组件也必须跟着缩小。然而,前述趋势让电连接器组件内部可用的空间更受局限,导致电路板上的接点之间的间隔紧密,无疑增加了蕊线对位焊接到电路板上的接点的困难。再者,紧密排列的接点也会使与其焊接的蕊线的线径受到限制,造成电连接器组件无法实现大电流的应用。
4.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揭露之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揭露之一实施方式,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含电缆、电路板以及插头。电缆包含电源线及信号线。插头包含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信号线经由电路板上的电路电连接信号端子。电源线未经由电路板上的任一电路而电连接电源端子。
7.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缆及插头分别位于电路板的两侧。电连接器组件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一者:电源端子越过电路板以电连接于电源线;电源线越过电路板以电连接于电源端子;电源端子借由中继电线越过电路板以电连接于电源线;以及电源线及电源端子在电路板上方电连接。
8.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插头进一步包含另一电源端子。这些电源端子分别对应电路板的相反两表面。这些电源端子均未经由电路板上的任一电路而电连接电缆。
9.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每一电源端子具有夹持结构。夹持结构夹持于电源线上。
10.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分别对应电路板的相反两表面的电源端子的夹持结构同时夹持于电源线上。
11.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含间隔件。间隔件设置于电路板的表面上,并与电源端子连接,以维持电源端子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
12.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含模塑层。模塑层包覆电路板的整体、电源端子的至少一部分、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间隔件的整体以及电缆
的至少一部分。
13.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与电路板电性绝缘。
1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揭露之一实施方式,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使插头的信号端子经由电路板上的电路电连接电缆的信号线;以及使插头的电源端子未经由电路板上的任一电路而电连接电缆的电源端子。
15.在本揭露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含:将间隔件在电路板的表面上与电源端子连接,以维持电源端子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以及形成模塑层包覆电路板的整体、电源端子的至少一部分、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间隔件的整体以及电缆的至少一部分。
16.综上所述,在本揭露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电缆的电源线与插头的电源端子是直接电连接,并未经由电路板上的任一电路。借此,电源线并不会受到电路板上的接点尺寸的限制而可自由增加线径,从而可使电连接器组件实现大电流的应用。
17.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揭露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揭露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18.为让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19.图1a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20.图1b为绘示图1a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
21.图2为绘示图1a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元件的分解图。
22.图3为绘示图1a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元件的局部分解图。
23.图4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侧视图。
24.图5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侧视图。
25.图6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侧视图。
26.图7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2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8.100,200,300,400:电连接器组件
ꢀꢀꢀꢀꢀꢀꢀꢀꢀꢀꢀꢀꢀ
110,210,410:电缆
29.111,211,411:电源线
ꢀꢀꢀꢀꢀꢀꢀꢀꢀꢀꢀꢀꢀꢀꢀꢀꢀꢀꢀꢀꢀꢀꢀ
112:信号线
30.120:电路板
ꢀꢀꢀꢀꢀꢀꢀꢀꢀꢀꢀꢀꢀꢀꢀꢀꢀꢀꢀꢀꢀꢀꢀꢀꢀꢀꢀꢀꢀꢀꢀ
130,230,430:插头
31.131,231,431:电源端子
ꢀꢀꢀꢀꢀꢀꢀꢀꢀꢀꢀꢀꢀꢀꢀꢀꢀꢀꢀꢀꢀ
131a:夹持结构
32.131b,142:定位结构
ꢀꢀꢀꢀꢀꢀꢀꢀꢀꢀꢀꢀꢀꢀꢀꢀꢀꢀꢀꢀꢀꢀꢀꢀ
132:信号端子
33.133:模塑体
ꢀꢀꢀꢀꢀꢀꢀꢀꢀꢀꢀꢀꢀꢀꢀꢀꢀꢀꢀꢀꢀꢀꢀꢀꢀꢀꢀꢀꢀꢀꢀ
134:外壳
34.140:间隔件
ꢀꢀꢀꢀꢀꢀꢀꢀꢀꢀꢀꢀꢀꢀꢀꢀꢀꢀꢀꢀꢀꢀꢀꢀꢀꢀꢀꢀꢀꢀꢀ
141:卡槽
35.150:模塑层
ꢀꢀꢀꢀꢀꢀꢀꢀꢀꢀꢀꢀꢀꢀꢀꢀꢀꢀꢀꢀꢀꢀꢀꢀꢀꢀꢀꢀꢀꢀꢀ
360:中继电线
36.s101,s102,s103,s104: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揭露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
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揭露。也就是说,在本揭露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8.请参照图1a至图2。图1a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立体图。图1b为绘示图1a中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的侧视图。图2为绘示图1a中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的部分元件的分解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电缆110、电路板120以及插头130。电缆110包含电源线111及多个信号线112。插头130包含两电源端子131及上下两排信号端子132。信号线112经由电路板120上的电路电连接信号端子132。举例来说,电路板120的相反两表面(亦即,电路板120在图1b中的上下表面)在靠近电缆110的一侧上设有多个第一侧接点(图未示)分别与信号线112耦接,并在靠近插头130的一侧上设有多个第二侧接点(图未示)分别与信号端子132耦接。前述的各第一侧接点及第二侧接点可以是指电路板120上的焊垫/焊盘(pad)。两电源端子131分别对应电路板120的相反两表面。电源线111未经由电路板120上的任一电路而电连接两电源端子131。换句话说,电源端子131与电路板120电性绝缘。
39.具体来说,电缆110及插头130分别位于电路板120的两侧。在图1a与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两电源端子131越过电路板120以电连接于电源线111。在此所称的「越过」是指电源端子131由电路板120的一侧延伸并经电路板120的表面上方而连接至电路板120的另一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述两侧为分别位于电路板120相反的两边缘,但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另外,电源端子131的延伸起点与终点可选择性地分别接近电路板120的前述两边缘,且任一者可在两边缘内或外。
40.详细来说,以下特以完全符合usb 3.0promoter group于2019年8月版本发布的『universal serial bus type-c cable and connector specification』(release 2.0)规范中表3-4所示的usb 3.0插头130来说明本具体实施例的设计。惟本揭露并不以usb type c为限,其可以应用于各式同时具有信号及电能传输需求的插头。
41.在本实施例中,插头130还包含模塑体133以及外壳134。模塑体133设置于外壳134内。电源端子131与信号端子132部分地嵌合于模塑体133内,并由模塑体133的一侧延伸而出。电路板120部分地嵌合于模塑体133内,因此电路板120与插头130相互固定。
42.请参照图3,其为绘示图1a中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的部分元件的局部分解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电源端子131的末端具有夹持结构131a,且分别对应电路板120的相反两表面的电源端子131的夹持结构131a同时夹持于电源线111上。每一夹持结构131a的外型呈c字型。两夹持结构131a是对接以共同环绕电源线111的外缘。
4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电源端子131的夹持结构131a亦可分别夹持于电源线111上的两处。
44.如图1a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100进一步包含两间隔件140。两间隔件140分别设置于电路板120的相反两表面上,并分别与电源端子131连接,以维持两电源端子131与电路板120之间的距离。另外,电连接器组件100进一步包含模塑层150(图中以虚线表示)。模塑层150包覆电路板120的整体、电源端子131的至少一部分、信号端子132的至少一部分、间隔件140的整体以及电缆110的至少一部分。借此,电连接器组件100的内部电子零件即可受到模塑层150包覆而不外露,从而可达到防水、防尘等功效。而实际上,模
塑层150为内模(internal molding piece),其外侧可进一步形成有另一模塑层作为外模,以进一步包裹插头130的至少部分、模塑层150的整体及电缆110的至少部分。除此之外,模塑层150还可将两间隔件140紧密地固定或压抵于电路板120的相反两表面,因此可间接地提高电源端子131相对于电路板120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借由间隔件140对电源端子131的定位效果,即可有效避免电源端子131在模塑层150内任意偏摆。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间隔件140具有卡槽141以卡合电源端子1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131上设有定位结构131b,而间隔件140上亦设有对应的定位结构142。定位结构131b、142可相互卡合,借以有效避免电源端子131由卡槽141离开而脱离间隔件1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结构131b、142中之一者为凸起结构,且定位结构131b、142中之另一者为凹陷结构。
4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头130亦可仅具有一个电源端子131越过电路板120以电连接于电源线111。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131可在不电连接电路板120的状态下实体接触电路板120。举例来说,电源端子131在与电路板120实体接触的部位可涂布有绝缘漆,但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
48.请参照图4,其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200的局部侧视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电缆210、电路板120以及插头230。相较于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针对电缆210的电源线211与插头230的电源端子231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修改,因此其他未修改之处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恕不赘述。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线211越过电路板120以电连接于电源端子231。借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200中,电源线211同样可自由增加线径,从而可使电连接器组件200实现大电流的应用。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200可进一步包含如图1b所示之间隔件140,且间隔件140可用以卡合电源线211,并受模塑层150包覆而压抵于电路板120上。
50.请参照图5,其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300的局部侧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电缆110、电路板120以及插头230。相较于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针对电缆110的电源线111与插头230的电源端子231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修改,因此其他未修改之处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恕不赘述。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231借由中继电线360越过电路板120以电连接于电源线111。借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300中,电源线111同样可自由增加线径,从而可使电连接器组件300实现大电流的应用。
51.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231与中继电线360的组合,相当于由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131拆成两部件而得,但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300可进一步包含如图1b所示之间隔件140,且间隔件140可用以卡合中继电线360,并受模塑层150包覆而压抵于电路板120上。
53.请参照图6,其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400的局部侧视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电缆410、电路板120以及插头430。相较于图1b所示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针对电缆410的电源线411与插头430的电源端子431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修改,因此其他未修改之处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恕不赘
述。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线411及电源端子431在电路板120上方电连接。详细而言,电源线411及电源端子431分别由电路板120的相对两边缘相向延伸,并在靠近电路板120中央位置的上方电连接。借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400中,电源线411同样可自由增加线径,从而可使电连接器组件400实现大电流的应用。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400可进一步包含如图1b所示之间隔件140,且间隔件140可用以卡合电源线411及电源端子431中之一者,并受模塑层150包覆而压抵于电路板120上。
55.请参照图7,其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主要包含步骤s101以及步骤s102。以下配合图1a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100说明。
56.在步骤s101中,插头130的信号端子132是经由电路板120上的电路电连接电缆110的信号线112。
57.在步骤s102中,插头130的电源端子131未经由电路板120上的任一电路而电连接电缆110的电源端子131。
58.在实际应用中,步骤s101可早于或晚于步骤s102执行。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可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执行于步骤s101与步骤s102之前:将信号端子132与电源端子131模设至模塑体133;将模塑体133装设于外壳134内;以及将电路板120卡合至模塑体133。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含步骤s103以及步骤s104。
61.在步骤s103中,间隔件140在电路板120的表面上与电源端子131连接,以维持电源端子131与电路板120之间的距离。
62.在步骤s104中,模塑层150形成以包覆电路板120的整体、电源端子131的至少一部分、信号端子132的至少一部分、间隔件140的整体以及电缆110的至少一部分。
63.借此,模塑层150可将两间隔件140紧密地压抵于电路板120的相反两表面,因此可间接地提高电源端子131相对于电路板120的稳定性。
64.由以上对于本揭露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电缆的电源线与插头的电源端子是直接电连接,并未经由电路板上的任一电路。借此,电源线并不会受到电路板上的接点尺寸的限制而可自由增加线径,从而可使电连接器组件实现大电流的应用。
6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