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源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7:54: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转接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另外全球化的融合,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对于一些商务人士以及旅行者,需要经常去各个国家与区域;然而,现有的插排中插头与插座是通过连接导线连接成一体的,由于很多国家区域的标准不同,导致插头与插座不能相互匹配使用,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或特殊场合,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源转接器,其具体技术内容如下:
4.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接器包括转接器主体及与该转接器主体可拆卸连接的转接组件;所述转接器主体上设有外露于其壳体表面的l线电极、n线电极和e线电极,所述l线电极和n线电极分别包括由转接器主体上伸出的竖向段,以及由所述竖向段末端弯折的横向段;所述转接组件设有用于对接e线电极的第一对接槽,以及用于对接l线电极和n线电极的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具有分别位居槽两端的电极嵌入位与电极接触位,所述电极嵌入位处的槽口能容所述横向段进出,所述电极接触位处的槽口收窄至挡止所述横向段进出;所述l线电极与n线电极由所述电极嵌入位处进入第二对接槽,并位移至电极接触位与电极弹片实现电接触,所述转接组件具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插脚或电源延长线。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对接槽对称设于第一对接槽两侧,并且第一对接槽和第二对接槽的伸延方向一致。
6.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组件内设有位于第一对接槽的接地构件,所述接地构件包括与转接组件的g插脚或e线连接的主体部,以及由主体部伸延出的一对弹性夹臂,所述弹性夹臂用于当e线电极进入第一对接槽后将其夹持实现电接触。
7.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组件内设有沿第二对接槽延伸的电极弹片,所述电极弹片在电极接触位处与槽口之间的距离小于在电极嵌入位处与槽口之间的距离。
8.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器主体上设有内凹于壳体表面的嵌装槽,所述嵌装槽的一侧壁设置连通外部的开口,于所述嵌装槽内设置有所述l线电极、n线电极和e线电极。
9.进一步的,所述嵌装槽的开口设有一弹性挡板,按压弹性挡板时露出所述开口,松开时弹性挡板复位以遮挡该开口。
10.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挡板包括挡板主体和复位弹簧,所述挡板主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套有复位弹簧,在挡板主体两侧的转接器主体的壳体上设有供挡板主体嵌设并滑动的导槽。
11.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器主体设有若干组接电插孔和直流电接口,所述直流电接口包括usb接口。
12.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器主体设有用于指示接电插孔当前电压档位的指示灯组。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转接器主体与转接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能够满用户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换装对应规格插头的需求,而且弯折形状的l线电极和n线电极更是可以有效避免插座主体与可拆卸插头的接触松动或脱落,配合弹性挡板,使用装配结构十分牢靠,不影受外力影响而松脱,安全性与稳定性更佳。
附图说明
14.图1为电源转接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电源转接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电源转接器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转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电源转接器的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电源转接器的主体内部接线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转接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电极弹片的侧视角度示意图。
22.图9为电源转接器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23.图10为电源转接器的又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下结合附图1至10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25.参见附图1至3,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接器包括转接器主体1及与该转接器主体1可拆卸连接的转接组件2;所述转接器主体1上设有外露于其壳体表面的l线电极11、n线电极12和e线电极13,所述l线电极11和n线电极12分别包括由转接器主体1上伸出的竖向段a,以及由所述竖向段a末端弯折的横向段b;所述转接组件2设有用于对接e线电极13的第一对接槽21,以及用于对接l线电极11和n线电极12的第二对接槽22,所述第二对接槽22 具有分别位居槽两端的电极嵌入位221与电极接触位222,所述电极嵌入位221 处的槽口能容所述横向段b进出,所述电极接触位222处的槽口收窄至挡止所述横向段b进出;所述l线电极11与n线电极12由所述电极嵌入位221处进入第二对接槽22,并位移至电极接触位222与转接组件2的电极弹片24实现电接触,所述转接组件2具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插脚24。
26.具体的,所述转接器主体1上设有内凹于壳体表面的嵌装槽10,所述嵌装槽10的一侧壁设置连通外部的开口100,于所述嵌装槽10内设置有所述l 线电极、n线电极和e线电极。所述转接组件2上的第二对接槽22对称设于第一对接槽21两侧,并且第一对接槽21和第二对接槽22的伸延方向一致,具体是第一对接槽21和第二对接槽22在装配时具有由开口100向对向槽壁的行程,令装配完成后转接组件2能完整嵌于所述嵌装槽内,并且只能通过往开口处移位才能实现脱扣卸装。
27.参见附图9,为防止转接组接2在非人为情况下发生移位以致脱扣,在所述嵌装槽10的开口100处设有一弹性挡板3,所述弹性挡板3包括挡板主体 31和复位弹簧32,所述挡板主体31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连接柱33,所述连接柱33上套有复位弹簧32,在挡板主体31两侧的转接器主体1的壳体上设有供挡板主体31嵌设并滑动的导槽14,按压弹性挡板3时露
出所述开口100,松开时弹性挡板3复位以遮挡该开口100。
28.参见附图4至8,所述转接组件2内设有位于第一对接槽21的接地构件 23,所述接地构件23包括与转接组件2的g插脚或e线连接的主体部231,以及由主体部231伸延出的一对弹性夹臂232,所述弹性夹臂232用于当e线电极13进入第一对接槽21后将其夹持实现电接触。所述电极弹片24沿第二对接槽22延伸,其在电极接触位222处与槽口之间的距离小于在电极嵌入位 221处与槽口之间的距离,这样在横向段b进入电极嵌入位221时,由于电极弹片24与槽口的距离较大,故其未能接触到横向段b,而随着横向段b移位至电极接触位,电极弹片24与槽口的距离收窄令到电极弹片24接触到横向段 b,此时电极已完整进入到转接组件2内,无漏电风险,安全性更佳。
29.考虑到电子产品的充电问题,参见附图1,所述转接器主体除设有若干组接电插孔15外,还设若干组直流电接口16,所述直流电接口16包括usb接口、type-c接口或lighting接口,该些直流电接口16分别与内部的电路板连接,由电路板实现交直流转换,在此不一一细述。
30.同时,为便于用户了解当前接电插孔的电压,参见附图1,所述转接器主体1设有用于指示接电插孔当前电压档位的指示灯组17,例如分为220v和 110v两个指示灯,这样可避免在用电器电压不适配而导致的无法使用或损害情形。
31.本专利的又一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转接组件2还可以是包括连接座201、插头202和电源延长线203,所述连接座201 设有用于对接e线电极13的第一对接槽21,以及用于对接l线电极11和n 线电极12的第二对接槽22,所述第二对接槽22具有分别位居槽两端的电极嵌入位221与电极接触位222,所述电极嵌入位221处的槽口能容所述横向段 b进出,所述电极接触位222处的槽口收窄至挡止所述横向段b进出;所述l 线电极11与n线电极12由所述电极嵌入位221处进入第二对接槽22,并位移至电极接触位222与转接组件2的电极弹片24实现电接触,连接座201和插头202之间由电源延长线203相接,适用于需要延长接线的场合。
32.具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插脚24,也可是具有电源延长线,令其可适用于长距离接地的场合。
33.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技术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