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饮料萃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8 18:48: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萃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咖啡、茶等饮料的饮料萃取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饮料制取设备相继出现。其中,以茶饮机为代表的饮料制备机主要包括萃取装置、水罐、加热元件和水泵,使用时,将包装有咖啡粉末、茶粉或奶粉等类似于果冻包的胶囊置于萃取装置内,并通过驱动机构使萃取装置中的两机件合拢形成密闭的酿造室,向胶囊内注入热水进行萃取。萃取完成后,需要将使用过的胶囊取出。
3.经查,一专利号为zl201020113007.1(公告号为cn20161768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饮料酿造装置的送包脱包结构》披露了这样一种液压驱动式驱动结构,包括机座的后壁上固定有内固定座,该内固定座上开有轴向贯穿的后进水通道,所述第二机件内具有后端开口的后腔室,所述第二机件的后腔室活动套设在内固定座上并能相对内固定座前后滑移,且所述内固定座的外周面与第二机件的后腔室内周壁之间为液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机件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机件上的凹腔的出液通道;所述安装部的导向孔内具有内肩胛,所述各导向柱上还套设有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机座的前壁上,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导向孔内的内肩胛上,所述第一机件上开有连通所述酿造空间和外界的前进水通道。上述液压驱动式驱动结构通过水压锁紧两机件,由于液压活塞结构必须配合电磁阀等泄压水路,造成饮料萃取装置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饮料萃取装置。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装配精度更高、且能够减少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量的饮料萃取装置。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饮料萃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7.第一机件,其侧部设有卡钩,该卡钩的上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钩部;
8.第二机件,可上下转动地铰接于所述第一机件后端,所述第二机件的前部侧壁开有前后延伸的条形孔,该条形孔中穿设有能前后移动、并能被所述钩部钩住的锁定轴;
9.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机件上下转动和所述锁定轴前后移动;
10.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锁定轴的向前移动;
11.所述第二机件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完全打开位置、中间位置和合拢位置:
12.当所述第二机件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限位结构的协同配合将所述锁定轴定位于所述条形孔后端、并与所述钩部分离,
13.当所述第二机件转动至中间位置时,所述限位结构能够动作以解除对所述锁定轴的前移限制,从而使所述驱动机构能驱动所述锁定轴在所述条形孔中向前移动至进入所述钩部,
14.当所述第二机件位于合拢位置时,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锁定轴定位于所述条形孔中前端、并被所述钩部钩住,以限制所述锁定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机件从而锁定第一机件和第二机件的相对合拢状态。
15.上下方向是指第二机件的高度方向,前后方向是指第二机件的长度方向。
16.为了进一步缩短锁定轴在解除锁定后的前移行程,所述第二机件在中间位置时与所述第一机件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0
°

17.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二机件的底壁上开有穿孔,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18.限位块,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锁定轴的前方,所述限位块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的下缘向下延伸的杆部,该杆部穿设于所述穿孔中,且在所述杆部与所述第一机件分离时,所述主体部后端与所述锁定轴相抵,在所述杆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机件接触时,所述限位块能向上移动以使所述主体部后端与所述锁定轴错位,从而解除对所述锁定轴的前移限制;
19.弹性件,使所述限位块始终具有向下移动而靠近所述第一机件的趋势。通过第一机件与限位块的接触来触发限位块向上动作而实现接触对锁定轴的前移限制,不仅无需另外设置驱动限位块动作的结构,使该饮料萃取装置结构更加简单,还使限位块准确地响应第一机件和第二机件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使该饮料萃取装置的装配精度更高。
20.为了便于安装限位块和弹性件,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机件上方的安装板,该安装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机件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主体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中,且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机件的底壁之间还能形成供所述锁定轴容置于其中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开有插槽,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有插设于所述插槽中的插接柱,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插接柱上的弹簧。当限位块向上移动后能与第二机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此时,锁定轴能够前移至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并定位于条形孔中前端,同时,锁定轴还钩部钩住。
21.为了便于锁定轴在接触钩部的后表面后与限位块错位,在所述主体部的后部下侧设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的第一斜面,和/或,所述钩部的后表面下侧设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或第二斜面能够引导锁定轴向前移动。
22.为了使驱动机构更加简单,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上下转动地铰接于所述第二机件上的手柄、及设于所述手柄和锁定轴之间的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用于将所述手柄的上下转动转变成所述锁定轴的前后移动。
23.进一步设计,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传动轴铰接于所述手柄的下侧,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传动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传动轴铰接于所述第二机件的后部,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锁定轴转动连接。
24.为了使锁定轴不容易脱出钩部,当所述第二机件位于合拢位置时,所述锁定轴和所述第三传动轴的连线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上方。当所述第二机件位于合拢位置时,锁
定轴被钩部钩住,第二连杆对锁定轴施加向上的作用力,而钩部能够限制锁定轴的向上移动,从而使锁定轴能够稳定地在钩部中,不容易脱出钩部;若将锁定轴和所述第三传动轴的连线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下方,通过延长钩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也能起到使锁定轴不容易脱出钩部的效果,但是,钩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过长会导致锁定轴的前移行程过长,不仅需要驱动机构输出更大的动力,还会影响锁定轴进入钩部的准确度,对饮料萃取装置的装配精度要求更高。
25.为了使第二机件两侧的锁紧作用更加牢固、均衡,所述第二机件的两侧各开有一所述的条形孔,所述第一机件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卡钩,所述锁定轴的两端分别各自穿出对应侧的条形孔中、并能与对应侧的钩部配合连接;所述传动结构有两组,且各组传动结构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机件的对应侧侧壁设置。
26.为了使锁定轴不容易脱出钩部,所述钩部的下表面上设有弧形区域,该弧形区域向上拱起、并用于与所述锁定轴的顶部配合。弧形区域的设计能够对锁定轴进行定位,使锁定轴不容易脱出钩部。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钩部钩住锁定轴以限制锁定轴向上远离第一机件从而锁定第一机件和第二机件的相对合拢状态,能够降低饮料萃取装置的生产成本,还通过限位结构第二机件转动至中间位置时动作以解除对锁定轴的前移限制,使锁定轴在解除锁定后才能在条形孔中向前移动至进入钩部,能够减少第二机件转动过程中锁定轴的前移行程,能够便于更加精准地控制锁定轴的轨迹以确保锁定轴在第二机件的转动过程中准确地进入钩部,实现第一机件和第二机件相对合拢的有效锁定,使饮料萃取装置配合精度更高,第一机件和第二机件相对合拢时不容易出现故障,并且,采用这种分段作用的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能够在第二机件向下转动过程的后期减少阻力、并在向上转动过程的后期增加动力,从而能够减少驱动机构输出的动力,若该驱动机构为自动化设备,则能有效节省能耗,若该驱动机构为手动装置,则能够使用户操作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视图(第二机件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第二机件位于中间位置时);
30.图3为图2的纵向剖视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视图(第二机件位于合拢位置时);
32.图5为图4的纵向剖视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块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6.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是指第二机件2的高度方向,前后方向是指第二机件2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是指第二机件2的宽度方向。
37.本实施例中的饮料萃取装置,包括第一机件1、第二机件2、驱动机构和限位结构。
其中,第二机件2可上下转动地铰接于第一机件1后端而能相对于第一机件1打开或合拢(见图1、图2和图4);具体地,第二机件2的后端和第一机件1的后端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轴91铰接(见图2)。第一机件1的两侧均设有卡钩3,各卡钩3的上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钩部31(见图1);第二机件2的前部两侧各开有一前后延伸的条形孔21,一锁定轴20同时穿过两侧的条形孔21(见图1),且该锁定轴20能在条形孔21中前后移动、并能被钩部31钩住(见图4),从而能够锁定第一机件1和第二机件2的相对合拢状态。相比于液压式驱动,通过锁定轴20和钩部31的配合实现第一机件1和第二机件2的相对合拢状态的锁定,能够简化装置结构,从而降低饮料萃取装置的生产成本。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机件2上下转动和锁定轴20前后移动。该限位结构用于限制锁定轴20的向前移动。
38.本实施例中,第二机件2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完全打开位置、中间位置和合拢位置:当第二机件2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驱动机构和限位结构的协同配合将锁定轴20定位于条形孔21后端、并与钩部31分离(见图1);当第二机件2转动至中间位置时,限位结构能够动作以解除对锁定轴20的前移限制,从而使驱动机构能驱动锁定轴20在条形孔21中向前移动至进入钩部31(见图2);当第二机件2位于合拢位置时,驱动机构将锁定轴20定位于条形孔21中前端、并被钩部31钩住,以限制锁定轴20向上远离第一机件1从而锁定第一机件1和第二机件2的相对合拢状态(见图4)。
39.本实施例中的饮料萃取装置,通过钩部31钩住锁定轴20以限制锁定轴20向上远离第一机件1从而锁定第一机件1和第二机件2的相对合拢状态,能够降低对驱动机构的加工的精度要求、降低饮料萃取装置的生产成本,还通过限位结构在第二机件2转动至中间位置时动作以解除对锁定轴20的前移限制,使锁定轴20在解除锁定后才能在条形孔21中向前移动至进入钩部31,从而能够减少第二机件2转动过程中锁定轴20的前移行程,能够便于更加精准地控制锁定轴20的轨迹以确保锁定轴20在第二机件2的转动过程中准确地进入钩部31,实现第一机件1和第二机件2相对合拢的有效锁定,使饮料萃取装置配合精度更高,第一机件1和第二机件2相对合拢时不容易出现故障,并且,采用这种分段作用的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能够在第二机件2向下转动过程的后期减少阻力、并在向上转动过程的后期增加动力,从而能够减少驱动机构输出的动力。
40.为了进一步缩短锁定轴20在解除锁定后的前移行程,第二机件2在中间位置时与第一机件1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0
°

41.第二机件2的底壁上开有穿孔22,该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块4、弹性件5和安装板6(见图6)。该限位块4可上下移动地设于锁定轴20的前方(见图2);具体地,安装板6固定于第二机件2上方,且该安装板6的下表面与第二机件2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一容置空间x,限位块4包括主体部41和设于自主体部41的下缘向下延伸的杆部42,主体部41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x中、并能与锁定轴20相抵,杆部42穿设于穿孔22中(见图3)。该主体部41的下表面和第二机件2的底壁之间还能形成供锁定轴20容置于其中的第二容置空间y(见图5)。在杆部42与第一机件1分离时,主体部41与锁定轴20相抵,在杆部42的下端与第一机件1接触时,限位块4能向上移动以使主体部41与锁定轴20错位而分离、并形成该第二容置空间y(见图5),从而解除对锁定轴20的限制(见图3和图5)。主体部41的上表面设有插槽412(见图7),安装板6的底部设有插入插槽412中的插接柱61,且弹性件5为弹簧,该弹簧套设于插接柱61上、并使限位块4始终具有向下靠近第一机件1的移动趋势(见图3)。主体部41的后部下侧设有自上而
下逐渐向前倾斜的第一斜面411(见图3和图5),该第一斜面411能够引导锁定轴20向前移动、限位块4向上移动而使两者错位。
42.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包括可上下转动地铰接于第二机件2上的手柄7、及设于手柄7和锁定轴20之间的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用于将手柄7的上下转动转变成锁定轴20的前后移动。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为手动式驱动机构,由于限位结构的设置,使用户手动操作手柄7时更加省力。具体地,手柄7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二转轴与第二机件2铰接。该传动结构包括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和第三连杆83,该第一连杆81的一端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传动轴84铰接于手柄7的下侧,第一连杆81的另一端、第二连杆82的一端和第三连杆83的一端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二传动轴85铰接,第二连杆82的另一端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三传动轴86铰接于第二机件2的后部,第三连杆83的另一端与锁定轴20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84、第二传动轴85和第三传动轴86可以是独立的部件,也可以是集成在铰接的两个部件中的其中一个部件上。
43.如图5所示,当第二机件2位于合拢位置时,锁定轴20和第三传动轴86的连线位于第二传动轴85的上方。当锁定轴20被钩部31钩住时,第二连杆82对锁定轴20施加向上的作用力,而钩部31能够限制锁定轴20的向上移动,从而使锁定轴20能够稳定地在钩部31中,不容易脱出钩部31;若将锁定轴20和第三传动轴86的连线设于第二传动轴85的下方,通过延长钩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也能起到使锁定轴20不容易脱出钩部31的效果,但是,钩部3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过长会导致锁定轴20的前移行程过长,不仅需要驱动机构输出更大的动力,还会影响锁定轴20进入钩部31的准确度,对饮料萃取装置的装配精度要求更高。
44.如图6所示,钩部31的后表面下侧设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的第二斜面311,该第二斜面311能够引导锁定轴20进入钩部31。钩部31的下表面上设有弧形区域312,该弧形区域312向上拱起、并用于与锁定轴20的顶部配合,从而能够对锁定轴20进行定位,使锁定轴20不容易脱出钩部3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