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麦克风频响与漏音的一体化多模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3:02: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麦克风测试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麦克风频响与漏音的一体化多模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观设计精致、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生活需求的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在消费需求及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化、集成化将成为下一代消费电子产业的竞争核心,全方位智能化、集成化的产品将逐渐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麦克风作为消费类电子的输入端口,广泛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tws真蓝牙无线耳机、运用型手表手环、智能音箱及大量新鲜出炉的智能终端上。
3.现有技术框架下,麦克风的测试主要是两点:一是频响测试,主要是针对麦克风的灵敏度、曲线和失真进行测试;二是气密测试,主要对麦克风的收音路径进行测试,剔除焊接断环漏音或麦克风自身漏音等有瑕疵的产品。
4.现有技术中,这两种测试,是不能同时进行的,需要制作两个测试夹具和两套测试软件分别进行测试。这样一来,测试成本会比较高,测试效率也比较低,此外,一般的麦克风测试,只能单个产品进行测试,在遇到出货量大或者同一个产品上贴有多个麦克风时,测试就会成为一个大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麦克风频响与漏音的一体化多模测试装置,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这两种测试,是不能同时进行的,需要制作两个测试夹具和两套测试软件分别进行测试。这样一来,测试成本会比较高,测试效率也比较低,此外,一般的麦克风测试,只能单个产品进行测试,在遇到出货量大或者同一个产品上贴有多个麦克风时,测试就会成为一个大的瓶颈的问题。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麦克风频响与漏音的一体化多模测试装置,包括:
8.专用测试夹具,所述专用测试夹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上端前侧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前端安装有下压式夹紧装置,所述下压式夹紧装置下端固定连接有测试箱,所述支架下端内侧通过导向柱安装座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测试箱滑动连接于导向柱上;
9.测试微机系统,所述测试微机系统通过传输电缆与专用测试夹具电性连接;
10.多模测试载板,所述多模测试载板设置于底座上端,所述多模测试载板用于进行承载定位待测麦克风。
11.优选的,所述测试箱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隔音板,多个所述隔音板组成密封隔音测试盒,所述密封隔音测试盒内部安装有漏音测试蜂鸣器,所述漏音测试蜂鸣器下端固定
连接有固定硅胶棒。
12.优选的,所述下压式夹紧装置包括下拉把手,所述下拉把手下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端前侧,所述下拉把手中部与连杆上端铰接,所述连杆下端与连接柱铰接,所述连接柱滑动连接于安装板下端前侧,所述连接柱下端与测试箱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底座内部安装有仿生人工嘴,所述底座与仿生人工嘴对应位置处贯穿开设有人工嘴出音孔。
14.优选的,所述测试微机系统内部集成有音频采集卡和人工嘴功放,所述测试微机系统与测试结果显示器电性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多模测试载板包括多模载板托架,所述多模载板托架两侧开设有若干防呆识别孔,所述多模载板托架上开设有若干麦克风出音孔,所述多模载板托架上开设有若干连板fpc挂孔。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实用新型通过技术改进,将麦克风的频响和气密测试,整合在一个测试夹具上,一次可以对频响和气密进行测试,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制作两个测试夹具并分为两次分别测试频响和气密性能,极大地提高了麦克风的检测效率,同时极大降低了麦克风的检测成本;
18.本实用新型将麦克风测试由传统的单模测试,改进为多模测试,解决了现有单模测试的测试瓶颈,实现了麦克风的多模检测,极大的提升了麦克风测试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专用测试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a处局放大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模测试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模测试载板承载待测麦克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中标号为:
26.1、专用测试夹具;101、底座;102、支架;1021、导向柱安装座;103、安装板;104、下拉把手;105、连杆;106、连接柱;107、测试箱;108、导向柱; 109、隔音板;110、人工嘴出音孔;2、测试微机系统;201、传输电缆;202、音频采集卡;203、人工嘴功放;204、测试结果显示器;3、多模测试载板;301、多模载板托架;302、麦克风出音孔;303、防呆识别孔;304、连板fpc挂孔; 4、仿生人工嘴;5、待测麦克风;6、漏音测试蜂鸣器;7、固定硅胶棒。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28.参照图1-6所示,一种麦克风频响与漏音的一体化多模测试装置,包括:
29.专用测试夹具1,专用测试夹具1包括底座101,底座101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架102,
支架102上端前侧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03,安装板103前端安装有下压式夹紧装置,下压式夹紧装置下端固定连接有测试箱107,支架102下端内侧通过导向柱安装座1021固定连接有导向柱108,测试箱107滑动连接于导向柱108上,下压式夹紧装置包括下拉把手104,下拉把手104下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板103上端前侧,下拉把手104中部与连杆105上端铰接,连杆105下端与连接柱106铰接,连接柱106滑动连接于安装板103下端前侧,连接柱106下端与测试箱107固定连接,通过向下拉动下拉把手104即可带动测试箱107下移,压紧待测麦克风5进行检测;
30.测试微机系统2,测试微机系统2通过传输电缆201与专用测试夹具1电性连接,测试微机系统2内部集成有音频采集卡202和人工嘴功放203,测试微机系统2与测试结果显示器204电性连接,音频采集卡202用于进行麦克风收音效果进行收集比对,人工嘴功放203用于驱动仿生人工嘴4和漏音测试蜂鸣器6;
31.多模测试载板3,多模测试载板3设置于底座101上端,多模测试载板3用于进行承载定位待测麦克风5,多模测试载板3包括多模载板托架301,多模载板托架301两侧开设有若干防呆识别孔303,多模载板托架301上开设有若干麦克风出音孔302,多模载板托架301上开设有若干连板fpc挂孔304,多模测试时,fpca或pcba需要是未分板状态,通过连板fpc挂孔304进行待测麦克风5的预定位,待测麦克风5的收音孔与麦克风出音孔302一一对应,测试完成后通过产品位置防呆识别孔303来确认多模中的不良品位置。
32.测试箱107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隔音板109,多个隔音板109组成密封隔音测试盒,密封隔音测试盒内部安装有漏音测试蜂鸣器6,漏音测试蜂鸣器6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硅胶棒7,固定硅胶棒7压紧待测麦克风5使其与多模测试载板 3保持紧压状态,之后人工嘴功放203驱动漏音测试蜂鸣器6发出尖锐蜂鸣声,声音隔绝在密封隔音测试盒内,此时音频采集卡202对多个待测麦克风5上的麦克风收音效果进行收集比对,并将测试结果显示至测试结果显示器204,完成气密漏音测试。
33.底座101内部安装有仿生人工嘴4,底座101与仿生人工嘴4对应位置处贯穿开设有人工嘴出音孔110,检测时,麦克风出音孔302对准人工嘴出音孔110,之后人工嘴功放203驱动仿生人工4发声,声音通过人工嘴出音孔110和麦克风出音孔302传到多个待测麦克风5上的收音孔内,麦克风收音效果由音频采集卡 202收集,通过测试软件比对测试门限,将测试结果显示至测试结果显示器204,至此频响测试完毕。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首先将待测麦克风5通过连板fpc挂孔304定位设置于多模测试载板3上,使待测麦克风5的收音孔与麦克风出音孔302一一对应,之后将承载有待测麦克风5的多模测试载板3设置于底座101上端的检测位置,使麦克风出音孔302对准人工嘴出音孔110,之后向下拉动下拉把手104 即可带动测试箱107下移,使固定硅胶棒7压紧待测麦克风5使其与多模测试载板3保持紧压状态,之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频响测试和气密漏音测试;
35.频响测试:人工嘴功放203驱动仿生人工4发声,声音通过人工嘴出音孔 110和麦克风出音孔302传到多个待测麦克风5上的收音孔内,麦克风收音效果由音频采集卡202收集,通过测试软件比对测试门限,将测试结果显示至测试结果显示器204,至此频响测试完毕;
36.气密漏音测试:人工嘴功放203驱动漏音测试蜂鸣器6发出尖锐蜂鸣声,声音隔绝
在密封隔音测试盒内,此时音频采集卡202对多个待测麦克风5上的麦克风收音效果进行收集比对,并将测试结果显示至测试结果显示器204,完成气密漏音测试。
3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技术改进,将麦克风的频响和气密测试,整合在一个测试夹具上,极大地提高了麦克风的检测效率,同时极大降低了麦克风的检测成本。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