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8:24: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


背景技术:

2.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目前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其转化成电能,随后用于驱动例如电热水炉、电动汽车、卫星部件等,随着各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替代石化燃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太阳能电池板是指从光,尤其是太阳光,直接产生电流的光电元件,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是太阳能利用中的必须装置;
3.然而现有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前板易受到物理敲击和风化的影响使前板损坏和刮花,从而影响透光率,且阳光长时间的照射使前板氧化发黄,进一步影响透光率;且由于太阳能电池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易受到水蒸气、酸性气体、高低温和紫外线等的侵蚀,造成光电转换性能衰减,因此太阳能电池背板膜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包括防护框、多晶硅光伏电池,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正面设置有前板结构,所述前板结构包括玻璃板;
6.所述玻璃板背面与多晶硅光伏电池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玻璃板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玻璃板正面固定安装有抗氧化膜a,所述抗氧化膜a正面固定安装有防刮膜,所述防刮膜正面固定安装有防尘滑膜,所述防护框内壁开设有集尘槽;
7.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背面设置有背板结构。
8.优选的,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内壁固定连接,且多晶硅光伏电池由多个多晶硅片串联而成。
9.优选的,所述背板结构包括基膜,所述基膜正面与多晶硅光伏电池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基膜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基膜背面固定安装有抗氧化膜b,所述抗氧化膜b背面固定安装有防水解油膜,所述防护框内壁开设有引水槽。
10.优选的,所述集尘槽槽口顶部与防尘滑膜正面底部处同一竖直平面,使防尘滑膜表面滑下的灰尘被集尘槽收集,便于养护人员定期清理。
11.优选的,所述防护框为夜光材料,避免在夜间人们不容易看到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出现安全隐患。
12.优选的,所述基膜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避免温差导致的热胀冷缩使基膜产生裂痕,从而降低晶硅光伏电池的保护效果。
13.优选的,所述引水槽槽口顶部与防水解油膜背面底部处同一竖直平面,且引水槽槽口底部与防护框背面处同一竖直平面,使雨水和温差形成的水雾通过防水解油膜滑落至引水槽内流出,避免雨水直接滴落在防护框内壁溅到防水解油膜滑表面。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该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前板结构中的玻璃板将光线透至多晶硅光伏电池,抗氧化膜a避免长时间光照使玻璃板氧化发黄影响透光,且防刮膜避免物理敲击和风化作用影响透光率,防尘滑膜表面的灰尘滑落至集尘槽内,便于维护人员定期清理。
16.(2)、该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基膜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材质避免温差导致的热胀冷缩使基膜产生裂痕,提高了对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保护效果,抗氧化膜b避免基膜受紫外线等的侵蚀产生色沉影响反射效果,防水解油膜避免水蒸气和酸性气体侵蚀多晶硅光伏电池,从而避免光电转换性能衰减现象。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右侧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a处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b处放大示意图。
21.图中:1防护框、2多晶硅光伏电池、3前板结构、301玻璃板、302抗氧化膜a、303防刮膜、304防尘滑膜、305集尘槽、4背板结构、401基膜、402抗氧化膜b、403防水解油膜、404引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包括防护框1、多晶硅光伏电池2,防护框1为夜光材料,多晶硅光伏电池2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1内壁固定连接,且多晶硅光伏电池2由多个多晶硅片串联而成,多晶硅光伏电池2正面设置有前板结构3,前板结构3包括玻璃板301;
23.玻璃板301背面与多晶硅光伏电池2正面固定连接,玻璃板301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1内壁固定连接,玻璃板301正面固定安装有抗氧化膜a302,抗氧化膜a302正面固定安装有防刮膜303,防刮膜303正面固定安装有防尘滑膜304,防护框1内壁开设有集尘槽305,集尘槽305槽口顶部与防尘滑膜304正面底部处同一竖直平面,前板结构3中的玻璃板301将光线透至多晶硅光伏电池2,抗氧化膜a302避免长时间光照使玻璃板301氧化发黄影响透光,且防刮膜303避免物理敲击和风化作用影响透光率,防尘滑膜304表面的灰尘滑落至集尘槽305内,便于维护人员定期清理;
24.多晶硅光伏电池2背面设置有背板结构4,背板结构4包括基膜401,基膜401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基膜401正面与多晶硅光伏电池2背面固定连接,基膜401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1内壁固定连接,基膜401背面固定安装有抗氧化膜b402,抗氧化膜b402背面固定安装有防水解油膜403,防护框1内壁开设有引水槽404,引水槽404槽口顶部与防水解油膜403背面底部处同一竖直平面,且引水槽404槽口底部与防护框1背面处同一竖直平面,基膜
401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材质避免温差导致的热胀冷缩使基膜401产生裂痕,提高了对多晶硅光伏电池2的保护效果,抗氧化膜b402避免基膜401受紫外线等的侵蚀产生色沉影响反射效果,防水解油膜403避免水蒸气和酸性气体侵蚀多晶硅光伏电池2,从而避免光电转换性能衰减现象。
25.该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在使用时,前板结构3中的玻璃板301将光线透至多晶硅光伏电池2,抗氧化膜a302避免长时间光照使玻璃板301氧化发黄影响透光,且防刮膜303避免物理敲击和风化作用影响透光率,防尘滑膜304表面的灰尘滑落至集尘槽305内;基膜401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材质避免温差导致的热胀冷缩使基膜401产生裂痕,提高了对多晶硅光伏电池2的保护效果,抗氧化膜b402避免基膜401受紫外线等的侵蚀产生色沉影响反射效果,防水解油膜403避免水蒸气和酸性气体侵蚀多晶硅光伏电池2。
26.综上可得,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包括防护框(1)、多晶硅光伏电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2)正面设置有前板结构(3),所述前板结构(3)包括玻璃板(301);所述玻璃板(301)背面与多晶硅光伏电池(2)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玻璃板(301)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玻璃板(301)正面固定安装有抗氧化膜a(302),所述抗氧化膜a(302)正面固定安装有防刮膜(303),所述防刮膜(303)正面固定安装有防尘滑膜(304),所述防护框(1)内壁开设有集尘槽(305);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2)背面设置有背板结构(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2)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1)内壁固定连接,且多晶硅光伏电池(2)由多个多晶硅片串联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结构(4)包括基膜(401),所述基膜(401)正面与多晶硅光伏电池(2)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基膜(401)两侧、顶部和底部与防护框(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基膜(401)背面固定安装有抗氧化膜b(402),所述抗氧化膜b(402)背面固定安装有防水解油膜(403),所述防护框(1)内壁开设有引水槽(4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槽(305)槽口顶部与防尘滑膜(304)正面底部处同一竖直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框(1)为夜光材料。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401)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槽(404)槽口顶部与防水解油膜(403)背面底部处同一竖直平面,且引水槽(404)槽口底部与防护框(1)背面处同一竖直平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包括防护框、多晶硅光伏电池,所述多晶硅光伏电池正面设置有前板结构,所述前板结构包括玻璃板。该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前板结构中的玻璃板将光线透至多晶硅光伏电池,抗氧化膜A避免长时间光照使玻璃板氧化发黄影响透光,且防刮膜避免物理敲击和风化作用影响透光率,防尘滑膜表面的灰尘滑落至集尘槽内,便于定期清理;基膜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材质避免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使基膜产生裂痕,提高了对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保护效果,抗氧化膜B避免基膜受紫外线等的侵蚀产生色沉影响反射效果,防水解油膜避免水蒸气和酸性气体侵蚀多晶硅光伏电池,避免光电转换性能衰减。避免光电转换性能衰减。避免光电转换性能衰减。


技术研发人员:葛为 朱蓓丽 花汉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如皋市硕宇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6
技术公布日:2022/1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