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4:48: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家用空调市场上,普通家庭的空调配置正在从一家一台空调变化为一个房间一台空调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现在一家的空调机数量普遍为4-5台。在这种情况下,共用室外机、设置场所少的多管式固定拖的需求正在以城市为中心增加。
3.另外,在某些特定市场,像中小规模的住宿设施一样,也需要对室外机的放置场所空间限制较少的地方应用固定拖式空调器。在这样的需求中,多管式固定拖的需求也在提高,该多管式固定拖具有可以在多个用户之间区分制冷、制热的设定,以实现冷暖同时进行功能。但是,在制热为主运转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的室内机为长配管连接时,由于膨胀阀后到室外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与到室内机的流路阻力产生较大差异,导致了室内机存在所需冷媒循环量不流动的问题,影响主制热情况下少部分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制热制冷同时运行时避免冷媒循环量不足的问题,保证室内机的制热制冷效果。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6.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包括室外机组和多个室内机,所述室外机组包括热交换器、压缩分气组件和分液头,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分气组件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压缩分气组件与多个所述室内机通过管道连接,多个所述室内机通过管道与所述分液头连接,所述分液头与所述热交换器通过管道连接,其中,所述分液头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室外调节阀,所述室外调节阀用于调整所述分液头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冷媒循环量,以调整所述分液头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阻力。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设置热交换器、压缩分气组件和分液头,实现了多个室内机的冷媒循环,同时在分液头和热交换器之间的管道上还额外设置有室外调节阀,通过室外调节阀来调整分液头和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阻力。在该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同时进行制热和制冷时,其中大部分室内机实现制热,少部分室内机实现制冷,此时分液头起到分液的作用,使得由分液头的冷媒大部分经由热交换器经过压缩分气组件进行热循环,少部分冷媒由管路输送至制冷状态下的室内机,实现制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室外调节阀来调整分液头与热交换器之间的冷媒循环量,即调整室外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抑制内向室外机组的热交换器的冷媒的循环量,使得冷媒更容易流向室内机侧,实现了冷媒输送至室内机进行制冷。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额外设置室外调节阀,能够适当调整管路阻力,使得冷媒更易流向
室内机,避免了室内机存在所需冷媒循环量不流动的问题,保证了主制热情况下少部分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8.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调节阀为膨胀阀,所述分液头通过多个分液管道与多个所述室内机连接,且每个所述分液管道上均设置有室内膨胀阀,所述室内膨胀阀用于调整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分液头之间的冷媒循环量。
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在多个分液管道上设置室内膨胀阀,能够配合室外调节阀对管路损失进行调整,在室外调节阀开度过小的情况下,能够调整其他室内机的运行状况,防止低压过低的情况发生,以更好地适应主制热少制冷的系统工况。
10.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调节阀包括多个压力损失不同的室外电磁阀,所述分液头通过多个室外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多个所述室外电磁阀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所述室外管道上,且多个所述室外电磁阀择一开启,以调整所述分液头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阻力。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多个室外压力损失不同的电磁阀,同样能够起到膨胀阀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择一开启,从而调整分液头和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阻力,并且可以使得管路阻力的调整更加精确和具备梯度性。
12.进一步地,所述压缩分气组件包括压缩循环管组、高压分气头和低压分气头,所述高压分气头通过管道与多个所述室内机连接,并用于在制热状态下导通,所述低压分气头通过管道与所述多个室内机连接,并用于在制冷状态下导通,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循环管组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压缩循环管组通过管道与所述高压分气头连接,所述压缩循环管组通过管道与所述低压分气头连接,所述压缩循环管组用于压缩冷媒并调整冷媒的分配流向。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设置高压分气头和低压分气头,分别实现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的冷媒循环分配,保证实现一拖多的工况。
14.进一步地,所述压缩循环管组包括压缩机、第一循环管、四通阀和第二循环管,所述第一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四通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四通阀连接,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四通阀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四通阀用于选择性地将所述热交换器导通至所述第一循环管或所述第二循环管,所述高压分气头与所述第二循环管连接,所述低压分气头与所述第一循环管连接。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四通阀来实现冷媒流向的调整,更加方便,并且控制效果更好。
16.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分气头通过多个高压分气管道分别与多个所述室内机连接,且每个所述高压分气管道上设置有高压截止阀。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设置多个高压分气管道和高压截止阀,能够使得各个室内机的制热循环相互独立进行控制,避免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
18.进一步地,所述低压分气头通过多个低压分气管道分别与多个所述室内机连接,且每个所述低压分气管道上设置有低压截止阀。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设置多个低压分气管道和低压截止阀,能够使得各个室内机的制冷循环相互独立进行控制,避免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
20.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高压分气管道远离所述高压分气头的一端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低压分气管道,且所述高压分气管道与所述低压分气管道的连接点位于所述低压截止阀的出口侧。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通过将高压分气管道和低压分气管道的末端集成在一起,从而使得管路输出集成度更高,室内机只需要单根管道内接受冷媒即可,十分方便,简化了管路布置。
22.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截止阀和所述低压截止阀均为电磁阀。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将高压截止阀和低压截止阀均采用电磁阀,控制效果更好。
24.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
附图说明
25.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中压缩循环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10-室外机组;111-室内机;130-热交换器;150-压缩分气组件;151-压缩循环管组;152-高压分气头;153-低压分气头;154-压缩机;155-第一循环管;156-四通阀;157-第二循环管;158-高压分气管道;1581-高压截止阀;159-低压分气管道;1591-低压截止阀;170-分液头;171-分液管道;173-室内膨胀阀;190-室外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2.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现有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系统,其具备多个室内机,且多个室内机均由同一外机带动,当其中大部分室内机制热而少部分制冷时,管路布置较远的制冷室内机的循环管容易出现冷媒停滞的情况,甚至冷媒不流动,导致该制冷状态下的室内机的制冷效果较差,无法保证同时制热和制冷情况下的良好工况。
33.具体地,现有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如图1所示,例如当室内机a、b、c、d均处于制热状态,而使用长配管设置的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该室内机的冷媒流向如图所示。由于室内机为长配管,管路的阻力变大,冷媒流体在入口、出口共通的情况下,有向着管路阻力扫少的一方多流动的倾向。特别是在管路阻力的差非常大的情况下,流到阻力大一侧的量变得非常少,出现停滞甚至不流动。
34.针对上述问题,经发明人调研发现,其核心在于经过分液头分流的冷媒,大部分都去了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因为该侧的管路阻力小,而极少部分会沿着室内机的长配管流动,在长配管的高阻力情况下,容易造成冷媒停滞甚至不流动的情况,影响室内机的制冷效果。从而使得多管固定拖在主制热的情况下制冷效果较差,影响使用体验。
35.特别地,在大部分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而位于边缘的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下时,从分流到河流位置的管路压损,经由热交换器的一方为

phex,如果经由室内机的一方是

pine的话,在

phex《《

pine时,必要的冷媒量则不会流向室内机,导致其制冷效果较差。
3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其能够合理地对循环管上的各管阻力进行调整,从而避免出现管路阻力差异较大的情况,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来的技术问题。下面对该管路系统进行详细地介绍。
37.第一实施例
38.参见图2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通过额外设置室外调节阀190,能够适当调整管路阻力,使得冷媒更易流向室内机111,避免了室内机111存在所需冷媒循环量不流动的问题,保证了主制热情况下少部分室内机111的制冷效果。
39.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包括室外机组110和多个室内机111,室外机组110包括热交换器130、压缩分气组件150和分液头170,热交换器130与压缩分气组件150通过管道连接,压缩分气组件150与多个室内机111通过管道连接,多个室内机111通过管道与分液头170连接,分液头170与热交换器130通过管道连接,其中,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室外调节阀190,室外调节阀190用于调整分液头170与热交换器130之间的冷媒循环量,以调整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路阻力。
40.在本实施例中,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适用于多管式固定拖空调器,即适用于同一外机供多个内机的情况。具体通过设置热交换器130、压缩分气组件150和分液头170,实现了多个室内机111的冷媒循环,同时在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道上还额外设置有室外调节阀190,通过室外调节阀190来调整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路阻力。在该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同时进行制热和制冷时,其中大部分室内机111实现制热,少部分室内机111实现制冷,此时分液头170起到分液的作用,使得由分液头170的冷媒大部分经由热交换器130经过压缩分气组件150进行热循环,少部分冷媒由管路输送至制冷状态下的室内机111,实现制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室外调节阀190来调整分液头170与热交换器130之间的冷媒循环量,即调整室外调节阀190的开度,能够抑制内向室外机组110的热交换器130的冷媒的循环量,使得冷媒更容易流向室内机111侧,实现了冷媒输送至室内机111进行制冷。而由于室外调节阀190的调节作用,能够使得冷媒顺利流向制冷状态下的室内机111,避免出现冷媒停滞的情况。
41.在本实施例中,室外调节阀190为膨胀阀,分液头170通过多个分液管道171与多个室内机111连接,且每个分液管道171上均设置有室内膨胀阀173,室内膨胀阀173用于调整室内机111和分液头170之间的冷媒循环量。通过在多个分液管道171上设置室内膨胀阀173,能够配合室外调节阀190对管路损失进行调整,在室外调节阀190开度过小的情况下,能够调整其他室内机111的运行状况,防止低压过低的情况发生,以更好地适应主制热少制
冷的系统工况。
42.本实施例中以室内机111为5个为例进行说明,其中5个室内机111分为a、b、c、d、e,依次由近至远放置在不同的房间内,其中室外调节阀190在5个室内机111同时制热或同时制冷时并不起到调整作用,此时的制热或制冷原理可以参考现有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器,本实施例中仅仅以制热主体运转情况下制冷的工况进行说明。当然,此处室内机111的个数并不仅仅限于5个,也可以是6个、7个等其他数量,在此不作限定。
43.在制热主体运转情况下制冷的工况,指的是制热主体运转为在运转室内机111的制热运转的容量比例超过60%以上的情况下切换为制冷主体运转,例如本实施例中a、b、c、d处于制热状态,e处于制冷状态。在这种工况下,室外膨胀阀能够起到调整热交换器130一侧管路的阻力的作用,使得热交换器130一侧的管路阻力与室内机111一侧的管路阻力的差异不会过大,从而保证了冷媒能够流向室内机11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44.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室外调节阀190也可以包括多个压力损失不同的室外电磁阀,分液头170通过多个室外管道与热交换器130连接,多个室外电磁阀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室外管道上,且多个室外电磁阀择一开启,以调整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路阻力。通过多个室外压力损失不同的电磁阀,同样能够起到膨胀阀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择一开启,从而调整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路阻力,并且可以使得管路阻力的调整更加精确和具备梯度性。
45.压缩分气组件150包括压缩循环管组151、高压分气头152和低压分气头153,高压分气头152通过管道与多个室内机111连接,并用于在制热状态下导通,低压分气头153通过管道与多个室内机111连接,并用于在制冷状态下导通,热交换器130与压缩循环管组151通过管道连接,压缩循环管组151通过管道与高压分气头152连接,压缩循环管组151通过管道与低压分气头153连接,压缩循环管组151用于压缩冷媒并调整冷媒的分配流向。通过设置高压分气头152和低压分气头153,分别实现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的冷媒循环分配,保证实现一拖多的工况。
46.在本实施例中,压缩循环管组151包括压缩机154、第一循环管155、四通阀156和第二循环管157,第一循环管155的一端与四通阀156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54的进口连接,第二循环管157的一端与压缩机154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四通阀156连接,热交换器130与四通阀156通过管道连接,四通阀156用于选择性地将热交换器130导通至第一循环管155或第二循环管157,高压分气头152与第二循环管157连接,低压分气头153与第一循环管155连接。通过四通阀156来实现冷媒流向的调整,更加方便,并且控制效果更好。
47.在本实施例中,高压分气头152通过多个高压分气管道158分别与多个室内机111连接,且每个高压分气管道158上设置有高压截止阀1581。通过设置多个高压分气管道158和高压截止阀1581,能够使得各个室内机111的制热循环相互独立进行控制,避免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
48.在本实施例中,低压分气头153通过多个低压分气管道159分别与多个室内机111连接,且每个低压分气管道159上设置有低压截止阀1591。通过设置多个低压分气管道159和低压截止阀1591,能够使得各个室内机111的制冷循环相互独立进行控制,避免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
49.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高压分气管道158远离高压分气头152的一端对应地连接于多
个低压分气管道159,且高压分气管道158与低压分气管道159的连接点位于低压截止阀1591的出口侧。通过将高压分气管道158和低压分气管道159的末端集成在一起,从而使得管路输出集成度更高,室内机111只需要单根管道内接受冷媒即可,十分方便,简化了管路布置。
50.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高压截止阀1581和低压截止阀1591均为电磁阀。将高压截止阀1581和低压截止阀1591均采用电磁阀,控制效果更好。
51.下面对制热主体运转情况下制冷的工况下该管路系统的冷媒流动方向进行具体说明。在a、b、c、d均处于制热状态,而e处于制冷状态,此时四通阀156从热交换器130切换为连接压缩机154吸入,热交换器130的管路阻力由室外调节阀190进行调节,制热状态所在的室内机111(a、b、c、d)上的高压截止阀1581为开启状态,低压截止阀1591为关闭状态,而制冷状态所在的室内机111上的高压截止阀1581为关闭状态,低压截止阀1591为开启状态,制热状态下的室内机111的冷媒来源为高压截止阀1581,即通过压缩机154压缩后的冷媒经由高压分气头152分流后分别流向多个制热状态下的室内机111,换热后再流回分液头170,此时分液头170分流后的冷媒,一部分通过热交换器130流向四通阀156,另一部分流向制冷状态下的室内机111,经过换热后由低压截止阀1591流回低压分流头,并在第一循环管155处合流,再由压缩机154进行循环压缩,实现了冷媒的循环。关于冷媒的循环流向,具体可以参考途中的箭头指示方向。
5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通过室外调节阀190来调整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路阻力。在该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同时进行制热和制冷时,其中大部分室内机111实现制热,少部分室内机111实现制冷,此时分液头170起到分液的作用,使得由分液头170的冷媒大部分经由热交换器130经过压缩分气组件150进行热循环,少部分冷媒由管路输送至制冷状态下的室内机111,实现制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室外调节阀190来调整分液头170与热交换器130之间的冷媒循环量,即调整室外调节阀190的开度,能够抑制内向室外机组110的热交换器130的冷媒的循环量,使得冷媒更容易流向室内机111侧,实现了冷媒输送至室内机111进行制冷。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的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通过额外设置室外调节阀190,能够适当调整管路阻力,使得冷媒更易流向室内机111,避免了室内机111存在所需冷媒循环量不流动的问题,保证了主制热情况下少部分室内机111的制冷效果。
53.第二实施例
5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其中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55.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壳和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多管式固定拖空调管路系统100包括室外机组110和多个室内机111,室外机组110包括热交换器130、压缩分气组件150和分液头170,热交换器130与压缩分气组件150通过管道连接,压缩分气组件150与多个室内机111通过管道连接,多个室内机111通过管道与分液头170连接,分液头170与热交换器130通过管道连接,其中,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室外调节阀190,室外调节阀190用于调整分液头170与热交换器130之间的冷媒循环量,以调整分液头170和热交换器130之间的管路阻力。室外机组110设置在室外机壳内,室外机
壳采用多管进出的结构,即将分流、合流结构均集成在壳体内部,从而简化了外部布管,使得多个室内机111仅仅通过进出管即实现了与室外机组110的连接,方便安装。
56.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