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窥膜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1:57: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窥膜。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公交车、地铁和高铁等公共产所查看邮件或资料时,对显示内容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防止周围人对显示内容的窥视。目前,多采用防窥膜对内容进行保护。从防窥膜的结构来看,通常是一种带有百叶窗结构的光学薄膜,通过光线的角度控制,将屏幕的广视角度变为了较窄可视角度,广视角度通常为显示器175
°
可视角,较窄可视角通常为显示器60
°
可视角,即从周边只能看到漆黑的画面。现有常见的窥视膜可视角度固定不变,不能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选择。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防窥膜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防窥膜,通过可拆分或粘合单元防窥膜,实现防窥膜单一或防窥膜组合使用,进而根据实际产品和适用场景实现防窥膜的可视角度可调。
5.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窥膜,包括至少两层单元防窥膜,所述单元防窥膜包括防窥层,所述防窥层包括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透射部,相邻所述单元防窥膜的透射部一一对应,相邻所述单元防窥膜之间可拆分或粘合。
6.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单元防窥膜包括与所述防窥层相连接的基层,所述单元防窥膜的基层和/或防窥层表面依次设置有粘接层和离型层。
7.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单元防窥膜包括上层单元防窥膜和下层单元防窥膜,所述下层单元防窥膜的防窥层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上层单元防窥膜的基层或防窥层连接。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至少所述下层单元防窥膜的透射部包括远离所述基层的凸起,所述粘接层的第一光学面与所述凸起凹凸配合,第二光学面为平面。
9.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透射部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所述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之间设置有吸光部。
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吸光部与所述透射部的体积比小于等于1:18。
11.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相邻所述单元防窥膜的第一透射部一一对应,相邻所述单元防窥膜的第二透射部一一对应。
12.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的材料一致。
13.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的可视角度一致。
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单元防窥膜的厚度小于等于200μm,所述防窥层的厚度为60~150μm。
1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6.该防窥膜结构合理,通过可拆分或粘合的单元防窥膜,根据实际产品和适用场景,
将单元防窥膜单一或单元防窥膜组合使用,实现防窥膜的可视角度可调,应用更灵活;组合使用单元防窥膜时,相邻单元防窥膜的透射部一一对应,保证透光的亮度和清晰度。
附图说明
17.图1是实施例1单元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实施例1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实施例2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实施例3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实施例4防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单元防窥膜;2、粘接层;3、离型层;1-a、上层单元防窥膜;1-b、下层单元防窥膜;10、基层;11、防窥层;12、透射部;13、吸光部; 110、凸起;121、第一透射部;122、第二透射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层”“下层”以防窥膜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6.单元防窥膜
27.单元防窥膜包括基层和与基层连接的防窥层,防窥层包括间隔设置的透射部和吸光部。透射部均匀排列,每个透射部的尺寸、大小一致;吸光部也均匀排列,每个吸光部的尺寸、大小一致。吸光部两侧壁的延伸面相交线可以靠近基层或远离基层。
28.包括上层单元防窥膜和下层单元防窥膜,下层单元防窥膜的防窥层表面依次设置有粘接层和离型层。粘接层为oca胶层。去除离型层,通过粘接层将上层单元防窥膜和下层单元防窥膜连接,组合使用。
29.相邻单元防窥膜的透射部一一对应,进一步的,透射部两侧壁的延伸面相重合。保证组合使用的透光效果。
30.基层
31.包括但不限于pet、pvc、eva、pc、pmma、tpu、玻璃等透光材质;进一步的,基层由pet材质制成。
32.透射部
33.包括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通过uv涂布工艺在基层上加工出透射部,先形成第一透光部,在第一透光部的两侧壁涂布不透光材料,形成吸光部,吸光部之间为中空,填充流动性的透光材料,再固化形成第二透射部。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的材质均为透明
的uv胶,材质一致的透光强度一样,使用者观察图案更加清晰明了。
34.材料一致,折射率一致,进一步的,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的可视角度一致。保证通过第一透射部和第二透射部观看屏幕时看到同样面积大小的内容,产生相同的视觉效果。可视角度为光线由基层投射穿过透射部的顶面所呈的夹角,如图中标识的a角和b角。
35.不透光材料
36.包括但不限于黑色油墨、灰色油墨、白色油墨等不透光材料。
37.凸起
38.凸起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半圆和三角形。提高光线通过下层单元防窥膜的亮度,进而通过上层单元防窥膜后防窥膜的整体亮度提高。
39.实施例1
40.如图1~2所示,防窥膜包括两层单元防窥膜1,单元防窥膜1包括防窥层11与防窥层11相连接的基层10,防窥层11包括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透射部12和吸光部13,透射部12和吸光部13间隔设置,吸光部13与透射部12的体积比为1:1.5,吸光部13两侧壁的延伸面相交线远离基层10。相邻单元防窥膜1的透射部12一一对应,相邻单元防窥膜1之间可拆分或粘合。
41.单元防窥膜1包括上层单元防窥膜1-a和下层单元防窥膜1-b,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防窥层11通过粘接层2与上层单元防窥膜1-a的基层10连接。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透射部12包括远离基层10的凸起110,粘接层2的第一光学面与凸起110凹凸配合,第二光学面为平面与上层单元防窥膜1-a的基层10连接。
42.上层单元防窥膜1-a和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基层10层厚均为50μm,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透射部12的凸起110最大高度为101μm,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吸光部13高度为100μm,粘接层2的最大层厚为5μm,上层单元防窥膜1-a的防窥层11层厚为100μm。
43.实施例2
44.如图3所示,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上层单元防窥膜1-a和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透射部12均包括远离基层10的凸起110,凸起110与吸光部13的高度差均为1μm。
45.实施例3
46.如图4所示,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下层单元防窥膜1-b的防窥层11通过粘接层2与上层单元防窥膜1-a的防窥层11连接。
47.实施例4
48.如图5所示,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透射部12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射部121和第二透射部122,第一透射部121和第二透射部122之间设置有吸光部13。吸光部13与透射部12的体积比为1:19。相邻单元防窥膜1的第一透射部121一一对应,相邻单元防窥膜1的第二透射部122一一对应。
49.第一透射部121和第二透射部122的材料一致。
50.第一透射部121和第二透射部122的可视角度一致。
51.实施例4相较于实施例1,通过在第一透射部121和第二透射部122之间设置不透光材料的吸光部13,并非直接在相邻两个第一透射部121之间填充不透光材料,透射部12的体积比例大大增加,进一步增加防窥膜的透过率,提升防窥膜的整体亮度,即使两层单元防窥膜1组合使用显示效果也良好。防窥膜的透过率高达75%~90%。
5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