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的制作方法

2023-01-02 16:49: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隐框幕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


背景技术:

2.隐框玻璃幕墙是将玻璃用硅酮结构密封胶(简称结构胶)粘结在铝框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再加金属连接件。因此,铝框全部隐蔽在玻璃后面,形成大面积全玻璃镜面。
3.现有技术公开了部分隐框幕墙方面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1517545.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隐框内开窗式幕墙,包括钢化玻璃两侧焊接有侧边架,所述的钢化玻璃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的滑槽内壁一侧均匀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的滑槽内套接有滑杆,所述的滑杆内套接有限位杆,所述的滑杆外围靠近中部处焊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一端上套接有旋转杆,所述的旋转杆内部套接有螺纹杆,所述的螺纹杆一端焊接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一端贯穿旋转杆一端焊接有玻璃连接件,所述的玻璃连接件外围焊接有窗体。
4.现有技术中的隐框幕墙在设置内开窗时,由于需要将开窗隐藏在幕墙的内部,使得窗户的玻璃与幕墙的玻璃之间难以进行定位,从而使得在强风天气时,窗户的玻璃在闭合后,存在被强风推动的情况,从而使得窗户的玻璃与幕墙的玻璃之间可能在风力推动作用下存在缝隙,从而使得在强风雨天气时,强风和雨水在穿过缝隙进入后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一侧固定有玻璃墙,所述玻璃墙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窗口,所述框架背向所述玻璃墙的一侧对称固定有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内部均贯穿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移动架,所述移动架朝向所述窗口的一侧通过推动装置安装有玻璃窗片,所述推动装置用于推动所述玻璃窗片向所述窗口的内部移动;所述玻璃窗片的边缘与所述窗口的边缘相贴合,所述玻璃窗片背向所述玻璃墙的一侧固定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与所述玻璃墙的侧壁相贴合;所述玻璃窗片与所述玻璃墙、所述移动架之间共同安装有卡位装置,所述卡位装置用于在所述玻璃窗片贴合所述窗口时,对所述玻璃窗片的位置进行定位固定。
7.优选的,所述推动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套和第一插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套对称固定于所述密封条朝向所述移动架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套背向所述密封条的一端均贯穿所述移动架,两个所述第一螺纹套朝向所述移动架的一端内部均螺纹插设有第一螺杆,两个所述第一螺杆背向所述第一螺纹套的一端均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移动架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插接板活动插设于所述移动架的顶部,所述第一插
接板的顶部固定有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插接板的底部贯穿所述移动架后延伸出去固定有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一横板之间共同对称固定有第一齿条,两个所述第一齿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
8.优选的,两个所述滑槽的上下端均对称固定有两个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表面与所述滑块的表面相接触。
9.优选的,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复位拉动机构,所述第一内腔开设于所述玻璃窗片的内部,所述第一内腔的内部固定有矩形支撑框,所述矩形支撑框的两侧均对称滑动插设有两个第二螺纹套,同侧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套朝向所述玻璃墙的一侧共同固定有推动条,所述推动条背向所述第二螺纹套的一侧固定有第一磁性板,所述第二内腔开设于所述玻璃墙的内部,所述第二内腔的内部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磁性板,所述第二磁性板与所述第一磁性板之间磁性连接,所述复位拉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螺纹套与所述第一横板之间,所述复位拉动机构用于在拉动所述玻璃窗片远离所述窗口时,解除所述玻璃窗片与所述窗口之间的卡位固定作用。
10.优选的,所述复位拉动机构包括l型插接板,所述l型插接板滑动插设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底部,所述l型插接板的顶部贯穿所述第一横板后固定有第三横板,所述第三横板的两端均固定有插接框,所述插接框的内部滑动插设有滑动板,所述玻璃窗片的侧壁上设置有让位滑槽,所述滑动板的端部穿过所述让位滑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腔的内部,两个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一内腔内部的一端均固定有移动条,两个所述移动条的侧壁上均固定有两个第二齿条,所述第二螺纹套朝向所述玻璃窗片的一端均贯穿所述矩形支撑框后螺纹插设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背向所述第二螺纹套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矩形支撑框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
11.优选的,所述移动架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l型插接板的底部线性阵列固定有多个第一弹簧,全部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均穿过所述通槽后与所述第二横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的底部背向所述第一弹簧的一侧线性阵列固定有多个第二弹簧,全部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均与所述移动架的侧壁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板的顶部对称固定有两个橡胶球,所述第三横板的顶部对称贯穿开设有两个与所述橡胶球相对应的限位通孔。
13.优选的,所述l型插接板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插接板,所述第三插接板的底部依次贯穿所述通槽和所述第二横板后延伸固定有第四横板,所述第三插接板与所述第一插接板的侧壁滑动连接。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腔内部的上下端对称固定有两个固定条,两个所述固定条的相背侧均固定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边缘插设于所述第二内腔的内部,所述矩形支撑框内圈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推动板,所述第一推动板底部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移动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囊与上方所述第一气囊之间对称固定连通有第一伸缩管,两个所述移动条的底部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二推动板,所述第二推动板的顶部固定有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内腔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囊与下方所述第一气囊之间对称固定连通有第二伸缩管,所述第二伸缩管与所述第一伸缩管均贯穿所述矩形支撑框。
15.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气囊的内部均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
板与所述第一气囊固定有所述固定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窗口的一侧均固定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背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囊插入所述第二内腔内部的侧壁固定连接,同一所述第一气囊内部的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均线性阵列设置有一组第四弹簧,同组所述第四弹簧的上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内壁的上下侧壁固定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卡位装置的设置,使得玻璃窗片与窗口的边缘贴合后,在推动条的卡位固定作用下,即使玻璃窗片受到强风的推动力作用,玻璃窗片也不会横向移动与窗口脱离,从而有利于提高玻璃墙和玻璃窗片对齐关闭后的稳定性,有利于避免由于强风而推动玻璃窗片横向移动远离玻璃墙露出缝隙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和雨水沿着玻璃窗片和玻璃墙交错的缝隙进入造成安全隐患。
17.2、本发明通过卡位装置和推动装置的设置,使得操作者在需要进行开窗时,只需要向下按压卡位装置,在操作者的按压作用下,依次按压到卡位装置、推动装置和移动架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操作简单,操作者无需进行额外的调节操作,有利于节约操作步骤,方便简化操作,并且通过卡位装置使得玻璃窗片与玻璃墙在关闭贴合后,能够通过卡位固定,有利于避免在强风天气下,强风推动玻璃窗片与玻璃墙产生缝隙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和雨水通过玻璃窗片与玻璃墙的间隙处渗入室内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开窗的安全性。
18.3、本发明通过第一气囊的设置,使得膨胀后的第一气囊对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内部的空间进行填充,从而有利于对玻璃墙和玻璃窗片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封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带动雨水穿过玻璃墙和玻璃窗片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造成安全隐患的情况,同理,在操作者打开窗口时,移动条向下移动时拉动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膨胀吸收第一气囊内部的气体,使得第一气囊的气体进入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的内部后收起至第一内腔的内部,避免对玻璃窗片的移动造成阻碍。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的图4中b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的图4中c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的图7中d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发明的图7中e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发明的玻璃墙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发明的图10中f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本发明的垂直于第一横板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本发明的第四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发明的图13中g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框架;2、玻璃墙;3、窗口;4、玻璃窗片;5、支撑架;6、滑槽;7、移动架;8、滑块;9、橡胶块;10、第一螺纹套;11、密封条;12、第一齿轮;13、第一螺杆;14、第一插接板;15、第一横板;16、第二横板;17、第一齿条;18、l型插接板;19、第三横板;20、插接框;21、滑动板;22、移动条;23、第二齿条;24、第一内腔;25、矩形支撑框;26、第二螺纹套;27、第二螺杆;28、第二齿轮;29、通槽;30、第一弹簧;31、第二弹簧;32、橡胶球;33、限位通孔;34、第三插接板;35、第四横板;36、第一气囊;37、固定条;38、第二气囊;39、第一推动板;40、第三气囊;41、第一固定板;42、第二推动板;43、第一伸缩管;44、第二伸缩管;45、第二固定板;46、第三弹簧;47、第四弹簧;48、推动条;49、第一磁性板;50、第二磁性板;51、第二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35.如图1至图14所示的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包括框架1,框架1的一侧固定有玻璃墙2,玻璃墙2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窗口3,框架1背向玻璃墙2的一侧对称固定有两个支撑架5,两个支撑架5的内部均贯穿开设有滑槽6,两个滑槽6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8,两个滑块8之间固定连接有移动架7,移动架7朝向窗口3的一侧通过推动装置安装有玻璃窗片4,推动装置用于推动玻璃窗片4向窗口3的内部移动;玻璃窗片4的边缘与窗口3的边缘相贴合,玻璃窗片4背向玻璃墙2的一侧固定有密封条11,密封条11与玻璃墙2的侧壁相贴合;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移动架7之间共同安装有卡位装置,卡位装置用于在玻璃窗片4贴合窗口3时,对玻璃窗片4的位置进行定位固定;工作时,现有技术中的隐框幕墙在设置内开窗时,由于需要将开窗隐藏在幕墙的内部,使得窗户的玻璃与幕墙的玻璃之间难以进行定位,从而使得在强风天气时,窗户的玻璃在闭合后,存在被强风推动的情况,从而使得窗户的玻璃与幕墙的玻璃之间可能在风力推动作用下存在缝隙,从而使得在强风雨天气时,强风和雨水在穿过缝隙进入后存在安全隐患,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框架1能够对玻璃墙2进行支撑安装,玻璃墙2组成幕墙的整体,窗口3为设置有开窗的空间,玻璃窗片4设置在窗口3的内部,对窗口3进行遮挡,从而起到关窗的作用,在需要开窗时,操作者向下按压卡位装置,卡位装置被按压后启动,使得卡位装置取消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的定位固定作用,随后在操作者的继续按压作用下,推动装置被向下按压后启动,推动装置启动后带动玻璃窗片4向移动架7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玻璃窗片4由窗口3的内部脱离,从而使得窗口3被打开,在玻璃窗片4脱离窗口3后,移动架7能够被向下推动,此时操作者继续向下按压会推动移动架7向下移动,移动架7的两端通过滑块8在滑槽6的内部滑动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架7带动玻璃窗片4整体向下移动,使得玻璃窗片4让开窗口3的位置,使得窗口3位置完全通风露出,支撑架5能够通过开设滑槽6对移动架7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因此,在操作者向下按压的过程中,能够首先取消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的定位固定作用,随后水平移动玻璃窗片4远离窗口3,随后带动玻璃窗片4纵向移动完全露出窗口3,完成整个开窗步骤,使得操作者在需要进行开窗时,只需要向下按压卡位装置,在操作者的按压作用下,依次按压到卡位装置、推动装置和移动架7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操作简单,操作
者无需进行额外的调节操作,有利于节约操作步骤,方便简化操作,并且通过卡位装置使得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在关闭贴合后,能够通过卡位固定,有利于避免在强风天气下,强风推动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产生缝隙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和雨水通过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的间隙处渗入室内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开窗的安全性。
3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推动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套10和第一插接板14,两个第一螺纹套10对称固定于密封条11朝向移动架7的一侧,两个第一螺纹套10背向密封条11的一端均贯穿移动架7,两个第一螺纹套10朝向移动架7的一端内部均螺纹插设有第一螺杆13,两个第一螺杆13背向第一螺纹套10的一端均固定有第一齿轮12,第一齿轮12与移动架7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插接板14活动插设于移动架7的顶部,第一插接板14的顶部固定有第一横板15,第一插接板14的底部贯穿移动架7后延伸出去固定有第二横板16,第二横板16与第一横板15之间共同对称固定有第一齿条17,两个第一齿条17分别与两个第一齿轮12相啮合;工作时,在操作者的按压作用下,第一横板15被向下按压,第一横板15推动第一插接板14向下移动,第一插接板14带动第二横板16向下移动,从而通过第二横板16和第一横板15带动第一齿条17向下移动,第一齿条17向下移动后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一齿轮12转动,第一齿轮12转动后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螺杆13转动,第一螺杆13转动后通过与第一螺纹套10的螺纹作用拉动第一螺纹套10移动,第一螺纹套10移动后通过密封条11带动玻璃窗片4移动,使得玻璃窗片4横向移动后远离窗口3,从而带动玻璃窗片4脱离窗口3,随后在操作者的继续按压作用下,第一横板15向下移动至与移动架7的顶部贴合,操作者的继续按压带动移动架7向下移动,移动架7带动玻璃窗片4向下移动远离窗口3直至完全露出窗口3,从而有利于通过一个按压作用带动玻璃窗片4先横向移动再纵向移动后完全露出窗口3,有利于简化整个操作,节省操作者的操作步骤,同理,在操作者需要关闭后,向上推动第二横板16,第二横板16带动第一插接板14和第一横板15和移动架7同步向上移动,首先玻璃窗片4在玻璃墙2侧壁的遮挡作用下无法横向移动,随后使得在操作者的向上推动作用下,移动架7带动玻璃窗片4向上移动,直至玻璃窗片4与窗口3对齐后不再受到玻璃墙2侧壁的挤压,第二横板16带动第一插接板14和第一横板15同步向上移动,从而反向推动第一螺纹套10,带动玻璃窗片4向窗口3的内部移动,完成窗口3的关闭。
3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两个滑槽6的上下端均对称固定有两个橡胶块9,橡胶块9的表面与滑块8的表面相接触;工作时,在操作者向上推动移动架7关闭窗口3时,需要对向上移动后的移动架7进行定位,从而避免移动架7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落,滑块8在滑槽6的内部滑动,滑块8移动至滑槽6的顶部后,通过操作者推动的刚性力推动橡胶块9挤压变形,从而使得滑块8穿过橡胶块9后,橡胶块9对滑块8和移动架7进行支撑,有利于避免移动架7在重力作用下的下滑,从而有利于提高移动架7向上移动关闭窗口3后的稳定性,同理,在窗口3开启时,位于滑槽6内部下方的橡胶块9同样对滑块8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有利于提高移动架7的稳定性。
3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卡位装置包括第一内腔24和第二内腔51、复位拉动机构,第一内腔24开设于玻璃窗片4的内部,第一内腔24的内部固定有矩形支撑框25,矩形支撑框25的两侧均对称滑动插设有两个第二螺纹套26,同侧两个第二螺纹套26朝向玻璃墙2的一侧共同固定有推动条48,推动条48背向第二螺纹套26的一侧固定有第一磁性板49,第二内腔51开设于玻璃墙2的内部,第二内腔51的内部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磁性板50,第二磁
性板50与第一磁性板49之间磁性连接,复位拉动机构安装于第二螺纹套26与第一横板15之间,复位拉动机构用于在拉动玻璃窗片4远离窗口3时,解除玻璃窗片4与窗口3之间的卡位固定作用;工作时,第一内腔24开设在玻璃窗片4的内部,第一内腔24的内部为推动条48、第一磁性板49的安装提供空间,矩形支撑框25支撑第二螺纹套26的滑动连接,第二内腔51开设在玻璃墙2的内部为第二磁性板50的安装提供空间,在玻璃窗片4与窗口3的边缘贴合后,在第一磁性板49和第二磁性板50对齐后相互吸引,从而使得在第二磁性板50的磁性力吸引下,第一磁性板49带动推动条48向第二内腔51的内部移动,第二螺纹套26与第二螺杆27的螺纹连接处,螺纹的螺距为第二螺杆27长度的二分之一,从而使得第二螺纹套26被推动条48拉动时,第一磁性板49与第二磁性板50之间的磁吸力大于第二螺纹套26与第二螺杆27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使得第二螺纹套26能够被推动条48拉动同步移动,第二螺纹套26对推动条48的横向移动进行支撑,从而使得推动条48的一半区域移动至第二内腔51的内部后对玻璃墙2和玻璃窗片4进行卡位固定,使得玻璃窗片4与窗口3的边缘贴合后,在推动条48的卡位固定作用下,即使玻璃窗片4受到强风的推动力作用,玻璃窗片4也不会横向移动与窗口3脱离,从而有利于提高玻璃墙2和玻璃窗片4对齐关闭后的稳定性,有利于避免由于强风而推动玻璃窗片4横向移动远离玻璃墙2露出缝隙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和雨水沿着玻璃窗片4和玻璃墙2交错的缝隙进入造成安全隐患。
3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复位拉动机构包括l型插接板18,l型插接板18滑动插设于第一横板15的底部,l型插接板18的顶部贯穿第一横板15后固定有第三横板19,第三横板19的两端均固定有插接框20,插接框20的内部滑动插设有滑动板21,玻璃窗片4的侧壁上设置有让位滑槽,滑动板21的端部穿过让位滑槽后延伸至第一内腔24的内部,两个滑动板21位于第一内腔24内部的一端均固定有移动条22,两个移动条22的侧壁上均固定有两个第二齿条23,第二螺纹套26朝向玻璃窗片4的一端均贯穿矩形支撑框25后螺纹插设有第二螺杆27,第二螺杆27背向第二螺纹套26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齿轮28,第二齿轮28与矩形支撑框25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齿轮28与相邻的第二齿条23相啮合;工作时,在需要开启窗口3时,操作者向下按压第三横板19,第三横板19带动两端的插接框20向下移动,插接框20带动滑动板21向下移动,滑动板21穿过让位滑槽带动移动条22向下移动,移动条22带动第二齿条23向下移动,第二齿条23向下移动后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28转动,第二齿轮28带动第二螺杆27转动,第二螺杆27转动后通过与第二螺纹套26的螺纹连接作用拉动第二螺纹套26向远离第二内腔51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螺纹套26带动推动条48和第一磁性板49在刚性力的推动作用下远离第二磁性板50,从而使得推动条48和第一磁性板49收回第一内腔24的内部解除卡位作用,第三横板19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向下推动l型插接板18,随着l型插接板18和第三横板19的同步向下移动,操作者的按压作用在按压推动第三横板19移动后第三横板19继续推动第一横板15移动,从而使得操作者的按压继续推动第一横板15向下移动带动玻璃窗片4移动,从而通过同一个按压作用,使得操作者能够先向下推动第三横板19解除玻璃墙2和玻璃窗片4的卡位固定,有利于提前解除玻璃窗片4的固定,方便横向移动玻璃窗片4打开窗口3,从而有利于简化整个操作过程。
4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移动架7的顶部开设有通槽29,l型插接板18的底部线性阵列固定有多个第一弹簧30,全部第一弹簧30的底部均穿过通槽29后与第二横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横板15的底部背向第一弹簧30的一侧线性阵列固定有多个第二弹簧
31,全部第二弹簧31的底部均与移动架7的侧壁固定连接;工作时,在窗口3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三横板19和第一横板15均处于向上抬升后的状态,而第三横板19和第一横板15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从而使得第三横板19和第一横板15的重力会产生向下挤压的作用,影响第三横板19和第一横板15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通槽29方便进行第一弹簧30的安装,第一弹簧30通过弹性力推动支撑第二横板16和l型插接板18,由于第二横板16与第一横板15同步移动,从而对第三横板19进行支撑,同时第二弹簧31对第一横板15进行支撑,从而有利于抵消第三横板19和第一横板15重力带来的向下作用力,有利于保持第三横板19和第一横板15的稳定性。
4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横板15的顶部对称固定有两个橡胶球32,第三横板19的顶部对称贯穿开设有两个与橡胶球32相对应的限位通孔33;工作时,在通过第一弹簧30和第二弹簧31向上推动支撑第一横板15和第三横板19时,在窗户打开后,在第一弹簧30和第二弹簧31弹性力的作用下,第三横板19会被推动重新向上移动,使得推动条48处于伸出状态,从而使得在关闭窗户时需要重新推动第三横板19向下移动后,再推动第二横板16向上移动带动窗户关闭,使得操作者的操作过程麻烦,耗费多余步骤,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第三横板19被向下推动时,第三横板19带动l型插接板18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第一横板15,使得第一横板15与第三横板19相互靠近,从而使得橡胶球32在刚性推动力的作用下插入限位通孔33的内部,从而对第一横板15与第三横板19之间进行限位,使得第三横板19在被向下按压后,不会在第一弹簧30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推动条48伸出,从而有利于避免推动条48伸出后阻碍玻璃窗片4的关闭,有利于提高玻璃窗片4开关过程中的稳定性。
4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l型插接板18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插接板34,第三插接板34的底部依次贯穿通槽29和第二横板16后延伸固定有第四横板35,第三插接板34与第一插接板14的侧壁滑动连接;工作时,在橡胶球32和限位通孔33的限位连接作用下,使得第一横板15向上移动后,操作者需要手动分离橡胶球32和限位通孔33,使得操作者的操作步骤增多,不利于操作者的操作,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操作者在需要关闭玻璃窗片4时,在向上推动移动架7复位后,向上推动第四横板35,第四横板35被向上推动后推动第三插接板34,第三插接板34推动l型插接板18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操作者能够通过向上推动的刚性力带动橡胶球32和限位通孔33分离,避免操作者需要手动扣动橡胶球32和限位通孔33分离造成不便,从而有利于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4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内腔24内部的上下端对称固定有两个固定条37,两个固定条37的相背侧均固定有第一气囊36,第一气囊36的边缘插设于第二内腔51的内部,矩形支撑框25内圈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气囊38,第二气囊38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推动板39,第一推动板39底部的两端与两个移动条2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气囊38与上方第一气囊36之间对称固定连通有第一伸缩管43,两个移动条22的底部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二推动板42,第二推动板42的顶部固定有第三气囊40,第三气囊40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固定板41,第一固定板41与第一内腔24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三气囊40与下方第一气囊36之间对称固定连通有第二伸缩管44,第二伸缩管44与第一伸缩管43均贯穿矩形支撑框25;工作时,在玻璃窗片4和窗口3贴合后,单纯的接触贴合难以完全遮挡雨水的进入,从而使得在强风雨水天气时,雨水依旧存在沿着玻璃窗片4和窗口3的贴合处进入室内的情况,从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固定条37能够对第一气囊36进行固定安装,在操作者推动带动移动条22向上移动时,移动条22的顶部向上推动第一推动板39,第一推动板39向上移动后推动挤压第二气囊38,使得第二气囊38内部的气体被推动后穿过第一伸缩管43进入位于上方的第一气囊36的内部,从而带动上方的第一气囊36膨胀,同时,移动条22的底部向上拉动第二推动板42,第一固定板41对第三气囊40进行固定,使得第二推动板42向上移动后挤压第三气囊40,使得第三气囊40内部的气体穿过第二伸缩管44进入位于下方的第一气囊36的内部,使得下方的第一气囊36膨胀,两个第一气囊36膨胀后边缘均逐渐由第一内腔24的内部伸出并进入第二内腔51的内部,从而使得膨胀后的第一气囊36对第一内腔24和第二内腔51内部的空间进行填充,从而有利于对玻璃墙2和玻璃窗片4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封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带动雨水穿过玻璃墙2和玻璃窗片4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造成安全隐患的情况,同理,在操作者打开窗口3时,移动条22向下移动时拉动第二气囊38和第三气囊40膨胀吸收第一气囊36内部的气体,使得第一气囊36的气体进入第二气囊38和第三气囊40的内部后,及时将第一气囊36收纳至第一内腔24的内部,避免对玻璃窗片4的移动造成阻碍。
4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两个第一气囊36的内部均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固定板45,第二固定板45与第一气囊36固定有固定条37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45朝向窗口3的一侧均固定有第三弹簧46,第三弹簧46背向第二固定板45的一端与第一气囊36插入第二内腔51内部的侧壁固定连接,同一第一气囊36内部的两个第二固定板45之间均线性阵列设置有一组第四弹簧47,同组第四弹簧47的上下端分别与第一气囊36内壁的上下侧壁固定连接;工作时,在第一气囊36收缩时,由于第一气囊36的不规则形状,使得第一气囊36在收起状态下形状无法控制,从而使得第一气囊36存在部分露出在第一内腔24外部的情况,从而影响玻璃窗片4的开关移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第二固定板45能够对第三弹簧46进行固定安装,在第一气囊36内部的气体回到第二气囊38和第三气囊40的内部后,第一气囊36失去气压推动的作用,第一气囊36在第三弹簧46和第四弹簧47的弹性力拉动作用下快速收缩至第一内腔24的内部,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气囊36收缩时部分伸出第一内腔24外部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气囊36的收缩不规则而对玻璃窗片4的移动造成影响。
45.本发明工作原理:现有技术中的隐框幕墙在设置内开窗时,由于需要将开窗隐藏在幕墙的内部,使得窗户的玻璃与幕墙的玻璃之间难以进行定位,从而使得在强风天气时,窗户的玻璃在闭合后,存在被强风推动的情况,从而使得窗户的玻璃与幕墙的玻璃之间可能在风力推动作用下存在缝隙,从而使得在强风雨天气时,强风和雨水在穿过缝隙进入后存在安全隐患,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框架1能够对玻璃墙2进行支撑安装,玻璃墙2组成幕墙的整体,窗口3为设置有开窗的空间,玻璃窗片4设置在窗口3的内部,对窗口3进行遮挡,从而起到关窗的作用,在需要开窗时,操作者向下按压卡位装置,卡位装置被按压后启动,使得卡位装置取消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的定位固定作用,随后在操作者的继续按压作用下,推动装置被向下按压后启动,推动装置启动后带动玻璃窗片4向移动架7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玻璃窗片4由窗口3的内部脱离,从而使得窗口3被打开,在玻璃窗片4脱离窗口3后,移动架7能够被向下推动,此时操作者继续向下按压会推动移动架7向下移动,移动架7的两端通过滑块8在滑槽6的内部滑动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移
动架7带动玻璃窗片4整体向下移动,使得玻璃窗片4让开窗口3的位置,使得窗口3位置完全通风露出,支撑架5能够通过开设滑槽6对移动架7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因此,在操作者向下按压的过程中,能够首先取消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的定位固定作用,随后水平移动玻璃窗片4远离窗口3,随后带动玻璃窗片4纵向移动完全露出窗口3,完成整个开窗步骤,使得操作者在需要进行开窗时,只需要向下按压卡位装置,在操作者的按压作用下,依次按压到卡位装置、推动装置和移动架7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操作简单,操作者无需进行额外的调节操作,有利于节约操作步骤,方便简化操作,并且通过卡位装置使得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在关闭贴合后,能够通过卡位固定,有利于避免在强风天气下,强风推动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产生缝隙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避免强风和雨水通过玻璃窗片4与玻璃墙2的间隙处渗入室内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开窗的安全性。
4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