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头螺栓的制作方法

2023-09-24 02:39: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说明书属于螺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头螺栓。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利用螺栓对板材进行固定连接。一般情况下,普通的标准螺栓只能满足对抗扭要求较小的板材连接。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利用单个的螺栓对三个及以上的板材进行连接时,会因为板材的连接结构不稳定而导致螺栓松动而失效。且,在翻铆的工艺中,对多块板材进行翻铆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急需提高。
3.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4.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说明书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头螺栓,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6.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双头螺栓,包括:
7.铆接部,所述铆接部用于与第一板材铆接;
8.主体,所述主体穿设在所述铆接部内,且所述主体的两端均穿出所述铆接部;
9.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板材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与第三板材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10.所述铆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所述主体之间设有预设间隙。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设置长度可以为相同或不同。
12.优选地,所述铆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壁面上设有多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外壁为弧形面。
13.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为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螺纹的螺牙均为8.8级性能。
1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螺纹的公称直径均为6mm。
15.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螺纹的螺距为1。
1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螺纹的公差等级为6g。
17.优选地,所述主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壁镀有锌、镍或其组合。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1、本实用新型通过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主体穿设在铆接部内,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穿出铆接部,进而可以对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和第三板材进行稳定的连接。
20.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铆接部上安装连接环,连接环和主体之间设置预设间隙,通过此预设间隙使得后续的铆接翻边可以更好地进行,以提高铆接的稳定性。
21.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铆接部朝向第一连接部的壁面上设有多个凸起部,将多个凸起部作为抗扭筋,以避免铆接部在安装时发生打转,达不到紧固的效果,进而可以提高对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和第三板材的连接效果。
22.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壁镀有锌、镍或其组合,以提高双头螺栓在使用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头螺栓的整体结构图;
25.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头螺栓预留间隙结构图;
26.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头螺栓第二连接部结构图;
27.图4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头螺栓与板材连接结构图。
28.图中:1、铆接部;11、连接环;2、主体;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3、预设间隙;4、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中”、“下”、“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1.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头螺栓,包括:
32.铆接部1,铆接部1用于与第一板材铆接;
33.主体2,主体2穿设在铆接部1内,且主体2的两端均穿出铆接部1;
34.主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板材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和用于与第三板材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
35.铆接部1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连接环,连接环与主体2之间设
有预设间隙3。
36.在图1中可以看出,主体2穿设于铆接部1内的同时两端均传出铆接部1。在本实施例中,主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
37.在上述的结构中,铆接部1用以与第一板材进行连接,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分布与第二板材和第三板材进行固定连接。
38.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中,一般情况下,在翻铆的过程中,铆接部1与第一板材进行翻铆连接。根据图2可知,在铆接部1与连接环固定连接。主体2穿过连接环设置,且连接环与主体2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3。预设间隙3的设置是便于后续铆接翻边。通过为后续的铆接翻边预留间隙使得铆接部1对第一板材的连接可以更加稳定。
3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预留间隙3使得对第一板材的翻铆可以更加便捷。再通过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部22对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进连接,以实现对三个板材同时进行稳定的固定连接。
40.在进行翻铆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连接环被挤压变形,第一板材的材料落入预留间隙3中。流入预留间隙3中的材料与连接环啮合,进一步形成翻铆连接的结构。
41.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设置长度可以为相同或不同。在本领域技术人有的实际操作中,对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长度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连接的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进行调整。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厚度相同时可以将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板22的长度设置为相同;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厚度不相同时可以将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板22的长度设置为不相同。更为优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同时设置螺纹对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进行固定连接。在此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上的螺纹连接的长度设置为相同或不相同。
42.优选地,铆接部1朝向第一连接部21的壁面上设有多个凸起部4,凸起部4的外壁为弧形面。在本技术中,通过铆接部1对第一板材进行翻铆连接。在铆接部1与第一板材连接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凸起部4,以凸起部4当做抗扭筋。
43.具体的,在铆接部1与第一板材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凸起部4会被嵌入第一板材中。将凸起部4嵌入到第一板材中后,可以增加铆接部1的抗扭性。铆接部1的抗扭性的提高可以防止安装螺母打转,进一步地避免了对第一板材的铆接达不到紧固的效果。更为优选地,凸起部4的外壁为弧形面。以提高铆接部1的抗扭性能。
4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对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进一步的设置为螺纹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1均设为螺纹,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1螺纹的螺牙均为8.8级性能。
45.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螺纹的公称直径均为6mm。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螺纹部分的螺牙设置为8.8级性能。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将螺纹的公称直径均为6mm可相结合以对不同尺度的板材进行固定连接。
46.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螺纹的螺距为1,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螺纹的公差等级为6g。与上述的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1螺纹的螺牙均为8.8级性能以及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螺纹的公称直径均为6mm相结合。以满足更多的板材的连接。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实用性。
47.优选地,主体2、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外壁镀有锌、镍或其组合。在主体
2、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的外壁设置镀层。一般情况下是设置锌、镍或其组合的镀层。
48.尽管本技术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技术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49.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技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技术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