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55:00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特别是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1、碳纤维电热管具有使用寿命长、电热转化率高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液体加热、取暖以及烘烤等领域。在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中,通常采用碳纤维电热管作为发热装置,以便实现快速加热,缩短烹饪时间的目的。但在烹饪过程中,当碳纤维电热管对容器体直接加热时,由于碳纤维电热管产生的温度过高,导致碳纤维电热管周围的部分零部件存在被高温熔化的风险,当碳纤维电热管对容器体间隔加热时,导致容器体内部的温度上升缓慢,使得烹饪时间过长。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碳纤维电热管直接加热时,周围的部分零部件存在被高温熔化的风险,碳纤维电热管间接加热时,容器体内部的温度上升缓慢,烹饪时间过长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容器体包括沿所述容器体的高度方向分布的壶身和底盖,所述壶身和所述底盖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壶身的底部设置有发热盘;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连接于所述发热盘远离所述壶身的一侧;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壶身间隔地加热。
3、本技术实施例中,该液体加热容器的第一加热装置位于第一容纳腔内,且第一加热装置连接于发热盘远离壶身的一侧,当该液体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连接时,能够对第一加热装置进行通电,从而使得第一加热装置对发热盘进行加热,并通过发热盘的热传导加热壶身内的食材,以实现第一加热装置对壶身内的食材直接加热,有利于缩短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升温时间,提高加热效率,便于用户快速烹饪食材,提高使用体验感。同时,该液体加热容器的第二加热装置能够对壶身内的食材间隔地加热,通过设置第二加热装置间歇性地对壶身进行加热,用以辅助第一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以便进一步缩短烹饪时间,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另外,第二加热装置还能够避免第一加热装置长时间处于高功率的工作状态,降低第一加热装置由于工作功率过高导致失效的可能性,保护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电路,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在烹饪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套接于所述壶身。
5、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能够对壶身直接加热,并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减少热量的损失,提高加热效率。沿容器体的径向,第二加热装置位于发热盘的外侧,以便在对壶身加热的过程中,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对壶身进行集中加热,从而实现快速升温的效果,有利于缩短烹饪时间,提高烹饪效率。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壶身包括相连的第一本体和安装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底盖的侧壁抵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发热盘连接,所述安装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向内凹陷,以使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底盖的侧壁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套接于所述安装部的外侧。
7、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部与发热盘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用以降低发热盘与壶身相互脱离的可能性,避免该液体加热容器在工作过程中,壶身内的液体泄漏至第一容纳腔内,降低加热装置短路的可能性,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在烹饪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且沿容器体的径向,安装部相对于第一本体向内凹陷,以使安装部与底盖的侧壁之间具有用于容纳第二加热装置的容纳空间,以便将第二加热装置套接于安装部的外侧,提高第一容纳腔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第二加热装置与第一容纳腔内的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从而在该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过程中,降低其他零部件由于第二加热装置的高温导致失效,甚至熔化的可能性,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和反射件,沿所述容器体的径向,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反射件之间,所述反射件反射所述加热管产生的热量。
9、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件覆盖在加热管背离安装部的一侧,以便将发热管产生的热量保存在由反射件和安装部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并将其反射至壶身内,从而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当第二加热装置为碳纤加热管时,加热管用于产生红外光,反射件用于反射加热管产生的部分红外光。在该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过程中,加热管产生的红外光,一部分直接穿过安装部进入壶身内,另一部分照射到反射件上,并在反射件的反射作用下,能够将该部分红外光反射进入壶身内,从而增加进入壶身内的红外光的量,进一步加快食材的烹饪速度,缩短烹饪时间,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件包括相连的第二本体和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壶身抵接,所述第二本体覆盖在所述加热管的外侧,且所述第二本体远离所述卡接部的一端伸入至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发热盘之间。
11、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件的一端与壶身抵接,另一端与加热管、发热盘卡接,从而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的运动,同时,由于加热管与发热盘在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上夹紧第二本体,能够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径向的运动,降低反射件与容器体相互脱离的可能性,提高二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限制第二加热装置与容器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提高二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安装部抵接,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朝背离所述壶身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底盖的侧壁抵接。
1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与第二本体连接,且第一弯折部与安装部相抵接,以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的运动,具体地,第一弯折部的弯曲方向与第二本体的弯曲方向相反,以使反射件能够弹性变形,在安装反射件的过程中,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反射件受到安装部和发热盘的挤压,使得第一弯折部发生弹性变形,并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向下收缩,当反射件安装完成后,第一弯折部释放回弹力,并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向上运动与安装部相抵接,同时,第二本体远离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加热管、发热盘卡接,从而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的运动。第二弯折部连接于第一弯折部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且第二弯折部相对于第一弯折部朝背离壶身的方向弯折,第二弯折部与底盖的侧壁抵接,以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径向的运动,具体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第一弯折部朝背离壶身的方向弯折,且容器体的径向,第二弯折部和第一弯折部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作为第二弯折部弹性变形的空间,在安装反射件的过程中,沿容器体的径向,反射件受到底盖和加热管的挤压,使得第二弯折部发生弹性变形,并朝向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弯曲,当反射件安装完成后,第二弯折部释放回弹力,并朝向底盖的方向运动与底盖的侧壁相抵接,从而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径向的运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制反射件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和径向的运动,提高反射件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第二加热装置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碳纤加热管。
15、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使第二加热装置具有使用寿命长、电热转化效率高等优点,有利于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性能。同时,当第二加热装置为碳纤加热管时,能够通过红外光对食材辐射加热,红外光能够对壶身内的食材进行有效激活,提高汤汁的活性,使得食材能够高效快速的析出营养物质,红外光还能够将能量传递至发热盘上,使得发热盘的温度快速升高,以便在实现快速烹饪的同时保证食物的营养,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接于所述加热管的外侧,所述加热管通过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反射件连接,所述限位件为弹簧。
17、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件能够将加热管安装于反射件,用以提高二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还能够避免加热管与反射件直接接触,使得加热管与反射件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使得加热管产生的红外光能够照射到反射件,并通过反射件进行反射。同时,限位件还能够降低反射件安装加热管的位置温度过高而损坏的风险,提高第二加热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另外,限位件还能够避免加热管与反射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用以降低加热管在由安装部和反射件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晃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第二加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二加热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其中,限位件可以为弹簧,以便在由安装部和反射件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支撑起加热管的同时,还能够限制加热管与反射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依靠弹簧弹性变形的性能实现减震的效果,避免该液体加热容器在剧烈晃动时加热管损坏的风险,提高加热管的使用寿命。具体地,第二加热装置能够具有多个限位件,且多个限位件沿容器体的周向间隔安装于加热管上,以进一步提高对加热管限位和减震的效果,从而提高第二加热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壶盖组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壶盖组件。
1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安装于壶盖组件内,以便在该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过程中,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第二加热装置能够从壶身的上方对壶身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同时,第一加热装置能够从壶身的下方对壶身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因此,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装置能够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对壶身同时加热,以便进一步提高容器体的升温效率。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安装于所述壶身,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壶身和所述手柄之间的空腔内。
21、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安装于壶身和手柄之间的空腔内,用以增大壶身与第二加热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便在该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过程中,壶身具有较大的辐射面积,从而第二加热装置产生的红外光能够充分地照射在壶身内的食材上,进而提高容器体的升温效率。
2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610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