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1 17:05:57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牙刷。2.本技术基于在2020年12月24日于日本技术的日本特愿2020-214445号来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背景技术:3.已知当长期使用牙刷时,会发生毛前端扩展的毛分叉,牙刷本来所具有的清扫效果降低。4.针对毛分叉,公开了一种牙刷,该牙刷通过使用聚酯刷毛来确保毛分叉耐久性,在容易引起手柄体的毛折断的开口周缘部使用软质树脂,从而提高毛折断耐久性(例如,专利文献1)。5.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特定材质的刷毛,存在刷毛的材质缺乏通用性这样的问题。6.另外,公开了通过规定扁平线的打入深度来提高毛分叉的耐久性的文献(例如,专利文献2)。7.现有技术文献8.专利文献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937号公报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83275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11.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12.然而,在刷毛之间存在超过刷毛材料屈服点的空间的情况下,有时刷毛会过度移动而产生毛分叉。13.本实用新型是考虑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的牙刷。1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具备:头部,该头部具有植毛面;以及手柄部,该手柄部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头部在从与所述植毛面相对的正面侧观察的正面视角中在所述植毛区域具备以单一的毛束设置成独立的面状的多个植毛部,多个所述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由多个所述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植毛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且99%以下,多个所述植毛部具有隔着呈线状延伸且宽度为1mm以下的间隙相对而设的相向植毛部,所述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多个所述植毛部的总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由所述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区域中的最大区域的面积为50mm2以上,所述植毛面的每单位面积的植毛根数为2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16.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植毛部具有最小宽度为3mm以上且面积为5mm2以上的第一植毛部和最小宽度小于3mm且面积小于15mm2并在所述正面视角中呈矩形状的第二植毛部。17.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在所述头部的长轴方向上配置有多个。18.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毛部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植毛部相对。19.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和所述第二植毛部在所述长轴方向上交替排列。20.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最小宽度小于3mm、面积为5mm2以上且30mm2以下的第三植毛部,所述第三植毛部的边长最长的边与所述第一植毛部相对。21.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植毛部在沿着所述长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在与所述植毛面平行且与所述长轴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最外侧,与所述第一植毛部和所述第二植毛部的至少一方相对配置。22.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边朝向所述头部的外周弯曲成凸状。23.实用新型效果24.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附图说明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27.以下,参照图1及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牙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28.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不同。29.[牙刷的第一实施方式][003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0031]牙刷1具有:头部3,该头部3具有植毛面2;以及手柄部4,该手柄部4与头部3连接。头部3在正面侧具有植毛面2。头部3位于手柄部4的长轴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顶端侧。[003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植毛面2平行且与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为上下方向)作为短轴方向进行说明。在短轴方向中,将图1中的上侧作为宽度方向一侧,将图1中的下侧作为宽度方向另一侧。另外,将与植毛面2相对的一侧作为正面侧,将与正面侧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而适当地进行说明。关于长轴方向,将相对于手柄部4配置头部3的一侧作为顶端侧,将配置手柄部4的一侧作为后端侧。[0033]头部3在从正面侧观察的正面视角中在长轴方向上延伸,作为一例,为长圆形状。头部3的正面视角形状并不限定于长圆形状,能够选择椭圆形状、矩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头部3在植毛面2具有多个植毛部10。植毛部10以单一的毛束设置成独立的面状。植毛部10具有多个第一植毛部a1、a2、a3,多个第二植毛部b1、b2、b3以及多个第三植毛部c1、c2。[0034]第一植毛部a1、a2、a3在短轴方向的中央位置沿长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植毛部a1、a2、a3主要将牙面等平滑部位作为清扫对象。第一植毛部a1、a2、a3出于如下目的而设置:维持刷扫性,并且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第一植毛部a1、a2、a3分别是最小宽度为3mm以上、面积为5mm2以上、且在正面视角中沿短轴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第一植毛部a1、a2、a3的面积分别更优选为20mm2以上。[0035]第二植毛部b1、b2、b3分别是最小宽度小于3mm、面积小于15mm2、且在正面视角中沿短轴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第二植毛部b1、b2、b3主要将牙间作为清扫对象。第二植毛部b1、b2、b3出于如下目的而设置:向牙间的插入性优异,提高向牙间所含的牙列的贴合性,并且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从向牙列的贴合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第二植毛部b1、b2、b3的面积分别为10mm2以下。第二植毛部b1、b2、b3分别在短轴方向的中央位置沿长轴方向排列配置。第一植毛部a1、a2、a3和第二植毛部b1、b2、b3依次在长轴方向上交替排列。[0036]第三植毛部c1、c2主要以牙颈部为清扫对象。对于第三植毛部c1、c2而言,向牙颈部的插入性优异,能够提高向牙列的贴合性,并且能够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第三植毛部c1、c2各自的最小宽度小于3mm、面积为5mm2以上且30mm2以下。第三植毛部c1、c2的面积分别更优选为10mm2以上且20mm2以下。第三植毛部c1、c2分别是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弯曲成凸状且沿着长轴方向延伸的两条曲线在长轴方向上相连的形状。第三植毛部c1、c2配置在短轴方向的最外侧。[0037]在长轴方向上位于最顶端侧的第一植毛部a1隔着间隙51与第二植毛部b1相对。间隙51的宽度为1mm以下且在短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一植毛部a1的四个角部分别被加工成r角。[0038]第一植毛部a2配置在第二植毛部b1的长轴方向的后端侧。第一植毛部a2隔着间隙52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1相对。即,第二植毛部b1的长边隔着间隙52与第一植毛部a2相对。间隙52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短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39]在第一植毛部a2的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配置有第二植毛部b2。第一植毛部a2隔着间隙53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2相对。即,第二植毛部b2的长边隔着间隙53与第一植毛部a2相对。间隙53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短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40]第一植毛部a2的至少一边朝向头部3的外周弯曲成凸状。第一植毛部a2的短轴方向的两侧的边朝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周弯曲成凸状。第一植毛部a2隔着间隙58在短轴方向的一侧与第三植毛部c1相对。间隙58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以朝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弯曲成凸状的曲线状沿着长轴方向延伸。第一植毛部a2隔着间隙59在短轴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三植毛部c2相对。间隙59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以朝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弯曲成凸状的曲线状沿着长轴方向延伸。[0041]因此,第一植毛部a2隔着间隙52、53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1、b2相对,隔着间隙58、59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三植毛部c1、c2相对。[0042]第一植毛部a3配置在第二植毛部b2的长轴方向的后端侧。第一植毛部a3隔着间隙54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2相对。即,第二植毛部b2的长边隔着间隙54与第一植毛部a3相对。间隙54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短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43]在第一植毛部a3的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配置有第二植毛部b3。第一植毛部a3隔着间隙55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3相对。即,第二植毛部b3的长边隔着间隙55与第一植毛部a3相对。间隙55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短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44]第一植毛部a3的至少一边朝向头部3的外周弯曲成凸状。第一植毛部a3的短轴方向的两侧的边朝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周弯曲成凸状。第一植毛部a3隔着间隙62在短轴方向的一侧与第三植毛部c1相对。间隙62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呈朝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弯曲成凸状的曲线状沿着长轴方向延伸。第一植毛部a3隔着间隙63在短轴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三植毛部c2相对。间隙63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以朝向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弯曲成凸状的曲线状沿着长轴方向延伸。[0045]因此,第一植毛部a3隔着间隙54、55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2、b3相对,隔着间隙62、63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三植毛部c1、c2相对。[0046]第三植毛部c1从长轴方向的顶端侧依次分别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1、第一植毛部a2、第二植毛部b2、第一植毛部a3及第二植毛部b3相对。更详细而言,第三植毛部c1在长轴方向的顶端,隔着间隙56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1相对。间隙56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47]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1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58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一植毛部a2相对。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2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60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2相对。间隙60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2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62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一植毛部a3相对。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3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64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3相对。间隙64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48]第三植毛部c2从长轴方向的顶端侧依次分别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1、第一植毛部a2、第二植毛部b2、第一植毛部a3及第二植毛部b3相对。更详细而言,第三植毛部c2在长轴方向的顶端,隔着间隙57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1相对。间隙57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49]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1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59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一植毛部a2相对。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2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61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2相对。间隙61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2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63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一植毛部a3相对。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3位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隔着间隙65在短轴方向上与第二植毛部b3相对。间隙65的宽度为1mm以下(作为一例为0.4mm)并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0050]因此,第三植毛部c1及第三植毛部c2的比与第二植毛部b1、第二植毛部b2及第二植毛部b3相对的边更长的边(曲线)分别与第一植毛部a2及第一植毛部a3相对。[0051]如上所述,构成植毛部10的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及第三植毛部c1、c2全部构成为隔着宽度1mm以下的间隙51~65中的至少一个与其他植毛部10的至少一个相对的相向植毛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是植毛部10的总面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间隙51~65在内的植毛面2的相向植毛区域的总面积,成为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区域中最大区域的面积。此外,通过在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第三植毛部c1、c2各自的植毛部间设置1mm以下的间隙,从而能够使各植毛部的毛束独立地明确上述作用,同时(由于间隙宽度狭窄),能够维持植毛部整体的刷扫性,并且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0052]作为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区域中的最大区域的面积,从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及提高向牙列的贴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0mm2以上,更优选为100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mm2以上。[0053]在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区域中的最大区域的面积小于50mm2的情况下,超过刷毛材料的屈服点而移动的刷毛的比例变大,毛分叉耐久性有可能降低。[0054]通过将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区域中的最大区域的面积设为50mm2以上,能够提高毛分叉耐久性。[0055]植毛部10的毛束面积的总和相对于植毛区域10a的总面积的比例(植毛密度)优选为70%以上且99%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上且99%以下。在植毛部10总面积的比例小于70%的情况下,间隙所占的面积变大,超过刷毛材料屈服点的空间存在于刷毛间的可能性增加,毛分叉耐久性降低,并且向牙列的贴合性有可能降低。当植毛部10总面积的比例超过99%时,刷毛移动的空间过少,刷扫性有可能降低。通过将植毛部10总面积相对于包含由植毛部10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间隙51~65在内的面积的比例设为70%以上且99%以下,能够维持刷扫性,并且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的同时提高牙列的贴合性。[0056]从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的观点出发,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植毛部10总面积的比例优选为7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0%)。[0057]在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植毛部10总面积的比例小于70%的情况下,超过刷毛材料的屈服点而移动的刷毛的比例变大,毛分叉耐久性有可能降低。[0058]通过将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植毛部10总面积的比例设为70%以上,能够抑制超过刷毛材料的屈服点而移动的刷毛的比例,可以实现毛分叉耐久性的提高。[0059]当植毛部10中存在不属于相向植毛部的非相向植毛部的情况下,优选将非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植毛部10总面积的比例设为10%以下。在存在多个非相向植毛部的情况下,从降低超过刷毛材料的屈服点而移动的刷毛的比例的观点出发,优选分别分散配置而不集中。[0060]作为包含头缘部的植毛面2的每单位面积的植毛根数,优选为2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25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0061]在包含头缘部的植毛面2的每单位面积的植毛根数小于20根/mm2的情况下,超过刷毛材料的屈服点而移动的刷毛的比例变大,毛分叉耐久性有可能降低。当包含头缘部的植毛面2的每单位面积的植毛根数超过80根/mm2时,刷毛材料移动的空间变少,向牙列的贴合性有可能降低。[0062]作为间隙51~65的宽度,如上所述,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下。[0063]通过将间隙51~65的宽度设为1mm以下,能够减少超过刷毛材料屈服点的空间,提高毛分叉耐久性。[0064]作为构成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及第三植毛部c1、c2的毛束的刷毛,可列举直毛或其直径朝向毛前端逐渐变小的刷毛(锥形毛)、顶端分支毛、螺旋毛、异形截面刷毛等。从对矫正装置周边或牙颈部的清扫效果的观点出发,构成毛束的刷毛优选为锥形毛。通过将刷毛设为锥形毛,能够在确保刮取力的同时使毛前端也到达细小的部分而提高清扫效果。毛束的顶端形状可列举平切、山形、凸状、凹状等。通过将毛束的顶端形状形成为山形或丘状,能够使毛前端到达细小的部分而提高清扫效果。[0065]上述毛束的刷毛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聚酰胺(例:6-12尼龙、6-10尼龙)、聚酯(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烯烃(例:聚丙烯)、弹性体(例:烯烃系、苯乙烯系)等合成树脂材料。另外,也可以将多个这些树脂材料组合使用,例如也可以如芯鞘构造等那样,在芯部和鞘部使用不同的树脂材料。[0066]作为构成上述毛束的刷毛的刷毛直径,例如设为4~7mil(1mil=1/1000inch=0.025mm)。如果为4mil以上,则确保能够良好地清扫牙颈部的毛腰,如果为7mil以下,则能够确保可缓和对牙龈等的刺激的柔软性。另外,锥形毛的刷毛直径是基部的直径。[0067]手柄部4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聚丙烯(pp)树脂、聚缩醛(pom)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等。[0068]作为将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及第三植毛部c1、c2的毛束固定于植毛面2的方法,可利用将毛束下端的熔融部压入并固定于成为头部3的熔融树脂中的热熔接法(压力-温度-时间(ptt)法)、在对毛束的下端进行加热而形成熔融块后将熔融树脂注入到模具内而成形头部的模内成形法等。[0069]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能够将刷毛的移动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点以下而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并且能够提高向牙列的贴合性。[0070][牙刷的第二实施方式][0071]接着,参照图2对牙刷1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072]在该图中,对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0073]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0074]本实施方式的植毛部10具有第一植毛部a2、a3,第二植毛部b1、b3,第三植毛部c11、c12、c21、c22以及多个第四植毛部d。[0075]即,本实施方式的植毛部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有第一植毛部a1、第二植毛部b2,而设置有在长轴方向上分离的第三植毛部c11、c12、c21、c22及多个第四植毛部d。[0076]在本实施方式的植毛部10中,第一植毛部a2通过间隙66在短轴方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第一植毛部a3通过间隙67在短轴方向上被分割为两部分。间隙66的宽度为1mm以下并位于短轴方向的中央,并且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而将第一植毛部a2分割成两部分。间隙67的宽度为1mm以下并位于短轴方向的中央,并且在长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而将第一植毛部a3分割成两部分。[0077]本实施方式的植毛部10具有:第三植毛部c11,该第三植毛部c11隔着间隙58与第一植毛部a2的短轴方向的一侧相对;第三植毛部c21,该第三植毛部c21隔着间隙59与第一植毛部a2的短轴方向的另一侧相对;第三植毛部c12,该第三植毛部c12隔着间隙62与第一植毛部a3的短轴方向的一侧相对;以及第三植毛部c2,该第三植毛部c2隔着间隙63与第一植毛部a3的短轴方向的另一侧相对。[0078]第四植毛部d在正面视角中呈圆形。第四植毛部d在长轴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在第一植毛部a2与第一植毛部a3之间。第四植毛部d在短轴方向上相互间隔地配置为多个(在图2中为7个)。[0079]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008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植毛部a2、a3与第四植毛部d之间,以及第三植毛部c11、c12、c21、c22与第四植毛部d之间未设置呈线状延伸且宽度为1mm以下的间隙。因此,多个第四植毛部d不构成相向植毛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构成相向植毛部的第一植毛部a2、第二植毛部b1及第三植毛部c11、c21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相向植毛区域10b的面积,和由构成相向植毛部的第一植毛部a3、第二植毛部b3及第三植毛部c12、c22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相向植毛区域10c的面积中的面积较大的一方的面积为50mm2以上。[0081]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通过将相向植毛区域10b的面积和相向植毛区域10c的面积中的较大的一方的面积用作相向植毛区域的面积,并满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关系,由此能够减少超过刷毛材料屈服点的空间,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并且能够提高牙列的贴合性。[0082][实施例][0083]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加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能够在不变更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来实施。[0084](实施例1~8、比较例1)[0085]在本实施例中,按照下述[表1]、[表2]、[表3]所示的规格,制作实施例1~8、比较例1的牙刷的样品。[0086]各例的牙刷的各部位设为表1、表2所示的尺寸。刷毛以直径6mil、pf80%进行调整,手柄部的树脂使用pp树脂。[0087]实施例1的样品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具有植毛部的牙刷的样品。实施例2~4的样品是相对于实施例1的样品,具有变更了间隙宽度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样品。实施例5的样品是相对于实施例3的样品,具有在第一植毛部a2、a3的短轴方向的中央增设了沿长轴方向延伸的间隙并第一植毛部a2、a3分别在短轴方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样品。实施例6的样品是相对于实施例5的样品,具有未设置第一植毛部a1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样品。实施例7的样品以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具有植毛部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8的样品是相对于实施例3的样品,具有设置有第一植毛部a3、第二植毛部b2、b3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三植毛部c12、c22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样品。比较例1的样品是相对于实施例1的样品,具有变更了间隙宽度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样品。[0088][评价方法][0089](1)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0090][试验方法][0091]在10名专家组长期(3个月)使用牙刷后,测定使用前的毛束中的短轴方向的毛前端宽度l1和使用后的毛束中的短轴方向的毛前端宽度l2,由下式算出毛分叉率。[0092]毛分叉率(%)=(l2-l1)×100/l1[0093]《评价基准》[0094]◎(double circle mark):毛分叉率的平均值小于5%[0095]〇(circle mark):毛分叉率的平均值为6~10%[0096]×(cross mark):毛分叉率的平均值超过10%[0097](2)向牙列的贴合性[0098][试验方法][0099]通过使用10名专家组的感官试验进行评价。将1g市售的牙膏放置在各实施例、比较例所示的牙刷上,以下述评价基准评价进行3分钟刷洗时的牙刷向牙列的贴合性。[0100]将10名专家组的平均分超过4.0分的牙刷判断为“◎”,将平均分为3.0分以上且小于4.0分的牙刷判断为“○”,将平均分小于3.0的牙刷判断为“×”,牙刷向牙列的贴合性为◎或○的牙刷判断为在刷牙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向牙列的贴合性的牙刷。[0101]《评价基准》[0102]5分:非常能感觉到“向牙列的贴合性”。[0103]4分:相当能感觉到“向牙列的贴合性”。[0104]3分:能感觉到“向牙列的贴合性”。[0105]2分:稍微能感觉到“向牙列的贴合性”[0106]1分:完全感觉不到“向牙列的贴合性”。[0107][表1][0108][0109][表2][0110][0111][表3][0112][0113]如[表1]、[表2]、[表3]所示,在多个植毛部总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且99%以下、呈线状延伸的间隙宽度为1mm以下、相向植毛部的总面积相对于多个植毛部总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轮廓连接而成的轮廓所包围的面积为50mm2以上、植毛面的每单位面积的植毛根数为2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的实施例1~8的样品中,在“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向牙列的贴合性”这两者中得到了良好的评价。[0114]另一方面,在不满足多个植毛部总面积的比例为70%以上且99%以下,以及呈线状延伸的间隙宽度为1mm以下的条件的比较例1的样品中,在“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向牙列的贴合性”这两者中均未得到良好的评价。[0115]另外,对于实施例2的样品,在间隙宽度较小的实施例1的样品中,“向牙列的贴合性”的评价提高。而且,对于实施例3~4的样品,在间隙宽度较小的实施例1~2的样品中,“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的评价提高。[0116]相比于设置有非相向植毛部的正面视角圆形第四植毛部d代替相向植毛部的第二植毛部b2的实施例7的样品,在具有第二植毛部b2的实施例6的样品中,“向牙列的贴合性”的评价提高。[0117]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定于该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0118]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0119]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牙刷。[0120]符号说明[0121]1…牙刷、2…植毛面、3…头部、4…手柄部、10…植毛部、10a…植毛区域、10b、10c…相向植毛区域、51~67…间隙、a1、a2、a3…第一植毛部、b1、b2、b3…第二植毛部、c1、c2…第三植毛部。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822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