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具手柄及清洁刷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1 17:06:45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具手柄及清洁刷。背景技术:2.现有的可更换刷头的清洁用具,由可拆卸连接的工具手柄和刷头组成,当刷头损坏后可以直接更换新的刷头,也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更换不同规格的刷头。3.但是,现有的工具手柄不能可靠地固定刷头,使得在使用清洁用具进行清洁工作时,刷头容易从工具手柄上脱落,导致使用者只能暂停清洁工作,将脱落的刷头重新装到工具手柄上,刷头的脱落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夹持刷头的工具手柄及清洁刷。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具手柄,包括:6.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及7.夹持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夹持结构用于夹持经所述第一开口部分伸入所述壳体内的刷头;8.所述夹持结构包括推进组件、弹性件、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中部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中部铰接,所述推进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第二夹持件抵持,驱动所述推进组件沿所述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打开或闭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第二夹持件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或夹持所述刷头,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推进组件抵接,所述弹性件用于给所述推进组件施加朝远离所述第一开口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9.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为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一夹持件的另一端为第一抵持端,所述第二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为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另一端为第二抵持端,所述推进组件与所述第一抵持端抵接,且所述推进组件与所述第二抵持端抵接,驱动所述推进组件沿所述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和所述第二抵持端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或夹持所述刷头。10.优选地,所述推进组件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且沿所述推进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到所述推进组件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所述第一抵持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夹持件的所述第二抵持端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驱动所述推进组件沿所述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抵持端沿所述第二导向槽的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抵持端和所述第二抵持端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或夹持所述刷头。11.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槽、第二分槽及第三分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分槽、第五分槽及第六分槽,且沿所述推进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到所述推进组件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分槽和所述第四分槽之间的距离不变,所述第二分槽和所述第五分槽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分槽和所述第六分槽之间的距离不变,驱动所述推进组件沿所述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依次沿所述第一分槽、所述第二分槽及所述第三分槽移动或依次沿所述第三分槽、所述第二分槽及所述第一分槽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抵持端依次沿所述第四分槽、所述第五分槽及所述第六分槽移动或依次沿所述第六分槽、所述第五分槽及所述第四分槽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的夹持、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及保持对所述刷头的夹持的解除的状态,或使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的夹持的解除、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及保持对所述刷头的夹持的状态;或12.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槽和第二分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分槽和第五分槽,且沿所述推进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到所述推进组件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分槽和所述第四分槽之间的距离不变,所述第二分槽和所述第五分槽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驱动所述推进组件沿所述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依次沿所述第一分槽和所述第二分槽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抵持端依次沿所述第四分槽和所述第五分槽,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的夹持和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的状态,或使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的夹持的接触、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的状态。13.优选地,所述推进组件包括第一推进杆、第二推进杆及滑钮,所述第一推进杆和所述第二推进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位于所述第一推进杆上,所述滑钮部分伸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二推进杆远离所述第一推进杆的一端连接,驱动所述滑钮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推进杆和所述第一推进杆同步沿所述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同步移动。14.优选地,所述推进组件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设置有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解除对所述刷头的夹持时,抵顶所述刷头,以使所述刷头经所述第一开口退出所述壳体。15.优选地,所述推进组件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部分伸入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件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并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抵接。16.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握持组件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夹持组件远离所述握持组件的一端,所述夹持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握持组件能够经所述第二开口部分伸入所述夹持组件内,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于所述夹持组件内,所述推进组件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握持组件内和/或夹持组件内。17.优选地,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所述第一子壳与所述握持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子壳远离所述握持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子壳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子壳上不具有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握持组件能够经所述第二开口部分伸入所述述第一子壳内;18.且/或所述握持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子壳和第四子壳,所述第三子壳和所述第四子壳能够同步经所述第二开口部分伸入所述夹持组件内。1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刷,包括刷头及上述工具手柄。2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驱动推进组件沿壳体的中心线朝靠近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打开,随后将刷头经第一开口部分伸入壳体内,再驱动推进组件沿壳体的中心线朝远离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闭合,使得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夹持刷头,由于本技术的弹性件能够给推进组件施加朝远离第一开口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因此,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夹持刷头以进行清洁工作时,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弹性件给推进组件施加弹性作用力,推进组件会有朝远离第一开口方向移动的趋势,使得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一直保持在闭合的状态,从而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能够一直可靠的夹紧刷头,使得刷头不会从工具手柄上掉落。附图说明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装置获得其他的附图。22.图1为一实施例的马桶刷的结构示意图;23.图2为又一实施例的第一子壳、第三子壳、夹持结构及刷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24.图3为一实施例的工具手柄的结构示意图;25.图4为一实施例的夹持结构与刷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26.图5为一实施例的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27.图6为一实施例的第一子壳与第一推进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28.图7为又一实施例的第一子壳、夹持结构及刷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29.图8为握持组件、夹持结构及刷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30.其中,100.夹持结构;110.第一夹持件;111.第一夹持端;112.第一抵持端;113.第一避位孔;120.第二夹持件;121.第二夹持端;122.第二抵持端;123.第二避位孔;130.推进组件;131.第一推进杆;1311.第一导向槽;13111.第一分槽;13112.第二分槽;13113.第三分槽;1312.第二导向槽;13121.第四分槽;13122.第五分槽;13123.第六分槽;132.第二推进杆;133.滑钮;134.抵顶部;135.容置槽;136.定位柱;140.弹性件;200.壳体;210.夹持组件;211.第一子壳;2111.第一开口;2212.第二开口;212.第二子壳;213.限位件;214.卡持槽;215.铰接轴;216.限位筋条;220.握持组件;221.第三子壳;222.第四子壳;223.弹性按钮;230.导槽;240.加强筋;300.刷头;310.固定件;311.环形槽;320.刷毛。3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33.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34.如图1-3所示,一种工具手柄包括壳体200和夹持结构100,壳体200上开设与壳体200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2111,夹持结构100设置于壳体200内,夹持结构100用于夹持经第一开口2111部分伸入壳体200内的刷头300,夹持结构100包括推进组件130、弹性件140、第一夹持件110及第二夹持件120,第一夹持件110的中部和第二夹持件120的中部铰接,推进组件130分别与第一夹持件110及第二夹持件120抵持,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打开或闭合,进而使得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解除对刷头300的夹持或夹持刷头300,弹性件140的一端与壳体200的内壁抵接,弹性件140的另一端与推进组件130抵接,弹性件140用于给推进组件130施加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35.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打开,随后将刷头300经第一开口2111部分伸入壳体200内,再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闭合,使得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夹持刷头300,由于本技术的弹性件140能够给推进组件130施加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因此,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夹持刷头300以进行清洁工作时,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弹性件140给推进组件130施加弹性作用力,推进组件130会有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趋势,使得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一直保持在闭合的状态,从而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能够一直可靠的夹紧刷头300,使得刷头300不会从工具手柄上掉落。36.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夹持件110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为第一夹持端111,第一夹持件110的另一端为第一抵持端112,第二夹持件120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为第二夹持端121,第二夹持件120的另一端为第二抵持端122,推进组件130与第一抵持端112抵接,且推进组件130与第二抵持端122抵接,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抵持端112和第二抵持端122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使得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解除对刷头300的夹持或夹持刷头300,具体地,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夹持刷头300时,在弹性件140的弹性作用力下,推进组件130会有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趋势,使得第一抵持端112和第二抵持端122保持在相距较远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保持在相距较近的状态,从而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能够通过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可靠的夹紧刷头300。37.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弹性件140能够一直给推进组件130施加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具体地,弹性件140可以但不限于为弹簧。3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工具手柄还包括铰接轴215,铰接轴215设置于壳体200的内壁上,第一夹持件110的中部和第二夹持件120的中部均转动套设于铰接轴215上,从而以实现第一夹持件110的中部和第二夹持件120的中部的铰接。39.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推进组件130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12,且沿所述推进组件130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到所述推进组件130背离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的方向,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1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夹持件110的所述第一抵持端112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1311内,所述第二夹持件120的所述第二抵持端122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1312内,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一导向槽1311移动,同时带动第二抵持端122沿第二导向槽1312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抵持端112和第二抵持端122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使得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解除对刷头300的夹持或夹持刷头300。40.具体地,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夹持刷头300时,在弹性件140的弹性作用力下,推进组件130会有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趋势,使得推进组件130无法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通过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可靠保持在夹紧刷头300的状态。41.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向槽13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槽13111、第二分槽13112及第三分槽13113,所述第二导向槽13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分槽13121、第五分槽13122及第六分槽13123,且沿所述推进组件130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到所述推进组件130背离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分槽13111和所述第四分槽13121之间的距离不变,所述第二分槽13112和所述第五分槽131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分槽13113和所述第六分槽13123之间的距离不变,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112依次沿第一分槽13111、第二分槽13112及第三分槽13113移动或依次沿第三分槽13113、第二分槽13112及第一分槽13111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抵持端122依次沿第四分槽13121、第五分槽13122及第六分槽13123移动或依次沿第六分槽13123、第五分槽13122及第四分槽13121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及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的解除的状态,或使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的解除、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及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的状态。42.具体地,当需要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时,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112依次沿第一分槽13111、第二分槽13112及第三分槽13113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抵持端122依次沿第四分槽13121、第五分槽13122及第六分槽13123移动,当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一分槽13111移动,且第二抵持端122沿第四分槽13121移动时,第一抵持端112和第二抵持端122之间的距离不变,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当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二分槽13112移动,且第二抵持端122沿第五分槽13122移动时,第一抵持端112和第二抵持端1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逐渐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当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三分槽13113移动,且第二抵持端122沿第六分槽13123移动时,第一抵持端112和第二抵持端122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保持在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的状态;当需要夹持所述刷头300时,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在不同状态间的切换过程,与上述需要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时的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在不同状态间的切换过程相反。本技术的第一分槽13111和第四分槽13121的设置,使得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能够可靠地保持在夹紧刷头300的状态;本技术的第三分槽13113和第六分槽13123的设置,使得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能够可靠地保持在取消对刷头300夹紧的状态。43.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向槽13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槽13111和第二分槽13112,所述第二导向槽13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分槽13121和第五分槽13122,且沿所述推进组件130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到所述推进组件130背离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分槽13111和所述第四分槽13121之间的距离不变,所述第二分槽13112和所述第五分槽131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端112依次沿第一分槽13111和第二分槽13112移动或依次沿第二分槽13112和第一分槽13111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抵持端122依次沿第四分槽13121和第五分槽13122移动或依次沿第五分槽13122和第四分槽13121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依次经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的状态,或使第一夹持端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端121依次经解除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及保持对所述刷头300的夹持的状态,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只是减少了第三分槽13113和第六分槽13123。44.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所述推进组件130包括第一推进杆131、第二推进杆132及滑钮133,所述第一推进杆131和所述第二推进杆13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1311和所述第二导向槽1312位于所述第一推进杆131上,所述滑钮133部分伸入所述壳体200内并与所述第二推进杆132远离所述第一推进杆131的一端连接,驱动所述滑钮133相对所述壳体200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推进杆132和所述第一推进杆131同步沿所述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同步移动,具体地,滑钮133的设置,便于使用者直接通过手实现对第一推进杆131和所述第二推进杆132的控制,进而实现对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的控制,此外,由于本技术的第一推进杆131和所述第二推进杆132可拆卸连接,在不使用工具手柄或需要对工具手柄进行运输时,可以将第一推进杆131和所述第二推进杆132拆卸开了,从而减小第一推进杆131和所述第二推进杆132的占用空间。45.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夹持件110靠近第一抵持端11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避位孔113,从而在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一导向槽1311移动时,避免第一夹持件110的侧壁与第一推进杆131发生干涉,而使得第一夹持件110被卡死而无法移动;第二夹持件120靠近第二抵持端122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避位孔123,从而在第二抵持端122沿第二导向槽1312移动时,避免第二夹持件120的侧壁与第一推进杆131发生干涉,而使得第二夹持件120被卡死而无法移动。46.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110的中心线与第一分槽13111的轴线平行,以在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一导向槽1311移动时,避免第一抵持端112直接撞在第二分槽13112上而卡死,且进一步避免第一夹持件110的侧壁与第一推进杆131发生干涉;第二夹持件120的中心线与第四分槽13121的轴线平行,以在第二抵持端122沿第二导向槽1312移动时,避免第二抵持端122直接撞在第五分槽13122上而卡死,且进一步避免第二夹持件120的侧壁与第一推进杆131发生干涉。47.进一步地,第一抵持端112为圆柱状,第一抵持端112的直径与第一导向槽1311的槽宽相适配,从而更便于第一抵持端112沿第一导向槽1311移动;第二抵持端122为圆柱状,第二抵持端122的直径与第二导向槽1312的槽宽相适配,从而更便于第二抵持端122沿第二导向槽1312移动。48.进一步地,如图3及图4所示,推进组件130朝向所述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设置有抵顶部134,抵顶部134用于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解除对刷头300的夹持时,抵顶刷头300,以使刷头300经第一开口2111退出壳体200,具体地,当需要从工具手柄上将刷头300拆卸下来时,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会解除对刷头300的夹持,同时,推进组件130会带动抵顶部134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使得抵顶部134能够逐渐靠近并抵顶刷头300,直至将刷头300经第一开口2111抵顶到壳体200外,本技术的夹持结构100在解除对刷头300的夹持的同时,能够通过抵顶部134将刷头300经第一开口2111抵顶到壳体200外,从而不需要使用者再手动将刷头300从工具手柄上取下来,在本实施例中,抵顶部134设置于第一推进杆131远离第二推进杆132的一端上,抵顶部134能够从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之间穿过以抵顶刷头300,从而将刷头300经第一开口2111抵顶到壳体200外。49.进一步地,如图3及图4所示,推进组件130上开设有容置槽135,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柱136,壳体200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件213,限位件213部分伸入容置槽135内,弹性件140位于容置槽135内,且弹性件140的一端与限位件213抵接,弹性件140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并并与容置槽135的内壁抵接,具体地,驱动推进组件130沿壳体200的中心线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时,弹性件140与容置槽135的内壁抵接的一端会跟随推进组件130朝靠近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弹性件140与限位件213抵接的一端被抵顶无法移动,使得弹性件140被压缩,当取消对推进组件130的驱动后,弹性件140能够给推进组件130施加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的弹性作用力,使得推进组件130朝远离第一开口2111方向移动,直至带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闭合,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35开设于第一推进杆131上。50.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壳体200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筋条216,限位筋条216位于容置槽135具有开口的一侧,限位筋条216用于将弹性件140阻挡在容置槽135内,以防止弹性件140从容置槽135内脱离,更进一步地,容置槽135为两侧开口结构,限位筋条2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筋条216间隔设置于容置槽135具有开口的相对两侧,以将弹性件140可靠地阻挡在容置槽135内。51.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200呈弧形,具体地,壳体200设置为弧形,使得使用者握持壳体200的部分与刷头300成一定角度,进而使用者握持壳体200通过刷头300进行清洁时,可以更方便地清洁各自角落,且壳体200设置为弧形更加美观。52.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壳体200内壁上开设有沿壳体200中心线延伸的导槽230,推进组件130部分容置于导槽230内,推进组件130能够沿导槽230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具体地,导槽230起到对推进组件130导向的作用,导槽230还对推进组件130起到定位的作用,避免推进组件130在壳体内200晃动。53.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3所示,壳体2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第一开口2111位于夹持组件210远离握持组件220的一端,夹持组件210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开口2212,握持组件220能够经第二开口2212部分伸入夹持组件210内,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设置于夹持组件210内,推进组件130和弹性件140设置于握持组件220内和/或夹持组件210内,具体地,在不使用或需要运输工具手柄时,可以将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拆开,从而减小工具手柄的占用空间,更便于运输,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0位于夹持组件210内,限位件213设置于夹持组件210的内壁上。5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推进杆131位于夹持组件210内,第二推进杆132位于握持组件220内,滑钮133部分伸入握持组件220内并与第二推进杆132远离第一推进杆131的一端连接,从而推动滑钮133能够带动第二推进杆132和第一推进杆131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推进杆131通过第一导向槽1311和第二导向槽1312带动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打开或闭合。55.进一步地,如图7-8所示,握持组件220上设置有弹性按钮223,夹持组件210上开设有卡持槽214,弹性按钮223能够卡持于卡持槽214内,以实现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之间的卡接,按压弹性按钮223,弹性按钮223会退出卡持槽214,从而解除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之间的卡接,具体地,当需要将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卡接时,将握持组件220具有弹性按钮223的一端经第二开口2212伸入夹持组件210内,弹性按钮223与卡持槽214对齐时会自动弹起,以容置于卡持槽214,进而实现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之间的卡接,当需要将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拆离时,按压弹性按钮223,弹性按钮223退出卡持槽214,以解除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之间的卡接,随后将握持组件220经第二开口2212从夹持组件210上取下来。56.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3所示,夹持组件2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第一子壳211与握持组件220可拆卸连接,第一开口2111位于第一子壳211远离握持组件220的一端,第二开口2212位于第一子壳211远离第一开口2111的一端,且第二子壳212上不具有第一开口2111和第二开口2212,具体地,由于本技术的第一开口2111和第二开口2212位于第一子壳211上,第一开口2111和第二开口2212不是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围合而成(若第一开口2111和第二开口2212是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围合而成,那么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无法保持紧密围合,从而导致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分离而出现开口,即导致第一开口2111和第二开口2212分成两半,进而导致刷头300偏向第一子壳211或第二子壳212),从而第一开口2111和第二开口2212不会分成两半,进而避免因第一开口2111分成两半,使得第一子壳211不能围抵刷头300而导致刷头300发生位置偏移,及避免因第二开口2212分成两半,使得第一子壳211不能围抵握持组件220而导致握持组件220发生位置偏移。57.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握持组件2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子壳221和第四子壳222,第三子壳221和第四子壳222能够同步经第二开口2212部分伸入夹持组件210内,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三子壳221和第四子壳222均与第一子壳211可拆卸连接。58.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壳体200上设置有加强筋240,用于增强壳体200的强度,更进一步地,加强筋240设置于壳体200的内壁上,从而在实现增强壳体200的强度的同时,不会影响壳体200的美观。59.进一步地,加强筋240设置于握持组件220和/或夹持组件210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加强筋240,以同时增强握持组件220和夹持组件210的强度。60.进一步地,加强筋240设置于第一子壳211和/或第二子壳21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上均设置有加强筋240,以同时增强第一子壳211和第二子壳212的强度。61.进一步地,加强筋240设置于第三子壳221和/或第四子壳22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子壳221和第四子壳222上均设置有加强筋240,以同时增强第三子壳221和第四子壳222的强度。62.如图1所示,一种清洁刷包括刷头300及上述工具手柄,刷头300经第一开口2111部分伸入工具手柄的壳体200内,夹持结构100用于夹持刷头300。63.进一步的,如图1及图8所示,刷头300包括固定件310和刷毛320,固定件310经第一开口2111部分伸入工具手柄的壳体200内,夹持结构100用于夹持固定件310,刷毛320设置于固定件310外露于壳体200的一端,具体地,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能够通过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夹持固定件310。64.进一步的,如图4及图8所示,固定件310伸入壳体200内的一端开设有环形槽311,具体地,第一夹持端111和第二夹持端121抵持于环形槽311的相对两侧,以使第一夹持件110和第二夹持件120实现对固定件310的夹持。65.进一步的,刷毛320为圆柱体状、多面体状或不规则状,具体地,刷毛32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择,只要能够通过刷毛320能够实现清洁工作即可。6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823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