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13:22

本技术涉及雨水收集,具体是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

背景技术:

1、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在城市里人行道是非常普遍的,一般街道旁均有人行道。有些地方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隔着草地或者树木。

2、雨水收集,完整的说应该叫做“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雨水收集为绿化、景观水体、洗涤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雨水收集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或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雨水的渗入量。

3、但是,目前传统的针对人行道的雨水收集,通常直接通过雨水口进行收集,成单点式,收集效率不高,因此提出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包括人行道,所述人行道的外侧设有车行道,人行道与车行道连接处设有人行道侧石,车行道靠近人行道侧石边缘设有雨水口,雨水口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市政雨水检查井连接管,人行道上设有管道预埋槽,管道预埋槽的底部设有砂碎石层,砂碎石层的上方设有雨水收集管道组件,雨水收集管道组件的外侧填充有蛭石回填层,蛭石回填层的外侧包裹有透水土工布层,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包括pe弯头、雨水盲管、第一pe三通和第二pe三通,pe弯头、雨水盲管、第一pe三通和第二pe三通相互固定连接且连通,pe弯头、雨水盲管、第一pe三通和第二pe三通上均开设有开孔,pe弯头的端部连接有异径管,异径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起端清扫管,第一pe三通的支口固定连接有管中段清扫管,起端清扫管和管中段清扫管的顶部均连接有清扫口盖板,清扫口的型号为yt-qsk-,清扫口第二pe三通的支口与雨水口连通,起端清扫管与管中段清扫管之间和管中段清扫管与管中段清扫管之间的间距小于米。

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pe弯头为90°弯头,pe弯头的直径为160mm,雨水盲管的直径为160mm,第一pe三通的尺寸为dn160×110,第二pe三通的尺寸为dn160×160,开孔轴向梅花形设置7个,7个开孔以45°夹角设置,开孔横向以50mm间距均布,开孔的直径为12mm。

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车行道对应雨水口的顶部嵌设有放置槽,放置槽内设有与其相适配的雨水篦子,雨水篦子上设有透水孔,可以进行较大杂质的拦截。

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雨水口的底部设有过滤网框,过滤网框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半环挂板,雨水口的底部内壁对应第一半环挂板处设有第一托块。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框的顶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过滤半网,过滤半网的两侧与雨水口的内壁贴合,过滤半网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半环挂板,雨水口的中部对应第二半环挂板处设有第二托块。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竖桶,竖桶的内侧滑动连接有与其相适配的滑块,滑块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滑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弹簧,压板抵在雨水篦子的底面。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和开孔的设置,起端清扫管、管中段清扫管和清扫口盖板的设置,在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外部回填材料的组合工艺,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埋设在人行道下碎石层中,通过开孔将人行道透水铺装下渗后多余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效率更高、雨水收集管道组件排水效果更好且不易堵塞、后期使用过程中清扫养护更为便捷。充分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更好的在源头和中途阶段,对雨水“渗、蓄、净、排”,既可补充地下水,也可净化雨水,最大化控制径流总量和污染,具有经济性高、养护难度低、使用效果好等显著优点。

11、2、通过在雨水口内设置过滤网框和过滤半网,可以有效的对由雨水收集管道组件收集的雨水和对由雨水篦子上的进入的雨水进行过滤,进一步进杂质的拦截,避免含有大量杂质的雨水直接进入市政雨水检查井连接管,在市政雨水检查井连接管内杂质堆积,造成管道堵塞。

12、3、通过竖桶、竖杆、滑块、压板和弹簧的设置,使得可以方便的通过压板的上提将过滤网框提起,从而进行清理和和维护,同时在第一托块,第一半环挂板、第二托块和第二半环挂板的设置在雨水篦子盖在雨水口上时将过滤网框挤压固定,形成稳定放置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包括人行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1)的外侧设有车行道(2),人行道(1)与车行道(2)连接处设有人行道侧石(3),车行道(2)靠近人行道侧石(3)边缘设有雨水口(4),雨水口(4)的底部固定连通有市政雨水检查井连接管(5),人行道(1)上设有管道预埋槽(6),管道预埋槽(6)的底部设有砂碎石层(7),砂碎石层(7)的上方设有雨水收集管道组件(8),雨水收集管道组件(8)的外侧填充有蛭石回填层(9),蛭石回填层(9)的外侧包裹有透水土工布层(10),雨水收集管道组件(8)包括pe弯头(11)、雨水盲管(12)、第一pe三通(13)和第二pe三通(14),pe弯头(11)、雨水盲管(12)、第一pe三通(13)和第二pe三通(14)相互固定连接且连通,pe弯头(11)、雨水盲管(12)、第一pe三通(13)和第二pe三通(14)上均开设有开孔(15),pe弯头(11)的端部连接有异径管(16),异径管(1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起端清扫管(17),第一pe三通(13)的支口固定连接有管中段清扫管(18),起端清扫管(17)和管中段清扫管(18)的顶部均连接有清扫口盖板(19),第二pe三通(14)的支口与雨水口(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pe弯头(11)为90°弯头,pe弯头(11)的直径为160mm,雨水盲管(12)的直径为160mm,第一pe三通(13)的尺寸为dn160×110,第二pe三通(14)的尺寸为dn160×160,开孔(15)轴向梅花形设置7个,7个开孔(15)以45°夹角设置,开孔(15)横向以50mm间距均布,开孔(15)的直径为1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2)对应雨水口(4)的顶部嵌设有放置槽(20),放置槽(20)内设有与其相适配的雨水篦子(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4)的底部设有过滤网框(22),过滤网框(22)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半环挂板(23),雨水口(4)的底部内壁对应第一半环挂板(23)处设有第一托块(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框(22)的顶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过滤半网(25),过滤半网(25)的两侧与雨水口(4)的内壁贴合,过滤半网(2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半环挂板(32),雨水口(4)的中部对应第二半环挂板(32)处设有第二托块(2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框(2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竖桶(27),竖桶(27)的内侧滑动连接有与其相适配的滑块(28),滑块(28)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竖杆(29),竖杆(2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压板(30),滑块(28)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弹簧(31)。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道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本技术通过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和开孔的设置,起端清扫管、管中段清扫管和清扫口盖板的设置,在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外部回填材料的组合工艺,雨水收集管道组件埋设在人行道下碎石层中,通过开孔将人行道透水铺装下渗后多余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放。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雨水收集效率更高、雨水收集管道组件排水效果更好且不易堵塞、后期使用过程中清扫养护更为便捷。充分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更好的在源头和中途阶段,对雨水“渗、蓄、净、排”,既可补充地下水,也可净化雨水,最大化控制径流总量和污染,具有经济性高、养护难度低、使用效果好等显著优点。技术研发人员:周方杰,吴必勤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06技术公布日:2024/5/2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75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