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道结构及微流道控制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29 11:42:34
本公开涉及微流体控制,具体涉及一种微流道结构及微流道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微流道通常指在1~1000微米尺度下的流体通道,在化工、医药、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均有应用。目前,常见的微流道控制方式主要包括通过微流控芯片进行控制的阀门式开关,以及由外部对微流道施加压力进而控制微流道通断,其中,前者的微流控芯片生产成本较高,后者则由于微流道往往采用塑性材料,因此需要施加较大压力才能使微流道产生形变从而阻断,难以复通,并且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也极易使得微流道结构损坏,造成生产浪费。此外,相关技术也难以便捷地控制多通道情况下流体的流向,往往需要设置多个微流道开关,控制过程繁琐,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微流道结构及微流道控制方法
2、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公开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3、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流道结构,包括用于控制微流道结构的导通和关闭的微流道开关,所述微流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和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每个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与所述微流道开关连通,所述微流道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导通或断开;
4、每个所述第二流道均与压力装置连接,所述微流道结构导通状态下,根据所述第二流道的压力状态,使得从所述第一流道流出的流体流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道。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流道结构包括第一流道和至少两个第二流道,所述微流道开关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时,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流道的压力状态,所述第一流道流出的流体流向不同的所述第二流道。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的靠近所述微流道开关的一端被设置为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二流道的靠近所述微流道开关的一端被设置为第二流道口;
7、所述微流道开关包括按动件和弹性件,所述按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流道口处和/或所述第二流道口处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
8、所述弹性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凸起部,每个所述第一凸起部处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凸起部;
9、当外力作用于所述按动件,所述第一凸起部挤压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微流道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凸起部堵塞所述第一流道口和/或所述第二流道口,所述微流道结构关闭;
10、当外力消失,所述微流道开关恢复至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凸起部离开所述第一流道口和/或所述第二流道口,所述微流道结构导通。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流道开关设置在微流道结构的支撑壁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壁上,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面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按动件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面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支撑壁的第二容纳槽,所述弹性件的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部分形成阻隔部,所述阻隔部与所述按动件位于所述支撑壁内部,所述阻隔部的远离所述按动件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凸起部;
12、当外力作用于所述按动件,所述第一凸起部挤压所述阻隔部产生弹性形变,所述微流道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所述微流道结构关闭;当外力消失,所述微流道开关恢复至第二状态,所述微流道结构导通。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动件还包括按压部和连接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按压部的一端。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设置第一过渡面,所述按压部设置与所述第一过渡面配合的第二过渡面。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按压部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二端部沿远离所述按压部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连接部。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所述第一流道板的第一侧设置支撑壁,所述第一流道板的第二侧设置第一流道槽和第二流道槽,所述第一流道槽与所述第二流道板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槽与所述第二流道板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支撑壁上设置有所述微流道开关。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板的第二侧还设置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流道槽设置,所述第二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二流道槽设置,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用于容纳密封胶圈。
18、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流道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微流道结构,所述微流道控制方法包括:
19、控制微流道开关开启,以使微流道结构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导通;
20、控制压力装置与目标流道连通,以根据所述目标流道的压力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中流体的流向。
21、本公开的优点在于:本公开通过设置微流道开关控制微流道结构的导通与断开,有利于实现对微流道结构的便捷高效的控制,同时还设置了压力装置,根据第二流道的压力状态控制微流道结构导通后流体的流向,实现了流体流向的精确可控。
22、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1.一种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微流道结构的导通和关闭的微流道开关,所述微流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和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每个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与所述微流道开关连通,所述微流道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导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道结构包括第一流道和至少两个第二流道,所述微流道开关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导通时,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流道的压力状态,所述第一流道流出的流体流向不同的所述第二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靠近所述微流道开关的一端被设置为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二流道的靠近所述微流道开关的一端被设置为第二流道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道开关设置在微流道结构的支撑壁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壁上,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面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按动件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面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支撑壁的第二容纳槽,所述弹性件的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部分形成阻隔部,所述阻隔部与所述按动件位于所述支撑壁内部,所述阻隔部的远离所述按动件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凸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动件还包括按压部和连接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按压部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设置第一过渡面,所述按压部设置与所述第一过渡面配合的第二过渡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按压部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二端部沿远离所述按压部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所述第一流道板的第一侧设置支撑壁,所述第一流道板的第二侧设置第一流道槽和第二流道槽,所述第一流道槽与所述第二流道板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槽与所述第二流道板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支撑壁上设置有所述微流道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的第二侧还设置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流道槽设置,所述第二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二流道槽设置,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用于容纳密封胶圈。
10.一种微流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微流道结构,所述微流道控制方法包括:
技术总结本公开关于一种微流道结构及微流道控制方法,微流道结构包括用于控制微流道结构的导通和关闭的微流道开关,微流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和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每个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与微流道开关连通,微流道开关用于控制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导通或断开;每个第二流道均与压力装置连接,微流道结构导通状态下,根据所述第二流道的压力状态,使得从第一流道流出的流体流入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本公开通过设置微流道开关控制微流道结构的导通与断开,有利于实现对微流道结构的便捷高效的控制,同时还设置了压力装置,根据第二流道的压力状态控制微流道结构导通后流体的流向,实现了流体流向的精确可控。技术研发人员:孙相鑫,李思斌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壹宏(深圳)基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5/1374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