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环保节能,再生,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  正文

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9 13:02:25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治理,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地下水修复是指采用抽提、气提、生物修复、渗透反应墙等技术使受污染的地下水恢复到原有水质。而抽提为常用的修复方式,现有的做法是在水污染位置布置抽水井,并在抽水井的外侧间隔布置多个注水井,利用水泵从抽水井中将地下水的污染水体抽出至净水池中进行合理的净化处理,并将净化处理后的水由注水井回灌入地下,但在回灌过程中原位水源与回灌的净化水之间产生涌动,极易造成部分净化水携带污染水源被推至远离污染区,造成污染源扩散,此方法导致对污染水源的净化工作量大,净化效率难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净化水对污染水源进行稀释,同时减缓污染水向远处扩散,提高净化效率。

2、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3、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包括净水池、抽水井、与抽水井间隔设置的一组注水井、位于抽水井内的抽水泵和用于净水池内净化水排放的主回水泵,所述的抽水泵的出口与净水池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的主回水泵的出口与注水井连接,关键是,所述的修复系统还包括一组阻水井和用于净水池内净化水排放的副回水泵,副回水泵的出口与阻水井连接,所述的注水井、阻水井分别围绕抽水井与抽水井间隔设置,阻水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大于注水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

4、所述的注水井、阻水井分别沿抽水井呈圆周阵列设置。

5、所述的注水井与抽水井的间距为n,阻水井与抽水井的间距为(n+10~30m),其中n为20~60m。

6、所述的注水井的数量为3-8个,阻水井的数量为3-8个。

7、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的修复办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抽水泵由抽水井内向净水池内抽取污染水;

9、s2.净水池对污染水进行净化;

10、s3.主回水泵、副回水泵开始工作,将净水池中的净化水分别注入注水井、阻水井内;

11、s4.重复步骤s1-s3直至抽水井内的地下水水质达标。

12、所述的步骤s3中,副回水泵的流量与主回水泵的流量比为1:(3~5)。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发明,采用在注水井外侧设置一组阻水井,污染水被净化后分别由注水井、阻水井回灌至地下,与阻水井相比注水井距离抽水井较近,注水井向地下回灌净化水,对抽水井周围的污染水进行包围稀释,阻水井回灌的净化水对由注水井注水引起的水体涌动进行对冲阻挡,使其向抽水井的方向回流,在原污染位置充分参与污染水体的净化,并对污染水体的扩散形成阻挠,减少污染水体的扩散范围,使其能够被抽水泵抽取净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包括净水池(1)、抽水井(2)、与抽水井(2)间隔设置的一组注水井(3)、位于抽水井(2)内的抽水泵和用于净水池(1)内净化水排放的主回水泵,所述的抽水泵的出口与净水池(1)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的主回水泵的出口与注水井(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修复系统还包括一组阻水井(4)和用于净水池(1)内净化水排放的副回水泵,副回水泵的出口与阻水井(4)连接,所述的注水井(3)、阻水井(4)分别围绕抽水井(2)与抽水井(2)间隔设置,阻水井(4)与抽水井(2)之间的距离大于注水井(3)与抽水井(2)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水井(3)、阻水井(4)分别沿抽水井(2)呈圆周阵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水井(3)与抽水井(2)的间距为n,阻水井(4)与抽水井(2)的间距为(n+10~30m),其中n为20~6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水井(3)的数量为3-8个,阻水井(4)的数量为3-8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的修复办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的修复办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副回水泵的流量与主回水泵的流量比为1:(3~5)。

技术总结本发明属于地下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在线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包括净水池、抽水井、与抽水井间隔设置的一组注水井、位于抽水井内的抽水泵和用于净水池内净化水排放的主回水泵,抽水泵的出口与净水池的进水端连接,主回水泵的出口与注水井连接,该修复系统还包括一组阻水井和用于净水池内净化水排放的副回水泵,副回水泵的出口与阻水井连接,注水井、阻水井分别围绕抽水井与抽水井间隔设置,阻水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大于注水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利用净化水对污染水源进行稀释,同时减缓污染水向远处扩散,提高净化效率。技术研发人员:郭春艳,崔向向,孟素花,田夏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8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5/1429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