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土层岩石的钻进,采矿的设备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  >  正文

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

  • 国知局
  • 2024-07-27 10:40:16

本技术属于锚具,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

背景技术:

1、随着对铁路运输需求的急剧增加和铁路隧道修建的不断增多,隧道修建的地段更为偏远,围岩情况更为复杂多变,修建难度愈发艰难。由于高能地质环境中,在隧道开挖前,围岩处于三轴受力状态下,可以储存大量的弹性应变能,在隧道开挖后,围岩侧向压力解除或降低,岩体抗压强度降低,从而储能能力降低,加之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导致了围岩能量聚集,围岩中就存在了剩余的能量,需要得到释放。围岩压力和能量转化是与围岩变形直接相关的,解决隧道支护破坏问题的关键在于允许围岩大行程变形,充分利用韧性隧道良好的峰后承载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让围岩自身来释放压力和聚集的能量。

2、锚杆是一种在岩土工程支护领域广泛高效应用的支护方式。在应对围岩破碎和变形较大的支护挑战时,我们需要确保锚杆不仅能提供持续的支护力,还能具备足够的伸长变形能力,以满足围岩大变形的要求。传统的锚杆通常采用螺纹钢筋制造,采用端部注浆或全长注浆,其延伸率较低,在应用于大变形围岩支护时,其延伸长度往往不足,易被拉断,导致锚固失效。所以出现了一些恒阻大变形锚杆,但这些锚杆主要应用于煤矿巷道的支护,无法提供足够锚固力给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铁路隧道;同时,因为大体量的火车或高铁经过隧道必然会对隧道产生一定的震动,并且绵长的隧道可能会面临地震的发生,所以,铁路隧道对支护方式需要有较高的耐久性和抗震性,但当下许多的大变形锚杆,耐久性与抗震性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杆体,所述外壳包括套管,所述套管一端连接至少两个咬合管,所述杆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锥头,所述锥头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咬合管内。

4、优选的,所述套管内设有多个圆锥槽,由套管至咬合管的方向上,圆锥槽的直径依次增大,其中最大的一个圆锥槽的直径小于锥头的直径。

5、优选的,所述咬合管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设有t型圆管。

6、优选的,所述t型圆管的一端设有托盘,所述托盘通过紧固螺母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套管远离所述咬合管的一端设有防脱螺母。

8、优选的,制备所述防脱螺母的材料的强度大于制备所述套管的材料的强度。

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0、依据锥头与套管咬合摩擦准则,当围岩发生较大变形时,锥头克服与套管的咬合摩擦,并使套管径向膨胀的弹性变形以利于发生相对位移,这个过程中,摩擦力和正压力,锥头的圆锥型设计很好地延展受力面积,双锥头的参与更能显著地提高锚固力和稳定性。锥头和套管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阶段性变形,并逐级增大拉拔力。

技术特征:

1.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套管,所述套管一端连接至少一个咬合管,所述杆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锥头,所述锥头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咬合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设有多个圆锥槽,由套管至咬合管的方向上,圆锥槽的直径依次增大,其中最大的一个圆锥槽的直径小于锥头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管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设有t型圆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圆管的一端设有托盘,所述托盘通过紧固螺母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远离所述咬合管的一端设有防脱螺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防脱螺母的材料的强度大于制备所述套管的材料的强度。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杆体,所述外壳包括套管,所述套管一端连接至少两个咬合管,所述杆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锥头,所述锥头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咬合管内。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嵌入式分级咬合消能大变形锚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依据锥头与套管咬合摩擦准则,当围岩发生较大变形时,锥头克服与套管的咬合摩擦,并使套管径向膨胀的弹性变形以利于发生相对位移,这个过程中,摩擦力和正压力,锥头的圆锥型设计很好地延展受力面积,双锥头的参与更能显著地提高锚固力和稳定性。锥头和套管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阶段性变形,并逐级增大拉拔力。技术研发人员:费建波,吴成龙,周贤舜,左海宁,杨朝帅,刘永胜,陈湘生,潘岳,林春刚,谢韬,张理蒙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大学技术研发日:20231215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146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