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变容式泵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5:41:24

专利名称: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特别是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背景技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空调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运行平稳、低温制热及高温制冷能力强、能效高,因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空调和热泵热水系统中。但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存在以下两点弊端:1、高压压缩级吸气容易出现脉动,吸气量不饱和,导致压缩机性能变差。2、出现中压腔的冷媒压力损失过大,进而导致压缩机的性能变差。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能够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以增加高压压缩级的吸气量,同时降低中压级的制冷剂压力损失,进而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包括设置在上法兰组件与下法兰组件之间的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设有中压腔,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不小于0.9。优选地,所述中压腔设置于所述下法兰组件中;所述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之间设置有中隔板;所述中间流道容积包括中压腔容积、气缸通道容积以及中隔板通道容积。优选地,所述中压腔设置于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之间;所述中间流道容积包括中压腔容积以及中隔板通道容积。优选地,当所述中压腔设置于所述下法兰组件中,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为0.9 5.0。优选地,当所述中压腔设置于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之间,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为0.9 5.0。优选地,当所述中压腔设置于所述下法兰组件中,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为2.5 4.0。优选地,当所述中压腔设置于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之间,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为2.5 4.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上述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优化后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能够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使用优化后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能够提高空调能效。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热水器,使用优化后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能够提闻热栗热水器能效。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示意图;图4为压缩机能效变化示意图。图中各标记代表:I――电机组件;2――泵体组件;3――壳体组件;4――上法兰组件;5――下法兰组件;6低压压缩腔;61低压级气缸;611气缸通道62低压级转子; 63----低压级滑片;7----闻压压缩腔;71----闻压级气缸;72----闻压级转子;73----闻压级滑片:8――中隔板;81――中隔板通道;9――气液分离装置;10――补气装置;11—中压腔;12—中压级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包括上法兰组件4、下法兰组件5以及设置在上法兰组件4和下法兰组件5之间的低压压缩腔6和高压压缩腔7。其中低压压缩腔6由低压级气缸61、低压级转子62以及低压级滑片63构成,高压压缩腔7由高压级气缸71、高压级转子72以及高压级滑片73构成。低压级气缸61设有补气增焓口,该补气增焓口与补气装置10相连通,此外低压级气缸61上还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与气液分离装置9相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下法兰组件5上设置有中压腔11。在电机组件I的带动下,压缩机运转,一部分制冷剂工质通过气液分离装置3进入低压级气缸61中经压缩后排出至下法兰组件5的中压腔11中,另一部分制冷剂工质进入补气装置10,通过低压级气缸61上的补气增焓口流入下法兰组件5的中压腔11中,这两部分制冷剂工质混合后形成中压的混合制冷剂,混合制冷剂通过低压级气缸61上的气缸通道611进入中隔板8后,通过中隔板通道81后经高压级气缸71吸入至高压压缩腔7并压缩成高压制冷剂工质,最终,通过上法兰组件4排出至壳体组件3的内部,并从排气管进入系统。其中,从低压压缩腔6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7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由中压腔11容积、气缸通道611容积以及中隔板通道81容积三部分构成。为了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将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设置为不小于0.9。优选地,为了降低中压级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将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设置为0.9至5.0。优选地,为了在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以及降低中压级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能效,将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设置为2.5至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低压级气缸61与高压压缩气缸71之间设置有中压级气缸12,在中压级气缸12上设有中压腔11。在电机组件I的带动下,压缩机运转,一部分制冷剂工质通过气液分离装置3进入低压级气缸61中经压缩后排出至中压级气缸12的中压腔11中,另一部分制冷剂工质进入补气装置10,通过低压级气缸61上的补气增焓口流入中压级气缸12的中压腔11中,这两部分制冷剂工质混合后形成中压的混合制冷剂,混合制冷剂进入中隔板8,经中隔板通道81后被高压级气缸71吸入至高压压缩腔7并压缩成高压制冷剂工质,最终,通过上法兰组件4排出至壳体组件3的内部,并从排气管进入系统。其中,从低压压缩腔6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7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由中压腔11容积以及中隔板通道81容积构成。为了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将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设置为不小于0.9。优选地,为了降低中压级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将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设置为0.9至5.0。优选地,为了在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以及降低中压级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能效,将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设置为2.5至4.0。如图4所示,在不同的容积比值的情况下,压缩机能效有所不同,经过分析,在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6容积之比为0.9至5.0之间时,能效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容积比为2.5至4.0之间时,压缩机能效更高。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能使能够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降低中压级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使用本实用新型优化后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提闻空调能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热水器,使用本实用新型优化后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提高热泵热水器能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包括设置在上法兰组件与下法兰组件之间的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设有中压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不小于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压腔设置于所述下法兰组件中; 所述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之间设置有中隔板; 所述中间流道容积包括中压腔容积、气缸通道容积以及中隔板通道容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压腔设置于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中间; 所述低压压缩腔与高压压缩腔之间设置有中隔板; 所述中间流道容积包括中压腔容积以及中隔板通道容积。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为0.9 5.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所述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为2.5 4.0。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权利I至5任一项所述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7.一种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热水器包括权利I至5任一项所述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包括设置在上法兰组件与下法兰组件之间的低压压缩腔和高压压缩腔,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设有中压腔,低压压缩腔的排气口至高压压缩腔的吸气口之间的中间流道容积与低压压缩腔容积之比不小于0.9。本实用新型的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能够减小高压压缩级的吸气脉动,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文档编号F04C29/00GK203161534SQ201320120479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5日发明者黄辉, 吴健, 魏会军 申请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712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