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检测系统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5:28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检测系统及智能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健康监测,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热潮的到来,市场上的智能手表也越来越多的配备有心率监测功能。手表的心率监测的方式之一就是光学心率监测。3.手表采用的光学心率监测是基于ppg(photo plethysmo graphy,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心率监测,被称为ohrm(optical heart rate monitor,光学心率监测),其原理为:从手表发射一束光到手腕皮肤,照射至手腕皮肤的光线,一部分会被血管中的血液吸收,一部分则被反射回手表中。由于心脏搏动,血管中的血液容积会有节奏的变化,血液容量越大,光线被吸收的越多,反射回去的就越少。因而,随着心脏搏动的节奏,血管中血液容量周期性的变化,手表检测到的反射光的强度也随之变化,因此,手表基于检测到的反射光的强度,可识别心率的波动。4.手表光检测系统一般包括光发射单元、光接收单元和位于光发射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外部的透明盖板。手表的光发射件一般是led灯,其发出来的光,通常包括红光,红外光和绿光。手表的光发射单元led灯发出的光需要穿透透明盖板到达手腕皮肤,对人体心率进行测量。但由于led灯的发散角非常大,并且透明盖板具备一定的厚度且盖板的顶面呈弧形曲面设置,入射至透明盖板内部的光在照射至透明盖板的顶面时容易发生反射,从而沿着透明盖板的内部反射从而入射至光接收单元,给心率测量引入噪声还会提升智能手表的功耗。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检测系统,该光检测系统能够较好地避免光发射件发出的光线在未经待检测面的反射的情况下进入光接收件内,提升了测量精确度。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智能穿戴设置,该智能穿戴设备能够较好地避免光发射件发出的光线在未经人体皮肤反射的情况下进入光接收件,提升了测量精确度。7.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8.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检测系统,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环绕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光隔离;光发射件,所述光发射件设在所述盖板下方,所述光发射件用于发射穿过所述第一部分的光线;光接收件,所述光接收件设在所述盖板下方,所述光接收件用于接收穿过所述第二部分的光线。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离设置。1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具有配合孔,所述第一部分配合在所述配合孔内,所述配合孔的内壁上设有遮光层。11.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配合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所述第一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一孔内,所述第一孔的内壁、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以及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台阶面上均设有遮光层。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还包括挡光墙,所述挡光墙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挡光墙为一体成型件。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一挡墙,所述第一挡墙位于所述光发射件和所述光接收件之间。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二挡墙,所述第二挡墙位于所述光接收件的径向外侧。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检测系统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在所述盖板下方,所述透镜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光发射件及所述光接收件之间,且所述透镜覆盖所述光接收件以及所述光发射件所在的区域。1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一遮光件,所述第一遮光件设在所述透镜和所述盖板之间,且对应所述光接收件和所述光发射件之间的区域设置;和/或:第二遮光件,所述第二遮光件设在所述透镜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二遮光件的一部分对应所述光接收件所在区域设置,另一部分对应所述光接收件所在区域的径向外侧设置;或者:所述第二遮光件的内周壁与所述光接收件的外周壁齐平设置。17.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智能穿戴设置,包括盖壳和前文所述的光检测系统,所述盖壳上设有配合槽,所述光检测系统设在所述配合槽内。18.本实用新型的光检测系统的有益效果,由于在盖板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设置有部分或全部地光隔离,能够避免入射至第一部分的光线在未经外部检测面反射的情况下,直接沿盖板的内部传播至第二部分继而被光接收件所接收的现象发生,较好地减小了光检测系统的测量误差,提升光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19.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有益效果,由于具有前文所述的光检测系统,能够避免入射至盖板中心部分的光线在未经人体皮肤反射的情况下,直接沿盖板的内部传播至盖板边缘部分继而被光接收件所接收的现象发生,较好地减小了智能穿戴设备的测量误差,提升智能穿戴设备的测量精度。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光检测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光检测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24.附图标记:25.1、盖板;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21、配合孔;1211、第一孔;1212、第二孔;13、挡光墙;2、光发射件;3、光接收件;4、基板;5、透镜;51、第一区域;52、第二区域;6、第一挡墙;7、第二挡墙;8、第一遮光件;9、第二遮光件;10、遮光层;100、盖壳;110、配合槽。具体实施方式26.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28.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30.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检测系统的具体结构。3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检测系统,如图1-图2所示,该光检测系统的包括盖板1、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盖板1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至少部分环绕第一部分11设置,且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光隔离,光发射件2设在盖板1下方,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穿过第一部分11的光线,光接收件3设在盖板1下方,光接收件3用于接收穿过第二部分12的光线。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盖板1包括至少部分光隔离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且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穿过第一部分11的光线,光线入射至盖板1内后,穿过第一部分11的光线不会进入第二部分12,即便光线在盖板1的顶壁上发生反射,也不能进入第二部分12。也就是说,在工作过程中,光发射件2发射的光线只能在穿过第一部分11后遇到待检测面(可以是人体皮肤),经过待检测面的反射后穿过第二部分12被光接收件3接收。即本实施例的光检测系统能够较好地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在未经待检测面的反射的情况下进入光接收件3内,提升了测量精确度。32.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有的实施例中,盖板1由透明的材料构成,例如玻璃、塑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盖板1由透明材料和不透明的材料共同构成。具体来说,透明的材料可设置在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的上方,不透明材料设置在其他区域;或者,透明材料设置在中间部分,中间部分覆盖光接收件3和光发射件2的正上方,不透明材料环绕透明材料设置。33.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为圆形,第一部分11设置为盖板1的中心部分,第二部分12设置为围绕第一部分11的环绕部分。由此,能够较好地提升盖板1的外观一致性,从而提升光检测系统的美观程度。34.可选的,光发射件2在垂直方向上位于第一部分11的中心。由此能够较好保证光发射件2射出的光均匀地从第一部分11射出。35.可选的,光接收件3设置在盖板1的第二部分12的正下方。由此能够保证光接收件3稳定地接收从第二部分12射入的光线。36.进一步可选的,光接收件3包括多个光接收元件,多个光接收元件以光发射件2为中心中心对称设置。由此,能够尽可能多地接收从待检测面的反射光,且能够防止光检测系统安装方式不正确导致某一部分光接收元件的检测结果异常导致的光检测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现象发生。37.优选的,光接收元件为4个、6个、8个或12个。当然,光接收元件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38.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设置在同一基板4上。由此,方便组装该光检测系统,并且缩小光检测系统的体积。39.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发射件2优选发射三种波段的光,比如红光、红外光和绿光。当本实施例的光检测系统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时就同时能测量用户血压、血氧、心率等信息,从而提升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满意度。40.可选的,光发射件2可集成设置为一个,该单个光发射件2可以同时发射红光、红外光和绿光。由此,能够较好简化光检测系统的结构,进一步缩小光检测系统的体积。41.可选的,光发射件2为多个,多个光发射件2可中心对称设置,或多个光发射件2可以以不同的位置分布在第一部分11的下方。多个光发射件2能够增加光检测系统的监测效果。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分离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分离设置后,只需要在二者之间设置一个不透光层即可实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光隔离,组装方便,提升了光检测系统的组装效率。43.可选的,不透光层形成为不透明粘接层,不透明粘接层既可以阻挡入射至盖板1的第一部分11的光线通过内部传播至第二部分12,保证了穿过盖板1的第二部分12的光尽量多地来自于待检测面的反射光,又能够使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连接牢靠,保证盖板1的防水性能。44.优选的,不透明粘接层的材料为对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进行反射的材料,该材料能使入射至不透明粘接层的光反射回盖板1的第一部分11内,继而从第一部分11的顶面射出。例如,光发射件2发射波长为490-570nm的绿光、波长为600-800nm的红光和波长为800-1000nm的红外光,不透明粘接层的材料优选能反射波段覆盖上述范围的光的材料,即该材料能反射490-1000nm的波长的光。上述反射材料的不透明粘接层的设置可保证光发射件2发射的光尽可能多的从盖板1的第一部分11的顶面射出至待检测面,有效地降低了能量在光传播的过程中的损耗,保证了光检测系统的续航。45.优选的,不透明粘接层为热敏胶层。由此,在实际组装过程中能够非常方便地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连接在一起。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不透明粘接层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胶层或者其他材料层,并不限于热敏胶层。4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部分12具有配合孔121,第一部分11配合在配合孔121内,配合孔121的内壁上设有遮光层10。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部分11放在配合孔121内能够提升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整个盖板1的强度,与此同时还能够较好地保证盖板1的外观一致性。配合孔121的内壁上设有遮光层10能够确保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光隔离属性。47.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配合孔121包括第一孔1211和第二孔1212,第一孔1211的直径大于第二孔1212的直径,第一部分11配合在第一孔1211内。可以理解的是,配合孔121形成为台阶孔,将第一部分11放在一个台阶孔内,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了长期使用后第一部分11从第二部分12中掉出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较好地保证了盖板1外观的一致性,提升整个光检测系统的美观程度。48.可选的,第一孔1211的深度等于第一部分11的厚度,由此能够确保盖板1的外观一致性,提升整个光检测系统的美观程度。49.可选的,第一孔1211的深度小于第一部分11的厚度,后续经过机械加工使得盖板1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顶面在外观上保持一致,从而确保了光检测系统的美观程度。50.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孔1211的内壁及第一孔1211与第二孔1212之间的台阶面上均设有遮光层10。由此,较好地保证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光隔离,从而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在未经待检测面的反射的情况下进入光接收件3内,提升了测量精确度。51.进一步可选的,遮光层10为不透明粘接层。由此,在确保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光隔离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能够保证盖板1的防水性能。52.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遮光层10为不透明粘接层时,为了简易装配,先在第一孔1211与第二孔1212之间的台阶面涂覆不透明粘接层(例如热敏胶),然后再将盖板1的第一部分11压合至台阶面上;再通过点胶工艺,在盖板1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的缝隙(即第一孔1211的内壁面注入不透明胶,例如不透明树脂,优选环氧树脂),完成盖板1的组装工艺。53.可选的,第二孔1212的内壁上设有遮光层10。由此,较好地保证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光隔离,从而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在未经待检测面的反射的情况下进入光接收件3内,提升了测量精确度。54.进一步可选的,设在第二孔1212的内壁的遮光层10为可吸收光发射部件发出来的光的材料,例如暗掩膜或油墨掩膜。可以理解的是,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照射至第二孔1212的内壁时,光线能够被遮光层10吸收,从而避免光线穿过第二孔1212的内壁入射至光接收件3所在的位置。55.进一步可选的,设在第二孔1212的内壁的遮光层10为可反射光发射件2发出来的光的材料。可以理解的是,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照射至第二孔1212的内壁时,光线能够在内壁上发生反射以射出,在使得更多的光线通过盖板1的第一部分11入射至待检测面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光线穿过第二孔1212的内壁入射至光接收件3所在的位置。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一挡墙6,第一挡墙6位于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增设的第一挡墙6用于完全遮挡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之间的直接光传输,从而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57.可选的,第一挡墙6环绕所述光发射件2设置。由此,能够较好地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58.可选的,第一挡墙6采用吸光材料或反光材料制成,用于吸收或反射的光的波长范围覆盖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的波长。由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59.可选的,第一挡墙6的两端分别止抵在盖板1以及安装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的基板4上。由此,第一挡墙6能够将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完全隔离,从而更进一步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60.进一步可选的,第一挡墙6和盖板1之间设有不透光膜层,增设的不透光膜层能够防止光发射件2发射的光线经由第一挡墙6和盖板1的之间的缝隙进入盖板1的第二部分12,从而被光接收件3接收的现象发生。需要说明的是,不透光膜层可以为暗膜或油墨掩膜或者由其他不透光材料制造。61.优选的,不透光膜层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出第一挡墙6的厚度范围。可以理解对,不透光膜层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出第一挡墙6的厚度范围,能够提升不透光膜层的挡光范围,从而极大限度地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6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二挡墙7,第二挡墙7位于光接收件3的径向外侧。可以理解的是,增设的第二挡墙7能够较好地避免外界的光线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了环境误差量,提升了光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63.可选的,第二挡墙7的两端分别止抵在盖板1以及安装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的基板4上。由此,在径向方向上能够将光接收件3与外部环境分隔,从而更好避免外界的光线进入光接收件3的现象发生。64.进一步可选的,第二挡墙7通过不透明粘合层与基板4粘接。由此,提升了第二挡墙7与基板4的连接稳定性。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光检测系统还包括透镜5,透镜5设在盖板1下方,透镜5位于盖板1和光发射件2及光接收件3之间,且透镜5覆盖光接收件3以及光发射件2所在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增设的透镜5能使得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形成汇聚效应通过盖板1,提升了光线穿过盖板1的比例。也就是说,增设的透镜5相当于增加了光发射件2的发射角。同样地,因为从待检测面反射的反射光的角度较大,而光接收件3要求入射至光接收件3的光的入射角尽量小,增设的透镜5将待检测面反射光中的较大入射角的部分光线的入射至光接收件3的角度调小,符合光接收件3的接收需求,从而提升了光接收件3接收到反射光的比例,提升了光检测效果。66.优选的,透镜5为菲涅尔透镜。67.可选的,如图1-图2所示,透镜5包括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第二区域52与第一区域51间隔设置。第一区域51位于第一部分11的正下方,第二区域52位于第二部分12的正下方。由此,第一区域51能够提升光线穿过盖板1的比例,第二区域52能够提升了光接收件3接收到反射光的比例,由于第二区域52与第一区域51间隔设置,即第二区域52与第一区域51互不干扰,避免了第一区域51的光线和第二区域52内的光线出现干扰的现象。6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一遮光件8,第一遮光件8设在透镜5和盖板1之间,且对应光接收件3和光发射件2之间的区域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增设了透镜5之后,在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透镜5上时,有可能直接在透镜5的反射作用下直接进入到光接收件3所在的区域,从而提升了光检测系统的检测误差。在本实施例中,对应光接收件3和光发射件2之间的区域设置第一遮光件8,第一遮光件8能够较好地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在透镜5的反射作用下进入光接收件3所在的区域,从而提升光检测系统的精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遮光件8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对第一遮光件8的材料进行具体限定。6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二遮光件9,第二遮光件9设在透镜5和盖板1之间,第二遮光件9的一部分对应光接收件3所在区域设置,另一部分对应光接收件3所在区域的径向外侧设置;或者:第二遮光件9的内周壁与光接收件3的外周壁齐平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增设了透镜5之后,外部的环境光照射到透镜5上时,有可能直接在透镜5的反射作用下直接进入到光接收件3所在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增设的第二遮光件9能够较好地避免环境光在透镜5的反射作用下进入光接收件3所在的区域,从而提升光检测系统的精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遮光件9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对第二遮光件9的材料进行具体限定。7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盖板1还包括挡光墙13,挡光墙13连接在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且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及挡光墙13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一体式盖板1相较于分体的盖板1具有更好的强度以及更美观的外形。需要额外说明的是,挡光墙13的设置可通过激光内雕的工艺形成,也可以是盖板1上设置不同的材料层,通过共塑的工艺形成统一整体的盖板1,还可以是采用不同材料通过多种注塑加工而成整个盖板1。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挡光墙13的一体式盖板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工艺进行加工。71.可选的,光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一挡墙6,第一挡墙6位于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之间,且挡光墙13对应第一挡墙6设置。由此,在第一挡墙6和挡光墙13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光发射件2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件3中,提升了光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72.优选的,挡光墙13设置在第一挡墙6的远离光发射件2的一侧的外侧,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提升光发射件2的发射角,从而间接地提升光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73.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两个具体实施例的光检测系统。74.实施例一:75.如图1所示,该光检测系统的包括盖板1、光发射件2、光接收件3、基板4、透镜5、第一挡墙6、第二挡墙7、第一遮光件8和第二遮光件9,盖板1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具有配合孔121,配合孔121包括第一孔1211和第二孔1212,第一孔1211的直径大于第二孔1212的直径,第一部分11配合在第一孔1211内且止抵在第一孔1211和第二孔1212之间的台阶上,第一孔1211的内壁及第一孔1211、第二孔1212之间的台阶面上以及第二孔1212的内壁上均设有遮光层10。光发射件2设在盖板1下方,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穿过第一部分11的光线,光接收件3设在盖板1下方,光接收件3包括多个光接收元件,多个光接收元件以光发射为中心中心对称设置,光接收件3用于接收穿过第二部分12的光线。基板4位于盖板1下方,且光发射件2以及光接收件3均设在基板4上。透镜5设在盖板1和光发射件2以及光接收件3之间,透镜5包括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第二区域52与第一区域51间隔设置。第一区域51位于第一部分11的正下方,第二区域52位于第二部分12的正下方。第一挡墙6位于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之间,第一挡墙6的两端分别止抵在基板4以及透镜5上,第一挡墙6覆盖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之间的间隙。第二挡墙7位于光接收件3以及透镜5的径向外侧。第一遮光件8设在透镜5和盖板1之间,且对应光接收件3和光发射件2之间的区域设置。第二遮光件9设在透镜5和盖板1之间,第二遮光件9的一部分对应光接收件3所在区域设置,另一部分对应光接收件3所在区域的径向外侧设置。76.实施例二:77.如图2所示,该光检测系统的包括盖板1、光发射件2、光接收件3、基板4、透镜5、第一挡墙6、第二挡墙7、第一遮光件8和第二遮光件9,盖板1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及挡光墙13,挡光墙13连接在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且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及挡光墙13为一体成型件。光发射件2设在盖板1下方,光发射件2用于发射穿过第一部分11的光线,光接收件3设在盖板1下方,光接收件3包括多个光接收元件,多个光接收元件以光发射为中心中心对称设置,光接收件3用于接收穿过第二部分12的光线。基板4位于盖板1下方,且光发射件2以及光接收件3均设在基板4上。透镜5设在盖板1和光发射件2以及光接收件3之间,透镜5包括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第二区域52与第一区域51间隔设置。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的间隙对应挡光墙13设置。第一挡墙6位于光发射件2和光接收件3之间,第一挡墙6的两端分别止抵在基板4以及透镜5上,第一挡墙6覆盖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之间的间隙。第二挡墙7位于光接收件3以及透镜5的径向外侧。第一遮光件8设在透镜5和盖板1之间,且对应光接收件3和光发射件2之间的区域设置。第二遮光件9设在透镜5和盖板1之间,第二遮光件9的一部分对应光接收件3所在区域设置,另一部分对应光接收件3所在区域的径向外侧设置。78.下面参考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具体结构。79.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智能穿戴设置,包括盖壳100和前文的光检测系统,盖壳100上设有配合槽110,光检测系统设在配合槽110内。80.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穿戴设备,由于具有前文所述的光检测系统,能够避免入射至盖板1中心部分的光线在未经人体皮肤反射的情况下,直接沿盖板1的内部传播至盖板1边缘部分继而被光接收件3所接收的现象发生,较好地减小了智能穿戴设备的测量误差,提升智能穿戴设备的测量精度。81.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任何能够穿戴的智能设备,在此不对智能穿戴设备的具体种类做出限定。8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83.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8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