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 > 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及光伏设备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及光伏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1 17:29:50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力,特别是涉及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及光伏设备。

背景技术:

1、拓扑反激变换器常被用于光伏领域,拓扑反激变换器的性能对光伏能量转化效率有重要影响。

2、专利文件(申请公布号:cn103956924a)公开了一种双反激谐振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拓扑反激变换结构采用了多个和mos管串并联的电感和电容。

3、可见,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以便提供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及光伏设备。

2、本申请公开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包括:控制组件、反激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输出组件;所述反激变换组件包括: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电感lleakage、电容cclamp和变压器tx1;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电感lleakage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leakage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clamp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clamp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组件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输出组件与所述变压器tx1的输出端连接。

3、优选地,所述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负载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负载的另一端连接。

4、优选地,所述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负载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负载的另一端连接。

5、优选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所述电源的负极接地。

6、优选地,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出端为同名端。

7、优选地,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出端为同名端。

8、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场效应管q1和所述场效应管q2隔离性连接。

9、本申请公开一种光伏设备,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

10、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1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对于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包括:控制组件、反激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输出组件;所述反激变换组件包括: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电感lleakage、电容cclamp和变压器tx1;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电感lleakage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leakage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clamp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clamp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组件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输出组件与所述变压器tx1的输出端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简化电路结构,场效应管零电压开关,高效率反激拓扑功率变换的技术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组件、反激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输出组件;所述反激变换组件包括: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电感lleakage、电容cclamp和变压器tx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所述电源的负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出端为同名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出端为同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场效应管q1和所述场效应管q2隔离性连接。

8.一种光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拓扑反激变换电路。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及光伏设备,其中,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电感Lleakage的一端连接,电感Lleakage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X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变压器TX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电容Cclamp的一端、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容Cclamp的另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简化电路结构,场效应管零电压开关,高效率反激拓扑功率变换的技术效果。技术研发人员:周江涛,陈国良,周树民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技术研发日:20231031技术公布日:2024/7/2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1/1757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