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模块化涵道和涵道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飞行器 模块化 飞机 公开
模块化涵道和涵道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涵道和涵道飞行器,涉及无人飞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涵道飞行器,有的仅有一个涵道单体;有的有多个涵道单体,各涵道单体分别与机身连接。常用的涵道单体的涵道圈本体为一个整体结构,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耐用性。涵道圈本体通常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和外层通过设置在上下端的唇口或其他连接结构固定。对于较大尺寸的涵道圈,可以通过将本体沿周向或者轴向分段制作,然后围合连接组成涵道圈本体。

但是现有技术涵道圈本体作为一个整体,模具成本较高,而且还需要内层和外层连接。一旦本体的某个局部损坏,本体就整体坏掉,使用或维修成本较高;采用分段结构,对组装过程的精度要求较高,而且连接工序比较费时,模块化程度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涵道和涵道飞行器,不仅是模块化的涵道单体结构,而且整体强度较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涵道和涵道飞行器,包括涵道圈本体,所述涵道圈本体包括筒状的上楔形体和筒状的下楔形体,上楔形体的下端面和下楔形体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上楔形体上端面和外侧壁交接处形成上楔形角,下楔形体下端面和外侧壁交接处形成下楔形角,涵道圈本体的外侧形成梭形轮廓。

进一步地,上楔形体的内侧壁和下楔形体的内侧壁均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或者所述上楔形体的内侧壁和下楔形体的内侧壁呈斜面,使所述涵道圈本体的内腔成中间截面面积比两端截面面积大的梭形空腔;上楔形体的外侧壁从上端面向下端面扩展延伸;下楔形体的外侧壁从上端面向下端面收缩延伸。

进一步地,采用梭形涵道单体形成的纵向截面积较大,在侧向受风影响时,楔形结构可以对风起到导流作用,进而减小风对涵道飞行器的直接冲撞。

进一步地,所述上楔形体和下楔形体为上下对称设置的相同结构。

进一步地,在上楔形体的下端面和下楔形体的上端面之间设置增强板,增强板的截面形状与上楔形体下端面和下楔形体上端面完全相同,上楔形体和下楔形体贴合后形成涵道圈完整内壁层,减小因涵道变形引起的螺旋桨碰撞涵道内壁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板上间隔设置多个定位孔,上楔形体和下楔形体贴合的端面上分别交错设置与定位孔的位置和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凸起,上楔形体和下楔形体贴合安装后,定位凸起和定位孔相互卡接成密封整体。

进一步地,增强板采用硬质金属材料制成抵抗涵道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涵道用于涵道飞行器中,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模块化涵道、电机和螺旋桨,电机和螺旋桨置于模块化涵道的涵道圈本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涵道还包括置于涵道圈本体内的电机支架,所述电机和螺旋桨连接在电机支架上,所述电机支架呈v形,所述v形两端连接在上楔形体的内侧壁上或下楔形体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支架的v形两端分别朝向相邻的模块化涵道的电机支架的v形端部,在机身上相邻模块化涵道的v形电机支架相对的端部分别设置加强杆,所述电机支架和加强杆围合形成封闭的加强框架。

进一步地,涵道圈本体中空设计,采用pmi轻质泡沫制成,加工方便、重量轻,而且是实心的,不会导致声音共振,噪声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涵道和涵道飞行器,模具成本较低,安装工序省时,本体损坏后维修成本较低。

具体如下:

1.本申请的涵道上下分型,可以制作不同尺寸的上楔形体和下楔形体,任意组合形成不同高度,不同外廓的涵道单体。不仅保证了单体模块化,设计的灵活性,降低了维修成本,还增加了组装的趣味性。

2.本申请在上楔形体和下楔形体连接处设置了增强板,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强度。

3.本申请的各电机支架的v形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框架,不仅替代了传统的辐条,从而减轻了重量,还通过在v形端部之间设置加强杆,提高了与机身的连接强度。

4.本申请的涵道圈本体采用轻质泡沫制成,加工方便、重量轻,而且是实心的,不会导致声音共振,噪声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块化涵道在爆炸状态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模块化涵道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模块化涵道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是模块化涵道在爆炸状态的整体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模块化涵道的飞行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上楔形体;2-下楔形体;3-增强板;4-定位孔;5-定位凸起;6-电机支架;7-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数据为优选方案,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涵道,包括涵道圈本体,所述涵道圈本体包括筒状的上楔形体1和筒状的下楔形体2,上楔形体1的下端面和下楔形体2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上楔形体1上端面和外侧壁交接处形成上楔形角,下楔形体2下端面和外侧壁交接处形成下楔形角,涵道圈本体的外侧形成梭形轮廓。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梭形的涵道单体,梭形涵道单体纵向截面积较大,在侧向受风影响时,楔形结构可以对风起到导流作用,进而减小风对涵道飞行器的直接冲撞。当面临风吹时,涵道单体的外侧直接承受的是风的全部冲击力,且不会迅速被疏导。

本实施例中,上楔形体的内侧壁和下楔形体的内侧壁均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或者所述上楔形体的内侧壁和下楔形体的内侧壁呈斜面,使所述涵道圈本体的内腔成中间截面面积比两端截面面积大的梭形空腔;上楔形体的外侧壁从上端面向下端面扩展延伸;下楔形体的外侧壁从上端面向下端面收缩延伸。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为上下对称设置的相同结构。

本实施例中,涵道采用上下对称设置的相同楔形结构,可以制作不同尺寸的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任意组合形成不同高度,不同外廓的涵道单体;不仅保证了单体模块化,设计的灵活性,降低了维修成本,还增加了组装的趣味性。

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涵道,包括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在上楔形体1的下端面和下楔形体2的上端面之间设置增强板3,增强板3的截面形状与上楔形体1下端面和下楔形体2上端面完全相同,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贴合后形成涵道圈完整内壁层,减小因涵道变形引起的螺旋桨碰撞涵道内壁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强板3上间隔设置多个定位孔4,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贴合的端面上分别交错设置与定位孔4的位置和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凸起5,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贴合安装后,定位凸起5和定位孔4相互卡接成密封整体。

本实施例中,增强板3可选择橡胶制成,橡胶材料对抵抗涵道变形起到加强作用,同时橡胶的柔性还能起密封作用。

本实施例中,在上楔形体1和下楔形体2连接处设置了增强板3,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强度。

实施例3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涵道飞行器,上述模块化涵道用于涵道飞行器中,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模块化涵道、电机和螺旋桨,电机和螺旋桨置于模块化涵道的涵道圈本体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化涵道还包括置于涵道圈本体内的电机支架6,所述电机和螺旋桨连接在电机支架6上,电机支架6呈v形,所述v形两端连接在上楔形体1的内侧壁上或下楔形体2的内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电机支架6的v形两端分别朝向相邻的模块化涵道的电机支架6的v形端部,在机身上相邻模块化涵道的v形电机支架6相对的端部分别设置加强杆7,所述电机支架6和加强杆7围合形成封闭的加强框架。

本实施例中,多个涵道单体通过电机支架6、加强杆7形成内部支撑结构,所述内部支撑结构和外部连接结构组合形成机身多孔结构,机身孔对称设置形成气流上升通道,保证上升过程中机身稳定。

本实施例中,各电机支架6的v形端部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加强框架,不仅替代了传统的辐条,从而减轻了重量,还通过设置在电机支架6之间的加强杆7,提高了与机身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涵道圈本体采用pmi轻质泡沫,加工方便、重量轻,而且是实心的,不会导致声音共振,噪声更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