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及其安装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1-11-18 02: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楼层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及其安装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楼层板是将建筑每一层分割开来的板,在建造过程中,可通过搭建模板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建造楼层板;此种方式需要逐层浇筑,且通常需要下一层楼层板干燥成型后,再对上一层楼层板进行浇筑,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工时,建造效率低下;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也可将楼层板制成模块后进行吊装固定,但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由钢筋混凝土制成预制楼层板模块,预制楼层板模块具有较大的重量给吊装施工带来不少的麻烦。
3.但是,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矛盾:
4.一、混凝土楼层板干燥成型慢,施工效率低,且在干燥过程中需要养护,避免其干燥过快导致开裂,导致施工时间周期长,工程进度慢。
5.二、预制楼层板模块重量大,不方便吊装,当楼层相对较高时,吊装施工危险度大,且施工效率低。
6.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该方案综合现有技术的两种优点,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8.本发明的其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的安装施工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楼层板安装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10.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包括楼层板主体;所述楼层板主体包括搭设于两个梁之间的支撑壳体,和设置于支撑壳体内的立体网架;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容置立体网架的容置槽;所述楼层板主体还包括活动封闭容置槽的面板;所述立体网架包括处于下端的支撑部和处于上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且连接于支撑部的上表面的第一连接倒钩;所述楼层板主体还包括套设于第一连接倒钩外且封闭支撑部的上表面的封垫;所述楼层板主体还包括处于封垫与面板之间用于填充混凝土的封闭腔;所述面板包括伸入封闭腔内的第二连接倒钩。
11.所述支撑壳体包括连接于两个梁之间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连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包括朝向封闭腔的第一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一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相连通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二侧板包括朝向封闭腔的第二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二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相连通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三侧板包括朝向封闭腔的第三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三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相连通的第三连通槽;所述第四侧板包括朝向封闭腔的第四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四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相连通的第
四连通槽。
12.所述第三侧板还包括多个供混凝土排出封闭腔的第一排出孔;所述第四侧板还包括多个供混凝土排出的第二排出孔;所述支撑壳体还包括封堵第一排出孔的第一堵孔件和封堵第二排出孔的第二堵孔件。
13.所述第一侧板还包括与第一内侧面朝向相反的第一外侧面,和多个间隔设置于第一外侧面上的第一连接缺口;所述第二侧板还包括与第二内侧面朝向相反的第二外侧面,和多个间隔设置于第二外侧面上的第二连接缺口;所述第一外侧面竖向设置;所述第一外侧面与第二外侧面相平行。
14.本发明还包括连接两个相邻楼层板主体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与第一连接缺口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滑块,与第二连接缺口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滑块,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滑块与第二连接滑块之间的连接板。
15.所述第一连接缺口包括朝上的第一上开口和朝外的第一侧开口;所述第一侧开口包括朝外延伸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包括朝向第二侧壁延伸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朝向第一侧壁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连接缺口包括朝上的第二上开口和朝外的第二侧开口;所述第二侧开口包括朝外延伸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包括朝向第四侧壁延伸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四侧壁包括朝向第三侧壁延伸的第四限位凸起。
16.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处于连接件上端且对面板进行限位的卡板,所述面板包括容置卡板的卡槽。
17.所述支撑壳体还包括支撑立体网架的底板,所述底板由第一侧板至第二侧板方向向内拱起;所述支撑部具有与底板相配合的底面。
18.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的安装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1)将面板放置于容置槽内,通过吊机吊装将楼层板主体移动至安装楼层,使多个楼层板主体并排放置;
20.(2)将混凝土输送至封垫上覆盖第一连接倒钩,之后安装面板,通过向下挤压面板使得填充于封闭腔内的混凝土进入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第三连通槽和第四连通槽内,并使得多余的混凝土由第一排出孔和第二排出孔排出;
21.(3)由上自下安装连接件,使得连接件连接两相邻楼层板主体,同时通过卡板对面板进行限位。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一、通过支撑壳体可使得各区域内的混凝土相互隔离开来,各区域内的混凝土单独填充干燥,能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24.二、通过混凝土连接面板、立体网架、和支撑壳体,可使得楼层板主体各部件之间连接牢固,进而使得楼层板主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5.三、伸入封闭腔内的第一连接倒钩和第二连接倒钩由钢筋制成,与混凝土连接,当混凝土凝固后,在封闭腔内形成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具有良好的承重性能;同时混凝土层支撑于支撑部与面板之间,能有效的对面板进行支撑,避免面板下陷造成楼层板表面凹凸不平。
26.四、立体网架的支撑部为镂空结构,在支撑混凝土层与面板的同时,使得封垫下端
形成镂空区域,能有效的降低楼层板主体的重量,便于吊装施工。
27.五、浇筑混凝土进入封闭腔后封闭面板,支撑壳体可对面板进行临时支撑,便于施工人员往来施工,进一步的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不需要等待混凝土干燥便可进行对另一楼层进行施工,能有效的节约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28.本发明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的安装施工方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楼层板主体内部镂空,重量较轻方便吊装,能有效的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混凝土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在混凝土未凝固时,支撑壳体可支撑面板,方便施工人员往来,便于施工,楼层板主在安装拼接过程中不需要等待混凝土干燥凝固,可进一步的提高施工效率。由上至下的安装连接件,可通过重力作用使得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滑块顺势滑入第一连接缺口内,同时连接件的第二连接滑块顺势滑入第二连接缺口内,使得两相邻楼层板主体之间快速拼合连接,能有效的提高楼层板的安装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的楼层板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的楼层板第一视角剖视图;
31.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壳体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的支撑壳体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堵孔件剖视图;
34.图6为本发明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发明的a区域放大示意图;
36.图中:
37.楼层板主体1;支撑壳体11;立体网架12;容置槽111;面板13;支撑部121;连接部122;第一连接倒钩1221;封垫14;封闭腔15;第二连接倒钩13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14;第四侧板115;第一连通槽1121;第二连通槽1131;第三连通槽1141;第四连通槽1151;第一排出孔1142;第二排出孔1152;第一堵孔件116;第一外壳1161;第一管体1162;第一弹性堵头1163;第一内孔11631;第一限位台阶1122;第二限位台阶1132;第一连接缺口1123;第二连接缺口1133;连接件2;第一连接滑块21;第二连接滑块22;连接板23;第一上开口11231;第一侧开口11232;第一限位凸起112321;第二限位凸起112322;卡板24;卡槽132;底板117。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39.如图1

7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包括楼层板主体1;楼层板主体1包括搭设于两个梁之间的支撑壳体11,和设置于支撑壳体11内的立体网架12;支撑壳体11包括容置立体网架12的容置槽111;楼层板主体1 还包括封闭容置槽111的面板13;立体网架12包括处于下端的支撑部121 和处于上端的连接部122,连接部12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且连接于支撑部 121的上表面的第一连接倒钩1221;楼层板主体1还包括套设于第一连接倒钩1221外且封闭支撑部121的上表面的封垫14;楼层板主体1还包括处于封垫14与面板13之间用于填充混凝土的封闭腔15;面板13包括伸入封闭腔15内的第二连接倒钩131。在实际实施过程
中,通过容置槽111和立体网架12的配合,使得楼层板内部镂空,进而减少楼层板的重量,方便楼层板的吊装;同时支撑壳体11与立体网架12可有效的支撑面板13,使得楼层板具有良好的承重性能,安全可靠,在施工过程中,可同时对多个楼层进行施工建造,能有效的提高建造效率。
40.通过封垫14将容置槽111分隔成上部和下部,同时通过面板13将上部封闭形成封闭腔15,具体的,在施工时,使用混凝土填充封闭腔15,第一连接倒钩1221和第二连接倒钩131没入混凝土内,当混凝土凝固后使得面板13与立体网架12固定连接在一起,凝固后的混凝土层支撑于立体网架12和面板13之间,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面板13形变,楼层板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发生;此种连接方式也使得楼层板主体1的各构件之间连接牢固稳定,使得楼层板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具体的,封垫14为橡胶垫具有缓冲震动的作用,通过封垫14可避免立体网架12与混凝土层直接发生碰撞,对立体网架12和混凝土层均具有保护作用。
41.优选的,支撑壳体11包括连接于两个梁之间的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以及连接于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之间的第三侧板114和第四侧板115;第一侧板112包括朝向封闭腔15的第一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一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15相连通的第一连通槽1121;第二侧板113包括朝向封闭腔15的第二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二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15相连通的第二连通槽1131;第三侧板114包括朝向封闭腔15的第三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三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15相连通的第三连通槽1141;第四侧板115 包括朝向封闭腔15的第四内侧面和多个处于第四内侧面上且与封闭腔15 相连通的第四连通槽1151。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挤压面板13使得混凝土流入第一连通槽1121、第二连通槽1131、第三连通槽1141和第四连通槽1151内,在混凝土凝固后使得混凝土层与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14和第四侧板115相连接,对混凝土层进行限位;同时通过混凝土层对面板13和立体网架12进行限位,使得立体网架12与支撑壳体11 连接,从而提高楼层板的抗震性能。
42.优选的,第三侧板114还包括多个供混凝土排出封闭腔15的第一排出孔1142;第四侧板115还包括多个供混凝土排出的第二排出孔1152;支撑壳体11还包括与第一排出孔1142相配合的第一堵孔件116和与第二排出孔1152相配合的第二堵孔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第一堵孔件116和第二堵孔件使得封闭腔15封闭,挤压面板13后封闭腔15内的压力增加,有利于混凝土流向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第三连通槽和第四连通槽内。
43.优选的,第一排出孔1142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变小;第一堵孔件116 包括与第一排出孔1142相配合的第一外壳1161、设置于第一外壳1161内的第一管体1162、以及连接于第一外壳1161与第一管体1162之间的第一弹性堵头1163;第一管体1162具有供混凝土进入的第一进口和供混凝土排出的第一出口,第一管体1162的直径由第一进口至第一出口逐渐变小;第一弹性堵头1163具有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的第一内孔11631;第一外壳1161 具有朝向外侧的外端;外端具有朝向第一外壳1161轴心延伸的延伸挡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第一弹性堵头1163主要由橡胶或海绵材料制成;第一堵孔件116安装于第一排出孔1142内,在未挤压面板时,第一内孔11631 处于封闭状态;当挤压面板时,面板向下移动,封闭腔内的混凝土增压向外侧散溢,通过第一进口进入第一堵孔件116内,由第一出口流出进入第一内孔11631内,由于压力作用混凝土挤压第一弹性堵头1163的内壁,第一内孔11631扩张使得混凝土通过第一内孔11631向外排出;当混凝土排出后封闭腔内的压力回复,由于第一弹性堵头1163的不再受到混凝土的压力作用,第一内孔11631回复重新封闭。其中,第一外壳1161
的延伸挡圈起到对第一弹性堵头1163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一堵头向外脱出;由于第一排出孔1142由内向外逐渐变小,在混凝土的排出过程中,使得第一堵孔件 116与第一排出孔1142的结合更加紧密牢固。具体的,第一内孔11631具有与第一出口相连接的第一孔段;第一孔段由第一出口处向外逐渐变小直至封闭。
44.优选的,第二排出孔1152的孔径由内向外逐渐变小;第二堵孔件包括与第二排出孔1152相配合的第二外壳、设置于第二外壳内的第二管体、以及连接于第二外壳与第二管体之间的第二弹性堵头;第二管体具有供混凝土进入的第二进口和供混凝土排出的第二出口,第二管体的直径由第二进口至第二出口逐渐变小;第二弹性堵头具有与第二出口相连通的第二内孔;第二外壳具有朝向外侧的外端;外端具有朝向第二外壳轴心延伸的延伸挡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第二弹性堵头主要由橡胶或海绵材料制成;第二堵孔件安装于第二排出孔1152内,在未挤压面板时,第二内孔处于封闭状态;当挤压面板时,面板向下移动,封闭腔内的混凝土增压向外侧散溢,通过第二进口进入第二堵孔件内,由第二出口流出进入第二内孔内,由于压力作用混凝土挤压第二弹性堵头的内壁,第二内孔扩张使得混凝土通过第二内孔向外排出;当混凝土排出后封闭腔内的压力回复,由于第二弹性堵头的不再受到混凝土的压力作用,第二内孔回复重新封闭。其中,第二外壳的延伸挡圈起到对第二弹性堵头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二堵头向外脱出;由于第二排出孔1152由内向外逐渐变小,在混凝土的排出过程中,使得第二堵孔件与第二排出孔1152的结合更加紧密牢固。具体的,第二内孔具有与第二出口相连接的第二孔段;第二孔段由第二出口处向外逐渐变小直至封闭。
45.优选的,第一侧板112具有处于第一侧板112上端的第一限位台阶 1122,第二侧板113具有处于第二侧板113上端的第二限位台阶1132。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的配合对面板13进行支撑,在挤压面板13排出封闭腔15内的混凝土的过程中,面板13向下移动至第一限位台阶1122和第二限位台阶1132后停止移动,使得封闭腔15内保有一定量的混凝土;同时也通过第一限位台阶1122和第二限位台阶1132的限位作用,使得各楼层板主体1在拼合后面板13处于同一高度,进而使得楼层板的上表面平整。
46.优选的,第一侧板112还包括与第一内侧面朝向相反的第一外侧面,和多个间隔设置于第一外侧面上的第一连接缺口1123;第二侧板113还包括与第二内侧面朝向相反的第二外侧面,和多个间隔设置于第二外侧面上的第二连接缺口1133;第一外侧面竖向设置;第一外侧面与第二外侧面相平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多个楼层板主体1拼接形成楼层板,通过第一连接缺口1123和第二连接缺口1133连接相邻的楼层板主体1,具体的,第一外侧面与另一楼层板主体1的第二外侧面相贴合,第二外侧面与另一楼层板主体1的第一外侧面相贴合,使得楼层板主体1之间无缝连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缺口1123和第二连接缺口1133,使得各楼层板主体 1之间连接牢固。
47.优选的,本发明还包括连接两个相邻楼层板主体1的连接件2;连接件 2包括与第一连接缺口1123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滑块21,与第二连接缺口 1133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滑块22,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滑块21与第二连接滑块22之间的连接板23。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将连接件2插入第一连接缺口1123和第二连接缺口1133内,使得相邻两楼层板主体1拼合连接在一起,便于快速安装施工。
48.优选的,第一连接缺口1123包括朝上的第一上开口11231和朝外的第一侧开口11232;第一侧开口11232包括朝外延伸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包括朝向第二侧壁
延伸第一限位凸起112321;第二侧壁包括朝向第一侧壁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112322;第二连接缺口1133包括朝上的第二上开口和朝外的第二侧开口;第二侧开口包括朝外延伸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包括朝向第四侧壁延伸第三限位凸起;第四侧壁包括朝向第三侧壁延伸的第四限位凸起。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第一上开口11231容置第一连接滑块21,第二上开口容置第二连接滑块22,其中,第一侧开口11232 和第二侧开口避让连接板23,方便连接件2由上至下的插入第一连接缺口 1123和第二连接缺口1133内,便于两相邻楼层板主体1拼合,能有效的加快拼合效率。
49.优选的,连接件2还包括处于连接件2上端且对面板13进行限位的卡板24,面板13包括容置卡板24的卡槽132。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插入连接件2的形式,使得卡板24卡于卡槽132内,通过卡板24对面板13 进行限位,避免混凝土未凝固时面板13脱离,进一步的,通过卡板24与卡槽132的配合,使得各面板13相互拼合后,楼层板的上表面平整。在实施时,可通过螺钉、螺栓或插销对连接件进行加固,使得连接件与支撑壳体之间连接牢固。
50.优选的,支撑壳体11还包括支撑立体网架12的底板117,底板117由第一侧板112至第二侧板113方向向内拱起;支撑部121具有与底板117 相配合的底面。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向内拱起的底板117使得楼层板主体1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具有更好的承重性能。
51.一种装配式建筑楼层板的安装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2.(1)将面板13放置于容置槽111内,通过吊机吊装将楼层板主体1 移动至安装楼层,使多个楼层板主体1并排放置;
53.(2)将混凝土输送至封垫14上覆盖第一连接倒钩1221,之后安装面板13,通过向下挤压面板13使得填充于封闭腔15内的混凝土进入第一连通槽1121、第二连通槽1131、第三连通槽1141和第四连通槽1151内,并使得多余的混凝土由第一排出孔1142和第二排出孔1152排出;
54.(3)由上至下的安装连接件2,使得连接件2连接两相邻楼层板主体 1,同时通过卡板24对面板13进行限位。
55.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楼层板主体1内部镂空,重量较轻方便吊装,能有效的提高安装效率;同时混凝土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在混凝土未凝固时,支撑壳体11可支撑面板13,方便施工人员往来,便于施工,楼层板主体1在安装拼接过程中不需要等待混凝土干燥凝固,可进一步的提高施工效率。由上至下的安装连接件2,可通过重力作用使得连接件2的第一连接滑块21顺势滑入第一连接缺口1123内,同时连接件2的第二连接滑块 22顺势滑入第二连接缺口1133内,使得两相邻楼层板主体1之间快速拼合连接,能有效的提高楼层板的安装施工效率。
56.在完成施工后,楼层板由上至下包括面板13,混凝土层,封垫14,镂空层以及支撑壳体11的底板117,当声音发生后,需要穿过楼层板的多层结构进行传播,因楼层板的多层结构由不同材料制成,其中,混凝土层由混凝土凝固后形成,封垫14由橡胶制成,镂空层具有大量的空气;能有效的使得声音在穿过楼层板时逐步衰减,进而起到隔音的效果。
57.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