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整体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4: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活动板房和集装箱房中,通常采用分体式空调进行温度调节,例如壁挂式空调器,然而挂壁式空调器安装复杂,且活动板房和集装箱房的墙壁不能为壁挂式空调器提供较好的支撑,容易导致壁挂式空调器掉落,甚至损坏活动板房和集装箱房的墙壁。目前市面上还有一些移动空调,虽然方便安装在活动板房和集装箱房中使用,但是目前的移动空调工作状态比较固定,不能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工作状态,只能依靠用户手动操作来调整,非常不方便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旨在提升整体式空调器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
5.壳体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内机机壳和外机机壳;
6.冷媒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底部的压缩机;
7.第一感温模块,用以检测环境温度;以及
8.第二感温模块,用以检测所述冷媒系统的温度。
9.可选地,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内机机壳的室内侧换热器和设于所述外机机壳的室外侧换热器;
10.所述第一感温模块包括两个第一感温探头和两个第一安装支架,一个第一感温探头通过一个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进风侧,用以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另一个第一感温探头通过另一个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进风侧,用以检测室外环境温度。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固定部和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盖合部,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具有展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于所述盖合状态,所述盖合部盖合所述固定部,所述盖合部与所述固定部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第一感温探头安装于所述安装腔。
12.可选地,所述盖合部设有沿所述盖合部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通槽,所述固定部设有第二通槽,于所述盖合状态,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通槽的端部设有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与所述第一感温探头抵接;和/或,
14.所述第一通槽位于两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与所述第一感温探头抵接;和/或,
15.所述盖合部设有透气通孔,所述透气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16.可选地,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室外侧换热器均包括多个散热翅片和穿设于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的换热管,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安装腔的一侧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设有卡接缺口,所述插接部插接于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所述卡接缺口卡接于所述换热管。
17.可选地,所述插接部设有形变缺口,所述形变缺口与所述卡接缺口的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一侧连通;和/或,
18.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加强筋。
19.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盖合部中一者设有卡扣,另一者设有卡孔,于所述盖合状态,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卡孔内。
20.可选地,所述盖合部具有用于盖合所述固定部的盖合面,所述卡扣凸设于所述盖合面,所述盖合部设有抽芯孔,所述卡扣侧向凸出的部分在所述盖合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抽芯孔内。
21.可选地,所述卡孔的外周侧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呈环绕所述卡孔设置的环状;和/或,
22.所述盖合部背离所述盖合面的一侧、且于所述抽芯孔的边缘设有第三加强筋。
23.可选地,所述第一感温探头的头部朝下设置;和/或,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材质为隔热材质。
24.可选地,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内机机壳的室内侧换热器和设于所述外机机壳的室外侧换热器;
25.所述第二感温模块包括两个第二感温探头和两个第二安装支架,一个所述第二感温探头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换热管,用以检测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换热管温度,另一个所述第二感温探头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管,用以检测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管温度。
26.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为导热套管,所述第二感温探头插接于所述导热套管内,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上的导热套管焊接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换热管,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上的导热套管焊接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管。
27.可选地,所述室内侧换热器上的第二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流路的中部位置;和/或,
28.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上的第二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流路的中部位置;和/或,
29.所述导热套管的材质为金属。
30.可选地,所述第二感温模块包括第三感温探头和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三感温探头通过所述第三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用以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的温度。
31.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二弧形段围合形成卡线空间,以共同夹紧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和所述第三感温探头。
32.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自由端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朝所述卡线空间外、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弧形段的方向倾斜延伸;和/或,
33.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材质为金属。
3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整体式空调器中设置第一感温模块和第二感温模块,并通过第一感温模块检测环境温度,第二感温模块检测冷媒系统的温度。如此使得整体式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以使整体式空调器能够处于较好的工作模式,极大提升了整体式空调器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来调整送风温度和风速等,避免整体式空调器始终处于送风温度过高或过低、风速过大的情况,以保证室内空气调节效果较好,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而且也能避免整体式空调器始终处于高能耗的工作状态,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延长整体式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图1中整体式空调器拆除壳体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9.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40.图5为图2中第一安装支架处于盖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图5中第一安装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图6中第一安装支架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44.图9为图2中整体式空调器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为图9中d处的放大图;
46.图11为图2中e处的放大图;
47.图12为图11中第三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8.附图标号说明:
49.[005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3]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4]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5]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该整体式空调器可以用于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也可以用于商品房等等。
[005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冷媒系
统、第一感温模块和第二感温模块,壳体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内机机壳11和外机机壳12,冷媒系统包括设于内机机壳11底部的压缩机83,第一感温模块用以检测环境温度,第二感温模块用以检测冷媒系统的温度。
[0057]
本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设于内机机壳11内的第一风机、设于外机机壳12内的第二风机、设于内机机壳11的出风口处的导风组件以及控制器,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导风组件、压缩机83、第一感温模块和第二感温模块均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感温模块和第二感温模块各自检测到的温度数据能够传输至控制器,以使控制器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控制导风组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至少一者的工作状态。例如,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转速,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控制导风组件的送风位置,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控制压缩机83的运行状态。第一感温模块所检测的环境温度即整体式空调器所处环境的温度。
[005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机机壳11”与“外机机壳12”并非限定内机机壳11和外机机壳12的安装位置,该整体式空调器可以整体安装于室内,此时,内机机壳11和外机机壳12均安装于室内。也可以将内机机壳11设于室内,而将外机机壳12至少部分伸出至室外。为使外机机壳12能够朝室外伸出,通常在墙体上设置安装孔,使得外机机壳12能够从安装孔朝室外伸出,在该情况中,可以将墙体内表面和墙体外表面之间的这部分空间(安装孔)看作室外空间,也即,可以将墙体内表面以内的空间看作室内空间,而墙体内表面以外的空间看作室外空间。
[0059]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墙体”应作广义理解,即“墙体”可以为普通建筑的墙体(如建筑用砖砌成的墙体),也可以为活动板房的墙板部分,还可以为集装箱房的侧板部分。也即,整体式空调器可以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使用,也可以在商品房中使用。
[006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整体式空调器中设置第一感温模块和第二感温模块,并通过第一感温模块检测环境温度,第二感温模块检测冷媒系统的温度。如此使得整体式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以使整体式空调器能够处于较好的工作模式,极大提升了整体式空调器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来调整送风温度和风速等,避免整体式空调器始终处于送风温度过高或过低、风速过大的情况,以保证室内空气调节效果较好,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而且也能避免整体式空调器始终处于高能耗的工作状态,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延长整体式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0061]
此外,通过将压缩机83设置在内机机壳11内,在使用时,可以将压缩机83和内机机壳11放置在室内,使得外机机壳12伸出至室外。减小了外机机壳12的整体重量,从而在将外机机壳12安装于房屋二楼以上的楼层时,能够减小外机机壳12对支撑架的压力。例如在将该整体式空调器用于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活动板房(集装箱房)时,将外机机壳12安装于室外能减小对支撑架的压力,而在外机机壳12与内机机壳11连接时,甚至可以不用设置支撑架对外机机壳12进行支撑,能够便于在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压缩机83设于外机机壳12内。
[0062]
冷媒系统还包括设于内机机壳11的室内侧换热器81和设于外机机壳12的室外侧换热器82,即在整体式空调器制冷时,室内侧换热器81为蒸发器,室外侧换热器82为冷凝器,而在整体式空调器制热时,室内侧换热器81为凝冷器,室外侧换热器82为蒸发器。
[0063]
请参照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感温模块包括两个第一感温探头20和两个第一安装支架30,一个第一感温探头20通过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安装于室内侧换热器81的进风侧,用以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另一个第一感温探头20通过另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安装于室外侧换热器82的进风侧,用以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即每一个第一温度探头均安装在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上,将其中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上,并位于室内侧换热器81的进风侧时,即可将该第一安装支架30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从而可以利用该第一安装支架30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也即,室内换热器进风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即将流向室内侧换热器81的气流的温度。如此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到即将流向室内侧换热器81换热的气流的温度(为便于说明,以下将即将流向室内侧换热器81换热的气流的温度简称为第一温度),能够减小第一温度的检测误差,使得第一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比较更为精确,提升整体式空调器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精确度。
[0064]
同理,将另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上,并位于室外侧换热器82的进风侧时,即可将该第一安装支架30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从而可以利用该第一安装支架30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环境温度。也即,室外换热器进风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流向室外侧换热器82的气流温度。如此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到即将流向室外侧换热器82换热的气流的温度(为便于说明,以下将即将流向室外侧换热器82换热的气流的温度简称为第二温度),能够减小第二温度的检测误差,使得第二温度和冷媒系统的温度比较更为精确,提升整体式空调器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精确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室内侧换热器81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或者仅在室外侧换热器82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
[0065]
请参照图2、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支架30包括固定部31和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部31的盖合部32,第一安装支架30具有展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于盖合状态,盖合部32盖合固定部31,盖合部32与固定部31围合形成安装腔33,第一感温探头20安装于安装腔33。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支架30处于展开状态时,盖合部32能够相对固定部31转动而盖合固定部31,以使第一安装支架30处于盖合状态,此时第一感温探头20安装于盖合部32与固定部31围合形成的安装腔33内,即第一感温探头20夹设于盖合部32与固定部31之间。第一安装支架30处于盖合状态时,盖合部32能够相对固定部31转动而展开,以使第一安装支架30处于展开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感温探头20从安装腔33中取出。如此能够便于第一感温探头20的拆装,且能够将第一感温探头20夹紧在盖合部32和固定部31之间,能够保证第一感温探头20安装稳定。
[0066]
其中,其中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可以通过固定部31固定在室内侧换热器81上,也可以通过盖合部32固定在室内侧换热器81上。另一个第一安装支架30可以通过固定部31固定在室外侧换热器82上,也可以通过盖合部32固定在室外侧换热器82上。此外,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可转动地连接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一体成型,且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能够发生变形,例如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减薄设置,以通过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弯折和展开实现盖合部32相对固定部31转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通过转轴连接。
[0067]
盖合部32与固定部31之间围合形成安装腔33的结构具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
中,盖合部32设有沿盖合部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通槽321,于盖合状态,固定部31盖合第一通槽321而形成安装腔33。也即,于盖合状态,固定部31与第一通槽321围合形成安装腔33。如此在安装第一感温探头20时,可以将第一感温探头20放入第一通槽321,以限制第一感温探头20在固定部31与盖合部32盖合的过程中移位的可能,能够便于第一感温探头20定位安装。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21呈两端贯通设置,如此可以将第一感温探头20从第一通槽321的任意一端放入,或者将第一感温探头20从第一通槽321的一端放入,并从另一端伸出,减少了第一感温探头20在第一安装支架30上安装位置的限制,便于第一感温探头20和第一安装支架30的组装。
[0068]
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部31设有沿盖合部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通槽311,于盖合状态,盖合部32盖合第一通槽321而形成安装腔33。也即,于盖合状态,盖合部32与第一通槽321围合形成安装腔33。如此在安装第一感温探头20时,可以将第一感温探头20放入第二通槽311,以限制第一感温探头20在固定部31与盖合部32盖合的过程中移位的可能,能够便于第一感温探头20定位安装。本实施例中,第二通槽311呈两端贯通设置,如此可以将第一感温探头20从第二通槽311的任意一端放入,或者将第一感温探头20从第二通槽311的一端放入,并从另一端伸出,减少了第一感温探头20在第一安装支架30上安装位置的限制,便于第一感温探头20和第一安装支架30的组装。
[0069]
再一实施例中,盖合部32设有沿盖合部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通槽321,固定部31设有第二通槽311,于盖合状态,第一通槽321和第二通槽311围合形成安装腔33。即相当于第一通槽321和第二通槽311拼合形成安装腔33,如此可以减小第一通槽321和第二通槽311各自的槽深,从而可以降低第一通槽321和第二通槽311的成型难度,而且第一通槽321和第二通槽311围合形成安装腔33时,可以使得安装腔33在第一感温探头20的周向上形成相对闭合的空间,有利于增大第一感温探头20与第一安装支架30的接触面积,能够提升第一感温探头20的稳定性。
[007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21的端部设有第一凸筋322,第一凸筋322与第一感温探头20抵接。具体而言,第一凸筋3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通过在第一通槽321的端部设置第一凸筋322,在盖合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凸筋322抵紧在第一感温探头20上(在一些感温探头中,第一凸筋322抵接于感温探头的线体部分),能够有效防止第一感温探头20在第一通槽321内沿第一通槽321的长度方向滑动,提升第一感温探头20安装稳定性。一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21的两个端部均设有第一凸筋3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通槽321的端部呈缩口设置。
[007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21位于两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二凸筋323,第二凸筋323与第一感温探头20抵接。具体而言,第二凸筋3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盖合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二凸筋323抵紧在第一感温探头20上(在一些感温探头中,第二凸筋323可以抵接于感温探头的感温部分),以限制第一感温探头20在安装腔33内晃动。
[0072]
在一实施例中,盖合部32设有透气通孔324,透气通孔324与安装腔33连通。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感温探头20与安装腔33外的气流接触,有助于确保第一感温探头20可靠工作。一实施例中,即透气通孔324贯穿第一通槽321的槽壁。为保证第一感温探头20与安装腔33外的气流接触更加均匀,盖合部32设有多个透气通孔324,多个透气通孔324沿第一通槽3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既能保证盖合部32与第一感温探头20的接触面积较大,保
证第一感温探头20稳定地安装在安装腔33内,也能增加第一感温探头20与安装腔33外的气流接触面积和接触均匀性,确保第一感温探头20可靠工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透气通孔3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
[0073]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筋323设于相邻的两个透气通孔324之间,即第一通槽321的槽壁在相邻两个透气通孔324之间的部分设有一个第二凸筋323,如此可以利用第二凸筋323增强相邻两个透气通孔324之间的部分的结构强度。
[0074]
在一实施例中,室内侧换热器81和室外侧换热器82均包括多个散热翅片和穿设于多个散热翅片的换热管,固定部31背离安装腔33的一侧设有插接部35,插接部35远离固定部31的一端设有卡接缺口351,插接部35插接于相邻两个散热翅片之间,卡接缺口351卡接于换热管。即室内侧换热器81和室外侧换热器82均为翅片式换热器,如此在将第一安装支架30上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室外侧换热器82)时,可以将插接部35从相邻两个散热翅片之间插入,并使得卡接缺口351卡接于换热管上,从而实现第一安装支架30的固定。相较于第一安装支架30仅固定在散热翅片上的方式,如此主要利用换热管固定第一安装支架30,极大提升了第一安装支架30的安装稳定性,降低第一安装支架30从室内侧换热器81(室外侧换热器82)上掉落的可能。其中,卡接缺口3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一实施例中,卡接缺口351的数量为多个,如此可以将插接部35卡接在多个换热管上,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一安装支架3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支架30也可以仅固定在散热翅片上。
[0075]
在一实施例中,插接部35设有形变缺口352,形变缺口352与卡接缺口351的靠近固定部31的一侧连通。具体而言,形变缺口352呈自卡接缺口351的靠近固定部31的一侧朝固定部31延伸的长条状,如此设置,可以增大插接部35于形变缺口352两相对侧的部分的形变能力,从而在将插接部35插入相邻两个散热翅片之间时,能够容易使得换热管卡入卡接缺口351,能降低安装难度。
[0076]
在一实施例中,插接部35与固定部3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加强筋313。即第一加强筋313连接插接部35和固定部31,且第一加强筋313与插接缺口在插接部35插入相邻两个翅片之间时的插入方向(即插接部35相较于固定部31的凸设方向)上间隔,以避免插接部35插入相邻两个翅片之间时第一加强筋313与散热翅片干涉。通过在插接部35与固定部3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加强筋313,能够增加插接部35与固定部31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第一安装支架30的安装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卡接缺口351的两相对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加强筋313,换言之,插接部35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加强筋313之间设有一个卡接缺口351。
[0077]
在一实施例中,插接部35远离固定部31的端部的厚度在远离固定部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如此在将插接部35插入相邻散热翅片之间时,能够降低插接部35的远离固定部31的端部与散热翅片抵接的可能,便于插接部35插入相邻散热翅片之间,降低安装难度。
[0078]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支架30的材质为隔热材质。如此可以减小第一安装支架30的导热性能,从而在将第一安装支架30连接在室内侧换热(室外侧换热器82)上时,能够减小室内侧换热(室外侧换热器82)传递至第一感温探头20温度,即可以减小室内侧换热(室外侧换热器82)对第一感温探头20的干涉,保证第一感温探头20能够准确检测(第一温度即将流向室内侧换热器81换热的气流的温度),提升第一感温探头20检测精度。其中,第
一安装支架3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或者其它复合隔热材料。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感温探头20和第一安装之间设置隔热层。
[0079]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中一者设有卡扣34,另一者设有卡孔312,于盖合状态,卡扣34卡接于卡孔312内。如此可以避免在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上打螺钉的工序,使得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方式简单,从而可以简化将第一感温探头20固定在第一安装支架30上的工序,提升装配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于盖合状态,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也可以通过螺钉连接。
[0080]
在一实施例中,盖合部32具有用于盖合固定部31的盖合面325,卡扣34凸设于盖合面325,盖合部32设有抽芯孔326,卡扣34侧向凸出的部分在盖合面325上的正投影位于抽芯孔326内。具体而言,卡扣34设于盖合部32,卡孔312设于固定部31,卡扣34和盖合部32一体注塑成型,即第一安装支架30一体注塑成型。如此在注塑成型第一安装支架30时,可以将分型面设置在盖合面325处,抽芯孔326即模具成型卡扣34侧向凸出的部分时形成的通孔,卡扣34侧向凸出的部分用于卡接于卡孔312。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模具中用于成型卡扣34侧向凸出的部分的结构从抽芯孔326内抽出的方向与模具的开模方向一致,如此可以避免在模具上设置侧向抽芯结构,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0081]
在一实施例中,卡孔312的外周侧设有第二加强筋314,第二加强筋314呈环绕卡孔312设置的环状。具体而言,卡扣34自卡扣34的一侧伸入,并在卡孔312的另一侧穿出,以卡接于卡孔312的边缘,第二加强筋314与卡孔312的边缘间隔,如此可以避免在卡孔312内设置供卡扣34卡接的凸起结构,有利于简化卡孔312的结构。通过在卡孔312的外周侧设置第二加强筋314,可以增加卡孔312边缘的结构强度,降低卡孔312边缘破裂的可能,提升固定部31与盖合部32卡接稳定性。
[0082]
在一实施例中,盖合部32背离盖合面325的一侧、且于抽芯孔326的边缘设有第三加强筋327。具体而言,通过在盖合部32上设置抽芯孔326来成型卡扣34后,可能会降低盖合部32与卡扣34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通过在抽芯孔326的边缘设有第三加强筋327,可以增加抽芯孔326的边缘的结构强度,降低卡扣34断裂的可能,提升卡扣34和盖合部32连接处的连接稳定性。
[0083]
在一实施例中,盖合部32设有两个卡扣34,两个卡扣34的侧向凸出的部分相互背离设置,两个卡扣34卡接于同一卡孔312。具体而言,其中一个卡扣34侧向凸出的部分卡接于卡孔312的一侧,另一个卡扣34侧向凸出的部分卡接于卡孔312相对的另一侧,如此相当于增大了盖合部32与固定部31的卡接位置,能够进一步提升盖合部32与固定部31卡接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卡扣34,或者设置更多卡扣34等等。
[0084]
在一实施例中,盖合部32对应每一个卡扣34均设有一个抽芯孔326,第三加强筋327包括设于两个轴向孔之间的第一加强段328和分设于第一加强段328两端的两个第二加强段329,两个第二加强段329均沿两个抽芯孔326的排布方向延伸,且两个第二加强段329均位于每一抽芯孔326的两相对侧,即每一个抽芯孔326的两相对侧均设有第二加强段329。如此相当于第三加强筋327呈“工”字形,如此使得两个抽芯孔326共用一个第三加强筋327,相较于对应每个抽芯孔326设置一个独立的第三加强筋327的方式,如此不仅能够通过第二加强段329加强抽芯孔326边缘的结构强度,也能够通过第二加强段329位于两个抽芯孔326之间的部分和第一加强段328加强两个抽芯孔326之间的部分的结构强度,本方案“工”字形
第三加强筋327的加强效果远高于对应每个抽芯孔326设置一个独立的第三加强筋327的加强效果。
[0085]
在一实施例中,于盖合状态,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与卡扣34分设于第一感温探头20的两相对侧,即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与卡孔312分设于第一感温探头20的两相对侧。也即,一实施例中,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与卡扣34分设于第一通槽321的两相对侧,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的连接处与卡孔312分设于第二通槽311的两相对侧。如此设置,在盖合状态时,使得固定部31和盖合部32在第一感温探头20的两相对侧均具有连接位置,可以使得固定部31与盖合部32连接更加稳定,且第一感温探头20两相对侧受到固定部31与盖合部32的挤压力也较为均衡。
[0086]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感温探头20的头部朝下设置。室内侧换热器81上的第一感温探头20的头部朝下设置,室外侧换热器82上的第一感温探头20的头部也朝下设置。如此当室内侧换热器81(室外侧换热器82)上产生冷凝水时,可以有效防止冷凝水伸入第一感温探头20的头部而导致第一感温探头20短路的情况,保证第一感温探头20工作可靠。
[0087]
请参照图2、图8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感温模块包括两个第二感温探头40和两个第二安装支架50,一个第二感温探头40通过一个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于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用以检测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温度,另一个第二感温探头40通过另一个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于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用以检测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温度。
[0088]
即每一个第二温度探头均安装在一个第二安装支架50上,将其中一个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上时,即可利用该第二安装支架50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温度。同理,将另一个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上时,即可利用该第二安装支架50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温度。
[0089]
如此通过一个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温度和另一个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温度,从而可以根据室内侧换热器81和室外侧换热器82的温度来判定冷媒系统是否正常,从而便于对整体式空调器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而且可以根据室内侧换热器81的温度和第一温度(即将流向室内侧换热器81换热的气流的温度)来调整整体式空调器的工作状态,也可以根据室外侧换热器82的温度和第二温度(即将流向室外侧换热器82换热的气流的温度)来调整整体式空调器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式空调器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或者仅在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
[0090]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支架50的材质为导热材质。如此能够提升第二安装支架50将换热管温度传递至第二感温探头40的能力,使得第二感温探头40能够精准检测换热管温度,提升第二感温探头40工作可靠性。
[0091]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支架50为导热套管,第二感温探头40插接于导热套管内,室内侧换热器81上的导热套管焊接于室内侧换热器81的换热管,室外侧换热器82上的导热套管焊接于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具体而言,导热套管具有较好的导热作用,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二感温探头40插接固定在导热套管内,再将导热套管焊接于室内侧换热器81
(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也可以先将导热套管焊接于室内侧换热器81(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管,再将第二感温探头40插接固定在导热套管内。通过将第二感温探头40插接于导热套管内而实现第二感温探头40与导热套管固定的方式,可以简化第二安装支架50的结构。而通过将导热套管焊接于换热管上,可以保证导热套管与换热管连接可靠的同时,还能提升导热套管与换热管热传导效果,使得第二感温探头40能够精准检测换热管温度,进一步提升第二感温探头40工作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扎带等捆绑结构将导热套管绑在换热管上。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支架50线夹结构,以将第二感温探头40和换热管夹紧在一起。
[0092]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套管的材质为金属。如此可以使得导热套管的导热性能较好,也能便于将导热套管焊接于换热管上。其中,导热套管的材质可以为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等。本实施例中,导热套管的材质为铜或铜合金,换热管的材质也为铜或铜合金。
[0093]
在一实施例中,室内侧换热器81上的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的流路的中部位置。即室内侧换热器81上的第二感温探头4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的流路的中部位置,以用于检测室内侧换热器81的流路中部位置的换热管温度。以整体式空调器在制冷时为例,若将第二感温探头4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流路的流入端,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的是未经过室内侧换热器81换热的冷媒温度,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到的温度低于室内侧换热器81的实际温度。而若将第二感温探头4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流路的流出端,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的是经过室内侧换热器81换热后的冷媒温度,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到的温度高于室内侧换热器81的实际温度。
[0094]
即冷媒从室内侧换热器81流路的流入端逐渐流向室内侧换热器81流路的流出端的过程中,冷媒的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室内侧换热器81靠近流路流入端的部分的温度较低,靠近流路流出端的部分的温度较高,而室内侧换热器81流路中部位置的温度高于流入端的部分的温度,且低于流出端的部分的温度。也即,室内侧换热器81流路中部位置的温度接近室内侧换热器81的平均温度。通过将室内侧换热器81上的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室内侧换热器81的流路的中部位置,使得第二感温探头40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室内侧换热器81的平均温度,降低检测误差。且室内侧换热器81中部温度能较好地反映空调系统运行压力,所以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中部温度能够保证室内侧换热器81的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控制系统运行压力。
[0095]
其中,室内侧换热器81可以具有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流路,可以仅在其中一个流路的中部位置设置第二安装支架50和第二感温探头40,也可以在每一个流路的中部位置均设置第二安装支架50和第二感温探头40。
[0096]
在一实施例中,室外侧换热器82上的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的流路的中部位置。即室外侧换热器82上的第二感温探头4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的流路的中部位置,以用于检测室外侧换热器82的流路中部位置的换热管温度。以整体式空调器在制冷时为例,若将第二感温探头4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流路的流入端,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的是未经过室外侧换热器82换热的冷媒温度,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到的温度低于室外侧换热器82的实际温度。而若将第二感温探头4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流路的流出端,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的是经过室外侧换热器82换热后的冷媒温度,此时第二感温探头40检测到的温度高于室外侧换热器82的实际温度。
[0097]
即冷媒从室外侧换热器82流路的流入端逐渐流向室外侧换热器82流路的流出端的过程中,冷媒的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室外侧换热器82靠近流路流入端的部分的温度较低,靠近流路流出端的部分的温度较高,而室外侧换热器82流路中部位置的温度高于流入端的部分的温度,且低于流出端的部分的温度。也即,室外侧换热器82流路中部位置的温度接近室外侧换热器82的平均温度。通过将室外侧换热器82上的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室外侧换热器82的流路的中部位置,使得第二感温探头40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室外侧换热器82的平均温度,降低检测误差。且室外侧换热器82中部温度能较好地反映空调系统运行压力,所以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中部温度能够保证室外侧换热器82的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控制系统运行压力。
[0098]
在一实施例中,室外侧换热器82包括两个换热部,外机机壳12的两相对侧各设有一个外机进风口,其中一个换热部设于一个外机进风口的内侧,另一个换热部设于另一个外机进风口的内侧,两个换热部通过连接管串联,室外侧换热器82上的第二安装支架50安装在串联两个换热部的连接管上。如此设置两个换热部,能够增大室外侧换热器82的换热效率。
[0099]
请参照图2、图11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感温模块包括第三感温探头60和第三安装支架70,第三感温探头60通过第三安装支架70安装于压缩机83的排气管84,用以检测压缩机83的排气管84的温度。通过设置第三感温探头60来检测压缩机83排气管84的温度,如此可以监测压缩机83排气管84的温度,从而可以压缩机83排气管84的温度来调整压缩机83。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以使压缩机83处于较为稳定的工作模式,有利于减少压缩机83缸体温度超出安全范围而导致压缩机83频繁启停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整体式空调器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延长整体式空调器的使用寿命。而且当第三感温探头60检测到排气管84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压缩机83停机,从而保证冷媒系统在安全的压力下运行。
[0100]
在一实施例中,压缩机83为变频压缩机83,如此可以根据第一感温模块检测的环境温度和第二感温模块检测的冷媒系统的温度来调整压缩机83的转速,进一步提升整体式空调器根据环境或自身状态来调整自身工作状态的能力,使得整体式空调器更加节能环保。
[010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支架7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弧形段71和第二弧形段72,第一弧形段71和第二弧形段72围合形成卡线空间,以共同夹紧压缩机83的排气管84和第三感温探头60。具体而言,第一弧形段71的自由端(第一弧形段71的远离第一弧形段71和第二弧形段72连接处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段72的自由端(第二弧形段72的远离第一弧形段71和第二弧形段72连接处的一端)相互朝向弯折设置,第一弧形段71的自由端和第二弧形段72的自由端之间间隔,以供第三感温探头60和排气管84卡入排气空间。其中,第一弧形段71和第二弧形段72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一平直段连接。
[0102]
即第三安装支架70能够将第三感温探头60夹紧在排气管84上,如此能够便于安装,且能够使得第三感温探头60抵紧在排气管84上,保证第三感温探头60准确检测排气管84的温度,提升第三感温探头60检测可靠性。而且可以避免在排气管84上焊接探头铜管来安装第三感温探头60,节约了材料及人工成本,也能避免由于探头铜管与排气管84之间存在焊料,使感温探头检测的温度产生偏差的问题,也避免了焊接探头铜管时使排气管84“过
火”产生脆性,压缩机83启停在排气管84“过火”处产生裂痕,泄露冷媒的问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支架70也可以呈套管状,并焊接于排气管84。或者第三安装支架70包括相铰接的两个固定片,两个固定片共同夹紧压缩机83的排气管84和第三感温探头60。
[0103]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支架70的材质为金属。如此可以使得第三安装支架70的导热性能较好,使得第三感温探头60与排气管84直接抵接实现热传导的同时,还能通过第三安装支架70将排气管84传导至第三感温探头60,进一步提升第三感温探头60检测可靠性。其中,第三安装支架70的材质可以为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等。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支架70的材质为铜或铜合金。
[0104]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支架70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弧形段72的自由端的倾斜段73,倾斜段73朝卡线空间外、且朝远离第一弧形段71的方向倾斜延伸。如此相当于使得第一弧形段71的自由端和第二弧形段72的自由端外侧形成扩口结构,在将第三感温探头60和排气管84卡入卡线空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倾斜段73进行较好地导向,便于将第三感温探头60和排气管84卡入卡线空间。而且在拆卸第三安装支架70时,倾斜段73可以用作把手结构而供操作人员抓取,以便于将第三安装支架70从排气管84上拆下。
[0105]
请参照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底盘13,底盘13包括第一盘段131和第二盘段132,内机机壳11安装于第一盘段131,外机机壳12安装于第二盘段132,第一盘段131和第二盘段132连接为一体。具体地,第一盘段131和第二盘段13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焊接为一体等等。
[0106]
通过将底盘13的第一盘段131和第二盘段132连接为一体,安装整体式空调器时,可以将第二盘段132伸出至室外,使得底盘13的第二盘段132呈悬臂结构。由于第一盘段131和第二盘段132连接为一体,且内机机壳11安装于第一盘段131,故而能够使得第二盘段132和外机机壳12较为稳定的悬挂于室外。如此通过整体式空调器自身的底盘13能够对外机机壳12提供有效支撑,降低了外机机壳12对支撑架的依赖,从而可以降低需要设置支撑架来支撑外机机壳12的可能。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的墙体结构强度较低,不便于在墙体上设置支撑架,即使设置支撑架时,支撑效果较差,稳定性不足。将该整体式空调器用于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时,本方案的整体式空调器可以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010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