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与流程

2021-12-01 01: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2.稻虾共作是新型的种养模式之一,稻田养虾技术有意识地将稻田生态系统向更有利的方向转化,充分利用了农田资源,在当前农村是一种发展耕种加养殖生态模式的新型产业类型。
3.目前稻虾共作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使得稻子产量与虾产量不能达到兼顾的状况,无法实现互促互进的作用,且现有的虾养殖个体普遍较小,不能达到市场所要的需求,且投喂饲料较多,增加了经济成本的同时,影响了虾的口感;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现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目前稻虾共作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使得稻子产量与虾产量不能达到兼顾的状况,无法实现互促互进的作用,且现有的虾养殖个体普遍较小,不能达到市场所要的需求,且投喂饲料较多,增加了经济成本的同时,影响了虾的口感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选址整田:选择附近2

3km内有水源且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土壤肥沃的稻田,以沿河的低洼田为主要选择,将田分为3

5公顷的多个单元,在单元四周开沟筑埂,埂宽4

6m,翻耕田内,并在田内加入均匀撒入农家肥,的施加比例按照1公顷15

20kg进行施加,且在施加后,在稻田表面均匀覆盖2

3cm的稻草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5

7d,保温时间过后,取走表面稻草;
7.s2:开沟处理: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沿埂内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养虾沟沟宽2

2.2m,沟深1

1.2m,且拐角处呈弧形,保证整个养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

12%农家肥,且将挖养虾沟的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使得田埂高出田面0.5

0.6m,沿田埂四周靠近养虾沟处设置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为40

60cm,在养虾沟的端口开设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和出水孔处均设置有防逃过滤网;
8.s3:虾沟种植:在上述步骤s2的基础上,向养虾沟中注入水位30

60cm的水,再向养虾沟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保证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的总占用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25%

35%,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且在放养虾苗前一周用生石灰泼洒养虾沟以及田埂,泼洒时按照1公顷50

60kg为比例均匀喷洒;
9.s4:稻田培育: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向稻田内进行灌水,稻田水深20

30cm左右,选择生育期为后期成熟种,且茎秆粗壮、抗虫害、抗倒伏以及米质较优的品种以秧苗扦插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且种植时水稻横向行距控制在30

35cm,纵向行距控制在18

20cm,栽种密度按照1公顷9500

10000株为宜;
10.s5:稻田管理:在上述步骤s4的基础上,水稻幼穗分化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0

22cm;水稻生长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5cm;水稻开花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5

30cm;水稻结实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0cm;水稻黄熟期时,抽出稻田水深,使稻田干硬,并在收割水稻时留下10

20cm稻杆,收割后,向稻田加入20

25cm水深,使稻杆以及稻草发酵产生浮游生物,以作虾饲料使用,在水稻种植期间,视水稻状况对其进行农药的喷洒以及追肥,喷洒次数保持在2

3次为宜;
11.s6:虾沟管理:在上述步骤s3的基础上,在3

4月,向养虾沟内投入幼虾苗,按照1m21800

3000尾为宜,投放时,注意分点均匀投放,且投放时间应选择早晚时间段,5

7月对养虾沟内的虾进行捕捞,8

9月向养虾沟内投放亲虾,亲虾按照1公顷20

30kg投放比例进行投放,且在4

7月期间,对养虾沟中的虾进行饲料投喂,投喂时选择下午17:00

19:00为宜。
12.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农家肥由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组合而成,且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的比例为3:2:1:1:3,其中稻草经过提前发酵。
13.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养虾沟中的水深在越冬前期应保持在30

35cm左右,在越冬期应保持在40

45cm以进行保温,在春季应保持在30

40cm以进行升温,在夏季应保持在55

60cm以进行降温。
14.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在对稻苗进行追肥时,在幼穗分化期进行20%

25%的追肥;在生长期进行40%

50%的追肥;在开花期进行10%

15%的追肥;在结实期遇进行30%

35%的追肥,追肥肥料选择尿素或复合肥。
15.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农药包括bt生物农药、代森锌、福美双、萎镑灵、异稻瘟净、乙磷铝、百菌清、除草醚、敌稗、阿特拉津和去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6.优选的,所述步骤s6中,饲料包括米糠、豆渣、大豆、螺肉、鱼肉、麦麸和花生饼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喂食量应按照虾体重的3%

5%为宜。
17.优选的,所述步骤s6中,在进行捕捞时,采用虾笼或地笼网进行捕捞,且应在每天改变虾笼或地笼的位置,在捕捞到过小虾时,及时放归。
18.优选的,所述防逃过滤网至少为2

3层,且在过滤网之间加装过滤棉片,所述养虾沟处配备2

3台增氧机。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
20.2、本发明,通过投喂米糠、豆渣、大豆、螺肉、鱼肉、麦麸和花生饼等天然饲料,在节约了购买成品饲料的经济资源时,还保证了虾的口感,且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不仅提高了田埂的稳定,且增加了农民的又一收入,腐烂果实掉入养虾沟还可腐化成饲料食用,在夏季,可通过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为养虾沟进行遮阳,避免因温度过高造成虾进入虾笼或地笼网后死亡;
21.3、本发明,稻田养虾不仅减轻了农民田间中耕除草的工作强度,对稻谷的增产有利,还充分利用了稻田所提供的水体环境和饵料来源条件,获得了优质的小龙虾水产品,实现了一水双收,小龙虾在稻田兼有灭虫除草、保肥造肥的作用,同时小龙虾在田间摄食昆虫杂草,清除了稻脚叶,从而水稻植株间通风透气性能得到提高,对水稻植株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起到了水稻与水产互促作用。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23.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发明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7.s1:选址整田:选择附近2

3km内有水源且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土壤肥沃的稻田,以沿河的低洼田为主要选择,将田分为3

5公顷的多个单元,在单元四周开沟筑埂,埂宽4

6m,翻耕田内,并在田内加入均匀撒入农家肥,的施加比例按照1公顷15

20kg进行施加,且在施加后,在稻田表面均匀覆盖2

3cm的稻草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5

7d,保温时间过后,取走表面稻草;
28.s2:开沟处理: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沿埂内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养虾沟沟宽2

2.2m,沟深1

1.2m,且拐角处呈弧形,保证整个养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

12%农家肥,且将挖养虾沟的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使得田埂高出田面0.5

0.6m,沿田埂四周靠近养虾沟处设置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为40

60cm,在养虾沟的端口开设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和出水孔处均设置有防逃过滤网;
29.s3:虾沟种植:在上述步骤s2的基础上,向养虾沟中注入水位30

60cm的水,再向养虾沟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保证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的总占用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25%

35%,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且在放养虾苗前一周用生石灰泼洒养虾沟以及田埂,泼洒时按照1公顷50

60kg为比例均匀喷洒;
30.s4:稻田培育: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向稻田内进行灌水,稻田水深20

30cm左右,选择生育期为后期成熟种,且茎秆粗壮、抗虫害、抗倒伏以及米质较优的品种以秧苗扦插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且种植时水稻横向行距控制在30

35cm,纵向行距控制在18

20cm,栽种密度按照1公顷9500

10000株为宜;
31.s5:稻田管理:在上述步骤s4的基础上,水稻幼穗分化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0

22cm;水稻生长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5cm;水稻开花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5

30cm;水稻结实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0cm;水稻黄熟期时,抽出稻田水深,使稻田干硬,并在收割水稻时留下10

20cm稻杆,收割后,向稻田加入20

25cm水深,使稻杆以及稻草发酵产生浮游生物,以作虾饲料使用,在水稻种植期间,视水稻状况对其进行农药的喷洒以及追肥,喷洒次数保持在2

3次为宜;
32.s6:虾沟管理:在上述步骤s3的基础上,在3

4月,向养虾沟内投入幼虾苗,按照1m21800

3000尾为宜,投放时,注意分点均匀投放,且投放时间应选择早晚时间段,5

7月对养虾沟内的虾进行捕捞,8

9月向养虾沟内投放亲虾,亲虾按照1公顷20

30kg投放比例进行投放,且在4

7月期间,对养虾沟中的虾进行饲料投喂,投喂时选择下午17:00

19:00为宜。
33.其中,步骤s1中,农家肥由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组合而成,且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的比例为3:2:1:1:3,其中稻草经过提前发酵;步骤s3中,养虾沟中的水深在越冬前期应保持在30

35cm左右,在越冬期应保持在40

45cm以进行保温,在春季应保持在30

40cm以进行升温,在夏季应保持在55

60cm以进行降温;步骤s5中,在对稻苗进行追肥时,在幼穗分化期进行20%

25%的追肥;在生长期进行40%

50%的追肥;在开花期进行10%

15%的追肥;在结实期遇进行30%

35%的追肥,追肥肥料选择尿素或复合肥;步骤s5中,农药包括bt生物农药、代森锌、福美双、萎镑灵、异稻瘟净、乙磷铝、百菌清、除草醚、敌稗、阿特拉津和去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步骤s6中,饲料包括米糠、豆渣、大豆、螺肉、鱼肉、麦麸和花生饼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喂食量应按照虾体重的3%

5%为宜;步骤s6中,在进行捕捞时,采用虾笼或地笼网进行捕捞,且应在每天改变虾笼或地笼的位置,在捕捞到过小虾时,及时放归;防逃过滤网至少为2

3层,且在过滤网之间加装过滤棉片,养虾沟处配备2

3台增氧机。
34.通过上述方法,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通过投喂米糠、豆渣、大豆、螺肉、鱼肉、麦麸和花生饼等天然饲料,在节约了购买成品饲料的经济资源时,还保证了虾的口感,且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不仅提高了田埂的稳定,且增加了农民的又一收入,腐烂果实掉入养虾沟还可腐化成饲料食用,在夏季,可通过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为养虾沟进行遮阳,避免因温度过高造成虾进入虾笼或地笼网后死亡;稻田养虾不仅减轻了农民田间中耕除草的工作强度,对稻谷的增产有利,还充分利用了稻田所提供的水体环境和饵料来源条件,获得了优质的小龙虾水产品,实现了一水双收,小龙虾在稻田兼有灭虫除草、保肥造肥的作用,同时小龙虾在田间摄食昆虫杂草,清除了稻脚叶,从而水稻植株间通风透气性能得到提高,对水稻植株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起到了水稻与水产互促作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