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2: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机械式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需要升降运行的载车板。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机械式停车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停车设备承载车辆的构件有部分是使用梳齿架,多数是使用载车板;而载车板其中大部分需要作升降运行,这一类型的载车板称为升降载车板。根据相关标准,载车板(特别是升降载车板)需要设置阻车装置,目的是防止停放在载车板之上的车辆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车长方向的滑移、从而导致事故发生。但在实践中,载车板通常只在后端(车辆出入口称为前端)设置有阻车装置。或者,虽然分别设置有后端阻车装置和前端阻车装置,但为避免对存取车造成困难,特意把后端阻车装置的高度设置成较高,而把前端阻车装置的高度设置成较低;这样做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车辆往前滑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同样会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使得阻车装置在确保停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存取车的便利性,成为行业上至今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设计出专门设置有带载下沉式机构的升降载车板,当载车板在地面层静置,下沉式机构承载车辆的承载板与载车板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确保车辆出入无感,保持了停车的便利性;当停放有车辆的载车板在离开地面层的时候,由于车辆重力的作用,下沉式机构开始自动运行,承载车辆的承载板按预先设计的方式和幅度下沉,形成有效的双向阻车效果,在确保停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存取车的便利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在承载车辆的四个车轮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套下沉式机构(共计四套)。
5.每套所述下沉式机构包括左侧滑轨、右侧滑轨、前滑杆、后滑杆、前铰链轴、后铰链轴、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前定位销、后定位销。
6.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均为槽型结构件,紧固安装在所述载车板之上,安装时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槽型开口均朝向内侧,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中间形成大于车轮宽度的等宽的缺口。在具体制作的时候,同一侧设置的两套下沉式机构的左侧滑轨可以是与载车板等长的槽型结构件;同理,同一侧两套下沉式机构的右侧滑轨可以是与载车板等长的槽型结构件;而且,与载车板等长的左侧滑轨、右侧滑轨组装完成之后可以用作载车板的一侧边梁。
7.所述前滑杆、所述后滑杆的外径匹配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槽型开口的高度尺寸,长度大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槽型开口的内部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方向与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长度方向垂直,能够在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槽型开口的内部作往复滑移。
8.所述前铰链轴、所述后铰链轴分别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内部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方
向与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长度方向垂直,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
9.所述前拉结板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前端位置,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铰链结构,其中一端与所述前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前铰链轴铰接。
10.所述后拉结板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后端位置,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铰链结构,其中一端与所述后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铰链轴铰接。
11.所述承载板设置在所述缺口的中间位置,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铰链结构,其中一端与所述前铰链轴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铰链轴铰接。
12.所述前拉结板、所述后拉结板、所述承载板装配完成之后形成一个由铰链连结的矩形构件,所述矩形构件的车长方向最大尺寸等于或者小于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形成的中间缺口内部空间的车长方向尺寸,车宽方向最大尺寸等于或者小于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形成的中间缺口内部空间的车宽方向尺寸;所述构件设置在所述中间缺口内部空间的位置。
13.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加工有轴线垂直设置的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
14.所述前定位销至少为一个,外径尺寸与所述前定位孔的内孔尺寸相匹配,安装在所述前定位孔之上;所述后定位销至少为一个,外径尺寸与所述后定位孔的内孔尺寸相匹配,安装在所述后定位孔之上。
15.所述前定位销设置在所述前滑杆往所述后滑杆方向偏移的位置,使得所述前滑杆往所述后滑杆方向滑移的时候,其最大位移距离被所述前定位销限定、不能超越;所述后定位销设置在所述后滑杆往所述前滑杆方向偏移的位置,使得所述后滑杆往所述前滑杆方向滑移的时候,其最大位移距离被所述后定位销限定、不能超越。
16.很明显,前定位销的设置位置需考虑以下因素:以所述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均处于水平状态(即载车板位于地面层静置的状态)作为基准,前定位销中心线与前滑杆中心线的距离尺寸需小于前拉结板的前、后两端铰链的中心距尺寸,使得承载板位于下沉的极限位置的时候,前拉结板原水平位置与前拉结板当前位置形成的夹角小于90
°
(该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
°
,将使得承载板往上位移的时候前拉结板无法自动复位);同理,后定位销的设置位置需考虑以下因素:以所述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均处于水平状态(即载车板位于地面层静置的状态)作为基准,后定位销中心线与后滑杆中心线的距离尺寸需小于后拉结板的前、后两端铰链的中心距尺寸,使得承载板位于下沉的极限位置的时候,后拉结板原水平位置与后拉结板当前位置形成的夹角小于90
°
(该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
°
,将使得承载板往上位移的时候后拉结板无法自动复位)。
17.当载车板在地面层静置,载车板主体下方与地面层接触,下沉式机构的下方与地面层接触,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处于同一水平面;当载车板往上位移、离开地面层,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紧固安装在载车板之上的下沉式机构的左侧滑轨、右侧滑轨往下位移,带动前滑杆、后滑杆分别往内侧滑移,直至前滑杆、后滑杆分别被前定位销、后定位销阻挡,不能继续滑移,
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不再往下位移;当载车板从地面层上方往下位移,承载板首先接触地面层;载车板进一步往下位移使得承载板相对于紧固安装在载车板之上的下沉式机构的左侧滑轨、右侧滑轨往上位移,带动前拉结板、后拉结板往上位移,并使得前滑杆、后滑杆分别往外侧滑移,直至载车板主体下方接触地面层、停止往下位移,下沉式机构的下方与地面层接触,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恢复至处于同一水平面。
18.进一步地,基于前述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滑轨、所述右侧滑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的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的数量多于一个。这个改进方案使得前定位销、后定位销能够根据需要,安装在不同位置的前定位孔、后定位孔之上,从而使得承载板获得不同的下沉位置、达到不同的阻车效果。
19.进一步地,基于前述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滑杆或者所述前拉结板在前端位置增加安装复位用的拉力弹簧;所述后滑杆或者所述后拉结板在后端位置增加安装复位用的拉力弹簧。这个改进方案使得载车板离开地面层、且承载板没有荷载(即没有停放车辆)的时候,前拉结板、后拉结板仍然能够保持水平状态(前提是拉力弹簧的拉力足够大);而在承载板有荷载(即停放有车辆)、载车板往地面层下降的时候,当承载板的下方接触到地面层,前滑杆或者前拉结板以及后滑杆或者后拉结板能够获得拉力弹簧施加的复位动力,使得承载板、前拉结板、后拉结板能够更加顺利地往上位移。
20.进一步地,基于前述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机构增加设置位置开关,所述位置开关对外发出两种状态信号,与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信号连接;当所述载车板在地面层静置,即触发所述位置开关向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一种开关信号;当所述载车板往上位移、离开地面层,所述承载板或者所述前滑杆或者所述前拉结板或者所述后滑杆或者所述后拉结板发生位置变动,即触发所述位置开关向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另一种开关信号。根据行业的常理,该位置开关可以是接触式的摇臂开关、触碰开关或者是非接触式的接近开关、红外开关等装置,其安装方式根据选择的位置开关的不同以及选择的安装位置不同而具体设定;这些都属于常规技术,这里不作赘述。这个改进方案配合前述增加安装复位用拉力弹簧的改进方案,能够使得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间接地获得载车板是否停放有车辆的信息,从而帮助停车设备实现重载低速运行、轻载高速运行的安全、高效运行方式。
21.优选地,基于前述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拉结板改为由若干根前拉结杆构成;所述前拉结杆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前端位置,其中一端与所述前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前铰链轴铰接,全部所述前拉结杆装配之后形成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
22.所述后拉结板改为由若干根后拉结杆构成;所述后拉结杆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后端位置,其中一端与所述后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铰链轴铰接,全部所述后拉结杆装配之后形成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
23.所述承载板改为由若干根承载杆构成;所述承载杆设置在所述缺口的中间位置,其中一端与所述后滑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铰链轴铰接,全部所述承载杆装配之后形成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
24.这个优选方案以若干根前拉结杆代替前拉结板、以若干根后拉结杆代替后拉结板、以若干根承载杆代替承载板,具有以下好处:杆状零件的刚性足够大,且直径尺寸与铰链轴的尺寸相当,容易满足“当所述载车板在地面层静置,所述载车板的主体的下方与地面层接触,所述下沉式机构的下方与地面层接触,所述前拉结板、所述后拉结板、所述承载板处于同一水平面”的要求。
25.优选地,基于前述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机构保留左侧滑轨、右侧滑轨、前滑杆、后滑杆、前定位销、后定位销;所述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相互之间通过所述前铰链轴、后铰链轴构成的铰链结构改为由若干根承重链条构成的铰链结构;具体是:所述承重链条的前端与所述前滑杆以铰链形式连接,后端与所述后滑杆以铰链形式连接;所有承重链条装配之后形成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
26.这个优选方案的主要特征是以若干根承重链条形成的铰链结构取代基础技术方案由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相互之间通过前铰链轴、后铰链轴构成的铰链结构;由于承重链条是标准件,采购成本低,因此性价比相对较高。
27.优选地,基于前述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的基础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机构保留左侧滑轨、右侧滑轨、前滑杆、后滑杆、前定位销、后定位销;所述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相互之间通过所述前铰链轴、后铰链轴构成的铰链结构改为由板状履带构成的铰链结构;具体是:所述板状履带的前端与所述前滑杆以铰链形式连接,后端与所述后滑杆以铰链形式连接;所有板状履带装配之后形成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尺寸。
28.这个优选方案的主要特征是以板状履带条形成的铰链结构取代基础技术方案由前拉结板、后拉结板、承载板相互之间通过前铰链轴、后铰链轴构成的铰链结构;由于板状履带是标准件,采购成本低,因此性价比相对较高。
29.进一步分析可知:本发明技术方案除了前述优点之外,另一个好处是能够通过前滑杆、前定位销以及后滑杆、后定位销来分散荷载。而且,车辆荷载最终作用于左侧滑轨、右侧滑轨的位置与车轮停放在承载板的位置基本无关,使得载车板的截面结构能够更容易得到合理的设计。
30.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增加了载车板升降运行的平稳性。从行业经验可知,刚性结构的载车板在升降运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往复漂移(特别是在车长方向),而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铰链结构使得载车板出现车长方向的往复漂移的时候承载车辆的承载板能够基本保持不动,有效降低载车板漂移造成的影响。
31.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载车板在地面层静置时下沉式机构的承载板与载车板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车辆进出便利;当载车板离开地面层,车辆重力作用使得承载车辆的承载板按预先设计的方式和幅度下沉,形成有效的双向阻车效果;同时,该下沉式机构起到分散荷载的作用、从而能够优化载车板的结构设计;该下沉式机构还具有增加载车板升降运行平稳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32.图1附图、图2附图是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侧向示意图
(剖视图);图3附图是图2其中的a区放大图;图4附图是图3的b

b剖视图;图5附图是图4的b向视图。
33.图中:01车辆;02前定位销;03滑轨;03a右侧滑轨;03b左侧滑轨;04地面;05前滑杆;06前拉结杆;07前铰链轴;08承载杆;09后铰链轴;10后拉结杆;11后定位销;12后滑杆;13轴套一;15横梁;16加强梁;17轴套二。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所述。
35.如图1、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带载下沉式载车板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侧向示意图(剖视图),且以图示的右侧为前方、左侧为后方;由于本实施例采用了前拉结杆、承载杆、后拉结杆的构件,因此,属于前述基于基础技术方案的第一个优选方案;即:基础方案的前拉结板改为由若干根前拉结杆构成、承载板改为由若干根承载杆构成、后拉结板改为由若干根后拉结杆构成。
36.其中,图1 是载车板当前位于地面层静置的状态,车辆01被载车板通过四套下沉式机构承载(图示右侧和左侧分别显示车长方向前方及后方各一套);图中可见:两套下沉式机构的前拉结杆06、承载杆08、后拉结杆10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与地面04齐平;前滑杆05与前定位销02脱离接触,位于图示较前位置;后滑杆12与后定位销11脱离接触,位于图示较后位置。
37.图2 是载车板在图1的基础上作往上位移且完全离开地面04的状态;图中可见:在车辆01的重力的作用下,两套下沉式机构的承载杆08在低于载车板主体高度的位置处于水平状态;前滑杆05相对于图1所示位置往后位移、与前定位销02接触,使得前拉结杆06处于斜拉的状态;后滑杆12相对于图1所示位置往前位移、与后定位销11接触,使得后拉结杆10处于斜拉的状态;图中可见,每一套下沉式机构处于斜拉状态的前拉结杆06、后拉结杆10与水平状态的承载杆08组成一个阻车机构,车辆01的车轮或许能够产生小范围的前/后滑移,但只要车轮碰到前拉结杆06或者后拉结杆10,前拉结杆06或者后拉结杆10即能够阻止该车轮的进一步滑移,起到有效的双向阻车的目的。
38.为更清晰地观察到处于阻车状态的下沉式机构的相关零件的相互关系,图3提供了图2其中的a区放大图;图4提供了图3的b

b剖视图;图5提供了图4的b向视图。综合各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四根滑轨03的最前端及最后端分别有一根横梁15紧固连接;同侧的两根滑轨03之间有若干根加强梁16紧固连接。
39.从图4可以看到,本实施例的承载杆08共有三根,前拉结杆06共有两根(可以推断后拉结杆10的数量也是两根);显然,承载杆、前拉结杆、后拉结杆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图中可见,前滑杆05的两端分别通过轴套二17与右侧滑轨03a、左侧滑轨03b的槽型截面配合(可以推断后滑杆12与右侧滑轨03a、左侧滑轨03b的槽型截面配合形式与之相类);为增加机构运行的稳定性,两根前拉结杆06之间设置有轴套一13作为间隔,前拉结杆06与轴套二17之间设置有轴套一13作为间隔(同理可以推断出后拉结杆10的类似结构)。
40.可以推断,当载车板从地面层的上方往地面04下降,则本发明的下沉式机构的运行过程是从图2所示状态转为图1所示状态,相关细节可以参考前述文字得出,这里不作赘述。
41.本发明其他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可以根据本说明书前述文字、本实施例附图以及附图相关解释得出,这里不作赘述。
42.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