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2: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光学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画面的透视强弱等。然而,传统的光学镜头随着焦距的增大光学镜头的长度也在增加,导致摄像头模组的整体尺寸增大,难以适用于轻薄化、内部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成像质量较好且尺寸较小的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4.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
5.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主镜和次镜,所述主镜和所述次镜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从像侧至物侧依次排列,所述主镜具有第一反射面,所述次镜具有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中至少一者为非球曲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接收所述物侧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朝向所述像侧反射;及
6.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朝向侧,所述透镜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折射至所述像侧。
7.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主镜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图像传感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8.再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及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电连接,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头模组拍摄的图像。
9.本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中反射组件的主镜和次镜沿光学镜头的光轴从像侧至物侧依次排列,主镜接收物侧的光线并反射至次镜,使得物侧的光线在主镜与次镜之间发生一次或多次反射,通过次镜反射以到达像侧,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光线的路径以及复用主镜与次镜之间的空间,从而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减小光学镜头的长度。此外,主镜的第一反射面和/或次镜的第二反射面中至少一者为非球曲面,由于非球曲面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从而可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通过优化非球曲面的参数,减小反射组件的厚度、透镜组件的厚度、以及反射组件与透射组件之间的间距等缩短光学镜头的长度。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13.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摄像头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14.图4是图3所示摄像头模组中一种光学镜头的平面示意图;
15.图5是图4所示光学镜头中光线的路径示意图;
16.图6是图3所示摄像头模组中另一种光学镜头的平面示意图;
17.图7是图4所示光学镜头中主镜设有通孔,透镜组件设于通孔内的平面示意图;
18.图8是图7所示光学镜头中次镜的第二反射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19.图9是图8所示光学镜头包括一种反射组件、一种透镜组件及滤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20.图10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包括另一种反射组件、另一种透镜组件及滤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21.图11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曲线;
22.图12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
23.图13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的垂轴色差;
24.图14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
25.图15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
26.图16是图9所示光学镜头包括再一种反射组件、再一种透镜组件及滤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27.图17是图16所示光学镜头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曲线;
28.图18是图16所示光学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
29.图19是图16所示光学镜头的垂轴色差;
30.图20是图16所示光学镜头的轴向色差;
31.图21是图16所示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33.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移动终端、汽车、无人机、机器人、安防、ar等具有成像功能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以手机为例。电子设备100包括摄像头模组1和显示屏2。
34.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外壳3和主板4。外壳3包括中框30和背板31。中框30与背板3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连接为一体。显示屏2连接于中框30背离背板31的一侧。显示屏2、中框30及背板31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摄像头模组1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可选的,摄像头模组1为前置摄像头模组或后置摄像头模组。当摄像头模组1为前置摄像头时,摄像头模组1可以设于显示屏2内,或者设于显示屏2朝向背板31的一侧。当摄像头模组1为后置摄像头时,摄像头模组1可以设于背板31朝向显示屏2的一侧,或者,摄像头
模组1还可以部分伸出于背板31外。一实施方式中,主板4设于显示屏2与背板31之间,并与背板31相对设置。摄像头模组1设于主板4上,并朝向背板31。摄像头模组1通过背板31上的透光区域获取光线,以进行成像。
35.其中,显示屏2与摄像头模组1电连接。显示屏2用于显示摄像头模组1所拍摄的图像。一实施例中,显示屏2与摄像头模组1皆电连接于主板4上,主板4用于将摄像头模组1所拍摄的图像显示于显示屏2上。
36.请参照图2和图3,摄像头模组1包括光学镜头10、图像传感器11和镜座12。光学镜头10装设于镜座12上。可选的,光学镜头10与镜座12固定连接。例如:光学镜头10与镜座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光学镜头10用于采集光线,并将采集到的光线透射至图像传感器11上。图像传感器11设于镜座12内,并与光学镜头10相对设置。其中,光学镜头10的光轴即镜头中心的线,其可垂直于图像传感器11的感光面11a。本技术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的光轴可参照附图中的m线。图像传感器11用于接收光学镜头10透射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通过主板4以图像的形式显示于显示屏2上;或者,存储于主板4上的存储器内。其中,图像传感器11可以是固态图像传感器,例如: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等。
37.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头1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头10包括反射组件101和透镜组件102。
38.具体的,反射组件101包括同轴设置的主镜110和次镜112。其中,主镜110与次镜112同轴设置可以理解为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与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本技术实施例中,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与光学镜头10的光轴m共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可平行或倾斜于光学镜头10的光轴。主镜110和次镜112沿光学镜头10的光轴从像侧至物侧依次排列。像侧至物侧的方向可参照图中的x轴方向。其中,像侧可以理解为图像传感器11的所在侧。物侧可以理解为外部物体的所在侧。
39.请参照图4和图5,其中,主镜110为用于反射入射光线的反射镜。次镜112为用于反射主镜110所反射的光线的反射镜。主镜110与次镜112可以为非球面全反射镜也可以为半透半反的反射镜。本技术实施例中,主镜110为凹面反射镜。次镜112为凸面反射镜。主镜110具有第一反射面110a。次镜112具有第二反射面112a。第一反射面110a与第二反射面112a沿光学镜头10的光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反射面110a用于接收物侧的光线,并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反射面112a。第二反射面112a用于接收第一反射面110a反射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反射至第一反射面110a或第一反射面110a的所在侧。可以理解的,物侧的光线入射至第一反射面110a时,经第一反射面110a反射至第二反射面112a,并通过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至像侧,或者,通过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回第一反射面110a。换言之,物侧的入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10a与第二反射面112a之间可以发生一次或多次反射后到达像侧。
40.可选的,第一反射面110a为主镜110朝向物侧的外表面。第二反射面112a为次镜112朝向像侧的外表面。其中,主镜110还包括与第一反射面110a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0b。第一表面110b可以为与第一反射面110a相平行的弧面。当然,第一表面110b还可以是平面、斜面等。次镜112还包括与第二反射面112a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112b。第二表面112b可以为
与第二反射面112a相平行的弧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2b还可以是平面、斜面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反射面110a还可以是主镜110朝向物侧的内表面。第二反射面112a还可以是次镜112朝向像侧的内表面。以下实施例中以第一反射面110a为主镜110朝向物侧的外表面,第二反射面112a为次镜112朝向像侧的外表面为例。
41.第一反射面110a与第二反射面112a中至少一者为非球曲面。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10a为非球曲面。例如:第一反射面110a为二次曲面等。第二反射面112a为球面或平面。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10a为球面或平面。第二反射面112a为非球曲面。例如:第二反射面112a为二次曲面等。再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10a与第二反射面112a皆为非球曲面。本技术实施例以第一反射面110a与第二反射面112a皆为二次曲面为例。
42.透镜组件102设于第二反射面112a的朝向侧。其中,第二反射面112a的朝向侧可以理解为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光线的一侧。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面112a的朝向侧即第二反射面112a与图像传感器11的感光面11a之间。透镜组件102中的透镜包括玻璃透镜和/或塑胶透镜。透镜组件102为折射镜。透镜组件102用于接收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折射至像侧,从而对光学系统的像差进行校正。其中,透镜组件1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一个或多个透镜可以为凸透镜、凹透镜等。
43.本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10中反射组件101的主镜110和次镜112沿光学镜头10的光轴从像侧至物侧依次排列,主镜110接收物侧的光线并反射至次镜112,使得物侧的光线在主镜110与次镜112之间发生一次或多次反射,通过次镜112反射以到达像侧,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入射光线的路径以及复用主镜110与次镜112之间的空间,从而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减小光学镜头10的长度。此外,主镜110的第一反射面110a和/或次镜112的第二反射面112a中至少一者为非球曲面,由于非球曲面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从而可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通过优化非球曲面的参数,减小反射组件101的厚度、透镜组件102的厚度、以及反射组件101与透射组件之间的间距等缩短光学镜头10的长度。
44.请参照图2和图7,主镜110在光轴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图像传感器11在光轴方向上的正投影。换言之,主镜110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图像传感器11的尺寸。可以理解的,主镜110的镜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图像传感器11的感光面11a的面积。本技术实施例中,主镜110的尺寸大于图像传感器11尺寸。通过使主镜110的尺寸大于图像传感器11尺寸可有效增加镜头的入瞳直径,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进光量。同时,由于大口径的主镜110增加了系统的入瞳直径,可以减小最小分辨率,即系统所能分辨的最小角度减小,角分辨率提升,从而使得镜头的成像质量提高。
45.可选的,如图7所示,主镜110设有通孔110c。其中,通孔110c可设于透镜组件102的任意位置。一实施例中,通孔110c设于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与主镜110的外边沿之间。另一实施例中,通孔110c设于主镜110的中心。换言之,通孔110c的几何中心与主镜110的几何中心重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通孔110c设于主镜110的中心,且通孔110c沿镜头的光轴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通孔110c沿镜头的光轴方向贯穿主镜110。
46.透镜组件102至少部分设于通孔110c内。可以理解的,透镜组件102部分或全部位于通孔110c内。本实施例中,透镜组件102部分位于通孔110c内,另一部分位于主镜110背离次镜112的一侧。至少部分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的光线透过透镜组件102,并于像侧进行成像。从物侧入射的光线于第一反射面110a与第二反射面112a之间发生一次或多次反射之
后,经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于透镜组件102,透镜组件102接收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的光线,并将光线折射于图像传感器11以进行成像。
47.通过将透镜组件102设于主镜110的通孔110c内,使得镜头的整体尺寸进一步压缩,从而可以实现镜头的小型化、提升光学镜头10的结构紧凑性。进而,使得光学镜头10能够较好的适用于轻薄化、内部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100,以及简化电子设备100内部构件的排布。
48.进一步的,透镜组件102与主镜110同轴设置。可以理解的,透镜组件102的几何中心轴线、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以及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共线。本实施例中,通过使透镜组件102的几何中心轴线、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以及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共线,有利于提升第一反射面110a和第二反射面112a的反射效率,即第一反射面110a能够将较多的光线反射至第二反射面112a,第二反射面112a能够将较多的光线反射至透镜组件102,经透镜组件102的折射后进行成像,以提高系统的光线利用率。
49.可选的,主镜110在光轴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次镜112在光轴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换言之,主镜110的尺寸大于次镜112的尺寸。主镜110的第一反射面110a为凹面,且第一反射面110a为二次曲面。其中,第一反射面110a为凹面可以理解为第一反射面110a相对于物侧呈凹形。由于主镜110的尺寸较大,第一反射面110a设计为凹面可用于汇聚光线,使得经物侧入射的光线能够汇聚于焦点,以及使得焦点处的光线反射成平行光,从而减少色差提高光线的利用率。第一反射面110a为二次曲面,其满足以下方程:
[0050][0051]
其中,z表示曲面离开曲面顶点在光轴方向的距离,c表示曲面顶点的曲率,k表示二次曲面系数,r表示光轴到曲面的距离,b、c、d、e、f、g、h分别表示四阶、六阶、八阶、十阶、十二阶、十四阶、十六阶曲面系数。根据上述方程可知当第一反射面110a为二次曲面时,则可通过优化上述曲面顶点的曲率c、二次曲面系数k、光轴到曲面的距离h、四阶曲面系数b、六阶曲面系数c、八阶曲面系数d、十阶曲面系数e、十二阶曲面系数f、十四阶曲面系数g、十六阶曲面系数h参数的取值,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减小反射组件101、透镜组件102的数量、厚度、间距等以缩短光学镜头10的长度。换言之,当第一反射面110a为二次曲面时,可以增加第一反射面110a的设计灵活性,从而通过对第一反射面110a的形状的设计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减小反射组件101、透镜组件102的数量、厚度、间距等以缩短光学镜头10的长度。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10a的曲率半径c为

2.65e 01。第一反射面110a的k为

1.13e 00。b、c、d、e、f、g、h皆为0。
[0052]
可选的,第二反射面112a为凸面,且第二反射面112a为二次曲面。其中,第二反射面112a为凹面可以理解为第二反射面112a相对于物侧呈凹形。由于次镜112的尺寸较小,因此第二反射面112a设计为凸面对光线具有发射作用,可使得经第二反射面112a反射的光线散开,以反射至透镜组件102,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第二反射面112a为二次曲面,其满足以下方程:
[0053]
[0054]
其中,z表示曲面离开曲面顶点在光轴方向的距离,c表示曲面顶点的曲率,k表示二次曲面系数,h表示光轴到曲面的距离,b、c、d、e、f、g、h分别表示四阶、六阶、八阶、十阶、十二阶、十四阶、十六阶曲面系数。根据上述方程可知当第二反射面112a为二次曲面时,则可通过优化上述曲面顶点的曲率c、二次曲面系数k、光轴到曲面的距离r、四阶曲面系数b、六阶曲面系数c、八阶曲面系数d、十阶曲面系数e、十二阶曲面系数f、十四阶曲面系数g、十六阶曲面系数h参数的取值,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减小反射组件101、透镜组件102的数量、厚度、间距等以缩短光学镜头10的长度。换言之,当第二反射面112a为二次曲面时,可以增加第二反射面112a的设计灵活性,从而通过对第二反射面112a的形状的设计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减小反射组件101、透镜组件102的数量、厚度、间距等以缩短光学镜头10的长度。一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面112a的曲率半径c为

8.91e 00。第一反射面110a的k为

4.34e 00。b、c、d、e、f、g、h皆为0。
[0055]
可选的,如图8所示,第二反射面112a包括第一区域1120、和第二区域1121。第二区域1121环绕第二反射面112a的几何中心轴线设置。第一区域1120环绕第二区域1121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二区域1121为近光轴处的区域。第一区域1120相较于第二区域1121远离光轴。第一区域1120为凸面。第二区域1121为平面或凹面。具体的,第一区域1120相对于物侧凸出,即第一区域1120朝向像侧凸出。第二区域1121与物侧平行,或者,第二区域1121朝向物侧内凹。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区域1120设计为凸形,可用于汇聚光线。由于物侧的光线射于主反射镜时,近光轴处的部分入射光线被次镜112遮挡,因此次镜112靠近近光轴处的第二区域1121不反射光线或者反射的光线较少,将近光轴处的第二区域1121设计为凹形,可便于近光轴处的工艺处理。
[0056]
可选的,如图9所示,透镜组件102包括沿光学镜头10的光轴从像侧至物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120和第二透镜121。第一透镜120与第二透镜121皆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120与第二透镜121皆具有负屈折力是指第一透镜120与第二透镜121皆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第一透镜120与第二透镜121整体形成一远心系统,使得系统的物理焦距能够大于光学镜头10长度。
[0057]
第一透镜120、第二透镜121、主镜110及次镜112同轴设置,且第一透镜120的中轴线、第二透镜121的中轴线、主镜110的中轴线及次镜112的中轴线与光学镜头10的光轴重合。可以理解的,第一透镜120的几何中心轴线、第二透镜121的几何中心轴线、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皆与光学镜头10的光轴共线。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透镜120的几何中心轴线、第二透镜121的几何中心轴线、主镜110的几何中心轴线、次镜112的几何中心轴线皆位于光学镜头10的光轴上可使得整个光学镜头10呈对称设置,从而提高光学镜头10的结构紧凑性。
[0058]
第一透镜120的物面和第一透镜120的像面皆为非球曲面。第二透镜121的物面和第二透镜121的像面皆为非球曲面。其中,第一透镜120的物面为第一透镜120朝向物侧的外表面。第一透镜120的像面为第一透镜120朝向像侧的外表面。第二透镜121的物面为第一透镜120朝向物侧的外表面。第二透镜121的像面为第一透镜120朝向像侧的外表面。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20的物面、第二透镜121的物面、第一透镜120的像面及第二透镜121的像面皆为二次曲面。第一透镜120的物面、第二透镜121的物面、第一透镜120的像面及第二透镜121的像面满足以下方程:
[0059][0060]
其中,第一透镜120的物面、第二透镜121的物面、第一透镜120的像面及第二透镜121的像面与第一反射面110a、第二反射面112a满足同样的二次曲面方程。对于方程中各参数的含义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透镜120的物面、第二透镜121的物面、第一透镜120的像面及第二透镜121的像面皆设计为非球面,可通过优化上述方程中的参数的取值,优化光学镜头10的结构,从而设计长度较小、结构紧凑的光学镜头10。
[0061]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光学镜头10还包括滤光片113,滤光片113设于透镜组件102与像侧之间,滤光片113用于滤除不可见光。一实施例中,滤光片113为红外滤光片113。本技术实施例中,滤光片113的几何中心轴线与透镜组件102的几何中心轴线共线,且皆位于光学镜头10的光轴上。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红外滤光片113吸收经透镜组件102折射出的红外光,可减小成像的光晕。
[0062]
可选的,请参照图9和图10,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小于20mm。光学镜头10的相对孔径(即系统焦距/入瞳直径)为2.5~2.8。焦距为50mm。成像高度为2mm~2.19mm。光学总长为8mm~14mm。
[0063]
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20的折射率为1.53~1.62。第二透镜121的折射率为1.54~1.80。第一透镜120的物面的曲率半径c为2.65e 00。第一透镜120的像面的曲率半径c为1.49e 00。第二透镜121的物面的曲率半径c为2.39e 00。第二透镜121的像面的曲率半径c为2.13e 00。第一透镜120的物面的k为

1.64e 01。b为

1.22e

01。c为1.80e

02。d为9.82e

04。e为

2.80e

04。f为

2.80e

05。g为6.72e

06。h为

4.31e

07。第一透镜120的像面的k为

6.28e 00。b为

7.11e

02。c为1.27e

02。d为

6.74e

04。e为9.57e

05。f为3.39e

05。g为

1.94e

05。h为1.82e

06。第二透镜121的物面的k为

3.37e

01。b为

1.95e

02。c为2.13e

03。d为

1.27e

03。e为2.17e

04。f为

1.72e

05。g为

3.05e

06。h为6.99e

07。第二透镜121的像面的k为

3.42e 00。b为

1.97e

03。c为

1.06e

03。d为

1.33e

03。e为1.29e

04。f为2.42e

05。g为

2.26e

06。h为1.05e

07。
[0064]
请参照图11至图15,图11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曲线。图12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13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垂轴色差。图14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轴向色差。图15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相对照度。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248lp/mm时全视场的mtf>0.3,光学镜头10的成像具有很好的解析力效果。从图12中可以看出,光学镜头10的场曲全视场控制在0.05mm以内,畸变<2%,很好的控制了成像画面的弯曲和变形。从图13和图14中可以看出,光学镜头10的垂轴色差小于0.5mm(在艾利斑以内),轴向像差小于0.014mm,具有很好的色彩效果。从图15中可以看出,全视场的像面照度大于0.85,具有很好的成像亮度均匀性。
[0065]
其中,第一透镜120的物面包括对应光轴处的凹面,第一透镜120的像面包括对应光轴处的凸面。
[0066]
第二透镜121的物面包括对应光轴处的凹面,第二透镜121的像面包括对应光轴处的凸面。
[0067]
本技术实施例中,透镜组件102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第一透镜120和第二透
镜121组合的方案。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透镜组件102包括一个透镜。其中,透镜组件102的折射率为1.53~1.62。透镜组件102的物面的曲率半径c为4.34e 00。透镜组件102的像面的曲率半径c为2.05e 00。透镜组件102的物面的k为

1.68e 00。b为

3.07e

02。c为3.13e

03。d为3.04e

04、e为

1.12e

03。f为5.37e

04。g为

1.10e

04。h为8.40e

06。透镜组件102的像面的k为

4.14e 00。b为

3.17e

03。c为

1.66e

03。d为6.88e

04。e为

8.79e

04。f为3.71e

04。g为

6.96e

05。h为4.90e

06。
[0068]
请参照图17至图20,图17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18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19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垂轴色差。图20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轴向色差。图21为本实施例光学镜头10的相对照度。从图17中可以看出,在248lp/mm时0.8视场的mtf>0.21,光学镜头10的成像具有很好的解析力效果。从图18中可以看出,光学镜头10的场曲全视场控制在0.05mm以内,畸变<2.05%,很好的控制了成像画面的弯曲和变形。从图19和图20中可以看出,光学镜头10的垂轴色差小于1.7mm(在艾利斑以内),轴向像差小于0.003mm,具有很好的色彩效果。从图21中可以看出,光学镜头10的全视场的像面照度大于0.83,具有很好的成像亮度均匀性。
[0069]
以上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