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0:47: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


背景技术:

2.静压管桩施工时,产生较大的挤土应力,应力无处释放,只能向水平方向作用,造成土体横向挤压,对周边建筑物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在深厚淤泥质粉质黏土地质条件下(深厚淤泥质粉质黏土地质其由三层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粉质黏土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和素填土层),边桩距离周边建筑物较近时,易使周边建筑物产生沉降、倾斜、开裂等破坏,易引发群体事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包括处于预应力管桩与建筑物之间的土体上的应力释放槽,应力释放槽的槽底具有应力释放孔;土体中于应力释放槽靠近建筑物的一侧设置由至少一排粉喷桩构成的挡墙。
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6.进一步,每根粉喷桩的桩端进入粉质黏土层的深度大于1m,桩顶在素填土层内的长度大于1m。
7.进一步,粉喷桩通过相互咬合构成挡墙。
8.进一步,所设粉喷桩的排数为两排。
9.进一步,粉喷桩的直径为500mm或600mm,同排中相邻两根粉喷桩桩中心之间的间距为350mm

400mm或450mm

500mm;不同排中相邻两根粉喷桩桩中心之间的间距为350mm

400mm或450mm

500mm。
10.进一步,应力释放槽的槽宽为1.0m

2.0m,槽深为1.0m

2.0m,距离预应力管桩中边桩的垂直距离大于6m。
11.进一步,应力释放孔内设置钢丝网和安全网组成的骨架。
12.进一步,粉喷桩上方的素填土层中具有空孔。
13.进一步,应力释放孔的直径为500mm或600mm,应力释放孔中距粉喷桩边大于200m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孔中心之间的间距为2

3倍应力释放孔孔径,应力释放孔孔底进入粉质黏土层的深度大于1m。
14.进一步,挡墙至预应力管桩中边桩与边桩至该挡墙垂线的夹角大于60
°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通过挡墙,阻挡应力释放孔成孔后,靠建筑物一侧淤泥质粉质黏土水平流向应力释放孔,不使周边建筑物受淤泥质土水平流动影响而产生沉降、倾斜、开裂等破坏;
17.2)通过挡墙,阻挡静压管桩施工时,受管桩挤土作用产生的淤泥粉质黏土水平挤
压,不使周边建筑物受淤泥质土水平挤压影响而产生沉降、倾斜、开裂等破坏;
18.3)通过应力释放孔,部分消除静压管桩施工时管桩产生的挤土应力,不使挡墙因承受过大的挤土应力作用而产生破坏;
19.4)通过应力释放孔,让挡墙与管桩之间的淤泥质土从应力释放孔上翻,不向外继续挤压,部分消除挤土应力;
20.5)通过应力释放槽,消除桩机行走时地表土的挤土应力,不使挤土应力水平传导至周边建筑物;
21.6)通过应力释放槽距边桩垂直距离6m以上,可保证静压桩机工作面,可防止静压桩机对挡墙 应力释放孔 应力释放槽造成破坏;
22.7)通过应力释放孔内设置钢丝网 安全网组成的骨架,可防止应力释放孔坍孔;
23.8)通过挡墙 应力释放孔 应力释放槽超出管桩边桩60
°
角范围,即挡墙至管桩中边桩与边桩至该挡墙垂线的夹角大于60
°
,可防止应力侧向扩散。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的平面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的剖视图。
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7.1、预应力管桩,2、建筑物,3、应力释放槽,4、应力释放孔,5、粉喷桩,6、粉质黏土层,7、素填土层,8、骨架,9、空孔,10、淤泥质粉质黏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如图1~图2所示,一种消除土体挤压应力的结构,包括处于预应力管桩1与建筑物2之间的土体上的应力释放槽3,通常情况下,对于深厚淤泥质粉质黏土地质其由三层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粉质黏土层6、淤泥质粉质黏土层10、素填土层7,应力释放槽3的槽底具有应力释放孔4,通常情况下,应力释放槽3槽底所开设的应力释放孔4为多个,且多个应力释放孔4沿应力释放槽3的长度方向分布;土体中于应力释放槽3靠近建筑物2的一侧设置由至少一排粉喷桩5构成的挡墙,所形成的挡墙为硬质挡墙。
31.实施例2
32.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33.每根粉喷桩5的桩端进入粉质黏土层6的深度大于1m,桩顶在素填土层7内的长度大于1m,而粉喷桩5的其它区段则处在淤泥质粉质黏土层10内。
34.实施例3
35.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36.粉喷桩5通过相互咬合构成挡墙。
37.实施例4
3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或2或3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39.所设粉喷桩5的排数优选为两排,当然并不排除采用一排、三排等其它排数。
40.实施例5
4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42.粉喷桩5的直径为500mm,同排中相邻两根粉喷桩5桩中心之间的间距为350mm

400mm;不同排中相邻两根粉喷桩5桩中心之间的间距为350mm

400mm;
43.或者,粉喷桩5的直径为600mm,同排中相邻两根粉喷桩5桩中心之间的间距为450mm

500mm;不同排中相邻两根粉喷桩5桩中心之间的间距为450mm

500mm。
44.实施例6
45.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5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46.应力释放槽3的槽宽为1.0m

2.0m,优选为1.5m,槽深为1.0m

2.0m,优选为1m,距离预应力管桩1中边桩的垂直距离大于6m。
47.实施例7
4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6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49.应力释放孔4内设置钢丝网和安全网组成的骨架8,骨架8也可以为其它材料。
50.实施例8
5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7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52.粉喷桩5上方的素填土层7中具有空孔9,空孔9为减少了水泥喷灰量的水泥搅拌土,空孔9喷灰量为土重的10%。
53.实施例9
54.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8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55.应力释放孔4的直径为500mm或600mm,应力释放孔4中距粉喷桩5边大于200m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4孔中心之间的间距为2

3倍应力释放孔4孔径,应力释放孔4孔底进入粉质黏土层6的深度大于1m。
56.实施例10
57.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9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58.挡墙、应力释放孔4、应力释放槽3超出预应力管桩1中边桩60
°
角范围,即挡墙至预应力管桩1中边桩与边桩至该挡墙垂线的夹角大于60
°

59.对于各实施例而言,粉喷桩5桩身喷灰量为土重的18%,复搅复喷,水泥土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0.8mpa。
60.施工流程如下:
61.粉喷桩施工

养护

开挖应力释放槽

应力释放孔引孔

放骨架

清理引孔出土

静压管桩;
62.或,粉喷桩施工

养护

应力释放孔引孔

放骨架

清理引孔出土

开挖应力释放槽

静压管桩。
6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