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3:49: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


背景技术:

2.桡骨远端骨折是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于中老年妇女。受伤机制常为摔倒时,手伸展撑地,导致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同时,恶劣的天气及环境会增加事故的风险。
3.对于大多数桡骨远端的骨折,尤其是常见的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可以通过中医正骨手法结合石膏固定治疗。然而这种传统的骨折复位手法,对于复位用力的大小、方向、受力的位置、持续牵引时间等均有特定的要求,其治疗效果也很大程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判断。对于一名医生来说,要掌握复位手法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并需靠多年的实践摸索积累经验。年轻医生经验不足,复位力度过大或复位不充分而反复手法整复都易造成二次损伤,影响患者愈后。除此以外,在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骨专科人员缺乏,人们受到区域性医疗条件的限制,骨折后没有及时的就诊而形成了陈旧性骨折,或引发骨折的畸形愈合,加大了后期的治疗难度,给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4.目前现有的专利,有采用电液驱动器结合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串并联混合机构(如专利:201210191841.6),有采用机械手夹持实现前臂骨骨折对接的复位机构(如专利:202010794537.5),有采用侧位气囊实现四肢远端骨折的侧方复位的壳式机构(如专利:201910599871.2)。其所设计的骨折复位机构可控性差,且精准性欠佳,尚无法满足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
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专为桡骨远端骨折设计、结构简易、安全性能高的智能化骨折复位装置,且最大程度的模拟中医整骨手法,旨为实现精准复位,节省卫生人力资源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为桡骨远端骨折设计、结构简易、安全性能高的智能化骨折复位装置,且最大程度的模拟中医整骨手法,旨为实现精准复位,节省卫生人力资源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包括:
9.移动底座;
10.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所述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底端与所述移动底座顶端一侧固定连接;
11.升降式支撑台,所述升降式支撑台底端与所述移动底座顶端另一侧固定连接;
12.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所述升降式支撑台顶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顶部设有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上滑动连接有多个按压矫正推杆机构,每个所述按压矫正推杆机构的按压端均固定有压力感应探头;
13.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底部通过第二驱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顶端穿设于所述弧形滑轨中部设置,且与所述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顶端衔接。
14.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使用时,患者将手臂放置在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上进行固定,手掌放置在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上并固定,然后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和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分别在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牵拉方向移动,实现牵引操作,然后在通过弧形轨道上的多个按压矫正推杆机构对骨折位置进行按压复位,并且按压力可通过压力感应探头实时监测,保证复位的安全性和精确性。该装置专为桡骨远端骨折设计、结构简易、安全性能高,且最大程度的模拟中医整骨手法,旨为实现精准复位,节省卫生人力资源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15.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包括:
16.第一升降支撑柱,所述第一升降支撑柱一端与所述移动底座顶端一侧固定连接;
17.手臂承托板,所述手臂承托板底端与所述第一升降支撑柱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手臂承托板顶端间隔固定有两个手臂限位立柱,所述手臂承托板顶端位于前臂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绑带穿入孔,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顶端与所述手臂承托板衔接。
18.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式支撑台包括:
19.第二升降支撑柱,所述第二升降支撑柱一端与所述移动底座顶端另一侧固定连接;
20.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与所述第二升降支撑柱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所述支撑板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滑动连接。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升降支撑柱和第二升降支撑柱可调节手臂承托板和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的高度,以便适应不同患者,使用方便。
22.进一步的,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还包括:
23.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所述支撑板顶端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所述第一底板顶端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滑动连接;
24.立板,所述立板底端与所述第一底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板一侧均布固定有多个悬臂支撑板,多个所述悬臂支撑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弧形滑轨固定连接。
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26.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滑轨沿牵拉方向固定在所述支撑板顶端,两个所述第一滑轨上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顶端与所述第一底板底端固定连接;
27.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支撑板顶端,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
滑轨之间;
28.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底端与所述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
29.第一传动丝杠,所述第一传动丝杠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一传动丝杠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丝杠上螺接有第一丝母,所述第一丝母顶端与所述第一底板底端固定连接。
30.进一步的,所述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包括:
31.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所述第一底板顶端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滑动连接;
32.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顶端固定连接;
33.手掌放置板,所述手掌放置板底端与所述支撑立柱另一端铰接连接,所述手掌放置板上开设有第二绑带穿入孔,所述手掌放置板与所述手臂承托板衔接;
34.电动顶杆,所述电动顶杆的壳体底端与所述第二底板顶端铰接连接,所述电动顶杆的伸缩端与所述手掌放置板底端边缘铰接连接。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36.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滑轨沿牵拉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顶端,两个所述第二滑轨上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顶端与所述第二底板底端固定连接;
37.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顶端,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滑轨之间;
38.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座底端与所述第一底板顶端固定连接;
39.第二传动丝杠,所述第二传动丝杠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第二传动丝杠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丝杠上螺接有第二丝母,所述第二丝母顶端与所述第二底板底端固定连接。
4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电动顶杆可调节手掌放置板的倾斜角度,以便于调节患者手腕的掌屈及背伸角度;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共同实现手掌放置板在水平位置沿牵拉方向的调节,从而完成手部长轴牵引过程。
41.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滑轨的外周壁设有齿形面,所述弧形滑轨的外周壁和内周壁上均设有滚槽,每个所述按压矫正推杆机构均包括:
42.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转动连接有多个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滚槽滚动接触;
43.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且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穿过所述连接板设置;
44.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套固在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上,且与所述齿形面啮合传动连接;
45.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侧与所述连接板另一侧固定连接;
46.电动按压推杆,所述电动按压推杆的壳体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按压推杆的按压端均固定有所述压力感应探头。
4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第三驱动电机带动驱动齿轮转动,进而使
得驱动齿轮在齿形面上的滚动,从而实现了电动按压推杆的移动。
48.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底座包括:
49.底座板,所述第一升降支撑柱一端和所述第二升降支撑柱一端均与所述底座板顶端固定连接;
50.移动支撑固定轮,所述移动支撑固定轮为多个,且均布在所述底座板底端。
附图说明
5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2.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53.图2附图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54.图3附图为支撑板上设置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5.图4附图为图1中局部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56.图5附图为按压矫正推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8.参见图1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自动整复装置,包括:
59.移动底座1;
60.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2,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2底端与移动底座1顶端一侧固定连接;
61.升降式支撑台3,升降式支撑台3底端与移动底座1顶端另一侧固定连接;
62.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4,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4底端沿牵拉方向与升降式支撑台3顶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滑动连接,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4顶部设有弧形滑轨43,弧形滑轨43上滑动连接有多个按压矫正推杆机构44(优选四个),每个按压矫正推杆机构44的按压端均固定有压力感应探头45;
63.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6,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6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4底部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滑动连接,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6顶端穿设于弧形滑轨43中部设置,且与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2顶端衔接。
64.升降式手臂固定承托台2包括:
65.第一升降支撑柱21(为现有结构),第一升降支撑柱21一端与移动底座1顶端一侧固定连接;
66.手臂承托板22,手臂承托板22底端与第一升降支撑柱21另一端固定连接,手臂承托板22顶端间隔固定有两个手臂限位立柱23,手臂承托板22顶端位于前臂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绑带穿入孔221,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6顶端与手臂承托板22衔接。
67.升降式支撑台3包括:
68.第二升降支撑柱31(为现有结构),第二升降支撑柱31一端与移动底座1顶端另一侧固定连接;
69.支撑板32,支撑板32底端与第二升降支撑柱31另一端固定连接,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4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支撑板32的顶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滑动连接。
70.水平移动式牵拉按压机构4还包括:
71.第一底板41,第一底板41底端沿牵拉方向与支撑板32顶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滑动连接,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6底端沿牵拉方向与第一底板41顶端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滑动连接;
72.立板42,立板42底端与第一底板41顶端固定连接,立板42一侧均布固定有多个悬臂支撑板,多个悬臂支撑板的自由端与弧形滑轨43固定连接。
73.第一驱动机构5包括:
74.第一滑轨51,第一滑轨51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一滑轨51沿牵拉方向固定在支撑板32顶端,两个第一滑轨51上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52,第一滑块52顶端与第一底板41底端固定连接;
75.第一驱动电机53,第一驱动电机53固定在支撑板32顶端,且位于两个第一滑轨51之间;
76.第一支撑座54,第一支撑座54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一支撑座54底端与支撑板32顶端固定连接;
77.第一传动丝杠55,第一传动丝杠55穿设于两个第一支撑座54上,第一传动丝杠55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5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传动丝杠55上螺接有第一丝母56,第一丝母56顶端与第一底板41底端固定连接。
78.水平移动式牵拉掌屈角度调节台6包括:
79.第二底板61,第二底板61底端沿牵拉方向与第一底板41顶端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滑动连接;
80.支撑立柱62,支撑立柱62一端与第二底板61顶端固定连接;
81.手掌放置板63,手掌放置板63底端与支撑立柱62另一端铰接连接,手掌放置板63上开设有第二绑带穿入孔631,手掌放置板63与手臂承托板22衔接;
82.电动顶杆64,电动顶杆64的壳体底端与第二底板61顶端铰接连接,电动顶杆64的伸缩端与手掌放置板63底端边缘铰接连接。
83.第二驱动机构7包括:
84.第二滑轨71,第二滑轨71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二滑轨71沿牵拉方向固定在第一底板41顶端,两个第二滑轨71上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72,第二滑块72顶端与第二底板61底端固定连接;
85.第二驱动电机73,第二驱动电机73固定在第一底板41顶端,且位于两个第二滑轨71之间;
86.第二支撑座74,第二支撑座74为间隔平行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二支撑座74底端与第一底板41顶端固定连接;
87.第二传动丝杠75,第二传动丝杠75穿设于两个第二支撑座74上,第二传动丝杠75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7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传动丝杠75上螺接有第二丝母76,第二丝母76顶端与第二底板61底端固定连接。
88.弧形滑轨43的外周壁设有齿形面431,弧形滑轨43的外周壁和内周壁上均设有滚槽432,每个按压矫正推杆机构44均包括:
89.连接板441,连接板441一侧转动连接有多个滚轮442,滚轮442与滚槽432滚动接触;
90.第三驱动电机443,第三驱动电机443固定在连接板441上,且第三驱动电机443的驱动端穿过连接板441设置;
91.驱动齿轮444,驱动齿轮444套固在第三驱动电机443的驱动端上,且与齿形面431啮合传动连接;
92.固定板445,固定板445一侧与连接板441另一侧固定连接;
93.电动按压推杆446,电动按压推杆446的壳体与固定板445固定连接,电动按压推杆446的按压端均固定有压力感应探头45。
94.移动底座1包括:
95.底座板11,第一升降支撑柱21一端和第二升降支撑柱31一端均与底座板11顶端固定连接;
96.移动支撑固定轮12,移动支撑固定轮12为多个,且均布在底座板11底端,移动支撑固定轮可选用购买件。
97.使用时,患者取坐位于装置旁边,将移动支撑固定轮固定,再通过调节第一升降支撑柱和第二升降支撑柱,使手臂承托板和手掌放置板与患者适当高度。患者将手臂伸入两个手臂限位立柱之间并屈肘,前臂旋前,手部放置在手掌放置板上,调整好位置后,用绑带将前臂和手部进行固定。根据患者的x线图片诊断并在相应部位标记骨折位置,然后,根据标记位置调整四个按压矫正推杆机构的位置,将四个压力感应探头分别固定于距离骨折线远端约1cm处,两个位于两侧,两个位于上方,实现骨折远端的固定。然后由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共同完成骨折远端的牵拉操作。同时,牵拉的角度可以通过电动顶杆进行调节,即先将手掌放置板往上调实现背伸牵引,维持一定时间的牵拉力后,进行复位操作,由桡侧的一个电动按压推杆对骨折断端桡侧施加压力,与其相邻的一个电动按压推杆给予固定,实现骨折块桡侧移位的复位,然后将手掌放置板向下调节,带动手部进行腕关节的掌屈动作,同时位于手掌上方的两个电动按压推杆对骨折块进行背侧的按压,纠正背侧移位。整个复位过程中维持一定牵拉力,每次的复位操作中,允许其中两个电动按压推杆在施压位置上有一定程度的微调。复位完成后通过四个压力感应探头监测的按压力并结合x线图片共同评估骨折断端与骨折近段对位对线的情况。
98.该装置最大程度的模拟了中医正整骨复位手法,遵循了逆创伤机制复位。具有可调节的牵引力角度与牵引力大小,可调节的骨折断端按压及固定位置,实现个性化的牵引复位。同时结合压力感应探头对骨折复位过程进行评估,确保复位的安全性、精确性。
9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
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10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