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4:17: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2.目前提高活性污泥法处理效率、节约占地和能耗,是污水处理领域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好氧颗粒污泥首次在实验室被培养出来,好氧颗粒污泥法技术正努力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污泥的颗粒化应用也从厌氧颗粒污泥、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到连续式好氧颗粒污泥法推进。
3.其中,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在全球已有较多的案例,由于其主要应用于sbr及其衍生的反应器中,与污水厂主流生化反应器的衔接有限,导致其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提出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在应用时局限性较大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1:污水先进行预处理;s2:污水流入盛宴区;s3:盛宴区内的污水流入饥饿区;s4:排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通过预处理除去大颗粒物质、油类、沙类等物质,防止这些物质对后续的污水处理产生影响;污水依次流经盛宴区和饥饿区,使得好氧颗粒在该连续流中对污水进行去除有机物、氨氮的处理,同时还具有反硝化脱氮、厌氧除磷功能,可大幅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节约能耗、节省池容。
7.可选的,污水进行预处理后进行分流,分流后1~5%的污水流入培养器,所述培养器内投入试剂,剩余污水流入盛宴区。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后的部分污水流入培养器,且在培养器内投入试剂,试剂在培养器内利用原水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增殖,增殖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同时分泌胞外酶等黏性物质,这些物质随水流溢流到盛宴区,从而为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工艺补充微生物。
9.可选的,所述盛宴区和饥饿区串联,所述盛宴区内设置有多个反应器,且多个所述反应器串联;所述饥饿区内也设置有多个反应器,且多个所述反应器也串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盛宴区和饥饿区串联形成连续流,使好氧颗粒污泥可连续培养在盛宴区和饥饿区,解决了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与污水厂主流生化反应器的衔接问
题,拓宽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市场需求;设置多个反应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更好。
11.可选的,所述反应器内设置有曝气装置和搅拌装置,所述曝气装置铺设在所述反应器底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曝气装置和搅拌装置的设置保证每个反应器内均可以进行综合搅拌,保证每个反应器内的溶氧量足够,实现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连续性,从而改善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与污水厂主流生化反应器的衔接。
13.可选的,所述盛宴区的曝气强度为所述饥饿区的2~4倍,所述饥饿区的搅拌强度为盛宴区的2~4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盛宴区的污染物浓度高、需氧量大,因此需要加大曝气、减小机械搅拌强度;饥饿区的需氧量小,则须减少曝气、加大机械搅拌强度,从而保持每个反应器内综合搅拌强度相当。
15.可选的,污水在每个所述反应器内停留的时间相同。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界定了反应器的容积大小。
17.可选的,位于所述盛宴区下游的反应器内设置有检测仪;位于所述饥饿区下游的反应器内也设置有检测仪。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检测仪来检测这两个反应器内的溶氧量和orp,通过参照这两个参数来调控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19.可选的,每个所述反应器内还设置有导流器,位于所述盛宴区内的多个导流器交叉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器的设置使得每个反应器均为下部进水、上部出水;导流器交叉设置使得反应器内的进水和出水分别位于反应器的对角位置。
21.可选的,饥饿区内的污水流入分离器,分离器分离出0.5~1.5mm的大颗粒污泥(大颗粒污泥的直径为0.5~1.5mm),大颗粒污泥回流到盛宴区。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离器将快速沉降的大颗粒污泥分离出来,并且将大颗粒污泥和泥水混合物回流到盛宴区,其他的污水流入选择器,通过选择器将易沉降污泥回流到饥饿区,通过上述所说的回流对污水进一步的进行处理,以保证排出的水达标。
23.可选的,所述分离器内上部的清液进行深度处理。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去除清液中的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实现,解决了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与污水厂主流生化反应器衔接有限的问题,拓宽了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市场需求;2、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法不仅可以去除有机物、氨氮,同时还具有反硝化脱氮、厌氧除磷功能,可大幅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节约能耗、节省池容;3、盛宴区、饥饿区的反应器为串联设置,从颗粒污泥的培养机理来看,通过对连续流反应器中流态的调整,创造出了适合有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条件,实现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工艺。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应器的排布示意图。
29.图中,1、盛宴区;2、饥饿区;3、预处理;4、培养器;41、试剂;5、反应器;51、曝气装置;52、搅拌装置;53、导流器;6、检测仪;7、分离器;8、选择器;9、深度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结构包括盛宴区1和饥饿区2,盛宴区1和饥饿区2串联,污水从盛宴区1的上流流入、饥饿区2的下流流出,盛宴区1内设置有多个反应器5,且多个反应器5串联;饥饿区2内也设置有多个反应器5,且多个反应器5也串联,每个反应器5内均设置有好氧颗粒污泥,且每个反应器5内均设置有曝气装置51和搅拌装置52,曝气装置51铺满反应器5的底部,保证每个反应器5内的溶氧量充足,使得好氧颗粒污泥能够在连续流模式下进行培养,从而改善了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与污水厂主流生化反应器5的衔接。
32.其中,搅拌装置52设置为双曲面搅拌机,用于推动反应器5内的水流向上流动,形成上下环流流态;曝气装置51以膜片式曝气为主,如管式或盘式微孔曝气器。每个反应器5内还均设置有导流器53,盛宴区1内的多个导流器53交叉设置,保证每个反应器5内的进水和出水分别位于反应器5的对角位置,导流器53设置为过水导流器53,通过导流器53将反应器5内的水导入到相邻的反应器5中。
33.盛宴区1的污染物浓度高、需氧量大,因此需要加大曝气、减小机械搅拌强度,饥饿区2的需氧量小,则需要减少曝气、加大机械搅拌强度,从而设置盛宴区1的曝气强度为饥饿区2的2~4倍,饥饿区2的搅拌强度为盛宴区1的2~4倍,保证每个反应器5内的综合搅拌强度相当。盛宴区1和饥饿区2并排设置以节省空间。
34.位于盛宴区1下游的反应器5内设置有检测仪6,位于饥饿区2下游的反应器5内也设置有检测仪6,检测仪6可设置为在线溶解氧检测仪6、orp测量仪,通过检测仪6实时检测这两个反应器5内的溶氧量和orp,并且参照这两个参数来调控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35.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盛宴区1和饥饿区2串联设置,污水处理时,污水从盛宴区1的上游流入、从饥饿区2的下游流出,实现了连续流模式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进而实现了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与污水厂主流生化工艺的衔接。
36.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法污水处理结构的施工工艺。
37.包括以下步骤:s1:污水先进行预处理3除去污水中的大颗粒、油类以及沙类等物质;污水预处理3完成后进行分流,1~5%的污水流入培养器4。
38.该实施例中培养器4可设置为微生物增殖器,在培养器4内投入试剂41,试剂41设置为生物菌剂,将生物菌剂投入微生物增殖器中,使生物菌剂在微生物增殖器内利用原水的营养物质进一步进行增殖,增殖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同时还分泌胞外酶等粘性物质。
39.s2:剩余污水则流入盛宴区1;同时,微生物增殖器中的微生物也随水流溢流到盛宴区1,且流入靠近进水口的反应器5内,通过这些物质为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工艺提供微生物。
40.s2:盛宴区1内的污水流入饥饿区2;盛宴区1和饥饿区2串联,实现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连续性,使得好氧颗粒在该连续流中对污水进行去除有机物、氨氮的处理,同时还具有反硝化脱氮、厌氧除磷功能,可大幅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节约能耗、节省池容;污水在盛宴区1和饥饿区2的多个反应器5内的停留时间相同,使得通过污水的停留时间来界定每个反应器5的大小。
41.饥饿区2内的污水流入分离器7;分离器7设置为泥水分离器7,通过泥水分离器7快速的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污泥(大颗粒污泥的直径为0.5~1.5mm)分离出来,该部分大颗粒污泥占总污水量的30~60%,并且将该部分大颗粒污泥和泥水混合物再回流到位于盛宴区1上游的反应器5内,使该部分大颗粒污泥和泥水混合物再次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剩余的其他污水则流入选择器8。
42.选择器8设置为污泥选择器8,通过污泥选择器8进一步筛选污水中的易沉降污泥(易沉降污泥的密度为1.03~1.05kg/l)和轻质污泥(轻质污泥的密度为1.01~1.03kg/l),其中易沉降污泥回流到饥饿区2内靠近盛宴区1的反应器5中,其他轻质污泥则被排出。
43.分离器7上部的清液进行深度处理9,进一步去除目标污染物。
44.s4:完成污水处理,将水排出。
45.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