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筒管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2:10: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筒管。


背景技术:

2.关于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筒管,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中空轴(芯部);以及设置于中空轴的轴向两端部的一对突出部(凸缘部)。另外,在中空轴的内周面形成有沿中空轴的轴向延伸的槽部。而且,当将下纱线卷绕于筒管时,使得下纱线卷取装置的纱线卷取轴插入于中空轴内,并使得设置于纱线卷取轴的弹簧体(按压销)插入于槽部内。由此,将筒管装配于纱线卷取轴,使纱线卷取轴旋转而将下纱线卷绕于筒管。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127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在此,关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筒管,对于以下所示的几点存有改善的余地。即,例如,在弹簧体在槽部沿中空轴的周向偏移的状态下,不仅难以将纱线卷取轴插入于中空轴内,而且,即便能够插入,由于弹簧体发生弹性变形,所以筒管也以非常规的状态装配于纱线卷取轴。因此,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筒管绕中空轴旋转而使得筒管装配成常规的状态。由此,有可能导致筒管相对于纱线卷取轴的装配性下降。
7.考虑到上述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的装配性的筒管。
8.本发明的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筒管,其装配于下纱线卷取装置,该下纱线卷取装置构成为包括:纱线卷取轴;以及按压销,其设置于所述纱线卷取轴、且具有朝所述纱线卷取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按压部,其中,所述筒管具备:筒状的芯部,其具有供所述纱线卷取轴插通的插通部;一对凸缘部,它们从所述芯部的轴向两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以及多个槽部,它们分别形成于所述插通部的开口缘部,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按压部卡合,多个所述槽部在所述芯部的周向上排列配置。
9.本发明的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筒管,所述槽部的底部随着趋向所述芯部的径向内侧而朝所述芯部的轴向内侧倾斜,所述槽部的一端部与所述插通部连通,所述槽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凸缘部的一侧面连接。
10.本发明的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筒管,多个所述槽部遍及所述芯部的整个周向地排列配置。
11.本发明的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筒管,在所述芯部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槽部之间的部分构成为山状凸部,从所述槽部的倾斜方向观察,所述山状凸部形成为圆弧状。
12.本发明的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筒管,在所述纱线卷取轴朝所述插通
部插通的状态下,从所述芯部的轴向观察,所述按压部配置于比所述槽部的另一端部更靠所述芯部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发明的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的装配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筒管的6视图。
16.图2是图1所示的筒管的立体图。
17.图3(a)是图1所示的筒管的中央部的纵截面图(图1的3a-3a线截面图),图3(b)是图1所示的筒管的卡合部的纵截面图(图1的3b-3b线截面图)。
18.图4(a)是用于将下纱线卷绕于图1所示的筒管的下纱线卷取装置的纵截面图,图4(b)是表示筒管装配于下纱线卷取装置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19.图5是表示筒管装配于下纱线卷取装置的状态的、从上侧观察的俯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0

筒管;10a

下纱线收容部;12

芯部;12a

插通部;14

凸缘部;14a

一侧面;14b

另一侧面;14c

纱线通孔;16

卡合部;17

槽部;18

山状凸部;20

下纱线卷取装置;24

纱线卷取轴;24a

狭缝;24b

连结孔;26

按压销;26a

弯曲部;26b

筒管按压部(按压部);26b1

第一按压部;26b2

第二按压部;26b3

第三按压部;26c

按压前端部;28

三角凸轮;28a

安装筒部;30

支架;30a

安装部;30b

钩挂部;32

支架止动件;32a

插通孔;34

支架施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用的筒管10进行说明。筒管10装配于缝纫机的下纱线卷取装置20,利用下纱线卷取装置20将下纱线卷绕于筒管10。以下,首先对下纱线卷取装置20进行说明,接着对筒管10进行说明。此外,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表示下纱线卷取装置20及筒管10的上侧。而且,在以下说明中,当利用上下方向进行说明时,表示下纱线卷取装置20及筒管10的上下方向。
23.(关于下纱线卷取装置20)
24.如图4所示,下纱线卷取装置20构成为包括纱线卷取轴24、三角凸轮28、支架30、支架止动件32以及支架施力弹簧34。
25.纱线卷取轴2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近似圆筒状。而且,未图示的纱线卷取马达的输出轴从下侧嵌入于纱线卷取轴24的下端部内,纱线卷取轴2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纱线卷取马达连结。在纱线卷取轴24的上端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24a,狭缝24a在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上贯通并且朝上侧敞开。另外,在纱线卷取轴24的上端侧部分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连结孔24b,连结孔24b在纱线卷取轴24的周向上配置为相对于狭缝24a以180度而分离。
26.在纱线卷取轴24的上部内插入有按压销26,按压销26构成为截面呈圆形的弹簧棒。在按压销26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弯曲部26a,弯曲部26a在侧视时弯曲成朝上侧敞开的近似u字形。而且,按压销26的一端部(基端部)大致以直角而弯曲,插入于连结孔24b内
并卡止于纱线卷取轴24。另一方面,按压销26的另一端部(前端部)配置于狭缝24a内。由此,按压销26的前端侧部分构成为:能够以弯曲部26a为起点而在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上弹性变形。
27.在按压销26的前端部形成有作为“按压部”的筒管按压部26b。筒管按压部26b弯曲成近似u字形,并从狭缝24a朝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筒管按压部26b构成为包括:第一按压部26b1,其随着从按压销26的前端侧部分趋向上侧而沿着朝向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外侧倾斜的方向伸出;第二按压部26b2,其随着从第一按压部26b1的上端部趋向上侧而沿着朝向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向伸出;以及第三按压部26b3,其随着从第二按压部26b2的上端部趋向下侧而沿着朝向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向伸出。而且,第一按压部26b1与第二按压部26b2的连接部构成为按压前端部26c。
28.三角凸轮28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近似三角形板状。在三角凸轮28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安装筒部28a,安装筒部28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近似圆筒状。安装筒部28a比三角凸轮28更向上侧突出,安装筒部28a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而且,纱线卷取轴24的下端部嵌入于安装筒部28a内,三角凸轮28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纱线卷取轴24的下端部连结。
29.支架3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近似圆板状。在支架30的中央部形成有朝下侧突出的安装部30a,安装部30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近似圆筒状。而且,纱线卷取轴24插通于支架30的安装部30a内,支架30配置于按压销26的筒管按压部26b的下侧(纱线卷取轴24的轴向一侧)且是三角凸轮28的上侧。另外,安装部30a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与纱线卷取轴24连结。具体而言,支架30构成为能够从图4(a)所示的初始位置朝向下侧移动。另外,在安装部30a的下端部形成有钩挂部30b,钩挂部30b与纱线卷取轴24卡合,由此限制初始位置处的支架30朝向上侧移动。
30.支架止动件32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近似有底圆筒状。在支架止动件32的上壁贯通形成有插通孔32a。而且,在纱线卷取轴24插通于插通孔32a内的状态下,支架止动件32配置于支架30的安装部30a的径向外侧。另外,支架止动件32的上端部通过爪嵌合的方式而固定于支架30的安装部30a。由此,支架30及支架止动件32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连结。
31.支架施力弹簧34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而且,支架施力弹簧34在收容于支架止动件32内的状态下装配于三角凸轮28的安装筒部28a及支架30的安装部30a。具体而言,支架施力弹簧34的下端部卡止于三角凸轮28,支架施力弹簧34的上端部卡止于支架止动件32的上壁。由此,利用支架施力弹簧34的朝向上侧的作用力而将支架止动件32保持于初始位置。
32.(关于筒管10)
33.如图1~图3、图4(b)及图5所示,筒管10构成为包括芯部12、上下一对凸缘部14以及卡合部16。
34.芯部1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近似圆筒状。芯部12的内部构成为插通部12a,插通部12a的内径设定为稍大于纱线卷取轴24的直径。
35.凸缘部1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近似圆环板状,并从芯部12的轴向两端部朝向芯部12的径向外侧伸出。由此,形成为如下结构:在一对凸缘部14之间形成有朝向芯部12的径向外侧敞开的下纱线收容部10a,卷绕于芯部12的下纱线配置于下纱线收容部10a内。
36.构成筒管10的轴向外侧面的凸缘部14的一侧面14a随着趋向凸缘部14的径向外侧而朝芯部12的轴向内侧倾斜。另一方面,构成下纱线收容部10a的凸缘部14的另一侧面14b随着趋向凸缘部14的径向外侧而朝向芯部12的轴向外侧倾斜。即,凸缘部14的板厚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变薄。另外,在一对凸缘部14的外周侧部分贯通形成有圆形的纱线通孔14c,上下的纱线通孔14c配置于同轴上。
37.卡合部16分别形成于一对凸缘部14的一侧面14a的内周部。即,卡合部16形成于一对凸缘部14的插通部12a的开口缘部。在上侧的凸缘部14形成的卡合部16与在下侧的凸缘部14形成的卡合部16构成为上下对称。因此,以下,对上侧的卡合部16进行说明并省略对下侧的卡合部16的说明。
38.卡合部16构成为包括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0处)槽部17以及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0处)山状凸部18。多个槽部17在从上侧观察的俯视图中沿芯部12的径向延伸并从插通部12a朝芯部12的径向外侧以辐射状而伸出。更详细而言,多个槽部17遍及芯部12的整个周向地在芯部12的周向上排列配置。
39.槽部17的槽宽设定为随着趋向芯部12的径向外侧而增大。而且,槽部17的底部在纵向剖视观察时随着趋向芯部12的径向内侧而朝芯部12的轴向内侧倾斜。而且,槽部17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按压销26的第一按压部26b1的倾斜角度大致一致。另外,槽部17的一端部与插通部12a连通,槽部17的另一端部与凸缘部14的一侧面14a连接。从槽部17的倾斜方向观察,槽部17形成为朝上侧敞开的近似圆弧状。而且,形成为如下结构:在筒管10向下纱线卷取装置20装配的装配状态下,按压销26的第一按压部26b1嵌入于任一个槽部17内并使得第一按压部26b1与槽部17卡合。另外,在筒管10朝向下纱线卷取装置20装配的装配状态下,在俯视观察时,按压销26的按压前端部26c配置于比槽部17的另一端部更靠芯部12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参照图5)。
40.山状凸部18构成为在芯部12的周向上相邻的槽部17之间的部分。从槽部17的倾斜方向观察,山状凸部18形成为朝上侧凸出的近似圆弧状,并将相邻的槽部17的开口部平滑地连接。另外,山状凸部18的半径设定为小于按压销26的半径及槽部17的半径。
41.而且,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在筒管10朝向纱线卷取轴24装配的装配状态下,支架30从初始位置朝下侧移动,并且利用按压销26的第一按压部26b1与支架30在上下方向上夹入筒管10。
42.(作用效果)
43.接下来,对将筒管10装配于下纱线卷取装置20时的顺序进行说明,并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44.在筒管10朝向下纱线卷取装置20装配时,首先,使用者使下纱线插通于筒管10的一个纱线通孔14c内,并且在纱线卷取轴24的上侧将筒管10与纱线卷取轴24配置于同轴上。另外,此时,将插通有下纱线的凸缘部14配置于上侧。而且,使得筒管10朝下侧移动,并使得纱线卷取轴24的上端部从下侧插入于筒管10的插通部12a内。
45.在纱线卷取轴24朝插通部12a插入的初期,按压销26的按压前端部26c由插通部12a的内周面按压,使得按压销26的前端侧部分以弯曲部26a为起点而朝纱线卷取轴24的径向内侧弹性变形。而且,将筒管10压入,使得筒管10朝下侧进一步移动,并使得筒管10的下表面与支架30的上表面抵接。
46.在该状态下,将筒管10朝下侧进一步压入。由此,筒管10将支架30朝下侧按压,使得支架30克服支架施力弹簧34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开始下降。而且,当筒管10到达常规的装配位置时,从筒管10的插通部12a朝向上侧拔出的筒管按压部26b的第一按压部26b1与筒管10的上侧的槽部17的任一个卡合。由此,利用按压销26的筒管按压部26b与支架30将筒管10保持为在上下方向被夹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纱线卷取马达进行驱动,由此使得纱线卷取轴24绕轴旋转。由此,使得下纱线卷绕于芯部12并且配置于筒管10的下纱线收容部10a内。
47.在此,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筒管10,多个槽部17分别形成于一对凸缘部14的插通部12a的开口缘部。从芯部12的轴向观察,多个槽部17沿凸缘部14的径向延伸,构成为能够与按压销26的第一按压部26b1卡合,并且沿芯部12的周向排列配置。因此,在芯部12的周向上,能够容易地使得按压销26的第一按压部26b1与多个槽部17中的任一个对准。由此,例如,与槽部17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一处位置的筒管(以下,将该筒管称为比较例的筒管)相比,能够使筒管10容易地装配于纱线卷取轴24。因此,能够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24的装配性。
48.另外,槽部17的底部随着趋向芯部12的径向内侧而朝向芯部12的轴向内侧倾斜,槽部17的一端部与插通部12a连通,槽部17的另一端部与凸缘部14的一侧面14a连接。由此,将槽部17的另一端部与凸缘部14的一侧面14a平滑地连接,能够将槽部17的长度设定得比较长。即,能够增大槽部17与第一按压部26b1的卡合长度。因此,能够确保筒管10的外观美观性,并且能够良好地维持筒管10与按压销26的卡合状态。
49.另外,在筒管10朝向下纱线卷取装置20装配的装配状态下,从芯部12的轴向观察,按压销26的筒管按压部26b配置于比槽部17的另一端部更靠芯部12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换言之,从芯部12的轴向观察,按压销26的按压前端部26c配置于槽部17的内部。由此,能够容易地确认筒管按压部26b朝向槽部17卡合的卡合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24的装配性。
50.另外,多个槽部17在芯部12的整个周向上排列配置。由此,能够使按压销26的第一按压部26b1可靠地卡合于任一个槽部17。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24的装配性。另外,槽部17遍及芯部12的整个周向地配置,从而能够使得筒管10的卡合部16形成为在芯部12的周向上排列的扁平滚花形状。由此,能够确保筒管10的外观美观性、且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24的装配性。
51.另外,关于筒管10的卡合部16,相邻的槽部17之间的部分构成为山状凸部18,从槽部17的倾斜方向观察,山状凸部18形成为圆弧状。更详细而言,山状凸部18的半径设定为小于按压销26的半径。由此,假如当将筒管10朝向下纱线卷取装置20装配时,即便按压销26的筒管按压部26b在芯部12的周向上配置于与山状凸部18重叠的位置,也利用山状凸部18对筒管按压部26b的第一按压部26b1进行引导而将其配置于与山状凸部18相邻的槽部17内。换言之,能够抑制第一按压部26b1与山状凸部18卡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相对于纱线卷取轴24的装配性。
52.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筒管10,多个槽部17在插通部12a的开口缘部遍及芯部12的整个周向而形成。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得多个槽部17形成于插通部12a的开口缘部的规定区域。例如,可以使多个槽部17形成于插通部12a的开口缘部的芯部12的周向上的3/4区域。
53.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筒管10的卡合部16,槽部17与山状凸部18在芯部12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卡合部16中省略山状凸部18而在芯部12的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多个槽部17。另外,例如,可以在卡合部16中省略山状凸部18,从槽部17的倾斜方向观察,可以将槽部17的开口部彼此连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