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车辆、驱动控制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2022-02-22 02:5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混合动力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统、车辆、驱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多年,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混合动力技术很好的将内燃机与电机各自的优势进行融合,既有效改善了传统燃油车的能耗与排放,又解决了当前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以及电池寿命有限等问题。混合动力化是传统车目前发展的最好选择。
3.对于微混及弱混等车型,在传统车型上,改变小,开发难度低。对于强混及插混等车型,则要复杂的多,技术路线较多,与传统车型差异较大。目前市场上的混合动动变速器主要有丰田混合系统(ths:toyota hybrid systerm),本田的智能双离合驱动系统(i-mmd: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系统,通用的沃蓝达(volt)混合动力系统,上海荣威的智能电驱变速箱(edu:electric drive unit),比亚迪的双模(dm:dual mode)系统等。这些混动变速器要么结构和控制复杂,成本高,要么动力性能难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具有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制动器和输出传动机构,其中:
6.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齿圈、第一行星架和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二齿圈、第二行星架和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第二齿圈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制动器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行星架连接到所述输出传动机构;
7.所述发动机的曲轴通过第一离合器连接到所述第二太阳轮,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还通过第二离合器连接到所述第一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子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子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出传动机构设置为将所述双排行星齿轮机构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
8.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9.本公开实施例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
10.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所述驱动控制方法包括:
11.确定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目标工作模式;
12.控制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受控部件处于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状态,使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工作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受控部件包括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制动器。
13.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
14.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混动构型图;
16.图2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功率分流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17.图3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一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18.图4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一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19.图5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二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0.图6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二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1.图7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三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2.图8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三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3.图9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r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4.图10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r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5.图11是图1所示双电机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启动发动机模式和充电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
26.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驱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7.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驱动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28.1、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一离合器;4、第二离合器;5、制动器;6、第一齿轮副;7、第二电机;8、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1、第二太阳轮;82、第二行星架;83、第二齿圈;84、第一太阳轮;85、第一行星架;86、第一齿圈;91、第一传动轴;92,第二传动轴;93,第三传动轴;10、第二齿轮副;11、输出轴;12、差速器;13、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30.本公开的描述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公开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本文中的“和/或”是对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的一种描述,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需要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2.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33.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公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本文中,离合器包括第一传动端和第二传动端,离合器结合指离合器的第一传动端和第二传动端之间结合,动力可以从离合端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离合器分开指离合器的第一传动端和第二传动端之间分开,动力不能够从离合端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在一个示例中,离合器可以是鼓式离合器,离合器的第一端传动端为内鼓而离合器的第二传动端为外鼓,或者离合器的第一端传动端为外鼓而离合器的第二传动端为内鼓。
35.本文中,电机可以正转或反转,为了表述方便,当没有直接描述电机的旋转方向时应理解为电机正向旋转。
36.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混动构型如图1所示,包括三个原动机:发动机1(图中用ice即内燃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表示)、第一电机2(图中用p1表示)和第二电机7(图中用p2表示)。该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离合器3(图中用c1表示)、第二离合器4(图中用c2表示)。制动器5(图中用b1表示)、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和输出传动机构;所述输出传动机构设置为将所述双排行星齿轮机构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
37.如图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一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84、第一行星架85和第一齿圈86,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二太阳轮81、第二行星架82和第二齿圈83。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各构件之间,第一
齿圈86和第二行星架82连接,第一行星架85与第二齿圈83连接。
38.如图1所示,第一太阳轮84与制动器5连接,第一齿圈86和第二行星架82连接到输出传动机构,所述输出传动机构设置为将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13。发动机1的曲轴通过第一离合器3连接到第二太阳轮81,发动机1的曲轴还通过第二离合器4连接到第一行星架85和第二齿圈83。第一电机2的转子与第一太阳轮84连接,第二电机7的转子与第二太阳轮81连接。
39.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7可由电池(图中未示出)供电,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电机和电池之间可设置电机控制器,整流器、升压器等设备。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7也可以工作于发电机模式,为电池充电。
40.基于图1所示的混动构型,第二太阳轮81、第一太阳轮84、第二齿圈83和第一行星架85可以作为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动力输入构件,第一齿圈86和第二行星架82作为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动力输出构件,基于本实施例的混动构型,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可以与第一离合器3、第二离合器4、制动器5配合,实现多种传动比和多种工作模式。
41.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各部件的空间布置上,可以将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设置在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7之间,将发动机1设置在第一电机2远离第二电机7的一侧。制动器5设置在第一电机1和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之间。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4设置在第一电机2的转子的内侧如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电机2的转子围成的空腔内。
42.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输出传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齿轮副6。输出轴11、第二齿轮副10和差速器12。但本公开的输出传动机构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示的结构。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7可以驱动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l,再通过输出传动机构将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l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13。其中,第一齿轮副6的主动轮与第一齿圈86和第二行星架82连接,第一齿轮副6的主动轮可设置在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朝向第一电机2的一侧或者远离第一电机2的一侧。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齿轮副6、输出轴11、第二齿轮副10和差速器12传递,最终驱动车轮13转动。
43.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传动轴91,第二电机7的转子、第二太阳轮81和第一离合器3的第一传动端均连接到第一传动轴91上。第一离合器3的第二传动端与发动机1的曲轴连接(第一离合器3的第二传动端与发动机1的曲轴之间可以设置其他的传动构件如飞轮等)。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时,通过第一传动轴91驱动第二太阳轮81,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将动力传递到输出传动机构。第一离合器3结合时,发动机1通过第一离合器3和第一传动轴91驱动第二太阳轮81,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和输出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到输出齿轮6。
44.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传动轴92,第二齿圈83、第一行星架82和第二离合器4的第一传动端均连接到第二传动轴92上。第二离合器4的第二传动端与发动机1的曲轴连接(第二离合器4的第二传动端与发动机1的曲轴之间可以设置其他的传动构件如飞轮等)。第二离合器4结合时,发动机1可以通过第二离合器4、第二传动轴92驱动第二齿圈83和第一行星架85,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到车轮13。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二传动轴92设置为空心轴,套设在第一传动轴91之外。
45.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三传动轴93,第一
太阳轮84、制动器5的活动端和第一电机2的转子均连接到第三传动轴93上。制动器5的固定端相对车身固定。制动器5结合即制动器5的固定端和活动端结合时,第一太阳轮84和第一电机2的转子均被固定。制动器5分开即制动器5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开时,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的第一电机2可以通过第三传动轴93驱动第一太阳轮84,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到车轮13,或者,发动机1、第二电机7驱动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部分或全部动力也可以经第一太阳轮84带动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的第一电机2为电池充电。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三传动轴93设置为空心轴,套设在第二传动轴92和第一传动轴91之外,
46.基于本公开上述实施例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1可以通过不同的离合器连接到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不同构件,实现不同的传动比,因此可以实现较多档位的驱动。本公开实施例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简单,使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数量少,可以减少控制难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但在工作时仍可实现三档驱动,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同时该混动构型高度集成,空间需求小、成本低。
47.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48.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应用于具有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如图12所示,所述驱动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10,确定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目标工作模式;步骤120,控制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受控部件处于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对应的状态,使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工作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受控部件包括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制动器。
49.上述控制方法可以由与所述受控部件电连接的驱动控制装置来实现。对于如何确定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目标工作模式,可以参见已有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此处主要说一下基于本公开实施例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动构型,如何通过对受控部件的状态进行控制而实现目标工作模式。
50.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功率分流(ps:power split)模式,各受控部件与功率分流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分开,第二离合器4结合,制动器5分开。动力传递关系如图2中粗实线所示。其中,发动机1通过第二离合器4驱动第一行星架85和第二齿圈83,第二电机7驱动第二太阳轮81,在第二行星齿轮组中,第二太阳轮81和第二齿圈83为主动件,第二行星架82为被动件,动力经过第二行星架82传递到输出传动机构,该模式下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减速比可以根据第二行星齿轮组各构件的齿数比确定。第一行星齿轮组中,第一行星架85与第二齿圈83连接在一起,第一齿圈86与第二行星架82连接在一起,第一太阳轮84作为被动件,带动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的第一电机2为电池充电。此时发动机1驱动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部分功率通过第一太阳轮84分流至第一电机2,并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中。
51.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一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和一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52.各受控部件与一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离合器4分开,制动器5结合。动
力传递的路径如图3中粗实线所示。其中,发动机1通过第一离合器3驱动第二太阳轮81,第二电机7也驱动第二太阳轮81,由于第一太阳轮84被制动器5固定,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共同作用于传动,从第二太阳轮81输入的动力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在此模式下,根据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各构件的齿数比,可以确定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比。由于此模式下动力是从齿数较少的太阳轮输入到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减速比较大,适合于车速较慢的场合。
53.各受控部件与一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不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第二电机7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分开,第二离合器4分开,制动器5结合。动力传递的路径如图4中粗实线所示。其中,第二电机7驱动第二太阳轮81,由于第一太阳轮84被制动器5固定,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共同作用于传动,从第二太阳轮81输入的动力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与一档的混合驱动模式相比,此模式发动机1不提供动力,仅由第二电机7提供动力,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比不变。
54.基于本公开实施例动力系统的混动构型,也可以实现一档下的发动机动模式,此时发动机1工作,第二电机7和第一电机2不工作,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离合器4分开,制动器5结合。发动机1通过第一离合器3驱动第二太阳轮81,动力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考虑到发动机的转换效率,在本公开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一档时可以运行在纯电驱动模式,而不再实现其他模式。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一档下也可以实现上述混合驱动模式,或者发动机驱动模式。
55.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二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和二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56.各受控部件与二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或者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分开,第二离合器4结合,制动器5分开。动力传递关系如图5中粗实线所示。其中,发动机1通过第二离合器4驱动第一行星架85和第二齿圈83,第二电机7驱动第二太阳轮81,在第二行星齿轮组中,第二太阳轮81和第二齿圈83为主动件,第二行星架82为被动件,动力经过第二行星架82传递到输出传动机构,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减速比可以根据第二行星齿轮组各构件的齿数比确定。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电机2不工作,第一太阳轮84可以自由转动,第一行星齿轮组不参与传动。在另一示例中,第一电机2工作于电动机模式,驱动第一太阳轮84转动,此时发动机1、第二电机7和第一电机2同时驱动车轮,可以提供最大的动力输出。此模式与功率分流模式的差别在于第一电机2的状态不同。功率分流模式也可视为二档下的一种特定的工作模式。
57.各受控部件与二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不工作,第一电机2工作于发电机模式或者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分开,第二离合器4分开,制动器5分开。动力传递的路径如图6中粗实线所示。其中,第二电机7驱动第二太阳轮81,第一电机2可以工作于电动机模式驱动第一太阳轮84,此时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共同作用于传动,动力通过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在此模式下,第一电机2也可以工作于发电机模式,分流第二电机7的一部分功率为电池充电。
58.基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也可以实现二档下的发动机驱动模
式,此处不再赘述。
59.本公开实施例二档下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比介于一档和三档之间。可以缩小一档至三档的换挡的速阶,提高换挡质量。与功率分流模式相近,通过第一电机和/或第二电机主动介入(驱动或发电),可以实现无级调速或有级别调速。
60.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三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三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和三档下的发动机驱动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61.各受控部件与三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或者工作于电动机模式或者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离合器4结合,制动器5分开。动力传递关系如图7中粗实线所示。其中,发动机1通过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4分别驱动第一行星架85和第二齿圈83。第二电机7驱动第二太阳轮81,由于第二太阳轮81和第二齿圈83通过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4相连,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被锁止,成为直接档,减速比为1。动力从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
62.各受控部件与三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不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或者工作于电动机模式或者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离合器4结合,制动器5分开。动力传递关系如图8中粗实线所示。其中,第二电机7驱动第二太阳轮81,由于第二太阳轮81和第二齿圈83通过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4相连,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被锁止,成为直接档,减速比为1。动力从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
63.各受控部件与三档下的发动机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或者工作于发电机模式,第二电机7不工作,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离合器4结合,制动器5分开。动力传递关系如图9中粗实线所示。其中,发动机1通过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4驱动第一行星架85和第二齿圈83。由于第二太阳轮81和第二齿圈83通过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4相连,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被锁止,成为直接档,减速比为1。动力从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至车轮13。
64.在三档下的混合驱动模式和纯电驱动模式下,第一电机2可以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不工作,第一电机2的转子可以在第一太阳轮84的带动下自由转动;第二种是第一电机2工作于发电机模式为电池充电;第三种是第一电机2工作于电动机模式,驱动第一太阳轮84为车辆提供动力。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电机2在各个模式下的状态加以限制,例如只允许第一电机2处于上述三种状态中的某一种或某两种状态。
65.本公开实施例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动构型可以实现3个档位,通过改变挡位可以获得适当的驱动轮扭矩和转速。
66.在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r档(即倒车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
67.各受控部件与r档下的纯电驱动模式对应的状态为:发动机1不工作,第一电机2不工作,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且反向旋转,第一离合器3分开,第二离合器4分开,制动器5结合。动力传递关系如图10中粗实线所示。其中,第二电机7反向驱动第二太阳轮81,可以带动第二行星架82反向转动,动力从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输出传动机构传递到车轮13,带动车13轮反向转动实现倒车。由于第一太阳轮84被制动器5固定,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
行星齿轮组共同作用于传动,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的减速比可以根据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中各构件的齿数比确定。
68.基于本公开实施例动力系统的混动构型,还可以实现启动发动机模式和充电模式。其中,启动发动机模式下,控制第一离合器3结合,使第二电机7与发动机1连接;控制制动器5和第二离合器4分开,使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处于空档状态,此时第一电机2不工作,第二电机7工作于电动机模式,第二电机7驱动发动机1到预先设定的转速,然后发动机1喷油点火,启动发动机1。而在充电模式下,第一离合器3结合,第二电机7与发动机1连接,制动器5和第二离合器4分开,使双排行星齿轮机构8处于空档状态,发动机1已启动,第二电机7处于发电机模式,发动机1带动第二电机7发电为电池充电。启动发动机模式、充电模式下的动力传递路径均可如图11所示,只是在启动发动机模式下,动力是从第二电机传递到发动机,而在充电模式下,动力是从发动机传递到第二电机。基于本公开实施例动力系统的混动构型可以实现其他工作模式,例如,能量回收模式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69.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处理器50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60,其中,所述处理器5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驱动控制方法。
70.本公开实施例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驱动控制方法,在车辆前进时有3个档位可以选择,可以通过改变挡位扩大驱动轮扭矩和转速;第二电机的工作方式灵活,可单独驱动车辆实现纯电行驶,也可以用于启动发动机。在混合驱动模式下,第二电机可以为发动机提供助力,提高车辆的加速能力,保证车辆的加速性。第一电机可以发电为电池充电。根据车主的驾驶意愿,可以合理的选择各种挡位和模式,使发动机工作在合适的高效区域,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提高燃油经济性。本公开实施例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在兼顾经济性的基础上拥有优秀的动力性能,特别适合大中型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sport utility vehicle)。
71.虽然本公开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公开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公开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公开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