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2:34: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园林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园林工具在生活中运用的越来越普遍,例如有用于修剪草坪的割草机,用于修剪灌木的链锯,以及用于清理积雪的扫雪机等。
3.当需要在暗光条件下进行操作园林工具时,因光线较暗,不便于操作,且易对操作员造成人身伤害。且园林工具上没有多功能的显示灯时,操作者无法直观地判断园林工具的使用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手推式电动工具,为操作员提供有利的可视条件的同时,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包括:
7.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8.机壳;
9.工作组件,位于所述机壳的一侧,且连接于所述机壳;
10.行走组件,连接于所述机壳;
11.操作台,连接于所述机壳;
12.显示灯,设置在所述操作台上,所述显示灯包括柔性灯带。
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灯包括第一灯罩和第一灯座,所述第一灯座与所述第一灯罩卡合,形成灯带容纳部,所述柔性灯带设置在所述灯带容纳部内。
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灯呈条状,且所述显示灯的两端向同侧弯曲。
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罩包括灯罩底壁,以及与所述灯罩底壁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灯罩的两端向同侧弯曲,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
1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灯罩底壁呈第一角度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灯罩底壁呈第二角度设置。
1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灯罩底壁上设置有一台阶,所述台阶位于所述灯罩底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一侧。
1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
1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弯曲的位置设置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柔性灯带贴合。
2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座包括灯座底壁和灯座侧壁,所述灯座底壁连接于所述灯座侧壁。
2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灯座底壁连接与所述灯座侧壁呈第三角度设置,所述第三角度与所述第一角度互补。
2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座与所述第一灯罩卡合时,所述灯座侧壁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壁贴合,且所述灯座底壁与所述台阶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间隙。
2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灯上设置有固定部,将所述显示灯固定在所述操作台上,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在所述第一灯罩上,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第一灯座上。
2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推式电动工具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照明灯,所述第二照明灯设置在操作台上,且位于所述显示灯两侧。
2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推式电动工具还包括第五控制板,其设置在所述操作台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显示灯和所述第二照明灯。
2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推式电动工具为扫雪机。
27.如上所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通过设置显示灯,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通过设置多个第二照明灯,使操作者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具有更好的视觉环境。
28.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一种扫雪机立体结构图。
31.图2为一种滚雪组件结构图。
32.图3为一种抛雪组件结构图。
33.图4为扫雪机局部结构图。
34.图5为一种动力组件结构图。
35.图6为扫雪机电气连接图。
36.图7为另一扫雪机局部结构图。
37.图8为一种出雪方向调节组件结构图。
38.图9为一种控制组件结构图。
39.图10为一种控制组件俯视图。
40.图11为一种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标识图。
41.图12为一种控制组件仰视图。
42.图13为一种互锁结构结构图。
43.图14为一种互锁结构爆炸图。
44.图15为局部第二手柄结构图。
45.图16为一种旋转套结构图。
46.图17为一种旋转压块结构图。
47.图18为一种凸轮结构图。
48.图19为一种控制组件的背面结构图。
49.图20为第二照明灯结构图。
50.图21为第二照明灯爆炸图。
51.图22为显示灯结构图。
52.图23为显示灯爆炸图。
53.图24为第一灯罩结构图。
54.图25为第一灯罩结构图。
55.图26为第一灯座结构图。
56.图27为显示灯的剖面图。
57.图28为局部第一灯罩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9.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推式电动工具,例如为扫雪机1,主要包括滚雪组件10、抛雪组件20、动力组件30、供能组件40、行走组件50、控制组件60和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其中,滚雪组件10和抛雪组件20为扫雪机1的工作组件。滚雪组件10将地面的雪收集到滚雪腔内,并通过滚雪刀101将积雪绞入抛雪组件20内,抛雪组件20内的抛雪刀201通过旋转,将积雪从出雪筒700抛出。其中,动力组件30连接于滚雪组件10和抛雪组件20,用于驱动滚雪组件10内的滚雪刀101和抛雪组件20内的抛雪刀201转动;供能组件40电性连接于动力组件30、行走组件50和控制组件60,为扫雪机1内所有的电气元件供电;行走组件50电性连接于供能组件40和控制组件60,用于驱动扫雪机1的行走;控制组件60为扫雪机1的操作端;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用于调节出雪方向;扫雪机1还包括一机壳80,供能组件40设置在机壳80上,行走组件50固定在机壳80两侧。
60.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壳100设置在扫雪机1的工作面的一端,且前壳100包括一弧面和两个侧面。弧面和两个侧面形成一滚雪腔,用于容纳滚雪刀101和滚雪刀101收集的积雪,且滚雪腔与抛雪腔连接,将收集到的雪从抛雪筒200抛出。滚雪刀101设置在第一转轴301上,且滚雪刀101随着第一转轴301转动而转动,进而收集地面上的积雪,使积雪进入抛雪筒200形成的抛雪腔内。
61.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抛雪组件20包括抛雪刀201、抛雪筒200、出雪筒基座202,抛雪筒200的侧壁具有一开口,且抛雪筒200的一侧与前壳100连接,形成抛雪腔,另一侧与机壳80连接。抛雪筒200形成的抛雪腔与滚雪腔连接,滚雪刀101将积雪压入抛雪腔。
62.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抛雪刀201位于抛雪筒200内,且设置在第二转轴302上,第二转轴302优选与第一转轴301垂直设置,且优选平行于水平面。
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01传动连接,另一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由抛雪筒200与前壳100连接的一侧贯穿至另一侧,再通过皮带或链条与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连接。当第二转轴302转动时,抛雪刀201随之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抛雪刀201转速例如为500rpm~1500rpm。
63.请参阅图2和图4所示,出雪筒基座202连接在抛雪筒200的开口上,当抛雪刀201随着第二转轴302转动时,抛雪腔内的积雪被抛雪刀201从出雪筒基座202抛出。
64.请参阅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动力组件30包括第一电机300、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其中,第一电机300设置在抛雪筒200的上方,且与出雪筒基座202并排设置。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位于抛雪筒200与机壳80连接处的上方,第一电机300固定在抛雪筒200的侧壁上。
65.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图4至图7所示,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01连接,另一端穿过抛雪腔和滚雪腔,延伸至机壳80内。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优选地位于第一电机300的下方,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通过皮带或链传动与第二转轴302连接,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动力组件30包括第一传动轮308、第二传动轮309和传动件。在第二转轴302的顶端固定一第一传动轮308,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设置第二传动轮309,第一传动轮308的半径大于第二传动轮309的半径,传动件围绕在第一传动轮308和第二传动轮309的外圆周上。传动件例如为皮带或链,当传动件为皮带时,皮带周围还设置张紧结构。在扫雪机工作时,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转动,第二转轴302随之转动,带动与第二转轴302连接的抛雪刀201和第一转轴301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在第一转轴301上的滚雪刀101转动。采用皮带或链传动的方式,可以减少零件之间的磨损,且零件易更换;同时无传动间隙,成本低。
66.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图4、图5和图7所示,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之间采用涡轮蜗杆连接。在第二转轴302与第一转轴3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蜗杆303,在第一转轴301的中间部分设置一涡轮304,蜗杆303和涡轮304之间啮合,通过转动第二转轴302,带动第一转轴301的旋转。在第二转轴302与第一电机300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风扇900,风扇900位于机壳80内。风扇900的转速范围例如为500-1500rpm。将风扇900设置在第二转轴302上,即第一传动轮308的轮轴上,当第一传动轮308转动时,带动风扇900转动,无需额外动力传输,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且皮带和第一转动轮308散热效果好。
67.请参阅图1、图6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壳80设置在抛雪组件20相对于滚雪组件10的一侧。机壳80用于行走组件50,同时为控制板组件提供容纳空间。在机壳80内部设置有控制板组件,其中,控制板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板901a、第二控制板902a、第三控制板903a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控制板904a。第一控制板901a用于控制前壳100上第一照明灯105的开关;第二控制板902a用于控制第一电机300的开关和转速;第三控制板903a用于控制电池包400的充电与放电;第四控制板904a用于控制行走组件中轮毂电机501的开关和转速。将控制板组件设置在封闭的机壳80内,防尘且防水;同时,将风扇900设置在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且位于机壳80内,给机壳80内的控制板组件散热,降低控制板组件的损耗,降低维护成本,另外,风扇900还能够对动力组件30进行散热,降低动力组件30的损耗,延长动力组件30使用寿命。
68.请参阅图1、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供能组件40包括设置在机壳80上的一个或多个电池包腔401和电池包400,电池包腔401的内放置电池包400,电池包
腔401和电池包400的数量例如为3个,多个电池包400独立放置,可以更换电池包400进行供电切换。具体的,电池包400还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机300、轮毂电机501和多个控制板。
69.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行走组件50包括多个车轮500和轮毂电机501。在本实施例中,在机壳8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固定有一轮毂电机501,且每个轮毂电机501上连接有车轮500。每个轮毂电机501电性连接于电池包400,且每个轮毂电机501单独控制。实现通过控制每个轮毂电机501的转速实现扫雪机1的前进、后退和转向。
70.请参阅图1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60包括推杆601、操作台602和操作台602上的多个操作件。在机壳80远离工作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连接件600,推杆601的一端与连接件600固定连接,另一端延远离机壳80的斜上方延伸,且推杆601另一端的高度与人体手肘的高度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推杆601的数量例如为2个,且两个推杆601平行设置。
71.进一步的,请参阅图7所示,操作台602设置在推杆601远离机壳80的一端,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操作台602设置于两个推杆601中间,操作台602上的操作件电性连接于控制板组件和电池包400。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多个操作件,用于调节扫雪机1的工作状态。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操作台602及其上的操作件用于控制扫雪机1、第一电机300和轮毂电机501的开关;调节第一电机300和轮毂电机501转速和转向;以及显示电池包400的电量等。
72.请参阅图9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推杆601包括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第一推杆601a的一端通过连接件600固定在机壳80上,另一端向着机壳80相对于扫雪机工作端的一侧延伸,第二推杆601b的一端也通过连接件600固定在机壳80上,另一端向着机壳80相对于扫雪机工作端的一侧延伸,优选地,第一推杆601a与第二推杆601b关于操作台602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靠近操作台602的一端为扫雪机的提握部。操作台602固定在推杆601上,且位于推杆601远离机壳80的一侧,优选的,操作台602位于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之间,且操作台60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固定连接。
73.请参阅图9至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上分别设有第一手柄610a和第二手柄610b,按压第一手柄610a和第二手柄610b分别可触发第一电机300和轮毂电机501的开关。具体的,第一手柄610a设置在第一推杆601a远离连接件600的一端,且第一手柄610a的一端位于操作台602的上方,另一端穿过操作台602,通过联动轴620可转动地与操作台602上连接。在第二推杆601b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手柄610b,且第二手柄610b的一端位于操作台602的上方,另一端通过联动轴620可转动地与操作台602连接。联动轴620设置在操作台602底部,且联动轴620的一端与第一手柄610a固定连接,允许第一手柄610a带动联动轴620转动;另一端与第二手柄610b转动连接。在第一手柄610a和第二手柄610b上还设置有张紧装置(图中未显示),当在第一手柄610a和第二手柄610b上不施加作用力时,第一手柄610a的一端远离第一推杆601a的提握部,第二手柄610b的一端远离第一推杆601a的提握部。
74.请参阅图9至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联动轴620上连接有至少两个触发装置,包括第一触发装置621和第二触发装置622。具体的,第一触发装置621固定连接在联动轴620上,当联动轴620转动时,第一触发装置621随联动轴620转动。第二触发装置622
固定在连接套634上,连接套634转动连接在联动轴620上,且连接套634的一端与第二手柄610b卡合连接,允许第二手柄610b带动连接套634在联动轴620上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触发装置622转动,当只转动联动轴620而不下压第二手柄610b时,第二触发装置622不作用。具体的,请参阅图14至图15所示,连接套634的一端与第二手柄610b上的卡合件631b卡合连接。
75.请参阅图9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与触发装置对应的,在操作台602上固定有多个开关,包括第一开关623和第二开关624。具体的,第一开关623固定在操作台602底部,且靠近第一触发装置621,第二开关624固定在操作台602底部,且靠近第二触发装置622。当第一手柄610a转动时,带动联动轴620转动,联动轴620上设置的第一触发装置621触发第一开关623,当第二手柄610b转动时,带动连接套634转动,连接套634上固定连接的第二触发装置622触发第二开关624,其中,第一开关623为轮毂电机501的开关,用于控制轮毂电机501的开关,第二开关624为第一电机300的开关,用于控制第一电机300的开关。
76.请参阅图10至图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联动轴620上还设置有一互锁结构630,实现单手柄同时控制第一手柄610a和第二手柄610b的状态。本技术提供的互锁结构630包括卡块631、旋转压块632和凸轮635。具体的,在第二手柄610b与联动轴620连接的连接端设置有卡块631,卡块631延伸出第二手柄610b所在平面,且与第二手柄610b上的卡合件631b形成第一凹部631a,卡块631随着联动轴620的旋转而旋转,当第二手柄610b远离第二推杆601b时,旋转压块632位于卡块631上方,当第二推杆601b下压直至接触第二推杆601b时,旋转压块632与卡块631卡合,即第一凸部633与第一凹部631a卡合。旋转压块632活动连接在操作台602上,且靠近卡块631。具体的,旋转压块63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操作台602上,另一端通过弹簧637连接在操作台602上;且旋转压块632上设置有第一凸部633,且允许第一凸部633与卡块631卡合。在联动轴620上固定连接有凸轮635,且凸轮635位于联动轴620与第二手柄610b连接的一端,凸轮635上设置有第二凸部636,且第二凸部636靠近旋转压块632。当第一手柄610a远离第一推杆601a时,凸轮635上的第二凸部636将旋转压块632推离联动轴620,使旋转压块632上的第一凸部633远离卡块631;当第一手柄610a下压直至接触第一推杆601a时,凸轮635上的第二凸部636随之转动,第二凸部636与旋转压块632具有一定距离,旋转压块632上的第一凸部633靠近卡块631。
77.请参阅图9至图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手柄610a用于控制轮毂电机501的开关,第二手柄610b用于控制第一电机300的开关。当第一手柄610a远离第一推杆601a,且第二手柄610b远离第二推杆601b时,联动轴620上的第一触发装置621与第一开关623不接触,第二触发装置622和第二开关624不接触,凸轮635的第二凸部636将旋转压块632推离联动轴620,旋转压块632上的第一凸部633位于卡块631上方,不与卡块631卡合。当第一手柄610a和第二手柄610b下压时,第一触发装置621与第一开关623接触,并触动第一开关623,轮毂电机501处于上电状态;第二触发装置622与第二开关624接触,并触动第二开关624,第一电机300处于上电状态;凸轮635上的第二凸部636转动不与旋转压块632接触,旋转压块632上的第一凸部633与卡块631卡合,此时松开第二手柄610b,因第一凸部633与卡块631卡合,第二手柄610b不复位,仍然处于下压状态。当松开第一手柄610a,凸轮635随联动轴620转动,第一凸部633复位,将旋转压块632推离卡块631,使第一凸部633不与卡块631卡合,此时第二手柄610b可复位。
78.请参阅图9至图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按压结构626和第二按压结构627,第一按压结构626电性连接于第四控制板904a,为机壳80两侧的轮毂电机501转向提供控制信号。
79.请参阅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第二调速拨杆614b,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第二调速拨杆614b位于第一推杆601a和第二推杆601b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将平行于行走组件50的转动轴线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x',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第二调速拨杆614b关于操作台602的中轴线对称。且第一调速拨杆614a与第一方向x-x'呈第一角度a设置,第一角度a的范围为3~15
°
,第二调速拨杆614b与第一方向x-x'呈第二角度b设置,第二角度b的范围为3~15
°
;呈第一角度a设置的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呈第二角度b设置的第二调速拨杆614b符合人体工程学,使扳动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第二调速拨杆614b时更加省力,舒适度更高。第一调速拨杆614a电性连接于第四控制板904a,用于控制轮毂电机501的转速、转向等,第二调速拨杆614b电性连接于第二控制板902a,用于控制第一电机300的转速。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速拨杆614a设置在操作台602上靠近第一把手601a的一侧,第二调速拨杆614b设置在操作台602上靠近第二把手601b的一侧,如此即可在同一侧控制扫雪机1的行走且在同一侧控制扫雪机1的扫雪工作,更加符合操作习惯,用户使用更加顺手。
80.请参阅图9至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开关按钮613,其位于操作台602上,且位于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第二调速拨杆614b之间,在操作台602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开关625,第三开关625电性连接于供能组件40,用于控制扫雪机整机的开关。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一显示装置611,显示装置611位于第一调速拨杆614a和第二调速拨杆614b之间,显示装置611用于显示供能组件40中多个电池包400的参数状况,例如电池包400的电量、电池包400是否有低温、低压等情况出现等。另外,显示装置611还能够显示各个照明灯的状况,显示各个照明灯是熄灭还是亮起,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611分别单独显示第一照明灯105以及两个第二照明灯639的使用状况。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11为薄膜面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装置611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在显示装置611上一侧还设置有按键612,按键612用于控制本实施例中多个照明灯的开关,例如控制第一照明灯105、第二照明灯639以及显示灯638,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按键612还可以控制显示装置611的开关,并且可调节显示装置611的亮度。
81.请参阅图9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调节杆640,调节杆640的一端位于操作台602上,另一端穿过操作台602与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中的出雪帽拉线704连接,用于调节出雪帽701的位置。
82.请参阅图7和图1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操作台602上设置有显示灯638和第二照明灯639,且显示灯638和第二照明灯639位于操作台602的斜面上。显示灯638呈两端弯曲的条状,两个第二照明灯639位于显示灯638的两侧。
83.请参阅图19、图22和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灯638包括第一灯座648、灯带649和第一灯罩647。显示灯638呈两端弯曲的条状设置,且显示灯638的两端向同侧弯曲,在操作台602的宽度一定时,弯曲的显示灯638可增大显示面积。其中,第一灯罩647与第一灯座648卡合,形成灯带容纳部,灯带649卡合在灯带容纳部内。在本技术中,灯带649为柔性灯带649,灯带649可根据灯带容纳部的形状弯曲。
84.具体的,请参阅图22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灯罩647包括灯罩底壁652,以及与灯罩底壁652连接的第一侧壁650和第二侧壁651,灯罩底壁652与两侧壁形成一凹槽,且第一侧壁650与灯罩底壁652呈第一角度设置,第一角度的范围为85~95
°
,优选为90
°
。第二侧壁651与灯罩底壁652呈第二角度设置,第二角度的范围为90~120
°
,优选为100
°
。其中,第一灯罩647的两端向同侧弯曲,第一侧壁650位于第二侧壁651的内侧。在与第二侧壁651连接的一侧,灯罩底壁652上设置有台阶653,当灯带649卡合在第一灯罩647形成的凹槽中,台阶653的侧壁与灯带649贴合,限定灯带649的位置,保证灯带649不在第一灯罩647内晃动。在第一侧壁65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654,用于限定灯带649位置,同时增加第一侧壁650的结构强度。
85.请参阅图22至图2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650弯曲的位置,第一侧壁650上设置有连接面659。连接面659的内侧壁完全贴合灯带649,避免灯带649在弯曲时翘曲,导致灯带649发光不均。相较于加强筋654,连接面659与灯带649贴合的面积更大,能够更好地防止灯带649在弯曲时翘曲,作用力更强。进一步地,第一侧壁650在设置连接面659的位置还设有缺口660,缺口设置在第一侧壁650上不同于连接面659所在的一侧,且缺口660的大小与连接面659的大小相对应,如此,可使得整个第一侧壁650的壁厚保持均匀,避免第一侧壁650在成型时产生应力集中等现象,保证了第一侧壁650的结构强度。
86.请参阅图22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灯座648包括灯座底壁657和灯座侧壁658,灯座底壁657和灯座侧壁658呈第三角度设置,且第三角度与第一角度互补,第三角度的范围为85~95
°
,优选为90
°
。当第一灯座648与第一灯罩647卡合时,灯座底壁657覆盖在第一灯罩647的槽口上,灯座侧壁658延伸至第一灯罩647形成的凹槽内,且灯座侧壁658的外侧壁与第二侧壁651的内侧壁贴合,且灯座侧壁658与第一灯罩647上台阶653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间隙655。当灯带649卡合在第一灯座648和第一灯罩647形成的灯带容纳部内时,间隙655形成风腔,当长时间使用灯带649时,间隙655形成的风腔与外界形成热交换,达到降温效果。
87.请参阅图22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显示灯638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部656,用于将显示灯638与操作台602固定。固定部656包括第一灯罩647上的设置的第一固定座656a和第一灯座648上的第二固定座656b,第一固定座656a和第二固定座656b的位置和结构对应。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固定座656a和第二固定座656b的的数量与形状,在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656a的数量例如为3个,且其中例如2个第一固定座656a固定连接在第二侧壁651上,且靠近连接面659,例如1和第一固定座656a固定连接在第一侧壁650上,且位于第一侧壁650中间位置。第二固定座656b的数量与第一固定座656a相同,例如为3个,且其中例如2个第二固定座656b固定连接在灯座侧壁658上,例如1个第二固定座656b固定连接在灯座底壁657上。当第一灯罩647与第一灯座648扣合时,第一固定座656a和第二固定座656b卡合形成固定部656,且第一固定座656a和第二固定座656b上设置有通孔,螺栓通过第一固定座656a和第二固定座656b上的通孔,将显示灯638固定在操作台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656向着灯座底壁657的一侧延伸,且延伸出灯座底壁657所在的平面上,使得固定座656与操作台602之间的距离增加,增加了螺栓的作用长度,使得显示灯638与操作台602的连接稳固可靠。在本实施例中,灯座底壁657的两端还设置有第三固定座656c,第三固定座656c通过螺栓与操作台602固定连接,使得显示灯638与操作台602的连接更稳固可靠。
88.请参阅图22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灯带649卡合在第一灯座648与第一灯罩647形成的灯带容纳部内,灯带649为柔性灯带,可根据灯带容纳部的形状弯曲。柔性灯带649集成化程度高,可降低整机成本,且形状、颜色、造型新型,可实现颜色变换以及跑马灯功能,以实现照明、警示以及提醒的作用,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当需要安装灯带649时,将灯带649卡合在第一灯罩647形成的凹槽内,将第一灯座648覆盖在凹槽的槽口上,并与第一灯罩647卡合,再通过固定部656将显示灯638固定在操作台上。
89.请参阅图19至图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照明灯639包括护罩642、灯板643、第二灯座644和第二灯罩645。护罩642与第二灯罩645扣合,形成一容纳腔,并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灯板643和第二灯座644设置在容纳腔内。具体的,灯板643固定在护罩642的底壁上,第二灯座644卡合在护罩642内,且第二灯座644的外侧壁与护罩642的内侧壁贴合,第二灯座644的外底壁靠近灯板643。在第二灯座644的底壁上还安装有多个灯珠646,灯珠646电性连接于灯板643。
90.请参阅图10和图1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第五控制板641,其位于按键612下方,且电性连接于按键612。第五控制板641还电性连接于显示灯638和第二照明灯639,具体的,第五控制板641电性连接于灯带649的控制单元和灯板643,用于调节显示灯638的颜色切换、闪烁、常亮和光暗,控制显示灯638和第二照明灯639的开关。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五控制板641的数量以及控制方法,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控制板641的数量例如为1块;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控制板641的数量例如为2块。第五控制板641可同时控制显示灯638和第二照明灯639,也可单独控制。将第五控制板641设置在操作台602上,而不是机壳80内,使第五控制板641与显示灯638和第二照明灯639之间的距离更近,连接线更加简洁有序。第五控制板641控制显示灯638实现跑马灯、颜色切换、闪烁、常亮、光暗调节等显示效果,将显示灯638的显示效果定义为整机各个工作状态,以起到照明、警示、提醒作用,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作用。
91.请参阅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包括出雪筒700、出雪帽701和出雪筒700的调节结构和出雪帽701的调节结构。
92.具体的,请参阅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雪筒700的一端与出雪筒基座202的出雪口连接,且允许出雪筒700绕出雪筒基座202旋转,另一端与出雪帽701连接。当抛雪刀201从出雪筒基座202抛出积雪时,积雪由出雪筒700未封闭的一侧抛出。当出雪筒700相对于出雪筒基座202旋转时,出雪筒700未封闭的一侧位置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扫雪机1的出雪方向。
93.请再参阅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雪筒700的调节结构主要包括摇柄703和传动结构710。摇柄703的一端与传动结构710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扫雪机1的操作端;传动结构710与出雪筒700连接;当转动摇柄703时,传动结构710将摇柄703的转动传动至出雪筒700的转动。其中,支撑件702用于固定传动结构710。
94.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雪帽701的调节结构包括出雪帽拉线704和回位弹簧705。出雪帽拉线704的一端靠近操作台602,且连接于调节杆640,另一端与出雪帽701连接。调节杆640处于在靠近第一手柄610a时,出雪帽拉线704处于放松状态,出雪帽701处于在最高的位置;当调节杆640往前(远离第一手柄610a的一侧)移动,调节杆640拉动出雪帽拉线704靠近操作台601的一端运动,因出雪筒700和出雪帽701之间的出
雪筒基座拉线出雪帽拉线704长度减少,出雪帽701远离出雪筒700的一端向着出雪筒700转动,此时回位弹簧705处于拉伸或压缩状态,雪可以被抛向更高的位置。当放松出雪帽拉线704时,回位弹簧705复位,进而带动出雪帽701复位。
9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6.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