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雨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5:41: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雨水回收利用是指通过汇总管对雨水进行收集,通过雨水净化装置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雨水回收可以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建筑中都设有雨水回收装置,以此提高建筑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建筑节能。
3.现有的雨水回收装置多采用过滤沉降原理,装置包括过滤板和絮凝沉降池。雨水经过滤板过滤后还残留有泥沙,带有泥沙的雨水进入絮凝沉降池中进一步净化,泥沙被沉降至池底,净化后的雨水由排水管排出回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沉降后雨水中的杂物会堆积在池底形成淤泥,淤泥从池底清理并排出的难度较大,清理人员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供一种易排淤泥的雨水回收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回收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回收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雨水回收装置,包括筒体、转轴、刮泥板和运泥件;所述筒体的底部开设有排泥口;所述运泥件包括盖板、连接柱和底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内部并适于关闭所述排泥口,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外部,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通过所述连接柱相连;所述转轴穿设安装在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转轴的顶端向上延伸在所述筒体内,所述转轴的底端向下穿出在所述筒体外;所述刮泥板安装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筒体内的一侧,所述刮泥板的底部与所述筒体内侧的底面相抵,所述刮泥板以所述转轴为轴旋转对所述筒体内的淤泥进行刮除。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轴旋转刮泥板能将筒底的淤泥刮至一处;抬升底板时,盖板上升,排泥口被打开,再旋转刮泥板将淤泥刮至盖板与底板之间的空腔内,底板能够承接淤泥;降下底板时,运泥件下落,盖板下降,排泥口关闭,空腔中的淤泥被运至筒体外排出,由此实现雨水回收装置的快速排出淤泥的功能。
9.可选的,所述筒体在所述排泥口处设有导向面,所述盖板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盖板从所述筒体的内部沿所述导向面盖合在所述排泥口内,所述盖板的侧壁与所述导向面相贴合并限位于排泥口中。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面与盖板侧壁相配合,使得盖板适于关闭排泥口并限位于排泥口中,防止盖板落至筒体外部。
11.可选的,所述雨水回收装置还包括气缸,所述气缸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
底板驱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可由位于底板下方的气缸驱动,作上下往复式运动,节省人力,效率更高。
13.可选的,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向下延伸有一挡环,所述挡环围绕在所述气缸的周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环围绕在气缸的周侧,在清理落在底板上的淤泥时,挡环能对淤泥、污水等进行阻挡,使气缸免受淤泥、污水等污染,为气缸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15.可选的,所述雨水回收装置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轴可由电机驱动,相对于人工驱动转轴旋转的方式,电机驱动的方式能节省人力,有效提高雨水回收装置的工作效率。
17.可选的,所述筒体的顶部设有第一过滤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板能将部分较大异物阻挡在筒体外,起到保护装置内部结构的作用,且防止较大杂物进入还能使泥沙的质地更加均一,便于排出泥沙。
19.可选的,筒体的侧壁上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位于所述刮泥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刮泥板相抵。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使得刮泥板能够限位于限位环与筒体内侧的底面之间,阻止刮泥板沿转轴的轴向发生移动,由此使刮泥板不易因淤泥挤压发生窜动。
21.可选的,所述筒体上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限位环的上方侧壁。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筒体内的水通过排水管能及时排出,且其水位始终高于限位环,使得筒体内能留有部分水体与淤泥混合,防止淤泥结块,便于刮泥板刮除。
23.可选的,所述排水管的管口处设有第二过滤板。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管口处的第二过滤板能防止其它较大异物进入排水管,防止排水管堵塞。
25.可选的,所述盖板的侧壁上设有密封层。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在与排泥口盖合时的密闭性更好,提高装置的防漏性能。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本技术通过运泥件、刮泥板、转轴和筒体的配合设置,使得刮泥板能够旋转刮除筒体底部的淤泥,再将淤泥刮至盖板打开的运泥件中,盖板与筒体相盖合后,运泥件将淤泥运至筒体外排出,达到快速清理淤泥的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雨水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雨水回收装置在筒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筒体;11、第一过滤板;12、排水管;121、第二过滤板;13、排泥口;14、导向面;15、限位环;2、转轴;21、转动指示件;3、刮泥板;4、运泥件;41、盖板;411、密封层;42、连接柱;43、底板;431、挡环;5、气缸;6、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2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雨水回收装置。参照图1,雨水回收装置包括筒体1、转轴2、刮泥板3和运泥件4。
35.参照图1和图2,筒体1的形状可以多样化,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圆筒状为例进行说明。筒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过滤板11,第一过滤板11呈与筒体1顶部相适配的圆板形状。第一过滤板11能防止较大异物进入筒体1内,起到保护装置内部结构的作用。另外,因较大杂物被有效拦截,进入在筒体1内的泥沙的质地也就更为均一,其在排出时也更为顺畅。筒体1在侧壁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排水管12,筒体1内已沉降净化过的水通过排水管12排至筒体1外进行回收,淤泥则沉积至筒体1底部待排。排水管12在筒体1内侧的管口处设有第二过滤板121,该第二过滤板121能防止其它较大异物进入排水管12中,防止排水管12堵塞。
36.转轴2垂直穿设安装在筒体1的底部,转轴2的顶端向上延伸在筒体1内,转轴2的底端向下穿出在筒体1外。刮泥板3呈方形板状,其板面竖直设置。其中,刮泥板3的一侧侧壁与转轴2固定连接,刮泥板3的另一侧侧壁与筒体1内部的侧壁相抵,且刮泥板3的底部与筒体1内侧的底面相抵,由此,刮泥板3以转轴2为轴旋转对筒体1内的淤泥进行刮除。本实施例中,刮泥板3的旋转刮除范围为直径与筒体1内径相等的圆柱体空间,覆盖整个筒体1底部。
37.转轴2上设有转动指示件21,该转动指示件21固定套设在转轴2位于筒体1外的一段并与筒体1的底部外壁相抵。转动指示件21的一侧设有一个凸块,该凸块与筒体1内的刮泥板3所在位置相对应。由此,操作人员能从筒体1外通过转动指示件21判断刮泥板3的位置,也能通过转动指示件21手动调节刮泥板3位置,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38.筒体1的底部开设有排泥口13,运泥件4安装在排泥口13所在筒体1处。运泥件4包括盖板41、连接柱42和底板43,盖板41位于筒体1的内部并适于关闭排泥口13,底板43位于筒体1的外部,盖板41与底板43通过连接柱42相连。为了便于拆装运泥件4,底板43与连接柱4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盖板41与连接柱42之间的连接强度要求较高,故盖板41与连接柱42之间焊接固定。
39.本实施例中,排泥口13呈扇形开口状,对应地,盖板41呈扇形状,盖板41的实体形状与排泥口13的空腔形状相同。筒体1在所述排泥口13处设有导向面14,排泥口13位于筒体1内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位于筒体1外部的开口面积,对应地,盖板41的侧壁倾斜设置,盖板41从筒体1的内部沿导向面14盖合在排泥口13内,盖板41的侧壁与导向面14相贴合并限位于排泥口13中。盖板41的侧壁上设有密封层411,由此,盖板41与排泥口13盖合时,相接处更加密实,提高装置的密闭性,增强装置的防漏性能。
40.当盖板41紧密盖合在排泥口13中时,盖板41不会下落至筒体1外部,排泥口13处于关闭状态,便于刮泥板3刮除淤泥;当底板43抬升时,盖板41被顶开,排泥口13处于打开状态,刮泥板3能将刮至一处的淤泥继续刮至盖板41与底板43之间的空腔中;当盖板41再次盖合时,排泥口13关闭,盖板41与底板43之间的空腔移至筒外,便于淤泥排出。
41.筒体1在其内侧壁上设有一个限位环15,限位环15位于刮泥板3的上方并与刮泥板3相抵。排水管12位于限位环15的上方侧壁。由此,刮泥板3能够限位于限位环15与筒体1的底壁之间,不易因受泥沙挤压发生窜动;限位环15以上的水体能由排水管12排出,当淤泥堆
积至限位环15位置时,水由排水管12排出并能留有部分水体与淤泥混合,降低淤泥硬度,便于刮泥板3刮除。
42.雨水回收装置还包括气缸5和电机6,气缸5设于底板43的下方并与底板43驱动连接,电机6的电机6轴与转轴2驱动连接。由此,底板43可由气缸5驱动,作上下往复式平移运动,节省人力,工作效率更高;转轴2可由电机6驱动,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43.本实施例在底板43远离盖板41的一侧向下延伸有一挡环431,挡环431围绕在气缸5的周侧。在清理落在底板43上的淤泥时,该挡环431能对淤泥、污水等进行阻挡,使气缸5免受淤泥、污水等污染,为气缸5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雨水回收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45.当转轴2垂直穿设在筒体1的底面中心处,电机6驱动转轴2转动时,转轴2带动刮泥板3以转轴2为轴旋转,刮泥板3旋转刮除筒体1底部的淤泥至一处,当盖板41与排泥口13盖合时,运泥件4的连接柱42与底板43位于筒体1外,此时筒体1的底面为平整的圆面,便于清理淤泥;当气缸5驱动底板43抬升时,盖板41被顶开,排泥口13处于打开状态,刮泥板3能将刮至一处的淤泥继续刮至盖板41与底板43之间的空腔中;当气缸5停止工作时,盖板41再次盖合,排泥口13关闭,盖板41与底板43之间的空腔移至筒外,便于淤泥排出。
46.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