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中冷器、中冷进气系统和气体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8:06: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冷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中冷进气系统和一种气体发动机。


背景技术:

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现有的中冷器进气结构对中冷进气缺乏有效引导,导致气体机两侧进气量和两侧空燃比不一致,同时气体流通中冷的均匀性较差,中冷效率较低,不能充分利用中冷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中冷器进气结构缺乏对中冷进气缺乏有效引导,导致进气均匀性差,中冷效率低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中冷器,包括:
6.中冷器主体,所述中冷器主体设有进气端和与所述进气端连通的出气端;
7.进气端壳体,所述进气端壳体内形成有进气腔,所述进气端壳体设有两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气腔均连通,所述进气腔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出气端连通,所述两个进气口呈水平对置,所述两个进气口用于连通增压器,所述进气腔包括对冲流道,所述对冲流道用于引导所述两个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对冲混合。
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冷器采用水平对置进气方式,能够让两列进气进行对冲混合,保证两列进气的均匀性,同时,采用水平对置进气,能够增大中冷进气面积,提升中冷进气均匀性。经过混合器的混合气分别进入至两个增压器,经过增压后的气体分别从两个进气口进入中冷器,再进入进气腔,两列混合气在对冲流道进一步混合,再经过中冷器主体,从中冷器出气腔两侧出气口流出,进入至气体发动机的两侧进气管。
9.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冲流道包括两个进气流道和一个混合流道,所述两个进气流道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气口连通,两个所述进气流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混合流道连通,所述进气流道与所述混合流道成角度设置,所述混合流道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壳体内还形成有稳压腔,所述稳压腔的容积大于所述对冲流道的容积,所述对冲流道通过所述稳压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流道的进气反向与出气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所述进气流道为弧形流道,所述混合流道为直流道。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腔的水平截面积自连接所述对冲流道的一端至连接所述出气口的一端逐渐增大。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腔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的壁面包括第一弧面和与所述第一弧面连接的竖直面,所述稳压腔远离所述进气口一侧的壁面包括第二弧
面和与所述第二弧面连接的第三弧面。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壳体的进气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进气端壳体的底部,所述进气端壳体的出气方向与所述进气方向垂直。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壳体还包括设于所述进气口外缘的第一连接法兰,所述进气端壳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出气口外侧的第二连接法兰。
1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中冷进气系统,包括:
18.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中冷器;
19.两个增压器,所述两个增压器的两个出口分别与所述中冷器的两个进气口连通。
2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的一种中冷进气系统具有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中冷器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1.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气体发动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中冷进气系统。
22.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的一种气体发动机具有和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中冷进气系统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4.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中冷器的剖视示意图;
26.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中冷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28.10:中冷器主体;
29.20:进气端壳体、21:进气口、22:出气口、23:对冲流道、24:进气流道、25:混合流道、26:稳压腔、261:第一弧面、262:第二弧面、263:第三弧面、264:竖直面、27:第一连接法兰、28:第二连接法兰;
30.30:增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2.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
“”
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
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33.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34.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3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中冷器,包括中冷器主体10和进气端壳体20,中冷器主体10设有进气端和与进气端连通的出气端,进气端壳体20内形成有进气腔,进气端壳体20设有两个进气口21和一个出气口22,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与进气腔均连通,进气腔通过出气口22与出气端连通,两个进气口21呈水平对置,两个进气口21用于连通增压器30,进气腔包括对冲流道23,对冲流道23用于引导两个进气口21进入的空气对冲混合。
3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冷器采用水平对置的进气方式,经过增压后的气体分别从两个进气口21进入中冷器,两列进气进行对冲混合,保证两列进气的均匀性,再进入进气腔,两列混合气在对冲流道23进一步混合,再经过中冷器主体10,从中冷器出气腔两侧出气口22流出,进入至气体发动机的两侧进气管。同时,采用水平对置进气,能够增大中冷进气面积,提升中冷进气均匀性。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冲流道23包括两个进气流道24和一个混合流道25,两个进气流道2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进气口21连通,两个进气流道24的另一端通过混合流道25连通,进气流道24与混合流道25成角度设置,混合流道25与出气口22连通。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端壳体20内还形成有稳压腔26,稳压腔26的容积大于对冲流道23的容积,对冲流道23通过稳压腔26与出气口22连通,对置进气向下进入到稳压腔26,有效提升了中冷进气面积,提升了中冷进气效率,此外,进气稳压腔26能够提升进气压力稳定性,保证两列进气压力的一致性。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流道24的进气反向与出气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直角,进气流道24为弧形流道,混合流道25为直流道,一方面进气口21的设置位置方便与增压器30连接,另一方面进气流道24的角度设置加强气体流通,提高对冲混合的效果。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稳压腔26的水平截面积自连接对冲流道23的一端至连接出气口22的一端逐渐增大,使得对冲混合的气体流速降低,实现稳压的效果。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稳压腔26靠近进气口21一侧的壁面包括第一弧面261和与第一弧面261连接的竖直面264,稳压腔26远离进气口21一侧的壁面包括第二弧面262和与第二弧面262连接的第三弧面263,第一弧面261和第二弧面262形成的腔体的气体流通方向与竖直面264和第三弧面263形成的腔体的气体流通方向成角度设置,使进入稳压腔26的气体降速,实现稳压效果。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端壳体20的进气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方便管路连接,出气口22位于进气端壳体20的底部,进气端壳体20的出气方向与进气方向垂直,方便中冷器装配在气体发动机上。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端壳体20还包括设于进气口21外缘的第一连接法兰2827,进气端壳体20还包括设于出气口22外侧的第二连接法兰,进气端壳体20通过法兰与中冷器主体10和增压器30出气管连接,连接可靠性好。
4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中冷进气系统,包括:
45.中冷器,中冷器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中冷器;
46.两个增压器30,两个增压器30的两个出口分别与中冷器的两个进气口21连通。
4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的一种中冷进气系统具有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中冷器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8.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气体发动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中冷进气系统。
49.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的一种气体发动机具有和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中冷进气系统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