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灯具的零眩光透镜组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5:27: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灯具的零眩光透镜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照明领域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照明灯具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是否能照明,对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光斑的纯净无副光,也要光的形状特征明显,光斑不散开成收紧的聚集状,同时也希望灯具表面亮度低,不刺眼,光学深藏效果好。
3.而现有的透镜入光内孔会产生菲涅尔的反射,进而形成杂光,当透镜外侧反射面反射的光需混和柔光,一般透镜混光的微结构为向外凸起的珠点,但在凹面上增加凸起的微结构混光时,凸起的微结构在凹面面型上弧度变化太快,使得每个微结构出射光线的角度分离较大,混合后光斑易出现分层现象,通常情况下为了改善这光斑不均匀的情况,会在透镜外凹面上增加蚀纹,但蚀纹会使透镜表面非光学镜面,而扩散光线,使得透镜表面亮度较高,透镜较为刺眼。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在透镜外凹面上增加蚀纹,使的透镜表面非光学镜面,而扩散光线,使得透镜表面亮度较高,透镜较为刺眼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灯具的零眩光透镜组。
5.一种用于灯具的零眩光透镜组,包括透镜,所述透镜呈碗状结构的旋转对称体,在所述透镜的底部设有入光孔,所述透镜的顶部设置为呈凹面的出光面,在所述凹面上设有凹面微结构。
6.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入光孔的顶面设置为入光凸面,在所述出光面的与所述入光凸面相对位置处设置有出光凸面。
7.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面微结构位于所述出光凸面外侧。
8.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入光孔的孔直径与所述透镜的出光面的孔直径的比例为1:1.35-1:1.45。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入光孔的两侧面为透镜的折射面,所述折射面设置为斜面或者弧面。
9.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入光孔的两侧面与水平面所呈角度为80
°‑
85
°

10.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透镜的侧壁面为透镜的反射面。
11.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cob光源及光源支架,所述cob 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支架上,所述cob光源朝向所述入光孔设置。
12.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cob光源的光线一部分经由入光凸面和出光凸面出射,一部分经由折射面、反射面和出光面出射。
13.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经过所述入光凸面入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出光凸面出射后呈交叉光线。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镜的凹面出光面上设置的凹面微结构,使得光线分离程度小,通过凹面微结构混光后无色差,透镜不需要增加蚀纹进行混光。无蚀纹的光扩散后透镜表面亮度极低,具非常低的防眩光效果;且透镜中部的双凸光线为交叉光,交叉之后,光型的大小会比发散时明显减小,而且色差也会明显减小。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1.此外,若有“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实施例1
23.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灯具的零眩光透镜组,如图1-2所示:包括透镜1、 cob光源2及光源支架3,透镜1呈碗状结构的旋转对称体,在透镜1的底部设有入光孔11,透镜1的顶部设置为呈凹面的出光面12,在出光面12上设有凹面微结构;cob光源2设置于光源支架3上,cob光源2朝向入光孔11设置。
24.作为优选实施例,该凹面微结构呈鳞甲状。
25.在本实施例中,入光孔11位于透镜1的底部中间位置,即,入光孔11与透镜1同轴设置,同时,cob光源2、入光孔11以及出光面12同轴设置。
26.在本实施例中,入光孔11的顶面设置为入光凸面111,在出光面12的与入光凸面111相对位置处设置有出光凸面121。cob光源2的光线一部分经由入光凸面111和出光凸面121出射。
27.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经过入光凸面111入射的光线经过出光凸面 121出射后呈交叉光线,即经过该入光凸面111和出光凸面121的双凸光线为交叉光线,交叉之后,光型的大小会比发散时明显减小,而且色差也会明显减小。
28.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小光线入射进入入光孔11侧壁的角度,从而降低杂光的亮度和杂光形成的方向,增加入射的长度,以减小入射的角度。故此,在本实施例中,增加了入光孔11的孔直径,使其与透镜1的出光面12的孔直径的比例为1:1.35-1:1.45,比例提高到0.35-0.45;同时,将入光孔11的两侧面设置为斜面或者弧面,进而使得入光孔11的
两侧面与水平面所呈角度为 80
°‑
85
°
,从而使得右该入光孔11的两侧面折射的光线会明显的向灯具内部折射而被吸收,可以减少杂光的形成。
29.本实施例由入光凸面111和出光凸面121双凸面进行收光,使得中部光线非常规的发散状,而是光线成交叉状,且无复杂结构的截光影响,无分层等现象,通过中心光线的交叉可以明显改善光斑色差的情况。
30.在本实施例中,凹面微结构位于出光凸面121外侧;由于入光孔11的两侧面为透镜1的折射面112,透镜1的侧壁面为透镜1的反射面13。故此,cob 光源2的光线一部分经由折射面112、反射面13和出光面12出射。经过该设置在凹面的出光面12外侧的凹面微结构出射的光线,其分离程度小,减小了副光的大小和透镜1表面亮度明显降低的效果。
31.经过出光凸面121出射的交叉光线和经过凹面微结构出射的交叉光线色差较小,经过凹面微结构混光后无色差,透镜4不需要增加蚀纹进行混光。无蚀纹的光扩散后透镜1表面亮度极低,具非常低的眩光效果。
32.同样的,采用该透镜组的灯具,具备非常低的眩光效果。
33.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