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对25%偏置碰撞的碰撞件、前端框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3:26: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应对25%偏置碰撞的碰撞件、前端框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身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对25%偏置碰撞的碰撞件、前端框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提升,整车安全要求随之提升。车身作为整车承载基础,在被动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车身安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优劣。根据国内外对各类碰撞事故统计,25%偏置碰撞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25%偏置碰撞试验作为车内乘员安全指数的一个必考察的试验工况,其评价分为约束系统和假人运动、假人伤害、车辆结构三个方面,旨在将消费者伤害程度减小到最低,安全系数达到最高。
3.相关技术中,传统碰撞过程中主要以前纵梁路径作为碰撞过程中能量传递和吸收的主要通道,而25%偏置碰撞试验过程中,没有车身前纵梁作为主要能量传递和吸收的通道,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这些承力部件均被避开,导致车辆的抗撞击能力较低,车身安全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应对25%偏置碰撞的碰撞件、前端框架及车辆,旨在解决车辆的车身安全性能较差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碰撞件,应用于车辆前端框架,包括碰撞件主体,所述碰撞件主体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前端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
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前端框架连接的第一连接件。
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前端框架安装的至少一个螺栓孔。
8.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的第二连接件。
9.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车身纵梁安装的至少一个螺栓孔。
10.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前端框架,包括前端框架主体,所述前端框架主体与所述车身纵梁固定连接,还包括如上述的任意一种碰撞件。
11.可选地,还包括:散热器主体,所述散热器主体与所述前端框架主体可拆卸连接。
12.可选地,所述散热器主体包块插块,所述插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底壁上,所述前端框架的底框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插块插接的插槽。
13.可选地,所述散热器主体还包块卡块,所述卡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侧壁上,所述前端框架的侧框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卡块卡接的卡槽,且所述卡槽的开口朝向靠近车辆内部一侧。
14.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碰撞件,或如权利要求6-9任一所述的一种前端框架。
15.有益效果:
16.本技术提供应对25%偏置碰撞的碰撞件、前端框架及车辆。碰撞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前端框架包括前端框架主体和碰撞件,前端框架主体固定连接在车身纵梁上,碰撞件的第一连接部与前端框架主体通过第一连接件螺栓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车身纵梁通过第二连接件螺栓连接,进行25%偏置碰撞时,通过碰撞件提供一条将撞击力从前端框架主体传递至车身纵梁的力传递路径,在面对25%偏置碰撞时提供溃缩吸能,从而提高车辆的抗撞击能力。前端框架主体还包括散热器主体,散热器主体通过插块和卡块与前端框架主体可拆卸链接,当发生碰撞时在撞击力的作用散热器主体与前端框架主体脱离,从而降低撞击产生的损伤。通过上述装置,有提高了车辆的抗撞击能力,降低了撞击对车辆产生的损伤,有效提高了车身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碰撞件的安装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散热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前端框架的整体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前端框架的内视图;
22.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插块的连接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卡块的卡接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碰撞件;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一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2、前端框架主体;21、插槽;22、卡槽;3、散热器主体;31、插块;3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相关技术中,传统碰撞过程中主要以前纵梁路径作为碰撞过程中能量传递和吸收的主要通道,例如在40%偏置碰撞中,碰撞力传递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前防撞梁、机舱纵梁、机舱边梁传递到乘员舱底部纵梁,主要依靠机舱纵梁发生变形折弯来消耗碰撞能量;另一条是通过机舱上边梁分散到侧围、a柱上边梁等位置。但在25%偏置碰撞中,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这些承力部件均被避开,在40%偏置碰撞中主要需要优化的机舱纵梁、边梁等结构,在25%偏置碰撞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导致车辆的抗撞击能力较低,碰撞时对车辆产生的损伤较高,车身安全性能较差。
27.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碰撞件,应用于车辆前端框架,参照图1,包括碰撞件主体1,碰撞件主体1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1用于与前端框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12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
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包括分别包括一根传力杆件,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传力杆件的形状根据应用的车辆型号、前端框架和车身纵梁的结构不同而更改。第一连接部11与前端框架的边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进行25%偏置碰撞时,撞击点位于前端框架的边梁上,受到撞击后撞击力从前端边框传递给碰撞件,碰撞件依靠自身的形变能力提供溃缩吸能,将碰撞力进行缓冲和吸收,有效降低撞击对车辆造成的损伤,提高了车辆的抗撞击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车身安全性能。
29.其中,第一连接部11远离第二连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前端框架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3,第一连接件13上设置有用于与前端框架安装的至少一个螺栓孔。安装时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部11与前端框架固定连接,使安装过程更加方便,避免焊接等其他方式对前端框架造成影响,改变其应力结构,当碰撞件发生损坏时,方便对其进行拆卸和更换。
30.第二连接部12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的第二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4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纵梁安装的至少一个螺栓孔。安装时通过螺栓将第二连接部12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使安装过程更加方便,避免焊接等其他方式对车身纵梁造成影响,改变其应力结构,当碰撞件发生损坏时,方便对其进行拆卸和更换。
3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前端框架,参照图1,包括前端框架主体2,前端框架主体2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包括如上述的任意一种碰撞件。
32.将碰撞件与前端框架主体2与车身纵梁连接后,碰撞件对前端框架主体2进行支撑,整个前端框架形成三条力传导路径,包括前端框架主体2自身的力传导路径、前端框架主体2经车身纵梁传递给碰撞件的力传导路径以及前端框架传递给碰撞件的力传导路径。依靠三条力传导路径为碰撞提供溃缩吸能,对碰撞力进行缓冲和吸收,有效降低了撞击对前端框架主体2造成的损伤,提高了车辆的抗撞击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车身安全性能。
33.前端框架还包括散热器主体3,参照图2和图3,散热器主体3与前端框架主体2可拆卸连接。在相关技术中散热器主体3往往通过螺栓与前端框架主体2固定连接,当发生撞击是螺栓容易崩断,导致散热器主体3和前端框架主体2发生损坏,维修成本较高,采用可拆卸连接后,当发生碰撞时在撞击力的作用散热器主体3与前端框架主体2脱离,从而降低撞击产生的损伤,散热器主体3可继续使用,进而降低维修成本
34.参照图4和图5,其中,散热器主体3包块插块31,插块31固定设置在散热器主体3的底壁上,前端框架的底框上开设有用于供插块31插接的插槽21。安装散热器主体3时将散热器主体3从车辆的前舱,由上至下安装进全段框架主体的后方,降插块31与插槽21插接,从而对散热器主体3进行横向固定,避免行驶过程中散热器主体3脱落。在本实施例中插块为圆柱形,插块31上方固设有一段卡块,避免散热器主体3与前端框架主体2发生碰撞。
35.散热器主体3还包块卡块32,参照图5和图6,卡块32固定设置在散热器主体3的侧壁上,前端框架的侧框上开设有用于供卡块32卡接的卡槽22,且卡槽22的开口朝向靠近车辆内部一侧。安装时将散热器主体3成30
°
的倾斜方向安装进前端框架主体2上,散热器主体3的插块31进入插槽21,将散热器主体3向前端框架主体2上靠近,使卡块32通过散热器主体
3的侧壁上的卡槽22开口进入卡槽22内,此时散热器处于竖直状态,从而对散热器主体3进行纵固定,避免行驶过程中散热器主体3脱落,通过插块31与卡块32对散热器主体3的限位固定,有效提高了散热器主体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在发生撞击是,方便散热器主体3脱落,降低对散热器主体3造成的损伤。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块32与插块31均与散热器主体3焊接,当发生撞击时,卡块32和插块31与散热器主体3脱焊,使散热器主体3与前端框架主体2分离,降低对散热器主体3产生的损伤。
37.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器主体3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拆卸设置在前端框架主体2上,例如粘接等方式。
3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碰撞件或一种前端框架。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9.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0.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