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6:41: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连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


背景技术:

2.线缆连接装置是一种电缆线的连接件,主要用于连接和固定线缆。此种连接件被广泛地使用在电力行业的各种电力线缆的连接。在电力行业中,经常要将两段线缆连接,传统方法是将两端的导体拧在一起,使线缆导体连通,然后用绝缘胶布密封,此方式抗拉强度低,连接位置易脱落,同时绝缘胶布容易脱硫造成线头裸露在外,造成安全隐患;此外也有一些线缆连接固定装置将线缆的两头进行固定,但现有的线缆了连接固定装置大多采用螺钉的方式进行线缆的连接,安装和拆卸时需要使用工具拆卸多个螺钉,操作繁琐,使线缆的连接不能简单快速的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摒弃了传统的螺钉连接方式,采用插接的方式实现线缆连接器的快速安装,操作简单快捷,提高了线缆的连接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包括第一半型连接体和第二半型连接体,所述第一半型连接体与第二半型连接体可拆卸连接形成线缆连接器;
5.所述第一半型连接体靠近第二半型连接体的端面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两个对称内壁上均开设有球形槽,所述第二半型连接体靠近第一半型连接体的端面固定有矩形体,所述矩形体的两个对称外壁上均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有半球体,所述矩形体与所述矩形槽适配,所述半球体与所述球形槽适配。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型连接体靠近第二半型连接体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半圆孔,所述第二半型连接体靠近第一半型连接体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半圆孔,所述第一半圆孔与第二半圆孔形成封闭的用于容纳线缆的圆孔。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型连接体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弧形连接槽,所述第一半圆孔与所述第一弧形连接槽相通,所述第二半型连接体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弧形连接槽,所述第二半圆孔与所述第二弧形连接槽相通。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型连接体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半型压接体,所述第二半型连接体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二半型压接体,所述第一半型压接体与第二半型压接体连接形成压接体,所述第一半型压接体上开设有第一压接孔,所述第一压接孔与所述第一半圆孔相通,所述第二半型压接体上开设有第二压接孔,所述第二压接孔与所述第二半圆孔相通,所述第一压接孔与第二压接孔形成封闭的压接孔,所述压接孔的直径小于线缆的直径。
9.进一步地,所述压接体上螺纹连接有紧固体。
10.进一步地,所述压接体包括圆柱体和圆锥体,所述圆柱体的一端与所述线缆连接
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圆锥体的大直径端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体包括大直径圆柱体和小直径圆柱体,所述大直径圆柱体与小直径圆柱体同心固定连接,所述大直径圆柱体设有内螺纹,所述圆柱体上设置外螺纹,所述大直径圆柱体与所述圆柱体螺纹连接,所述小直径圆柱体的内孔直径大于圆锥体小直径端的直径,所述小直径圆柱体的内孔直径小于圆锥体大直径端的直径。
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半型连接体和半球体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将两个完成连接的线缆放置在第一半型连接体和第二半型连接体之间,将第二半型连接体的矩形体插入第一半型连接体的矩形槽内,在插接的过程中半球体与第一半型连接体相抵压缩弹簧移动至圆孔内,从而使矩形体能顺利插入矩形槽内,当矩形体与矩形槽适配时,在弹簧的反作用力下,将半球体弹入球形槽内,从而完成第一半型连接体与第二半型连接体的快速插接,拆卸时,只需施力使半球体与球形槽的内壁相抵,在半球体球面的导向作用下压缩弹簧,使半球体移动至圆孔内,使第一半型连接体与第二半型连接体快速分离,采用快速插接结构,便于对连接线缆进行固定,提高了线缆的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中第一半型连接体的立体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中第一半型连接体的立体图;
20.图中,1-第一半型连接体,2-第二半型连接体,3-线缆连接器,4-矩形槽,5-球形槽,6-矩形体,7-圆孔,8-半球体,9-第一半圆孔,10-第二半圆孔,11-第一弧形连接槽,12-第二弧形连接槽,13-第一半型压接体,14-第二半型压接体,15-第一压接孔,16-第二压接孔,17-紧固体,18-圆柱体,19-圆锥体,20-大直径圆柱体,21-小直径圆柱体,22-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22.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快速连接的连接线缆,包括第一半型连接体1和第二半型连接体2,第一半型连接体1与第二半型连接体2可拆卸连接形成线缆连接器3,一半型连接体1靠近第二半型连接体2的端面开设有矩形槽4,矩形槽4的两个对称内壁上均开设有球形槽5,第二半型连接体2靠近第一半型连接体1的端面固定有矩形体6,矩形体6的两个对称外壁上均开设有圆孔7,圆孔7内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连接有半球体8,矩形体6与矩形槽4适配,半球体8与球形槽5适配;弹性件为弹簧22,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半型连接体2和半球体8连接;将两个线缆的导体拧在一起完成线缆的连接,然后将两个完成连接的线缆放置在第一半型连接体1和第二半型连接体2之间,将第二半型连接体2的矩形体6插入
第一半型连接体1的矩形槽4内,在插接的过程中半球体8与第一半型连接体1相抵压缩弹簧22移动至圆孔7内,从而使矩形体6能顺利插入矩形槽4内,当矩形体6与矩形槽4适配时,在弹簧22的反作用力下,将半球体8弹入球形槽5内,从而完成第一半型连接体1与第二半型连接体2的快速插接,拆卸时,只需施力使半球体8与球形槽5的内壁相抵,在半球体8球面的导向作用下压缩弹簧22,使半球体8移动至圆孔7内,使第一半型连接体1与第二半型连接体2快速分离,采用快速插接结构,便于对连接线缆进行固定,提高了线缆的连接效率。
23.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半型连接体1靠近第二半型连接体2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半圆孔9,第二半型连接体2靠近第一半型连接体1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半圆孔10,第一半圆孔9与第二半圆孔10形成封闭的用于容纳线缆的圆孔,第一半型连接体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弧形连接槽11,第一半圆孔9与第一弧形连接槽11相通,第二半型连接体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弧形连接槽12,第二半圆孔10与第二弧形连接槽12相通;第一弧形连接槽11与第二弧形连接槽12形成连接槽,将两根线缆的连接部位放置在连接槽内,线缆放置在圆孔内,从而使线缆的连接部位不会与第一半型连接体1或第二半型连接体2产生干涉。
24.实施例二、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半型连接体1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半型压接体13,第二半型连接体2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二半型压接体14,第一半型压接体13与第二半型压接体14连接形成压接体,第一半型压接体13上开设有第一压接孔15,第一压接孔15与第一半圆孔9相通,第二半型压接体14上开设有第二压接孔16,第二压接孔16与第二半圆孔10相通,第一压接孔15与第二压接孔16形成封闭的压接孔,压接孔的直径小于线缆的直径,压接体上螺纹连接有紧固体17,通过紧固体17将第一半型压接体13与第二半型压接体14连接,由于第一压接孔15与第二压接孔16形成压接孔的直径小于线缆的直径,从而紧固体17与压接体螺纹连接后,压接体将挤压线缆使线缆产生形变,从而将线缆压接在压接体内,进而提高线缆连接的抗拉强度。
25.进一步地,压接体包括圆柱体18和圆锥体19,圆柱体18的一端与线缆连接器3连接,另一端与圆锥体19的大直径端连接,紧固体17包括大直径圆柱体20和小直径圆柱体21,大直径圆柱体20与小直径圆柱体21同心固定连接,大直径圆柱体20设有内螺纹,圆柱体18上设置外螺纹,大直径圆柱体20与圆柱体18螺纹连接,小直径圆柱体21的内孔直径大于圆锥体19小直径端的直径,小直径圆柱体21的内孔直径小于圆锥体19大直径端的直径,第一半型连接体1与第二半型连接体2连接后,通过紧固体17提高连接线缆的连接强度,以提高连接线缆的抗拉强度,具体为,将紧固体17套设在圆锥体19上,并靠近圆柱体18移动紧固体17,由于小直径圆柱体21的内孔直径大于圆锥体19小直径端的直径,且小直径圆柱体21的内孔直径小于圆锥体19大直径端的直径,使移动紧固体17的过程中,大直径圆柱体20可顺利通过圆锥体19,而小直径圆柱体21需挤压圆锥体19,使圆锥体19挤压线缆发生形变,使压接体压接线缆以提高抗拉强度,最后将大直径圆柱体20与圆柱体18螺纹连接,完成紧固体17的安装;拆卸时,不需要使用工具,直接将线缆连接器3两端的紧固体17旋下,然后施力分开第一半型连接体1和第二半型连接体2即可,摒弃了传统的螺钉连接方式,采用插接的方式实现线缆连接器的快速安装,操作简单快捷,提高了线缆的连接效率,同时还提高了连接线缆的抗拉强度。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
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