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21:26: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的穿插或施工的需要,会预留板洞(如放线孔等),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吊模封堵、二次浇注混凝土,常见的预留洞口封堵采用铁丝吊胶合板后浇注混凝土的工艺,由于该工艺没有固定的工具,仅仅依靠横担钢筋悬挂钢丝吊胶合板,受力形式单一,固定不牢靠。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牢靠的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
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第一转动叶片包括第一横杆,第二转动叶片包括位于第一横杆下方的第二横杆,第二横杆的长度短于第一横杆的长度,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设置有转轴,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于第一横杆杆身的中间位置和第二横杆杆身的中间位置,转轴分别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转动连接,第一横杆的转动平面平行于第二横杆的转动平面,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沿斜向下方向倾斜形成第一斜杆,第一斜杆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沿斜向下方向倾斜形成第二斜杆,第二斜杆位于第一斜杆内侧,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杆身中部分别贯穿有通孔,通孔的中心线方向平行于转轴的中心线方向,所述通孔内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端部插入已凝固的混凝土上。
6.本方案利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内贯穿的转轴实现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相互转动,当第一转动叶片转动时,与第二转动叶片交叉形成伞形状,将上述结构倒扣在预留洞口周侧,再通过连接杆穿过通孔后插入预留洞口已凝固的混凝土上,这样,利用连接杆支撑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进而支撑整体结构,同时,利用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构成的伞状结构倒扣在预留洞口上实现对预留洞口的保护以及加固对预留洞口的支撑;当第一转动叶片不转动时,其第一转动叶片的第一横杆和第二转动叶片的第二横杆互相重叠,进而使得第一横杆上的斜杆与第二横杆上的斜杆重叠,方便收纳本结构。
7.进一步,所述第二横杆下表面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设有定位孔,所述转轴插入定位孔后与固定块卡接连接。
8.这样设计,在第二转动叶片的第二横杆下表面固定的固定块的定位孔供转轴插入,实现对转轴的支撑,避免转轴使用时脱落。
9.进一步,所述转轴外圈设有外螺纹,所述定位孔内圈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10.这样设计,利用转轴的外螺纹与定位孔的内螺纹配合实现将转轴与固定块螺纹连接,这样方便将转轴拆卸下来,方便维修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
11.进一步,所述连接杆上下部位分别设有螺纹槽,所述连接杆上部位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下部位与第二螺母螺纹连接。
12.这样设计,将连接杆插入预留洞口周侧,通过第二螺母将连接杆固定在预留洞口周侧,再通过连接杆穿过通孔并与第一螺母螺纹配合,实现将连接杆固定在斜杆上,这样保证连接杆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
13.进一步,所述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远离转轴的末端上设有尖刺。
14.这样设计,利用尖刺实现将斜杆末端固定在预留洞口周侧上,保证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的稳定性。
15.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利用转轴实现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相互转动,进而实现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相互交叉或相互重叠,第一转动叶片和第二转动叶片相互交叉时构成伞状结构,倒扣在预留洞口上,一方面对预留洞口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的俯视图。
19.图中:第一转动叶片1、第二转动叶片2、转轴3、固定块4、连接杆5、第一螺母6、第二螺母7、尖刺8、预留洞口9。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本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用于预留洞口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第一转动叶片1包括第一横杆,第二转动叶片2包括位于第一横杆下方的第二横杆,第二横杆的长度短于第一横杆的长度,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设置有转轴3,转轴3的上下两端分别穿过于第一横杆杆身的中间位置和第二横杆杆身的中间位置,转轴3分别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转动连接,第一横杆的转动平面平行于第二横杆的转动平面,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沿斜向下方向倾斜形成第一斜杆,第一斜杆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沿斜向下方向倾斜形成第二斜杆,第二斜杆位于第一斜杆内侧,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的杆身中部分别贯穿有通孔,通孔的中心线方向平行于转轴3的中心线方向,通孔内贯穿有连接杆5,连接杆5的端部插入已凝固的混凝土上。
22.本方案利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内贯穿的转轴3实现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相互转动,当第一转动叶片1转动时,与第二转动叶片2交叉形成伞形状,将上述结构倒扣在预留洞口9周侧,再通过连接杆5穿过通孔后插入预留洞口9已凝固的混凝土上,这样,利用连接杆5支撑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进而支撑整体结构,同时,利用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构成的伞状结构倒扣在预留洞口9上实现对预留洞口9的保护以及加固对预留洞口9的支撑;当第一转动叶片1不转动时,其第一转动叶片1的第一横杆和第二转动叶片2的第二横杆互相重叠,进而使得第一横杆上的斜杆与第二横杆上的斜杆重叠,方便收纳本结构。
23.作为优选,第二横杆下表面固定有固定块4,固定块4内设有定位孔,转轴3插入定位孔后与固定块4卡接连接。
24.这样设计,在第二转动叶片2的第二横杆下表面固定的固定块4的定位孔供转轴3插入,实现对转轴3的支撑,避免转轴3使用时脱落。
25.作为优选,转轴3外圈设有外螺纹,定位孔内圈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26.这样设计,利用转轴3的外螺纹与定位孔的内螺纹配合实现将转轴3与固定块4螺纹连接,这样方便将转轴3拆卸下来,方便维修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
27.作为优选,连接杆5上下部位分别设有螺纹槽,连接杆5上部位与第一螺母6螺纹连接,下部位与第二螺母7螺纹连接。
28.这样设计,将连接杆5插入预留洞口9周侧,通过第二螺母7将连接杆5固定在预留洞口9周侧,再通过连接杆5穿过通孔并与第一螺母6螺纹配合,实现将连接杆5固定在斜杆上,这样保证连接杆5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
29.作为优选,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远离转轴3的末端上设有尖刺8。
30.这样设计,利用尖刺8实现将斜杆末端固定在预留洞口9周侧上,保证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的稳定性。
3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利用转轴3实现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相互转动,进而实现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相互交叉或相互重叠,第一转动叶片1和第二转动叶片2相互交叉时构成伞状结构,倒扣在预留洞口9上,一方面对预留洞口9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保护作用。
32.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