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燃料电池用隔板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7:38: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用隔板。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15-7638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构成燃料电池的局部的燃料电池用隔板。在该燃料电池用隔板设有:入口歧管,其设于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并且供气体流入;以及出口歧管,其设于上述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并且供气体流出。另外,在燃料电池用隔板中,在入口歧管与出口歧管之间设有发电部。发电部具有彼此空出间隔地延伸的多个肋,由各肋构成多个气体流路。从入口歧管流入的气体向设于入口歧管与发电部之间的入口缓冲部流动。在入口缓冲部,使流动来的气体分散并且向发电部的各气体流路导入气体。另外,被导入各气体流路的气体向设于发电部与出口歧管之间的出口缓冲部导出。在出口缓冲部,从各气体流路导出的气体合流。合流的气体经由出口缓冲部向出口歧管流动。


技术实现要素:

3.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4.在燃料电池中,伴随着发电而生成水,这样的生成水在燃料电池用隔板的发电部流动。在发电部中,利用在各气体流路内流动的气体将生成水向出口缓冲部侧推动。由此,生成水朝向各肋的末端流动。另外,出口缓冲部的容积与各气体流路的流路截面面积相比较大,因此有时在气体从发电部的气体流路向出口缓冲部排出时,气体的流速大幅地降低。在该情况下,利用气体的流动使生成水流动的力变弱,因此发电部内的生成水成为不从各肋的末端向出口缓冲部排水,而是附着于各肋的末端并且滞留的状态。在上述公报中记载的燃料电池用隔板中,对于这一点没有考虑,具有改善的余地。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生成水的滞留的燃料电池用隔板。
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7.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燃料电池用隔板具备:入口歧管,其设于第1方向上的一端部,供气体流入;出口歧管,其设于所述第1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供气体流出;发电部,其具有由彼此空出间隔地延伸的多个肋构成的多个气体流路;入口缓冲部,其使从所述入口歧管流入的气体分散地向所述发电部的各气体流路导入;以及出口缓冲部,其使从所述发电部的所述各气体流路导出的气体合流并向所述出口歧管流出,所述出口缓冲部具有倾斜壁,该倾斜壁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地设置并且将从所述气体流路导出的气体向所述出口歧管引导,所述多个肋的所述出口歧管侧的末端与所述倾斜壁的倾斜配合地配置。
8.在上述的燃料电池用隔板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多个气体流路中,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的流路宽度窄于比其靠内侧的气体流路的流路宽度。
9.在上述的燃料电池用隔板中,优选的是,对于从所述多个肋的所述末端到所述倾斜壁的距离而言,配置于内侧的肋的该距离比配置于外侧的肋的该距离长。
10.在上述的燃料电池用隔板中,优选的是,所述肋的具有所述末端的末端部是前端
细的形状。
11.在上述结构中,使各肋的末端与出口缓冲部的倾斜壁的倾斜配合地配置。因此,即使在出口缓冲部设有倾斜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各肋的末端与倾斜壁之间的间隙过大。由此,能够使从气体流路向出口缓冲部导出的气体产生同样的流动,并且能够使气体在各肋的末端与倾斜壁之间沿着该倾斜壁流动。通过这样使气体沿着各肋的末端流动,能够使在各肋的末端聚集的生成水朝向出口歧管流动。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将附着于肋的末端部的生成水向出口歧管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生成水滞留。
附图说明
12.图1是表示设有一个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用隔板的燃料电池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13.图2是燃料电池用隔板的立体图。
14.图3是放大表示第1肋到第5肋的末端部的俯视图。
15.图4是表示肋的末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16.图5是表示燃料电池用隔板中的气体的流动的俯视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0、电池堆;11、发电单元;20、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1、电解质层;22、阳极电极层;23、阴极电极层;24、第1气体扩散层;25、第2气体扩散层;30、隔板;31、第1隔板;32、主体板部;33、底板部;34、周壁;35、肋;35a、第1肋;35b、第2肋;35c、第3肋;35d、第4肋;35e、第5肋;35f、第6肋;35g、第7肋;35h、第8肋;36、顶端;37、末端;38、末端部;38a、上斜面;38b、侧斜面;40、气体流路;50、第1入口歧管;51、第2入口歧管;52、第3入口歧管;60、第1出口歧管;61、第2出口歧管;62、第3出口歧管;70、发电部;75、入口缓冲部;76、第1导入部;76a、入口凸部;77、第2导入部;77a、第1倾斜壁;77b、第2倾斜壁;77c、导入壁;80、出口缓冲部;81、第1导出部;81a、出口凸部;82、第2导出部;82a、第3倾斜壁;82b、第4倾斜壁;82c、导出壁;90、第2隔板;95、冷却液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照图1~图5对燃料电池用隔板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首先对设有燃料电池用隔板的燃料电池的结构进行说明。
20.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具有由多个发电单元11层叠而成的电池堆10。在各发电单元11设有片状的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和在厚度方向上夹着该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作为燃料电池用隔板的一对隔板30。
21.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具有例如由固体高分子膜形成的电解质层21。电解质层21在厚度方向的一侧接合有阳极电极层22,在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接合有阴极电极层23。阳极电极层22的与电解质层21相反的一侧的面由第1气体扩散层24覆盖。阴极电极层23的与电解质层21相反的一侧的面由第2气体扩散层25覆盖。由这些电解质层21、阳极电极层22、阴极电极层23、第1气体扩散层24以及第2气体扩散层25构成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
22.在一对隔板30中,将位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阳极电极层22侧的隔板30
称为第1隔板31,将位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阴极电极层23侧的隔板30称为第2隔板90。第1隔板31的结构与第2隔板90的结构相对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对称。因此,以下,对第1隔板31的结构进行说明,对第2隔板90的结构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23.如图2所示,第1隔板31形成为长方形的薄板形状。第1隔板31例如由钛等金属等构成,并且形成为凹凸形状。因此,第1隔板31具有:主体板部32;底板部33,其相对于该主体板部32在厚度方向上下降一级;以及周壁34,其在厚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主体板部32和底板部33。此外,将在第1隔板31中的长边延伸的长边方向设为第1方向,短边延伸的短边方向设为第2方向。
24.在第1隔板31中,在位于第1方向的一侧的一端部设有供氢气流入的第1入口歧管50。另外,在第1隔板31的一端部设有供空气流入的第2入口歧管51和供冷却液流入的第3入口歧管52。第1入口歧管50、第2入口歧管51以及第3入口歧管52在第2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第1入口歧管50配置于第2方向的一侧。
25.在第1隔板31中,在位于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设有供氢气流出的第1出口歧管60。另外,在第1隔板31的另一端部设有供空气流出的第2出口歧管61和供冷却液流出的第3出口歧管62。第1出口歧管60、第2出口歧管61以及第3出口歧管62在第2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第1出口歧管60配置于第2方向的另一侧。
26.在第1隔板31设有发电部70,该发电部70设于第1入口歧管50与第1出口歧管60之间。发电部70由底板部33、设于该底板部33的多个肋35以及周壁34构成。多个肋35彼此空出间隔地沿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由多个肋35构成在发电部70中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气体流路40。
27.在第1隔板31中,设有连接第1入口歧管50与发电部70的入口缓冲部75。入口缓冲部75由底板部33和周壁34构成。入口缓冲部75具有:第1导入部76,其与第1入口歧管50连接并且以与该第1入口歧管50相同的宽度延伸;以及第2导入部77,其连接第1导入部76与发电部70。在第1导入部76设有多个入口凸部76a。各入口凸部76a从底板部33立起设置并且沿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
28.第2导入部77形成为越靠发电部70侧越逐渐地扩大空间的形状。因此,构成第2导入部77的周壁34具有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地设置的第1倾斜壁77a和第2倾斜壁77b。第1倾斜壁77a和第2倾斜壁77b与构成发电部70的周壁34连接。第1倾斜壁77a以越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越位于第2方向的一侧的方式倾斜。另外,第2倾斜壁77b以越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越位于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倾斜。第2倾斜壁77b与第1倾斜壁77a相比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第2倾斜壁77b相对于第1方向的倾斜角度θ2比第1倾斜壁77a相对于第1方向的倾斜角度θ1大。此外,周壁34还具有从第2倾斜壁77b的一端起沿第2方向延伸的导入壁77c。入口缓冲部75通过使向第1入口歧管50流入的氢气按顺序经过第1导入部76和第2导入部77,来使之分散并且向发电部70的各气体流路40导入。
29.另外,在第1隔板31中,设有连接发电部70与第1出口歧管60的出口缓冲部80。出口缓冲部80由底板部33和周壁34构成。出口缓冲部80具有:第1导出部81,其与第1出口歧管60连接并且以与该第1出口歧管60相同的宽度延伸;以及第2导出部82,其连接第1导出部81与发电部70。在第1导出部81设有多个出口凸部81a。各出口凸部81a从底板部33立起设置并且
沿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
30.第2导出部82形成为越靠发电部70侧越逐渐地扩大空间的形状。因此,构成第2导出部82的周壁34具有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地设置的第3倾斜壁82a和第4倾斜壁82b。第3倾斜壁82a和第4倾斜壁82b与构成发电部70的周壁34连接。第3倾斜壁82a以越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越位于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倾斜。另外,第4倾斜壁82b以越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越位于第2方向的一侧的方式倾斜。第3倾斜壁82a与第4倾斜壁82b相比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第3倾斜壁82a相对于第1方向的倾斜角度θ3比第4倾斜壁82b相对于第1方向的倾斜角度θ4大。此外,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角度θ3与第2倾斜壁77b的倾斜角度θ2相同,第4倾斜壁82b的倾斜角度θ4与第1倾斜壁77a的倾斜角度θ1相同(θ2=θ3>θ1=θ4)。
31.另外,周壁34还具有从第3倾斜壁82a的一端起沿第2方向延伸的导出壁82c。出口缓冲部80通过使从发电部70的各气体流路40导出的氢气按照第2导出部82和第1导出部81的顺序经过来使之合流并且向第1出口歧管60流出。此外,第3倾斜壁82a和第4倾斜壁82b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地设置,因此也相对于发电部70中的气体流路40倾斜地设置。因此,第3倾斜壁82a和第4倾斜壁82b具有将从气体流路40导出的气体向第1出口歧管60引导的功能。
32.如图1所示,在各发电单元11中,第1隔板31以设于发电部70的各肋35的顶面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第1气体扩散层24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此,在第1隔板31的气体流路40中流动的氢气经由第1气体扩散层24向阳极电极层22导入。
33.另外,第2隔板90以设于发电部70的各肋35的顶面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第2气体扩散层25接触的方式配置。此外,第2隔板90与第1隔板31不同,空气在气体流路40中流动。即,在第2隔板90中,第2入口歧管51和第2出口歧管61经由入口缓冲部75、发电部70以及出口缓冲部80而连通。在第2隔板90的各气体流路40中流动的空气经由第2气体扩散层25向阴极电极层23导入。
34.在各发电单元11中,在向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阳极电极层22供给氢气,并且向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的阴极电极层23供给空气时,基于上述氢气和空气在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20中的反应而进行发电。在各发电单元11中,在发电时伴随着发热。因此,在层叠有各发电单元11的状态下,一个发电单元11中的第1隔板31与另一个发电单元11中的第2隔板90重叠并且形成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液通路95。冷却液通路95由第1隔板31的各肋35和第2隔板90的各肋35构成。利用在冷却液通路95中流动的冷却液进行各发电单元11的冷却。
35.接着,对设于第1隔板31的各肋35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36.如图2所示,多个肋35的第1入口歧管50侧的顶端36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多个肋35的第1出口歧管60侧的末端37的位置与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和第4倾斜壁82b的倾斜配合地配置。
37.即,如图2和图3所示,将多个肋35从第2方向的一侧按顺序设为第1肋35a、第2肋35b、第3肋35c、第4肋35d、第5肋35e、第6肋35f、第7肋35g以及第8肋35h。第1肋35a到第5肋35e的末端37在第1方向上与第3倾斜壁82a相对。在这些第1肋35a到第5肋35e中,与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配合地以越是靠第5肋35e侧的肋越位于第1方向的另一侧(图3的右侧)的方式设定各肋35的长度。
38.更详细来说,如图3所示,第2肋35b的末端37位于比第1肋35a的末端37靠第3倾斜
壁82a侧的位置,并且从第2肋35b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d2比从第1肋35a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d1长。另外,第3肋35c的末端37位于比第2肋35b的末端37靠第3倾斜壁82a侧的位置,并且从第3肋35c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d3比第2肋35b的上述距离d2长。另外,第4肋35d的末端37位于比第3肋35c的末端37靠第3倾斜壁82a侧的位置,并且从第4肋35d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d4比第3肋35c的上述距离d3长。另外,第5肋35e的末端37位于比第4肋35d的末端37靠第3倾斜壁82a侧的位置,并且从第5肋35e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d5比上述距离d4长。
39.像这样,与第3倾斜壁82a相对的第1肋35a到第5肋35e以使它们的末端37与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配合的方式设定为越是靠第5肋35e侧的肋越逐渐变长。由此,在第1肋35a到第5肋35e中,从配置于最外侧的第1肋35a到配置于最内侧的第5肋35e配置为,各肋35的末端37越位于第1方向的另一侧则越位于第2方向的另一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从第1肋35a向第5肋35e去,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变长(d1<d2<d3<d4<d5)。
40.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第2方向上到第1出口歧管60的中心c的距离最短的第7肋35g设为在各肋35中位于最内侧的肋35。因此,以第7肋35g为基准,在第2方向的一侧位于最外侧的肋35成为第1肋35a,在第2方向的另一侧位于最外侧的肋35成为第8肋35h。
41.另外,在各肋35中,对于与导出壁82c相对的第6肋35f和位于最内侧的第7肋35g而言,它们的长度与第5肋35e的长度相同。因此,在第1方向上,第5肋35e、第6肋35f以及第7肋35g各自的末端37的位置相同,并且沿着导出壁82c配置。
42.另外,位于比第7肋35g靠外侧的第8肋35h的末端37与第4倾斜壁82b相对。第8肋35h的末端37位于比第7肋35g的末端37靠第1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即,在第7肋35g和第8肋35h中,各末端37以越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则越位于第2方向的一侧的方式配置,成为与第4倾斜壁82b的倾斜配合的配置。此外,第8肋35h的长度与第1肋35a的长度相同。因此,在第1方向上,第1肋35a和第8肋35h各自的末端37的位置相同。
43.像这样,多个肋35的末端37的位置与倾斜壁的倾斜配合地配置并非表示仅仅是如下的配置方式:各肋35的末端37的位置沿着倾斜壁配置并且从各末端37到倾斜壁的距离相同。即,也包括如下的配置方式: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从各肋35的末端37到倾斜壁的距离在各肋35中不同,但各末端37的配置表现出与倾斜壁的倾斜方向相同的倾斜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3倾斜壁82a相对的第1肋35a到第5肋35e中,与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方向相同地,成为越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则越位于第2方向的另一侧那样的末端37的配置,与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配合地配置有第1肋35a到第5肋35e的末端37。
44.在各肋35中,第1肋35a和第8肋35h的各末端37位于发电部70。另外,在各肋35中,第2肋35b到第7肋35g从发电部70跨出口缓冲部80地延伸,各末端37位于出口缓冲部80。
45.另外,如图2所示,各肋35的间隔随着从第1肋35a向第7肋35g去而逐渐变宽,随着从第7肋35g向第8肋35h去而逐渐变窄。即,第1肋35a与第2肋35b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2比周壁34与第1肋35a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1宽。另外,第2肋35b与第3肋35c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3比上述间隔g2宽。另外,第3肋35c与第4肋35d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4比上述间隔g3宽。另外,第4肋35d与第5肋35e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5比上述间隔g4宽。另外,第5肋35e与第6肋35f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6比上述间隔g5宽。另外,第6肋35f与第7肋35g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
g7比上述间隔g6宽。
46.另一方面,第7肋35g与第8肋35h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8比上述间隔g7窄,第8肋35h与周壁34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g9比上述间隔g8窄。像这样,在形成于发电部70并且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气体流路40中,以由第6肋35f和第7肋35g构成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g7)为基准,越是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流路宽度越小(g1<g2<g3<g4<g5<g6<g7,g9<g8<g7)。因此,在多个气体流路40中,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窄于比其靠内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此外,各气体流路40的宽度也可以设定为使在发电部70中流动的氢气的压力损失相等。
47.如图4所示,各肋35的具有末端37的末端部38形成为前端细的形状。即,末端部38形成为四棱锥状,由连接肋35的顶面与底板部33的三角形状的上斜面38a、和一对连接肋35的侧面、上斜面38a以及底板部33的三角形状的侧斜面38b构成。末端37与上述的上斜面38a、一对侧斜面38b以及底板部33的连接点即四棱锥的顶点对应。
48.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49.(1)如图5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向第1入口歧管50流入的氢气在入口缓冲部75分散并且向发电部70的各气体流路40导入。在各气体流路40中,伴随着发电而产生的生成水被氢气向出口缓冲部80侧推动。由此,生成水朝向各肋35的末端37流动。
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多个肋35的末端37与第3倾斜壁82a的倾斜或第4倾斜壁82b的倾斜配合地配置。因此,抑制出口缓冲部80中的第3倾斜壁82a与各肋35的末端37之间的间隙、以及第4倾斜壁82b与各肋35的末端37之间的间隙过大。由此,如图5中的点划线箭头所示,能够使从各气体流路40向出口缓冲部80导出的氢气产生朝向第1出口歧管60的同样的流动,并且能够使氢气在各肋35的末端37与第3倾斜壁82a之间以及在各肋35的末端37与第4倾斜壁82b之间沿着第3倾斜壁82a和第4倾斜壁82b流动。通过像这样氢气沿着各肋35的末端37流动,能够使在各肋35的末端37聚集的生成水朝向第1出口歧管60流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附着于肋35的末端部38的生成水向第1出口歧管60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生成水滞留。
51.此外,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使从各气体流路40导出的氢气合流的出口缓冲部80设于隔板30,与将各气体流路40与第1出口歧管60直接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压力损失并且提高排水性。
52.(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气体流路40中,以由第6肋35f和第7肋35g构成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g7)为基准,越是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越使流路宽度逐渐变窄。由此,在多个气体流路40中,使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窄于比其靠内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因此,越是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氢气的流速越快。其结果为,在位于远离第1出口歧管60的位置,且沿着末端37流动的氢气的流量较少的第1肋35a、第8肋35h,也能够利用氢气的流动使附着于末端37的生成水朝向第1出口歧管60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生成水的滞留。
53.(3)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各肋35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或第4倾斜壁82b的距离,使配置于内侧的肋35的该距离比配置于外侧的肋35的该距离长。由此,在形成于各肋35的末端37与第3倾斜壁82a或第4倾斜壁82b之间的氢气的流路中,能够使离第1出口歧管60越远的一侧的流路宽度越窄。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形成于各肋35的末端37与第3倾斜壁82a或第4倾斜壁82b之间的氢气的流路中,能够在远离第1出口歧管60的一侧的第1肋35a、
第8肋35h的末端37附近增大气体的流速。因此,在沿着末端37流动的氢气的流量较少并且生成水容易滞留的第1肋35a、第8肋35h等位于外侧的肋35中,能够促进生成水的排出。
54.(4)在各肋35中,将末端部38设为前端细的形状。因此,在利用氢气的流动使附着于各肋35的生成水向第1出口歧管60侧流动时,生成水容易在末端部38的末端37聚集。通过像这样聚集生成水,使生成水的液滴直径变大,从而能够提高氢气流动时的排水性。因此,能够促进生成水从肋35的末端37向第1出口歧管60侧的流动。
55.此外,在第2隔板90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1)~(4)的作用和效果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56.本实施方式能够像以下那样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变更例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
57.·
虽然将末端部38形成为四棱锥形状而设为前端细的形状,但前端细的形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例如,可以是三棱锥、五棱锥等其他棱锥形状,也可以是圆锥形状。另外,虽然设为将末端37与底板部33连接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使末端37从底板部33浮起的形状。此外,并非必须将末端部38设为前端细的形状,也可以省略这样的结构。
5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5肋35e、第6肋35f以及第7肋35g中的各末端37的位置在第1方向上为相同的位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是,通过随着从第5肋35e向第7肋35g去而逐渐加长长度,从而随着从第5肋35e向第7肋35g去而使末端37配置于第1方向的另一侧。
5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随着从第1肋35a向第5肋35e去而从各肋35的末端37到第3倾斜壁82a的距离变长(d1<d2<d3<d4<d5)。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是,从第2肋35b到第5肋35e,将上述距离设为一定,仅使第1肋35a的距离d1比第2肋35b的距离短(d1<d2=d3=d4=d5)等。另外,也可以是,将从第1肋35a到第3肋35c的上述距离设为相同,将第4肋35d和第5肋35e的上述距离设为相同且比从第1肋35a到第3肋35c的上述距离长(d1=d2=d3<d4=d5)等。
60.另外,也可以是,变更为这样的结构:将从各肋35的末端37到倾斜壁的距离设为一定(d1=d2=d3=d4=d5)。在该情况下,各肋35的末端37沿着倾斜壁配置。另外,对于从各肋35的末端37到倾斜壁的距离,也可以是,配置于外侧的肋35的该距离比配置于内侧的肋35的该距离长。例如,也可以使第1肋35a的距离d1比第2肋35b的距离长(d1>d2)。若是这样的结构,只要使各肋35的末端37与倾斜壁的倾斜配合地配置即可。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各气体流路40各自的流路宽度设为在第1方向上一定。也可以是,变更为这样的结构:各气体流路40各自的流路宽度在末端部38侧局部地变窄。若是这样的结构,优选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在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中局部地变窄的末端部38侧的流路宽度窄于在比其靠内侧的气体流路40中局部地变窄的末端部38侧的流路宽度。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多个气体流路40中越是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流路宽度越逐渐变小。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将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与位于内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设为相同,也可以将位于外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设为宽于比其靠内侧的气体流路40的流路宽度。
6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八个肋35的例子,但肋35的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个肋35沿第1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例子,但肋35的形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例如,肋35可以彼此空出间隔并且呈波状延伸,也可以构成多次折回的流路。
6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各肋35的顶端36配置为在第1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将各肋35的顶端36配置为在第1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6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入口缓冲部75和出口缓冲部80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即,可以省略第1倾斜壁77a和第2倾斜壁77b中的任一者,也可以省略第3倾斜壁82a和第4倾斜壁82b中的任一者。另外,也可以适当变更第1倾斜壁77a到第4倾斜壁82b的各倾斜角度。总之,与第1入口歧管50、第1出口歧管60的位置匹配,以能够向发电部70导入气体、能够从发电部70导出气体的方式设定入口缓冲部75和出口缓冲部80的形状即可。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与设于出口缓冲部80的倾斜壁的倾斜配合地配置各肋35的末端,能够得到与上述(1)相同的作用效果。
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隔板30的长边方向设为第1方向,但也能够将短边方向设为第1方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