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03:41: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热虹吸管散热装置其主要运作原理为透过冷媒在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转换帮助热源散热。液态冷媒在热源处吸热而蒸发为气态。气态冷媒接着在冷凝端被降温而凝结为液态并且回流至热源处。此种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取决于冷凝端的降温效率。
3.然而,目前冷凝端使用低温液体降温气态冷媒,气态液体与低温液体分别在两个独立管线中流动,通常将两独立管路会透过热界面材料接触,使两种液体透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平衡,但是气态冷媒与低温液体之间因为多种材料的阻隔而阻碍热交换,致使散热装置散热效率下降。
4.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散热装置,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散热装置。
6.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其包含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用以流通第一流体。第二管路用以流通第二流体。第二管路包含套合段、输入段以及输出段。套合段与第一管路的一部分套合,以在套合段与第一管路的此部分之间形成流通通道。输入段以及输出段与套合段连接。
7.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套合段套合于第一管路的前述部分之外。流通信道用以流通第二流体。
8.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套合段包含包覆部,包覆第一管路的一部分。包覆部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一密封部以及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气密地连接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第二密封部气密地连接第二端与第一管路。
9.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套合段具有相对两端。输入段与输出段连接至套合段的连接处位于此两端之间。
10.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套合段套合于第一管路的前述部分之内。流通信道用以流通所述第一流体。
11.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套合段具有相对两端。输入段与输出段分别连接至套合段的两端。
12.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具有两穿孔。输入段与输出段分别由两穿孔穿出。
13.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与输入端及输出端气密地连接。
14.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还进一步包含蒸发器。蒸发器与第一管路之两
端连接。
15.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为冷媒。第二流体为水。
16.综上所述,于本发明的散热装置中,第二管路包含与第一管路的一部分相互套合的套合段。在此套合段处,只有一层管壁将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隔开。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双层金属壁以及热接口材料所造成的阻隔,本发明的前述技术特征可以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率。再者,本发明由套合段所构成的散热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占有的空间变得更少,因此散热装置的空间配置可更加灵活。
17.本技术的这些与其他方面通过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进行以下的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将变得显而易见,但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新颖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其中的变化和修改。
附图说明
18.附图绘示了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且与书面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所有附图中,尽可能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实施例的相似或相同组件,其中: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20.图2a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21.图2b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22.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2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24.标号说明
25.100,200:散热装置
26.110,210:第一管路
27.112,212:部分
28.114a,114b:端
29.120,220:第二管路
30.122:输出段
31.123:盲管构造
32.124,224:套合段
33.124a:第一密封部
34.124b:第二密封部
35.124c:包覆部
36.124c1:第一端
37.124c2:第二端
38.126:输入段
39.130,230:流通通道
40.140:第一流体
41.150:第二流体
42.160:蒸发器
43.210a,210b:穿孔
44.224a,224b:端
45.900:壳体
46.910: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申请内容现在在此将透过附图及参照数据被更完整描述,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被绘示在附图中。本技术可以被以不同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以下提及的实施例所限制。但是,这些实施例被提供以帮助更完整的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且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相同的参照标号会贯穿全文指代相似组件。
48.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所绘示的散热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00包含第一管路110以及第二管路1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作第一管路110与第二管路120的材料包含铜或铝,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110与第二管路1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49.请接着参照图2a。图2a为图1中散热装置100的局部剖面图。如图2a所示,第一管路110内部流通有第一流体140。第二管路120内部流通有第二流体150。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140为冷媒,第二流体150为冷却水,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图1与图2a所示,第二管路120具有套合段124、输入段126以及输出段122。第二管路120的套合段124与第一管路110的一部分112套合。流通通道130形成于套合段124与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之间。第二管路120的输入段126以及输出段122分别与套合段124连接。
50.在本技术其中一个特定实施方式中,如图1与图2a所示,第二管路120的套合段124套合于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之外。第一流体140流动于第一管路110中,第二流体150流动于流通通道130中。以前述提到的一些实施方式举例说明,其中第一流体140为冷媒,第二流体150为冷却水。冷媒与冷却水可以通过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平衡,以达到使冷媒降温的效果。其降温的原理为在第一管路110中流动的第一流体140通过第二管路120的套合段124时,第二流体150与第一流体140透过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的管壁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平衡。举例来说,在特定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140为冷媒,冷媒在高温状态下会相变成气态。当气态冷媒流经套合段124时,其因为与第二流体150(在特定实施方式中,第二流体150为冷却水)热交换而降低温度。降低温度的气态冷媒在第一管路110内侧凝结并且相变为液态冷媒。
51.如图1所示,在一些特定的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100还包含一个蒸发器160。蒸发器160与第一管路110的两端114a、114b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60被配置在发热源(未示出)上,以吸收热量并传导至第一管路110中的第一流体140(参照图2a)。
52.请接着参照图2b。图2b为图1中散热装置100的局部立体图。如图2b所示,第二管路120的套合段124包含有包覆部124c、第一密封部124a以及第二密封部124b。包覆部124c包覆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并具有第一端124c1以及第二端124c2。第一密封部124a气密地连接第一端124c1与第一管路110。第二密封部124b气密地连接第二端124c2与第一管路110。换句话说,第一密封部124a与第二密封部124b分别与第一管路110气密地连接所形成的结构也可视为为由包覆部124c的第一端124c1与第二端124c2所延伸出的盲管构造123。具体来说,盲管构造123为第一密封部124a和包覆部124c位于第一端124c1与输入段126之
间的部位所构成。而第二密封部124b和包覆部124c位于第二端124c2与输出段122之间的部位构成另一盲管构造123。第二管路120的输入段126与输出段122与套合段124的连接处位于包覆部124c的第一端124c1与第二端124c2之间。
53.如图2b中所绘示的实施方式,如前所述的盲管构造123为第二管路120的包覆部124c沿着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的延伸方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在盲管构造123的两个末端,第一管路110与第二管路120之间的流通通道130(请参照图2a)被密封,阻止第二流体150溢出散热装置100。换句话说,在特定一些实施方式中,输入段126及输出段122的任一者皆与包覆部124c形成一种t型结构。此种t型结构能降低散热装置100的制作难度。举例来说,在实际制作散热装置100的步骤中,若将第一密封部124a与输入段126和包覆部124c的接合面重合,其所产生的不规则接面将导致焊接的难度增加。因此采用前述的t型结构,在制作时可以将焊接面个别分开,并以此降低散热装置100的制作难度。
54.如图2a所示,在本技术的特定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管路110与包覆部124c的第一端124c1及第二端124c2分别经由第一密封部124a及第二密封部124b气密地连接,以防止第二流体150溢出散热装置100。亦即,第一管路110与包覆部124c之间的连接面分别由第一密封部124a与第二密封部124b形成。在第一密封部124a与第二密封部124b之间,输入段126与输出段122分别与第二管路120的包覆部124c连接。
55.请参照图3,其为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绘示的散热装置200的局部剖面图。如图3所示,第一管路210具有两穿孔210a、210b以及与第二管路220套合的部分212。第二管路220具有套合段224、输入段126以及输出段122。其中输入段126与输出段122与散热装置100中所示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重复描述。第二管路220的套合段224套合于第一管路210的部分212之内。位于第一管路210与套合段224之间的流通通道230流通第一流体140。套合段224具有相对的两端224a、224b。输入段126与输出段122分别连接至套合段224的两端224a、224b。套合段224的第两端224a、224b分别由第一管路210的两穿孔210a、210b穿出,并且与输入段126和输出段122气密地连接,以防止第一流体140自接合面溢出。
56.通过前述结构配置,在第一管路210中流动的第一流体140通过第二管路220的套合段224时,第二流体150与第一流体140可透过套合段224的管壁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平衡。
57.请参照图4,其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的应用示意图。散热装置100被安装在壳体900(例如,服务器的机壳)内。散热装置100的输入段126与输出段122穿过壳体900的一侧延伸至壳体900的外部。散热装置100的套合段124与蒸发器160分别被壳体900的隔板910隔离在两个不同的区域。
58.在如图4所示的特定实施方法中,蒸发器160配置以直接与壳体900中的发热源(未示出)接触,并且将热量传导至第一管路110。请分别参照图2a,第一流体140与第二流体150可透过第一管路110的部分112的管壁进行热交换以达到降温效果。
59.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图4中之第一管路110与第二管路120可分别替换为图3中之第一管路210与第二管路220,则第一流体140与第二流体150可透过第二管路220的套合段224的管壁进行热交换以达到降温效果。请再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套合段124、224的外侧可以安装排气装置(未示出,例如风扇),以协助散热装置100降温。
60.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于本发明的散热装
置中,第二管路包含与第一管路的一部分相互套合的套合段。在此套合段处,只有一层管壁将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隔开。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双层金属壁以及热接口材料所造成的阻隔,本发明的前述技术特征可以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率。再者,本发明由套合段所构成的散热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所占有的空间变得更少,因此散热装置的空间配置可更加灵活。
61.前面描述内容仅对于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给予说明和描述,并无意穷举或限制本技术所公开的发明的精确形式。以上教示可以被修改或者进行变化。
62.被选择并说明的实施例是用以解释本技术的内容以及他们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利用本技术及各种实施例,并且进行各种修改以符合预期的特定用途。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替代性实施例将对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为显而易见者。因此,本发明的范围是根据所附发明申请专利范围而定,而不是被前述说明书和其中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