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13:12: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


背景技术:

2.接触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岀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因而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3.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和gb16086-2006标准规定,压力启动、远程启动和硬拉线启动都是通过接触器来实现自动启动消防泵的,若接触器和弱电信号故障不能自动启动消防泵时,应依靠消防泵控制柜设置的“消防应急启动系统”直接启动消防泵。
4.当消防泵控制柜内的控制线路发生故障而不能使消防泵自动启动时,立即修理又会受到维修人员操作水平及维修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消防应急启动系统”来保证在供电正常的条件下,无论线路如何都能强制启动,以保证火灾扑救的及时性。
5.现有的接触器式应急启泵系统在使用中还存在如下缺陷:
6.由于现有的接触器式应急启泵系统在使用时,接触器触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是依靠电磁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力使触头闭合,线圈失电后再利用弹簧力使触头分断。但在一些潮湿等环境中,控制电路容易出现故障,造成电磁线圈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致使紧急状态下无法启动和闭合接触器。


技术实现要素:

7.现有的接触器式应急启泵系统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其通过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上分别加装主动应急启动系统和随动应急启动系统,主动应急启动系统启动时带动随动应急启动系统联动,最终实现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的机械式应急启动和闭合。解决了因磁吸方式失效所带来的无法启动消防水泵和闭合接触器的技术问题。
8.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包括主动应急启动系统、随动应急启动系统、联动机构、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其中:
10.所述主动应急启动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器的上方,并经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接触器装配,所述随动应急启动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器的上方,并经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二接触器装配;
11.所述联动机构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主动应急启动系统上,所述联动机构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随动应急启动系统上;
12.所述主动应急启动系统驱动所述第一压板下压以实施对所述第一接触器的合闸时,所述随动应急启动系统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驱动所述第二压板同步下压以实施对所述第二接触器的同步合闸。
1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动应急启动系统包括操作转轴、第一平移板、第二平移板、第一储能弹簧、第一转臂、第二转臂,其中,所述操作转轴与所述第一平移板传动连接,所述操作转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平移板平移,所述第二平移板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移板上,所述第一转臂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移板上,所述第一转臂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储能弹簧上,所述第二转臂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平移板上,所述第二转臂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压板上。所述随动应急启动系统包括第三平移板、第四平移板、第二储能弹簧、第三转臂、第四转臂,其中,所述第四平移板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移板上,所述第三转臂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移板上,所述第三转臂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储能弹簧上,所述第四转臂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平移板上,所述第四转臂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压板上。所述联动机构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移板上,所述联动机构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平移板上。
1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移板、所述第二平移板、所述第三平移板及所述第四平移板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臂、所述第二转臂、所述第三转臂及所述第四转臂均向第一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储能弹簧、所述第二储能弹簧处于松弛状态。所述操作转轴驱动所述第一平移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平移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臂、所述第三转臂分别在所述第一平移板、所述第三平移板的带动下旋转至竖直状态,所述第一储能弹簧、所述第二储能弹簧分被所述第一转臂、所述第三转臂充分压缩。所述操作转轴驱动所述第一平移板继续沿所述第二方向平移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转臂、所述第三转臂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储能弹簧、所述第二储能弹簧失压回弹,所述第一转臂、所述第三转臂在所述第一储能弹簧、所述第二储能弹簧的驱动下推动所述第一平移板、所述第三平移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加速平移,所述第二平移板、所述第四平移板在所述第一平移板、所述第三平移板的带动下沿所述第二方向平移,所述第二转臂、所述第四转臂在所述第二平移板、所述第四平移板的带动下旋转至竖直状态从而推动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下压。
1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移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二平移板上设置有第一腰形滑槽,所述第一定位销伸入至所述第一腰形滑槽内并能沿所述第一腰形滑槽滑动。所述第三平移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销,所述第四平移板上设置有第二腰形滑槽,所述第二定位销伸入至所述第二腰形滑槽内并能沿所述第二腰形滑槽滑动。
1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臂设置为两根,两根所述第二转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臂的两侧。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转臂设置为两根,两根所述第四转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转臂的两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机构为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移板上,所述联动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平移板上。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器包括第一壳体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动触头及第一静触头,其中,所述第一动触头连接所述第一压板上并能随所述第一压板下压,
所述第一静触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动触头的正下方。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器包括第二壳体及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动触头及第二静触头,其中,所述第二动触头连接所述第二压板上并能随所述第二压板下压,所述第二静触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动触头的正下方。
21.本发明提供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其通过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上分别加装主动应急启动系统和随动应急启动系统。主动应急启动系统启动时经联动机构带动随动应急启动系统联动,最终实现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的机械式应急启动和闭合。本发明解决了因磁吸方式失效所带来的无法启动消防水泵和闭合接触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3.图1为本发明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在第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在第二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在第三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发明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在第四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在省去结构部分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至图5中包括:
29.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操作转轴11、第一平移板12、第二平移板13、第一储能弹簧14、第一转臂15、第二转臂16;
30.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第三平移板22、第四平移板23、第二储能弹簧24、第三转臂25、第四转臂26;
31.联动机构30;
32.第一接触器40:第一壳体41、第一动触头42、第一静触头43;
33.第二接触器50:第二壳体51、第二动触头52、第二静触头53;
34.第一压板60;
35.第二压板70。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7.现有的接触器式应急启泵系统在一些潮湿等环境中,控制电路容易出现故障,造
成电磁线圈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致使紧急状态下无法启动和闭合接触器。
38.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其能实现接触器的机械式应急启动和闭合,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接触器式应急启泵系统因磁吸方式失效所带来的无法启动消防水泵和闭合接触器的技术问题。
3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器式消防机械应急启泵系统括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联动机构30、第一接触器40和第二接触器50,其中:
40.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设置在第一接触器40的上方,并经第一压板60与第一接触器40装配,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设置在第二接触器50的上方,并经第二压板70与第二接触器50装配。
41.联动机构30的第一端连接在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上,联动机构30的第二端连接在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上。
42.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驱动第一压板60下压以实施对第一接触器40的合闸时,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在联动机构30的带动下驱动第二压板70同步下压以实施对第二接触器50的同步合闸。
43.可见,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接触器40和第二接触器50上分别加装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和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启动时经联动机构30带动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联动,最终实现第一接触器40、第二接触器50的机械式应急启动和闭合。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接触器式应急启泵系统因磁吸方式失效所带来的无法启动消防水泵和闭合接触器的技术问题。
44.继续参考图1至图5所示,可选的,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包括操作转轴11、第一平移板12、第二平移板13、第一储能弹簧14、第一转臂15及第二转臂16。其中,操作转轴11与第一平移板12传动连接,操作转轴11用于驱动第一平移板12平移。第二平移板13滑动连接在第一平移板12上。第一转臂15的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平移板13上,第一转臂15的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储能弹簧14上,第二转臂16的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平移板13上,第二转臂16的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压板60上。
45.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与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存在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没有操作转轴。具体的,随动应急启动系统20包括第三平移板22、第四平移板23、第二储能弹簧24、第三转臂25及第四转臂26。其中,第四平移板23滑动连接在第三平移板22上。第三转臂25的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三平移板22上,第三转臂25的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储能弹簧24上。第四转臂26的上端转动连接在第四平移板23上,第四转臂26的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压板70上。
46.继续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主动应急启动系统10的工作过程如下:
47.初始状态:如图1所示,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平移板12、第二平移板13、第三平移板22、第四平移板23均处于初始位置处,此时,第一转臂15、第二转臂16、第三转臂25及第四转臂26均向左倾斜,第一储能弹簧14、第二储能弹簧24则处于松弛状态。初始状态下,第一压板60、第二压板70处于高位,第一接触器40、第二接触器50处于分闸状态。
48.第一阶段(储能状态):如图2所示,将操作转轴顺时针旋转第一角度(如70
°
),第一平移板12向右平移至第一位置,同步的,第三平移板22在联动机构30的带动下向右平移至
第三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转臂15、第三转臂25分别在第一平移板12、第三平移板22的带动下旋转至竖直状态,第一储能弹簧14、第二储能弹簧24分被第一转臂15、第三转臂25充分压缩并达到形变极限。此状态下,第二平移板13、第四平移板23未移动,第二转臂16、第四转臂26未转动。
49.第二阶段(释能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储能弹簧14、第二储能弹簧24达到形变极限时,将操作转轴继续顺时针旋转第二角度(如20
°
),第一平移板12继续向右平移至第二位置,同步的,第三平移板22在联动机构30的带动下向右平移至第四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转臂15、第三转臂25分别在第一平移板12、第三平移板22的带动下旋转至向右倾斜。第一储能弹簧14、第二储能弹簧24失压回弹,第一转臂15、第三转臂25在第一储能弹簧14、第二储能弹簧24的驱动下推动第一平移板12、第三平移板22向右加速平移,此时,第二平移板13、第四平移板23在第一平移板12、第三平移板22的带动下沿向右平移,第二转臂16、第四转臂26在第二平移板13、第四平移板23的带动下旋转至竖直状态从而推动第一压板60、第二压板70下压。最终使得第一接触器40、第二接触器50合闸。
50.如上文所述,储能状态下,第一平移板12向右移动时,第二平移板13始终保持不动,同样的,第三平移板22向右移动时,第四平移板23始终保持不动。而在释能状态下,第二平移板13、第四平移板23则能够分别随第一平移板12、第三平移板22向右移动。
51.为了实现上述效果,可选的,第一平移板1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销,第二平移板13上设置有第一腰形滑槽,第一定位销伸入至第一腰形滑槽内并能沿第一腰形滑槽滑动,即第一腰形滑槽为第一定位销提供了预定长度的自由滑动行程。
52.储能状态下,第一定位销未到达止动点(即第一腰形滑槽的端部),因此第一平移板12能够相对于第二平移板13独立滑动,而不会带动第二平移板13同步滑动。而当进入释能状态是,由于第一定位销已经到达止动点,因此第一平移板12滑动时必定会带动第二平移板13同步滑动。
53.同样的,第三平移板2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销,第四平移板23上设置有第二腰形滑槽,第二定位销伸入至第二腰形滑槽内并能沿第二腰形滑槽滑动。
54.继续参考图1至图5所示,可选的,联动机构30为一联动杆,该联动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平移板12上,该联动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第三平移板22。
55.为了提升第一压板60的下压力度及下压稳定性,可选的,第二转臂16设置为两根,两根第二转臂16分别位于第一转臂15的两侧。同理,第四转臂26设置为两根,两根第四转臂26分别位于第三转臂25的两侧。
56.如图5所示,可选的,第一接触器40包括第一壳体41及位于第一壳体41内的第一动触头42及第一静触头43,其中,第一动触头42连接第一压板60上并能随第一压板60下压,第一静触头43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41内并位于第一动触头42的正下方。第一压板60下压时带动第一动触头42与第一静触头43贴合,从而实现第一接触器40的合闸。
57.同样的,第二接触器50包括第二壳体51及位于第二壳体51内的第二动触头52及第二静触头53,其中,第二动触头52连接第二压板70上并能随第二压板70下压,第二静触头53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51内并位于第二动触头52的正下方。第二压板70下压时带动第二动触头52与第二静触头53贴合,从而实现第二接触器70的合闸。
58.上文对本发明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