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4:32: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热风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


背景技术:

2.热风炉,作为热动力机械,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方面,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热风炉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热风炉也被用于民用取暖,为人们舒服的过冬提供了可靠的热量支援。
3.但是现有的燃气热风炉结构相对简单,传统的燃气热风炉对液化气或是天然气利用率不高,液化气或是天然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不充分,从而会影响液化气或是天然气的燃烧效果,同时,现有的燃气热风炉不能对进行缓冲,冷风空气进入加热箱后会迅速从出风口吹出,使得冷风空气在加热箱内受热不够充分,从而影响燃气热风炉的取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气体混合不均匀与冷风受热不充分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包括燃烧箱,所述燃烧箱内部固定连接有点燃装置,所述燃烧箱一侧固定连接有天然气进气管,所述天然气进气管一侧固定连接有阀门,所述燃烧箱远离天然气进气管一侧固定连接有空气进气管,所述天然气进气管与空气进气管均延伸至燃烧箱的一端并均活动连接有气体混合组件,所述燃烧箱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部活动连接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内部活动连接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箱一侧固定连接有冷风进口,所述加热箱背离冷风进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风管。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气体混合组件包括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分别与天然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输气管一端四周均开设有喷气嘴,所述输气管外表面卡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底部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通过转轴与燃烧箱内壁一侧嵌设的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杠,且两个第二往复丝杠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燃烧箱一侧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转轴贯穿燃烧箱并与燃烧箱转动连接,所述燃烧箱顶部开设有热气传输口,所述热气传输口位于点燃装置正下方。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往复丝杠外表面螺纹连接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通过滑套与输气管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挤压板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挤压板与燃烧箱内壁紧密贴合。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两个所述第二往复丝杠沿连接杆中心位置呈对称分布,且两个第二往复丝杠螺纹方向相反。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与加热箱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一侧固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且两个第二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一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往复丝杠。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加热箱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侧通过转轴与第一往复丝杠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一侧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一往复丝杠固定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顶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贴合块,且相邻两个第一贴合块之间成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贴合块底部贴合有第二贴合块,所述第二贴合块底部转动连接有多个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贯穿加热箱顶部并与加热箱顶部滑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外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与第二贴合块底部与加热箱顶部,所述转动杆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加热叶片。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柱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开设有滑动螺纹,所述凹槽内滑动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底部与加热箱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滑动螺纹相适配。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加热箱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均与连接槽内壁一侧开设的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加热箱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升降杆,所述液压升降杆底部与连接槽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
1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气体混合组件,空气与天然气通过输气管进入燃烧箱内,第二电机通过转轴带动两个第二齿轮转动,两个第二齿轮通过两个第一齿轮带动两个输气管转动,输气管带动喷气嘴转动,使天然气与空气能够均匀的充满燃烧室内,从而使气体混合的更加充分,提高燃烧效率,同时,两个第二往复丝杠带动两个挤压板在燃烧箱内移动,对燃烧箱内的气体进行压缩混合,进而使天然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量浪费。
16.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加热组件,第一往复丝杠提高顶板带动第一贴合块移动,第一贴合块带与第二贴合块接触或者分离,使第二贴合块受到压力向下移动或是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多个连接柱错落移动,并且相互交错排列,从而增大冷风空气与加热叶片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在连接柱升下降的过程中,固定柱通过滑动螺纹带动连接柱转动,连接柱带动加热叶片转动,实现对冷风空气的加热与扰
流,能够对冷风空气进行一定的缓冲滞留,使冷风空气受热更加充分均匀,从而提高热风炉的取暖效果。
17.3、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液压升降杆,液压升降杆带动加热箱在连接槽内移动,能够控制燃烧箱与加热箱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燃烧箱对加热箱的加热效果,方便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实现热风炉的加热效果可控化,提高了热风炉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加热组件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顶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加热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例说明:1、燃烧箱;2、连接槽;3、加热箱;4、加热组件;401、第一电机;402、固定板;403、支撑板;404、顶板;405、第一往复丝杠;406、第一贴合块;407、第二贴合块;408、第二滑槽;409、转动杆;410、弹簧;411、第二滑块;412、滑动螺纹;413、加热叶片;414、连接柱;415、凹槽;416、连接块;417、固定柱;5、出风管;6、气体混合组件;601、第二电机;602、连接杆;603、热气传输口;604、喷气嘴;605、输气管;606、第二往复丝杠;607、挤压板;608、第一齿轮;609、第二齿轮;7、天然气进气管;8、阀门;9、空气进气管;10、第一滑槽;11、第一滑块;12、冷风进口;13、液压升降杆;14、点燃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利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燃烧取暖的燃气热风炉,包括燃烧箱1,燃烧箱1内部固定连接有点燃装置14,燃烧箱1一侧固定连接有天然气进气管7,天然气进气管7一侧固定连接有阀门8,燃烧箱1远离天然气进气管7一侧固定连接有空气进气管9,天然气进气管7与空气进气管9均延伸至燃烧箱1的一端并均活动连接有气体混合组件6,燃烧箱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槽2,连接槽2内部活动连接有加热箱3,加
热箱3内部活动连接有加热组件4,加热箱3一侧固定连接有冷风进口12,加热箱3背离冷风进口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风管5,加热箱3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11,第一滑块11均与连接槽2内壁一侧开设的第一滑槽10滑动连接,加热箱3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升降杆13,液压升降杆13底部与连接槽2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
22.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第一滑槽10与第一滑块11,第一滑槽10与第一滑块11相适配,第一滑槽10对第一滑块11进行限位,避免加热箱3滑出连接槽2,同时,第一滑槽10与第一滑块11配合使用,能够减少加热箱3滑动时晃动,提高加热箱3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液压升降杆13,能够控制燃烧箱1与加热箱3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燃烧箱1对加热箱3的加热效果,方便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提高了热风炉的适用性。
23.气体混合组件6包括输气管605,输气管605分别与天然气进气管7和空气进气管9一端转动连接,输气管605一端四周均开设有喷气嘴604,输气管605外表面卡接有第一齿轮608,第一齿轮608底部啮合有第二齿轮609,第二齿轮609通过转轴602与燃烧箱1内壁一侧嵌设的轴承转动连接,第二齿轮609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杠606,且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02,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沿连接杆602中心位置呈对称分布,且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螺纹方向相反,燃烧箱1一侧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601,第二电机601输出轴一端与转轴602固定连接,且转轴602贯穿燃烧箱1并与燃烧箱1转动连接,燃烧箱1顶部开设有热气传输口603,热气传输口603位于点燃装置14正下方,第二往复丝杠606外表面螺纹连接有挤压板607,挤压板607通过滑套与输气管605外表面滑动连接,挤压板607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挤压板607与燃烧箱1内壁紧密贴合。
24.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将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设置为沿连接杆602中心位置呈对称分布,使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同向转动时,能够带动两个挤压板607它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实现对燃烧箱1的气体的挤压混合,通过设置气体混合组件6,输气管605在第一齿轮608的带动下带动喷气嘴604转动,使天然气与空气能够均匀的充满燃烧室内,从而使气体混合的更加充分,并且,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带动两个挤压板607在燃烧箱1内移动,对燃烧箱1内的气体进行压缩混合,进而使天然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量浪费。
25.加热组件4包括两个支撑板403,支撑板403底部与加热箱3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板403一侧固开设有第二滑槽408,第二滑槽408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411,且两个第二滑块411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404,顶板404一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往复丝杠405,加热箱3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02,固定板402一侧通过转轴602与第一往复丝杠405转动连接,固定板402一侧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401,第一电机401输出轴一端通过转轴602与第一往复丝杠405固定连接,顶板404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贴合块406,且相邻两个第一贴合块406之间成对称分布,第一贴合块406底部贴合有第二贴合块407,第二贴合块407底部转动连接有多个转动杆409,转动杆409贯穿加热箱3顶部并与加热箱3顶部滑动连接,转动杆409外表面套设有弹簧410,弹簧41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与第二贴合块407底部与加热箱3顶部,转动杆409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14,连接柱414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加热叶片413,连接柱414底部开设有凹槽415,凹槽415内开设有滑动螺纹412,凹槽415内滑动连接有固定柱417,固定柱417底部与加热箱3内壁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柱417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16,连接块416与滑动螺纹412相适配。
26.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将相邻两个第一贴合块406之间设置成对称分布,使得连接柱414在加热箱3内呈错落分布,加大了与冷风空气的接触,提高了对冷风空气加热效果,通过设置弹簧410,弹簧410的弹力带动连接柱414向上移动,实现连接柱414的自动复位,通过设置加热组件4,第一贴合块406带与第二贴合块407接触或者分离,使第二贴合块407受到压力向下移动或是在弹簧410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多个连接柱414错落移动,并且使连接柱414之间相互交错排列,从而增大冷风空气与加热叶片41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在连接柱414升下降的过程中,固定柱417通过滑动螺纹412带动连接柱414转动,连接柱414带动加热叶片413转动,实现对冷风空气的加热与扰流,使冷风空气受热更加充分均匀,从而提高热风炉的取暖效果。
27.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打开第一电机401与第二电机601,之后,工作人员打开阀门8,天然气从天然气进气管7进入输气管605,同时,空气从空气进气管9进入输气管605,在此过程中,第二电机601带动转轴602转动,转轴602带动两个第二齿轮609转动,第二齿轮609带动第一齿轮608转动,第一齿轮608带动输气管605转动,输气管605带动喷气嘴604转动,同时,转轴602带动第二往复丝杠606转动,第二往复丝杠606通过连接杆602带动另一个第二往复丝杠606转动,两个第二往复丝杠606带动两个挤压板607在燃烧箱1内移动,对燃烧箱1内的气体进行压缩混合,此时,打开点火装置,使混合气体在燃烧箱1内燃烧,混合气体燃烧产生的热量从热气传输口603输向加热箱3,在此过程中,通过液压升降杆13能够调整加热箱3与热气传输口603之间的距离,能够控制加热箱3的受热程度。
28.燃烧箱1对加热箱3进行加热,第一电机401带动转轴602在固定板402内转动,转轴602带动第一往复丝杠405转动,第一往复丝杠405带动顶板404移动,顶板404带动两侧第二滑块411在第二滑槽408内滑动,顶板404带动底部的第一贴合块406移动,第一贴合块406带与第二贴合块407接触或者分离,使第二贴合块407受到压力向下移动或是在弹簧410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多个连接柱414错落移动,并且相互交错排列,在连接柱414上升或是下降的过程中,凹槽415内的滑动螺纹412配合固定柱417顶部的连接块416,能够使连接柱414转动,连接柱414带动加热叶片413转动,实现对冷风空气的加热与扰流。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