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输入装置、移动体以及转向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3:58: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输入装置、移动体以及转向轴系统。


背景技术:

2.以往,提出了一种安装于车辆的转向轴的输入装置即开关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该开关装置具有供立柱嵌入的筒状的嵌合部,该立柱将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嵌合部以包围该嵌合部的方式安装有环状的具有弹性的紧固带构件。另外,在该紧固带构件安装有销,以使该紧固带构件不紧固嵌合部。在这样的销安装于紧固带构件的状态下,立柱嵌入到嵌合部内。而且,当该销被从紧固带构件拆下时,紧固带构件将嵌合部紧固。由此,嵌合部和立柱被固定。即,开关装置安装于转向轴。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76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开关装置中,在该嵌合部的周边需要用于将紧固带构件安装于嵌合部的空间,其结果是,存在开关装置的小型化困难的课题。
9.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小型化的输入装置等。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包括:壳体,其具有供将转向轴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的立柱的一端侧嵌入的筒状部,且供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部安装;以及施力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内侧面的凸缘部与所述立柱之间,所述筒状部具有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立柱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部,所述施力构件在所述卡定部相对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状态下,沿着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向所述凸缘部远离所述立柱的方向对所述凸缘部施力。
12.发明的效果
13.本公开的输入装置能够容易地小型化。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2的输入装置的车辆的一个例子的图。
15.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2的输入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16.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17.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输入装置的外观的主视图。
18.图5是将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分解并从上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19.图6是将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分解并从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20.图7是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仰视图。
21.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施力构件的外观的图。
22.图9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旋转限制构件的外观的图。
23.图9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旋转限制构件的另一外观的图。
24.图10是实施方式1的旋转限制构件的局部放大图。
25.图11是安装有实施方式1的施力构件的壳体的仰视图。
26.图12是安装有实施方式1的施力构件和旋转限制构件的壳体的仰视图。
27.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向轴和立柱的图。
28.图14是实施方式1的转向轴和立柱的局部放大图。
29.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施力构件、旋转限制构件以及立柱的配置的图。
30.图16是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在xz平面上的剖视图。
31.图17是将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在xz平面上的剖面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图。
32.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相对于转向轴安装的安装顺序的图。
33.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安装于转向轴时的旋转限制构件和施力构件的动作的图。
34.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输入装置安装于转向轴时的卡定部的动作的图。
35.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36.图22是将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分解并从上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37.图23是将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分解并从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38.图24是表示从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壳体的z轴方向负侧观察的状态的仰视图。
39.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施力构件的外观的图。
40.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旋转按压构件的外观的图。
41.图27是安装有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施力构件的壳体的仰视图。
42.图28是安装有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施力构件和旋转按压构件的壳体的仰视图。
43.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转向轴和立柱的图。
44.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相对于转向轴和立柱安装的安装顺序的图。
45.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旋转按压构件的转动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包括:壳体,其具有供将转向轴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的立柱的一端侧嵌入的筒状部,且供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部安装;以及施力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内侧面的凸缘部与所述立柱之间,所述筒状部具有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立柱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部,所述施力构件在所述卡定部相对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状态下,沿着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向所述凸缘部远离所述立柱的方向对所述凸缘部施力。
47.由此,在筒状部的卡定部与立柱的被卡定部卡定的状态下,筒状部的凸缘部被施力构件向远离立柱的方向施力。因而,卡定部和被卡定部通过该施力构件的施力而在中心
轴线方向上较强地卡合,能够提高筒状部与立柱之间的摩擦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筒状部相对于立柱沿该中心轴线方向偏移,且能够抑制筒状部相对于立柱在周向上旋转。因而,能够将输入装置固定于立柱。并且,输入装置相对于立柱的固定不需要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紧固带构件,因此,能够省去用于安装该紧固带构件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使输入装置小型化。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将输入装置从转向轴拆下时,需要用于松开该紧固带构件的紧固的专用工具。但是,在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中,由于不需要紧固带构件,因此,能够在不使用那样的专用工具的情况下简单地拆下输入装置。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从紧固带构件拆下的销被废弃,但在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中,由于不使用这样的销,因此能够抑制资源的不必要的废弃。
48.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旋转限制构件,该旋转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立柱之间,限制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立柱在周向上的旋转,所述旋转限制构件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夹着所述施力构件的状态下,在所述周向上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卡定,且在所述周向上相对于所述立柱卡定,从而限制所述筒状部的旋转。
49.由此,由于筒状部相对于立柱在周向上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能够将输入装置牢固地固定于立柱。
50.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旋转限制构件具有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突出并与所述立柱抵接的突起部,通过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立柱抵接来按压所述施力构件使其弹性变形。例如,也可以是,所述立柱具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向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且供所述突起部插入,所述第1凹部的底面具有非倾斜底面和倾斜底面,所述非倾斜底面是与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面,所述倾斜底面是以越远离所述非倾斜底面则所述第1凹部的深度越深的方式倾斜的面,在将所述输入装置安装于所述转向轴时,以与所述倾斜底面相对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旋转限制构件的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壳体的转动而一边在所述倾斜底面滑动一边向所述非倾斜底面移动,从而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按压所述施力构件使其弹性变形。
51.由此,在将立柱的一端侧压入壳体的筒状部内,使筒状部的卡定部相对于立柱的被卡定部卡定的状态下,若使该壳体转动,则能够使施力构件简单地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将输入装置简单且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
52.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旋转限制构件的所述基部具有向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挠曲且向所述立柱侧突出的旋转卡定部,所述立柱还具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向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且供所述旋转卡定部插入,在将所述输入装置安装于所述转向轴时,插入到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旋转限制构件的所述旋转卡定部通过所述壳体的转动而一边挠曲一边移动,从而向所述第1凹部插入,插入到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1凹部的两侧面中的一侧的面卡定,插入到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旋转卡定部相对于所述第1凹部的两侧面中的另一侧的面卡定。
53.由此,在将立柱的一端侧压入壳体的筒状部内,使筒状部的卡定部相对于立柱的被卡定部卡定的状态下,若使该壳体转动,则能够将突起部和旋转卡定部简单地嵌入第1凹部。其结果是,在筒状部的周向的任一方向上,突起部和旋转卡定部中的任一者都相对于第1凹部的侧面卡定,能够适当地限制筒状部相对于立柱在周向上的旋转。因此,能够将输入
装置更牢固且简单地固定于立柱。
54.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是环状的板构件,具有沿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形状。
55.由此,能够抑制施力构件在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并且较强地对筒状部的凸缘部施力。其结果是,能够将输入装置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
56.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是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的环状的构件,在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孔分别插入有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凸缘部的凸部。
57.由此,筒状部的凸部在筒状部的周向上相对于旋转限制构件的插入孔的周缘卡定。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筒状部相对于旋转限制构件的旋转。
58.此外,也可以是,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移动体包括输入装置、所述转向轴以及所述立柱。例如,移动体是车辆。
59.由此,移动体能够包括小型化的输入装置,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扩大该移动体的室内空间。
60.此外,也可以是,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轴系统包括:转向轴;以及立柱,其将所述转向轴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所述立柱形成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是向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的凹部,且供形成于用于将输入装置安装于所述转向轴的构件的突起部插入,所述第1凹部的底面具有非倾斜底面和倾斜底面,所述非倾斜底面是与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面,所述倾斜底面是以越远离所述非倾斜底面则所述第1凹部越深的方式倾斜的面。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立柱还形成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是向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的凹部,且供形成于用于将所述输入装置安装于所述转向轴的构件的旋转卡定部插入。
61.由此,能够将小型化的输入装置安装于转向轴。另外,能够将输入装置牢固地固定于立柱。
62.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旋转按压构件来代替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立柱之间的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所述旋转按压构件通过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夹着所述施力构件的状态下转动,按压所述施力构件使其弹性变形。
63.由此,能够使旋转按压构件转动来提高筒状部与立柱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作业进行输入装置相对于立柱的固定。
64.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旋转按压构件具有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突出并与所述施力构件抵接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按压部,通过伴随着所述旋转按压构件的转动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施力构件抵接,按压所述施力构件使其弹性变形。
65.由此,例如,通过将旋转按压构件的按压部形成为以相对于施力构件突出的方式具有倾斜部的山状,能够容易地形成该按压部。
66.另外,也可以是,在将所述输入装置安装于所述转向轴时,通过所述旋转按压构件的转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施力构件抵接来按压所述施力构件使其弹性变形。
67.由此,能够使旋转按压构件转动来提高筒状部与立柱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作业进行输入装置相对于立柱的固定。
68.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凸缘部具有向中心轴线方向突出或凹陷的
被限制部,所述立柱具有向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或突出的限制部,在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卡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立柱在周向上旋转。
69.由此,由于筒状部相对于立柱在周向上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能够将输入装置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
70.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是环状的板构件,具有沿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形状。
71.由此,能够抑制施力构件在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并且较强地对筒状部的凸缘部施力。其结果是,能够将输入装置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
72.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旋转按压构件具有从外周向外方向延伸的旋转操作部。
73.由此,能够操作旋转操作部来使旋转按压构件转动,因此能够简单地将输入装置固定于立柱。
74.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75.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概括性的或具体的例子。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没有限定本公开的含义。另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76.另外,各图是示意图,并不一定严格地进行图示。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大致垂直等表达。例如,大致垂直不仅意味着完全垂直,还意味着实际上垂直,即,例如包含百分之几左右的误差。另外,大致垂直意为,在能够起到本公开的效果的范围内垂直。关于其他的使用了“大致”的表达也是同样的。
77.(实施方式1)
78.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车辆的一个例子的图。
79.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例如配置于在右方向盘的车辆4的驾驶座搭载的转向轴300。而且,输入装置100接受驾驶员对车辆4的方向盘8的转向、以及转向杆131r和雨刷杆131l的各种操作。车辆4例如是普通乘用车、公共汽车或卡车等汽车。此外,车辆4不限定于汽车,例如也可以是建筑机械或农机等。
80.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输入装置100的厚度方向称为z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称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x轴方向是输入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输入装置100的进深方向,与x轴方向垂直。另外,z轴方向正侧也称为上侧、朝上或上方,z轴方向负侧也称为下侧、朝下或下方。x轴方向正侧也称为右侧、朝右或右方,x轴方向负侧也称为左侧、朝左或左方。y轴方向正侧也称为进深侧、进深朝向或进深,y轴方向负侧也称为近前侧、近前朝向或近前。
81.如图2所示,输入装置100包括壳体110、转向杆单元130r以及雨刷杆单元130l。
82.壳体110是具有筒状部120的例如树脂成型品。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沿着z轴方向,在该筒状部120中插入有转向轴300。
83.转向杆单元130r安装于壳体110的x轴方向正侧,例如由车辆4的驾驶员的右手操作。转向杆单元130r例如是具有a)用于使转向信号灯闪烁的转向信号开关、b)用于使前照灯、小灯以及尾灯点亮的照明开关、c)用于使前照灯闪光点亮的闪光开关、以及d)用于切换
前照灯的远光和近光的调光开关等的组合开关杆。
84.雨刷杆单元130l安装于壳体110的x轴方向负侧,例如由车辆4的驾驶员的左手操作。雨刷杆单元130l例如是具有a)用于使前雨刷动作的前雨刷开关、b)用于向前挡风玻璃喷射清洗液的前清洗器开关、c)用于使后雨刷动作的后雨刷开关、以及d)用于向后挡风玻璃喷射清洗液的后清洗器开关等的组合开关杆。
85.这些转向杆单元130r和雨刷杆单元130l分别作为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部而安装于壳体110。而且,这样的输入装置100以壳体110的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与转向轴300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安装于该转向轴300。
86.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的外观的主视图。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以下使用示意性的附图进行说明。
87.如图3和图4所示,输入装置100以在壳体110的筒状部120内插入转向轴300的方式安装于该转向轴300。该转向轴300由立柱200转动自如地支承。具体而言,立柱200在周向上包围转向轴300的局部,以该转向轴300的中心轴线成为旋转中心的方式将该转向轴300转动自如地支承。
88.因此,在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转向轴300从z轴方向负侧向该筒状部120内插入,立柱200嵌入到筒状部120内。另外,筒状部120的上端侧(即z轴方向正侧)的开口比下端侧(即z轴方向负侧)的开口窄。因此,在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的状态下,转向轴300的上端侧从筒状部120的上端侧开口向上突出,但立柱200的上端侧不突出而是位于筒状部120内。
89.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分解并从上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分解并从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5和图6所示的单点划线相当于壳体110的筒状部120、后述的施力构件140及旋转限制构件150、转向轴300、立柱200各自的中心轴线,沿着z轴方向。另外,后述的旋转是以该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的旋转。
90.如图5和图6所示,输入装置100除了包括壳体110、转向杆单元130r以及雨刷杆单元130l之外,还包括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
91.转向杆单元130r包括转向杆131r和杆支架132r。在杆支架132r的内部例如配置有根据转向杆131r的操作而动作的机构等。雨刷杆单元130l包括雨刷杆131l和杆支架132l。在杆支架132l的内部例如配置有根据雨刷杆131l的操作而动作的机构等。
92.壳体110具有配置于比筒状部120靠x轴方向正侧的第1支架安装部112r和配置于比筒状部120靠x轴方向负侧的第2支架安装部112l。在第1支架安装部112r安装有转向杆单元130r的杆支架132r。在第2支架安装部112l安装有雨刷杆单元130l的杆支架132l。
93.施力构件140例如是形成为环状的金属制的板构件,从z轴方向负侧向壳体110的筒状部120内插入。在筒状部120的内侧面的上端侧形成有凸缘部。施力构件140以与该凸缘部抵接的方式配置。
94.旋转限制构件150例如是环状的树脂成型的构件,从z轴方向负侧向壳体110的筒状部120内插入。旋转限制构件150以在与上述的筒状部120的凸缘部之间夹入施力构件140的方式配置于该筒状部120内。
95.在将这样的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转向轴300分别插入于旋转限制构
件150、施力构件140以及筒状部120各自的内部。并且,立柱200的上端侧嵌入筒状部120内。此时,该立柱200的上端部与配置在筒状部120内的旋转限制构件150抵接。即,立柱200的上端部在与形成于筒状部120的内侧面上端侧的凸缘部之间沿z轴方向夹入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
96.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10的仰视图。具体而言,图7是表示从z轴方向负侧观察壳体110的状态的图。
97.在壳体110的筒状部120的内侧面形成有向该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侧突出的上述的凸缘部124。本实施方式中的凸缘部124在其内侧面的上端形成为环状。因此,筒状部120的上端侧的开口比下端侧的开口窄。
98.并且,在该凸缘部124的z轴方向负侧的面形成有3个凸部121和两个爪122。3个凸部121向z轴方向负侧突出,用于抑制上述的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在xy平面内的偏移。两个爪122向z轴方向负侧突出。而且,这些爪122的前端侧向xy平面内的远离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突出。这些爪122用于抑制上述的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向z轴方向负侧落下。
99.另外,筒状部120具有两个卡定部123。该卡定部123相对于形成在立柱200的被卡定部卡定。
100.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40的外观的图。具体而言,图8的(a)是施力构件140的立体图,图8的(b)是表示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施力构件140的状态的图,图8的(c)是施力构件140的俯视图。
101.如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在施力构件140形成有3个插入孔141。在该插入孔141中插入有图7所示的壳体110的凸部121。
10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40是所谓的波形垫圈,如图8的(b)所示,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起伏。换言之,施力构件140具有在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上弯曲的形状。由此,施力构件140在z轴方向上具有弹性。此外,这样的施力构件140例如通过在z轴方向上收缩0.3~0.8mm的弹性变形,在z轴方向上产生180n的作用力。
103.图9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外观的图。具体而言,图9a的(a)是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立体图,图9a的(b)是表示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状态的图。另外,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另一外观的图。具体而言,图9b的(a)是旋转限制构件150的俯视图,图9b的(b)是旋转限制构件150的仰视图。
104.旋转限制构件150具有基部152、3个突起部152a以及嵌入部153。
105.嵌入部153形成为环状,嵌入到筒状的立柱200的上端侧开口内。
106.基部152以从嵌入部153的上端向xy平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环状。因此,基部152在嵌入部153嵌入到立柱200的上端侧开口内的状态下,与该立柱200的上端在z轴方向上相对。
107.另外,与施力构件140同样地,在基部152形成有3个插入孔151。在该插入孔151中插入有上述的壳体110的凸部121。
108.并且,基部152具有3个旋转卡定部152b。这些旋转卡定部152b沿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挠曲,并且向立柱200侧(即z轴方向负侧)突出。
109.3个突起部152a分别从基部152向z轴方向负侧突出。即,这些突起部152a从基部
152突出而与立柱200抵接。旋转限制构件150通过这些突起部152a相对于立柱200的抵接来按压施力构件140使其弹性变形。
110.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局部放大图。具体而言,图10是图9a的(b)所示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的放大图。
111.这样的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向形成于立柱200的上端的凹部插入。其结果是,旋转限制构件150相对于立柱200的旋转被限制。
112.图11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40的壳体110的仰视图。
113.如图11所示,施力构件140载置于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的z轴方向负侧的面。此时,在施力构件140的3个插入孔141中分别插入有形成于凸缘部124的3个凸部121。由此,抑制施力构件140相对于凸缘部124在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上的偏移。
114.图12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壳体110的仰视图。
115.如图12所示,旋转限制构件150以与载置于筒状部120内的施力构件140的下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即,旋转限制构件150以在与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的z轴方向负侧的面之间夹入施力构件140的方式配置于该筒状部120内。另外,在该旋转限制构件150配置于筒状部120内时,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基部152朝向施力构件140侧,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朝向与施力构件140侧相反的一侧。
116.这样配置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由筒状部120的两个爪122支承,以防止向z轴方向负侧落下。
117.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轴300和立柱200的图。此外,图13的(a)是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转向轴300和立柱200的图,图13的(b)是从沿着xy平面的其他方向观察它们的图。
118.如图13所示,由立柱20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转向轴300。立柱200例如构成为圆筒形。转向轴300以其上端侧从立柱200向z轴方向正侧突出的方式插入该立柱200内。
119.在立柱200的上端缘形成有分别向z轴方向负侧凹陷的第1凹部210和第2凹部220。此外,在图13中,仅示出一个该第1凹部210与第2凹部220的组,但在该立柱200的上端缘形成有3个该组。
120.在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在第1凹部210插入有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
121.第2凹部220是为了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而暂时使用的。此时,在第2凹部220插入有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旋转卡定部152b。
122.此外,在立柱200的侧部形成有两个被卡定部201。这两个被卡定部201分别由大致矩形的贯通孔的周缘部构成,以在xy平面中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该被卡定部201卡定。具体而言,在立柱200的上端侧嵌入到筒状部120内时,该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相对于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由此,抑制筒状部120的z轴方向的偏移、即筒状部120从立柱200向z轴方向正侧的偏移。
123.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轴300和立柱200的局部放大图。
124.第1凹部210的底面具有非倾斜底面211和倾斜底面212。非倾斜底面211是与立柱200的中心轴线(即z轴)大致垂直的面,倾斜底面212以越远离非倾斜底面211则第1凹部210
的深度越深的方式倾斜。此外,该深度是z轴方向的深度。因此,非倾斜底面211位于比倾斜底面212浅的位置。
125.另外,第2凹部220的处于第1凹部210侧的侧面以越接近第1凹部210则第2凹部220的深度越浅的方式倾斜。
126.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40、旋转限制构件150以及立柱200的配置的图。
127.施力构件140、旋转限制构件150以及立柱200在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如图15所示那样配置。即,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分别以在其内部插入有转向轴300的状态载置于立柱200的上端缘。即,在立柱200的上端缘上载置有旋转限制构件150,在该旋转限制构件150上载置有施力构件140。
128.在此,如图15所示,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向第1凹部210插入。另外,突起部152a与第1凹部210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抵接,旋转卡定部152b与另一个侧面抵接。由此,限制旋转限制构件150相对于立柱200的旋转。
129.另外,突起部152a与立柱200的第1凹部210中的非倾斜底面211抵接。该非倾斜底面211位于比倾斜底面212浅的位置,因此通过该突起部152a与非倾斜底面211的抵接,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基部152将施力构件140向z轴方向正侧顶起。在此,由于在施力构件140的z轴方向正侧配置有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因此,通过基部152向z轴方向正侧被顶起的施力构件140被向该凸缘部124侧按压。即,施力构件140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向凸缘部124远离立柱200的方向对该凸缘部124施力。
130.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在xz平面上的剖视图,图17是将该xz平面上的剖面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图。此外,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剖视图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将转向轴300和立柱200表示为一体化的构造物。
131.在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如图17所示,壳体110的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相对于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另外,施力构件140和旋转限制构件150在z轴方向上被夹入于该立柱200的上端缘与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之间。此时,施力构件140通过如上述那样突起部152a与立柱200的抵接,向z轴方向正侧被按压而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施力构件140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向凸缘部124远离立柱200的方向对该凸缘部124施力。
132.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相对于转向轴300安装的安装顺序的图。另外,图18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输入装置100时的该输入装置100的经时的状态的变化。另外,图18的(b)和图18的(c)表示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输入装置100中的壳体110、转向轴300以及立柱200时的它们的经时的状态的变化。
133.例如,首先,在时刻t1,输入装置100的壳体110中的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与转向轴300及立柱200各自的中心轴线对位。此时,筒状部120的下端侧开口朝向转向轴300及立柱200。另外,此时,输入装置100以该输入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例如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
134.接着,在时刻t2,转向轴300的上端侧在该筒状部120内贯穿,立柱200的上端侧嵌入该筒状部120内。
135.然后,在时刻t3,输入装置100以上述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以使相对于
水平方向倾斜的输入装置100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由此,壳体110相对于转向轴300及立柱200例如顺时针转动。通过该转动,输入装置100固定于立柱200,并安装于转向轴300。
136.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的旋转限制构件150和施力构件140的动作的图。具体而言,图19的(a)表示图18中的时刻t2时的旋转限制构件150和施力构件140的状态,图19的(b)表示图18中的时刻t3时的旋转限制构件150和施力构件140的状态。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的卡定部123的动作的图。具体而言,图20的(a)表示图18中的时刻t2时的卡定部123的状态,图20的(b)表示图18中的时刻t3时的卡定部123的状态。
137.当在输入装置100倾斜的状态下在筒状部120内嵌入立柱200的上端侧时,如图20的(a)所示,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相对于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即,卡定部123相对于在立柱200的侧部形成的大致矩形的贯通孔的周缘部中的上侧的部分、即上缘部卡定。更具体而言,卡定部123相对于该上缘部中的周向的一端侧(图20的右侧)的部分卡定。另外,筒状部120具有两个卡定部123,因此,这些卡定部123分别相对于与该卡定部123对应的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其结果是,筒状部120临时固定于立柱200。即,抑制筒状部120从立柱200向z轴方向正侧离开。
138.此时,如图19的(a)所示,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向立柱200的第1凹部210插入,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旋转卡定部152b向立柱200的第2凹部220插入。另外,突起部152a配置于与第1凹部210的底面中的倾斜底面212相对的位置。
139.接着,使该输入装置100例如顺时针转动以消除输入装置100的倾斜。即,输入装置100的壳体110顺时针转动。由此,如图20的(b)所示,形成于该壳体110的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也顺时针转动。即,卡定部123一边维持相对于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的状态,一边从上述的贯通孔的上缘部中的周向上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从图20的右侧向左侧)的部分移动。
140.此时,如图19的(b)所示,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与筒状部120一起转动。其结果是,突起部152a一边与第1凹部210的倾斜底面212抵接一边在该倾斜底面212上升,移动至与非倾斜底面211相对的位置。因此,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基部152被向z轴方向正侧推起,将施力构件140向z轴方向正侧按压。施力构件140被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限制向z轴方向正侧的移动,因此通过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基部152的按压而弹性变形。其结果是,施力构件140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向凸缘部124远离立柱200的方向对该凸缘部124施力。
141.同时,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旋转卡定部152b一边与第2凹部220的倾斜的侧面抵接,且一边向z轴方向上侧挠曲一边移动,向第1凹部210插入。其结果是,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与第1凹部210的两个侧面中的一者(具体而言,图19中的左侧的侧面)抵接。并且,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旋转卡定部152b与该两个侧面中的另一者(具体而言,图19中的右侧的侧面)抵接。由此,限制旋转限制构件150相对于立柱200的旋转。
142.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和施力构件140。壳体110具有供将转向轴30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的立柱200的一端侧嵌入的筒状部120,且供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部安装。施力构件140配置于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于筒状部120的内侧面的凸缘部124与立柱200之间。筒状部120具有在上述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与立柱
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的卡定部123。并且,施力构件140在卡定部123相对于被卡定部201卡定的状态下,沿着该中心轴线方向向凸缘部124远离立柱200的方向对该凸缘部124施力。
143.由此,在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与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的状态下,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被施力构件140向远离立柱200的方向施力。因而,卡定部123和被卡定部201通过该施力构件140的施力而在中心轴线方向上较强地卡合,能够提高筒状部120与立柱200之间的摩擦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筒状部120相对于立柱200沿该中心轴线方向偏移,且能够抑制筒状部120相对于立柱200在周向上旋转。因而,能够将输入装置100固定于立柱200。并且,输入装置100相对于立柱200的固定不需要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紧固带构件,因此,能够省去用于安装该紧固带构件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使输入装置100小型化。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将输入装置从转向轴拆下时,需要用于松开该紧固带构件的紧固的专用工具。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由于不需要紧固带构件,因此,能够在不使用那样的专用工具的情况下简单地将输入装置100从转向轴300拆下。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从紧固带构件拆下的销被废弃,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中,由于不使用这样的销,因此能够抑制资源的不必要的废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100包括旋转限制构件150,但也可以不包括该旋转限制构件150。
14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0包括旋转限制构件150。该旋转限制构件150配置于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凸缘部124与立柱200之间,限制筒状部120相对于立柱200在周向上的旋转。即,旋转限制构件150在与凸缘部124之间夹着施力构件140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凸缘部124在周向上卡定,并且相对于立柱200在周向上卡定,由此限制筒状部120的旋转。
145.由此,由于筒状部120相对于立柱200的周向上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能够将输入装置100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00。
146.另外,旋转限制构件150具有基部152和从基部152突出并与立柱200抵接的突起部152a,通过突起部152a与立柱200的抵接来按压施力构件140使其弹性变形。具体而言,立柱200具有向立柱200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且供突起部152a插入第1凹部210。第1凹部210的底面具有非倾斜底面211和倾斜底面212。非倾斜底面211是与立柱200的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面。倾斜底面212是以越远离非倾斜底面211则第1凹部210的深度越深的方式倾斜的面。在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以与倾斜底面212相对的方式插入到第1凹部210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的突起部152a通过壳体110的转动而一边在倾斜底面212滑动一边向非倾斜底面211移动,由此,旋转限制构件150按压施力构件140使其弹性变形。
147.由此,在将立柱200的一端侧压入壳体110的筒状部120内,使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相对于立柱的被卡定部201卡定的状态下,若使该壳体110转动,则能够使施力构件140简单地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将输入装置100简单且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00。
148.另外,旋转限制构件150的基部152具有向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挠曲且向立柱200侧突出的旋转卡定部152b。该立柱200还具有向立柱200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且供旋转卡定部152b插入的第2凹部220。在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时,插入到第2凹部220的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旋转卡定部152b通过壳体110的转动而一边挠曲一边移动,从而向第1凹部210插入。并且,插入到第1凹部210的突起部152a与该第1凹部210的两侧面中的一侧的面卡定,插入到第1凹部210的旋转卡定部152b与第1凹部210的两侧面中的另一侧的
面卡定。
149.由此,在将立柱200的一端侧压入壳体110的筒状部120内,使筒状部120的卡定部123相对于立柱200的被卡定部201卡定的状态下,若使该壳体110转动,则能够将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简单地嵌入第1凹部210。其结果是,在筒状部120的周向的任一方向上,突起部152a和旋转卡定部152b中的任一者都相对于第1凹部210的侧面卡定,能够适当地限制筒状部120相对于立柱200在周向上的旋转。因此,能够将输入装置100更牢固且简单地固定于立柱200。
150.另外,施力构件140是环状的板构件,具有沿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施力构件140在筒状部12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并且强力地对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施力。其结果是,能够将输入装置100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00。
151.另外,旋转限制构件150是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151的环状的构件。而且,在该至少一个插入孔151分别插入有形成于筒状部120的凸缘部124的凸部121。
152.由此,筒状部120的凸部121在筒状部120的周向上与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插入孔151的周缘卡定。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筒状部120相对于旋转限制构件150的旋转。
153.此外,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移动体包括上述那样的输入装置100、转向轴300以及立柱200。例如,移动体是车辆4。由此,移动体能够包括小型化的输入装置100,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扩大该移动体的室内空间。
154.此外,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转向轴系统包括转向轴300和将转向轴30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的立柱200。在立柱200形成有第1凹部210,该第1凹部210是向该立柱200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的凹部,且供形成于用于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的构件的突起部152a插入。该第1凹部210的底面具有非倾斜底面211和倾斜底面212。非倾斜底面211是与立柱200的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的面,倾斜底面212是以越远离非倾斜底面211则第1凹部210越深的方式倾斜的面。另外,在立柱200还形成有第2凹部220,该第2凹部220是向该立柱200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的凹部,且供形成于用于将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的构件的旋转卡定部152b插入。
155.由此,能够将小型化的输入装置100安装于转向轴300。此外,能够将输入装置100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00。
156.(实施方式2)
157.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101的外观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的结构在没有特别明确记载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与结构相关的详细说明。
158.图2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分解并从上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2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分解并从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159.如图22和图23所示,输入装置101除了壳体160、转向杆单元130r以及雨刷杆单元130l之外,还包括施力构件180和旋转按压构件190。
160.在壳体160的第1支架安装部162r安装有转向杆单元130r的杆支架132r,在第2支架安装部162l安装有雨刷杆单元130l的杆支架132l,这与实施方式1相同。
161.施力构件180例如是形成为环状的金属制的板构件,从z轴方向负侧向壳体160的筒状部170内插入。在筒状部170的内侧面的上端侧形成有凸缘部174并且施力构件180以与
该凸缘部174抵接的方式配置这一点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162.旋转按压构件190例如是环状的树脂成型的构件,从z轴方向负侧向壳体160的筒状部170内插入。旋转按压构件190以在与上述的筒状部170的凸缘部174之间夹入施力构件180的方式配置于筒状部170内。
163.在将这样的输入装置101安装于转向轴300时,转向轴300向旋转按压构件190、施力构件180以及筒状部170各自的内部插入。并且,立柱230的上端侧嵌入筒状部170内。
164.此时,该立柱230的上端部与配置于筒状部170内的旋转按压构件190抵接。即,立柱230的上端部在与形成于筒状部170的内侧面上端侧的凸缘部174之间沿z轴方向夹入施力构件180和旋转按压构件190。
165.图24是表示从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60的z轴方向负侧观察的状态的仰视图。在图24中,在壳体160的筒状部170的内侧面形成有向该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侧突出的上述的环状的凸缘部174。
166.在该凸缘部174的z轴方向负侧的面形成有两个被限制部175和两个爪172。两个被限制部175从筒状部170的内侧面向中心轴线侧突出,并且向z轴方向负侧延伸。
167.两个被限制部175分别与形成于后述的立柱230的两个限制部232卡合,限制壳体160相对于立柱230绕中心轴线进行旋转。
168.两个爪172向z轴方向负侧突出。而且,这些爪172的前端侧向xy平面内的远离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突出。这些爪172用于抑制上述的施力构件180和旋转按压构件190向z轴方向负侧落下。
169.另外,筒状部170具有两个卡定部173。该卡定部173与在立柱230形成的被卡定部231卡定。
170.并且,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筒状部170的侧部和壳体160的侧部,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形成有从筒状部170的z轴方向负侧的下端向z轴方向正侧的上方延伸的狭缝部176。在将旋转按压构件190从筒状部170的下方的开口向筒状部170内插入时,旋转操作部194由狭缝部176引导而向上方配置。
171.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80的外观的图。具体而言,图25的(a)是施力构件180的立体图,图25的(b)是表示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施力构件180的状态的图,图25的(c)是施力构件180的俯视图。
172.如图25的(a)和图25的(c)所示,在施力构件180的环状的外形的外周侧形成有两个第1缺口部181。在该第1缺口部181中分别插入图24所示的壳体160的两个被限制部175。另外,在施力构件180的内周侧的两个第2缺口部182中分别插入壳体160的两个爪172。
173.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80是所谓的波形垫圈,如图25的(b)所示那样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起伏,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174.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按压构件190的外观的图。具体而言,图26的(a)是从旋转按压构件190的z轴方向正侧观察的俯视图,图26的(b)是立体图,图26的(c)是表示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的状态的图。
175.旋转按压构件190具有基部191、旋转操作部194以及嵌入部193。嵌入部193形成为环状,嵌入到筒状的立柱230的上端侧开口内。
176.基部191以从嵌入部193的上端向xy平面内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环状。因
此,基部191在嵌入部193嵌入到立柱230的上端侧开口内的状态下,与该立柱230的上端在z轴方向上相对。
177.在基部191的上表面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向z轴方向正侧突出的3个按压部192。如图26的(c)所示,按压部192例如是以从x轴方向负侧(左侧)朝向正侧(右侧)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山状。此外,按压部192至少有一个以上即可。
178.另外,旋转按压构件190在基部191的外周具有向外侧延伸的杆形状的旋转操作部194。在旋转按压构件190嵌入立柱230的状态下,通过用手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操作旋转操作部194,按压部192也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179.此外,旋转操作部194除了杆形状以外,也可以是大致钩形状、大致梯形形状、且是通过利用预定的工具使旋转操作部194转动、或者在基部191的外周面形成凹凸并利用规定的工具使旋转操作部194转动等能够使旋转按压构件190在预定的范围内转动的形状。
180.而且,形成有沿着基部191的外周在预定的范围内切割而成的两个缺口部195。通过两个缺口部195,旋转按压构件190能够相对于形成于凸缘部174的被限制部175在预定的范围内转动。
181.图27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80的壳体160的仰视图。
182.如图27所示,施力构件180载置于筒状部170的凸缘部174的z轴方向负侧的面。此时,形成于凸缘部174的两个被限制部175分别贯穿并卡合于施力构件180的两个第1缺口部181。由此,抑制施力构件180相对于凸缘部174向沿着xy平面的方向偏移。
183.图28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180和旋转按压构件190的壳体160的仰视图。
184.如图28所示,旋转按压构件190以与载置于筒状部170内的施力构件180的下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即,旋转按压构件190以在与筒状部170的凸缘部174的z轴方向负侧的面之间夹入施力构件180的方式配置于该筒状部170内。
185.这样配置的旋转按压构件190由筒状部170的两个爪172支承,以防止向z轴方向负侧落下。
186.另外,在旋转按压构件190沿周向形成有预定的范围的缺口部195。在缺口部195的一端配置有凸缘部174的被限制部175,旋转按压构件190能够在被限制部175与缺口部195的另一端抵接为止的范围内转动。
187.图2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轴300和立柱230的图。此外,图29的(a)是从z轴方向正侧观察转向轴300和立柱230的俯视图,图29的(b)是从沿着xy平面的方向观察的图,图29的(c)是从沿着xy平面的其他方向观察转向轴300和立柱230的图。
188.在立柱230的上端缘,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向z轴方向负侧凹陷的两个限制部232。在将输入装置101安装于转向轴300时,凸缘部174的被限制部175与限制部232卡合。由此,壳体160相对于立柱230的旋转被限制。
189.另外,将凸缘部174的被限制部175设为向z轴方向负侧突出的形状,将立柱230的限制部232设为向z轴方向负侧凹陷的形状,使它们卡合,但也可以将凸缘部174的被限制部175设为向z轴方向正侧凹陷的形状,将立柱230的限制部232设为向z轴方向正侧突出的形状,使它们卡合。
190.此外,在立柱230的侧部形成有两个被卡定部231。这两个被卡定部231分别由大致
矩形的贯通孔的周缘部构成,以在xy平面内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筒状部170的卡定部173在z轴方向上卡定于该被卡定部231。具体而言,在立柱230的上端侧嵌入到筒状部170内时,该筒状部170的卡定部173相对于立柱230的被卡定部231卡定。由此,抑制筒状部170在z轴方向上的偏移、即筒状部170从立柱230向z轴方向正侧的偏移。
191.在此,使用图21、图30及图31说明将输入装置101安装于转向轴300及立柱230并固定于立柱230的步骤。
192.图3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安装于转向轴300的状态,且是从y轴方向正侧观察并且从z轴方向正侧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30的(a)是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之前的图,图30的(b)是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之后的图。
193.图3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安装于转向轴300的状态下,施力构件180、旋转按压构件190以及立柱230的配置的图。详细而言,图31的(a)是从在去除了壳体160的状态下的xy平面的y轴方向正侧观察的侧视图,且是表示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之前的状态的图。图31的(b)同样是表示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之后的状态的图。
194.如图21所示,将输入装置101的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与转向轴300及立柱230的中心轴线对位,在筒状部170内贯穿转向轴300的上端侧,立柱230的上端侧嵌入该筒状部170内。
195.此时,在输入装置101的筒状部170内,在凸缘部174与立柱230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施力构件180和旋转按压构件190,该施力构件180及旋转按压构件190与形成于凸缘部174的爪172卡定,从而将它们支承在筒状部170内。
196.并且,如图30的(a)所示,在立柱230的上端侧嵌入到筒状部170内时,筒状部170的两个卡定部173在立柱230侧面朝向下方一边弹性接触一边移动,通过该两个卡定部173的朝向内侧的弹性力而分别卡定于两个被卡定部231。所谓的卡定部173通过卡扣配合相对于被卡定部231卡定,壳体160相对于立柱230向z轴方向正侧的移动被限制。
197.进而,此时,筒状部170的被限制部175与相对的立柱230的限制部232卡合,输入装置101相对于立柱230的旋转被限制。
198.此外,如图30的(a)所示,在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之前的状态下,如图31的(a)所示,施力构件180和旋转按压构件190分别以在其内部插入有转向轴300的状态载置于立柱230的上端缘。
199.此时,旋转按压构件190的按压部192位于x轴方向正侧(右侧)端,远离施力构件180的朝向下方的突部180a所处的位置。
200.即,如图31的(a)所示,旋转按压构件190的按压部192配置于远离施力构件180的突部180a所处的位置。因此,按压部192对施力构件180的推起程度较小。
201.如图30的(b)所示,当从图30的(a)的状态起向顺时针方向对旋转按压构件190的旋转操作部194进行转动操作时,伴随于此,如图31的(b)所示,按压部192向x轴方向负侧(左侧)转动,将施力构件180的朝向下方的突部180a推起,将施力构件180向z轴方向正侧按压。其结果是,施力构件180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即z轴方向)向凸缘部174远离立柱230的方向对该凸缘部174施力。
202.因而,由施力构件180引起的凸缘部和立柱230的上端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输入装置101和立柱230的固定变得牢固。
203.此外,当从图30的(b)的输入装置101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30的状态起更换输入装置101时,使旋转操作部19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成为图30的(a)的状态,由此,输入装置101与立柱230的固定松动,能够以容易的作业将输入装置101拆下。
204.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包括壳体160和施力构件180。壳体160具有供将转向轴30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的立柱230的一端侧嵌入的筒状部170,且供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部安装。施力构件180配置于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于筒状部170的内侧面的凸缘部174与立柱230之间。筒状部170具有相对于立柱230的被卡定部231在上述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卡定的卡定部173。并且,施力构件180在卡定部173相对于被卡定部231卡定的状态下,沿着该中心轴线方向向凸缘部174远离立柱230的方向对该凸缘部174施力。
205.由此产生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省略说明。
20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包括旋转按压构件190。该旋转按压构件190配置于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凸缘部174与立柱230之间,通过在与凸缘部174之间夹着施力构件180的状态下转动,按压施力构件180使其弹性变形。
207.由此,能够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来提高筒状部170与立柱230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作业进行输入装置101相对于立柱230的固定。
208.旋转按压构件190具有基部191和从基部191突出并与施力构件180抵接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按压部192,通过伴随着旋转按压构件190的转动的按压部192与施力构件180抵接,由此按压施力构件180使其弹性变形。
209.由此,例如,通过将旋转按压构件190的按压部192形成为以相对于施力构件180突出的方式具有倾斜部的山状,能够容易地形成该按压部192,能够可靠地对施力构件180进行按压。
210.在将输入装置101安装于转向轴300时,通过旋转按压构件190的转动,按压部192与施力构件180抵接而按压施力构件180使其弹性变形。
211.由此,能够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来提高筒状部170与立柱230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作业进行输入装置101相对于立柱230的固定。
212.筒状部170的凸缘部174具有向中心轴线方向突出或凹陷的被限制部175,立柱230具有向立柱230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或突出的限制部232,在被限制部175与限制部232卡合的状态下,限制筒状部170相对于立柱230在周向上旋转。
213.由此,由于筒状部170相对于立柱230在周向上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能够将输入装置101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30。
214.另外,施力构件180是环状的板构件,具有沿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形状。
215.由此,能够抑制施力构件180在筒状部17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并且能够对筒状部170的凸缘部174较强地施力。其结果是,能够将输入装置101更牢固地固定于立柱230。
216.旋转按压构件190在外周具有旋转操作部194。
217.由此,例如,能够操作形成为杆状的旋转操作部194来使旋转按压构件190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输入装置101相对于立柱230固定或拆下。
218.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则对本实施方式实施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的方式、组合其他构成要素而构建的方式也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219.例如,施力构件140、180例如既可以是螺旋弹簧或板簧等弹簧,也可以是弹簧垫圈等垫圈。
220.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221.本公开能够应用于例如安装于车辆等的转向轴的输入装置等。
222.附图标记说明
223.100、101、输入装置;110、160、壳体;112r、162r、第1支架安装部;112l、162l、第2支架安装部;120、170、筒状部;121、凸部;122、172、爪;123、173、卡定部;124、174、凸缘部;130r、转向杆单元;131r、转向杆;132r、杆支架;130l、雨刷杆单元;131l、雨刷杆;132l、杆支架;140、180、施力构件;180a、突部;141、插入孔;150、旋转限制构件;151、插入孔;152、191、基部;152a、突起部;152b、旋转卡定部;153、193、嵌入部;175、被限制部;176、狭缝部;181、第1缺口部;182、第2缺口部;190、旋转按压构件;192、按压部;194、旋转操作部;195、缺口部;200、230、立柱;201、231、被卡定部;210、第1凹部;211、非倾斜底面;212、倾斜底面;220、第2凹部;232、限制部;300、转向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