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座椅滑动装置及制造座椅滑动装置的方法与流程

2022-07-30 13:10: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座椅滑动装置及制造座椅滑动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电动座椅滑动装置中,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241698号公开了一种加强板,其设置在上导轨内以防止在大负载作用于上导轨时被固定在上导轨上的齿轮箱断裂。加强板包括通过拼接而固定到上导轨的顶壁上的突出上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板的拼接部分从上导轨的顶壁突出,这使其难以应用于其中座椅侧的安装支架通过焊接而直接固定到上导轨的顶壁上的结构。同时,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30475号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使用可弹性变形的保持构件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的侧壁上,欧洲专利第1033278号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上导轨的侧壁向内突出或弯曲以将诸如螺母的固定元件固定到上导轨上。
3.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30475号中,在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上时,使用单独的部件,即保持构件,这导致部件数量增加。在欧洲专利第1033278号中,用于上导轨的高张力材料(高强度钢)具有较大的回弹,因此容易产生间隙。结果,难以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将加强板固定到上导轨的侧壁上。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允许通过使用上导轨的侧壁来附接加强构件而没有间隙。
5.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导轨;沿着下导轨的纵向方向相对于下导轨移动的上导轨;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导轨上并沿着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的螺纹轴;附接到下导轨上并被拧到螺纹轴上的螺母构件;以及附接到上导轨上并具有螺纹轴穿过的通孔的至少一个加强构件。上导轨包括:形成在一对左右侧壁中的一对左右接合孔,加强构件的左右侧边缘与该对左右接合孔接合;以及以定位得高于接合孔的方式形成在一对左右侧壁中的一对左右锁定件,锁定件的上端表面进入上导轨内。加强构件包括:形成在左右侧边缘的下部的一对左右锁定部分,该对左右锁定部分与上述一对左右接合孔接合;以及形成在左右侧边缘的上部的一对左右凹部,上述一对左右锁定件与该对左右凹部接合。锁定件在上端表面与凹部的内侧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进入凹部,并在凹部中弯曲成s形并与凹部接合。
6.在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座椅滑动装置包括: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导轨;沿着下导轨的纵向方向相对于下导轨移动的上导轨;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导轨上并沿着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的螺纹轴;附接到下导轨上并被拧到螺纹轴上的螺母构件;以及附接到上导轨上并具有螺纹轴穿过的通孔的至少一个加强构件。该方法包括:装配步骤,将形成在加强构件的左右侧边缘中的锁定部分装配到形成在上导轨的左右侧壁中的一对左右接合孔中;以及推压步骤,在以定位得高于接合孔的方式形成在一对左右侧壁上的一对左右锁定件中,在锁定件的上端表面与凹部的上侧表面抵接的状态下,推压锁定件
的竖向中间位置以将锁定件推压到凹部中,由此锁定件在凹部中弯曲成s形并在装配步骤后与凹部接合。
7.本发明能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允许通过使用上导轨的侧壁来附接加强构件而没有间隙。
附图说明
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9.图2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立体图。
10.图3是从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11.图4是图1所示的上导轨的侧面剖视图。
12.图5是示出图4的上导轨的舌状件的外周的放大图。
13.图6是用在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中的加强板的前视图。
14.图7是示出图3的上导轨的舌状件的外周的放大图。
15.图8a是示出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上的操作顺序的说明图。
16.图8b是示出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上的操作顺序的说明图。
17.图8c是示出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上的操作顺序的说明图。
18.图8d是示出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上的操作顺序的说明图。
19.图8e是示出将加强板附接到上导轨上的操作顺序的说明图。
20.图9是示出用于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的螺母构件的附接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的方向为车身的前方,箭头rr表示的方向为车身的后方,箭头lh表示的方向为车身的左方,箭头rh表示的方向为车身的右方。在以下描述中,“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分别对应于“车身的前后方向”和“车身的左右方向”,除非另有规定。
22.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在汽车上的电动座椅滑动装置具有固定到车身的底板表面上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导轨1,以及在下导轨1内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下导轨1移动的上导轨3。上导轨3附接到座椅(未被示出)的下表面上。因此,座椅与上导轨3一起相对于附接到车身的底板表面上的下导轨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下导轨1和上导轨3构成导轨体。
23.下导轨1包括从底壁1a的左右端部向上向外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1b和1c。下导轨1还包括从倾斜壁1b和1c的上端部向上延伸的左侧壁1d和右侧壁1e。下导轨1还包括从左侧壁1d和右侧壁1e的上端部向内延伸的上壁1f和1g,以及基本上平行于侧壁1d和1e从上壁1f和1g的内端部向下延伸的内壁1h和1i。在下导轨1中,底壁1a通过多个固定装置(未被示出)固定到车身的底板表面。
24.如图3所示,上导轨3包括从顶壁3a的左右两侧向下延伸的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以及从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的下端部向外弯曲的折叠部分3d和3e。在上导轨3中,顶壁3a在座椅侧通过多个固定装置(未被示出)固定到座椅的下表面上。
25.下导球和上导球(未被示出)可旋转地储存在以下两者之间:形成在上导轨3的折
叠部分3d和3e中的下球保持部分和上球保持部分;以及下导轨1。下导球和上导球由球保持器(未被示出)支撑。当上导轨3相对于下导轨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上导球和下导球旋转以抑制导轨之间的摩擦并实现平稳移动。
2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下导轨1的左侧和右侧上靠近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位置形成有相应的固定止动件1s。固定止动件1s与球保持器接合,以防止多个下导球和上导球与下球保持部分和上球保持部分分离以及防止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离。
27.沿着上导轨3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螺纹轴17设置在上导轨3内部。螺纹轴17的长度几乎与上导轨3相同并由上导轨3支撑。同时,螺母构件19略靠下导轨1的纵向中心的后侧附接到底壁1a上。螺母构件19包括内螺纹19a,螺纹轴17的外螺纹17a被拧入内螺纹19a中。即,当螺纹轴17旋转时,螺纹轴17(上导轨3)相对于螺母构件19(下导轨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28.螺纹轴17由具有马达(未被示出)和齿轮箱23的驱动单元25旋转地驱动。驱动单元25附接到一对左右安装板3f上,这些安装板3f形成在上导轨3的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上。驱动单元25通过安装板3f中形成的安装孔3fh和紧固件27(铆钉、螺栓螺母等)附接到安装板3f上。
29.如图1所示,在螺纹轴17的前端部形成有锯齿17b。锯齿17b与可旋转地支撑在齿轮箱23中的蜗轮(未被示出)接合,使得螺纹轴17和驱动装置25连接。除马达外,电动座椅滑动装置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位置。设置在座椅的一个电动座椅滑动装置中的单个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连接构件(未被示出)与到另一个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齿轮箱23的输入轴(未被示出)连接。因此,左右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螺纹轴17同步被驱动。
30.作为加强构件的加强板29和31被附接到上导轨3的前侧部和后侧部上。加强板29和31基本上以与螺纹轴17正交的板的形状形成,并以跨在上导轨3的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之间的方式附接在上导轨3内部。
31.如图4和图5所示,形成有在竖直方向上较长的狭缝3g。狭缝3g从侧壁3b和3c的下端部沿着与上导轨3的纵向轴线正交的方向(竖直方向)延伸到侧壁3b和3c的竖向中间位置。
32.如图4和图5所示,以定位得高于狭缝3g的方式在上导轨3的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中形成有一对孔3i和3i。该对孔3i和3i形成在侧壁3b和3c中,在该对孔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并且在该对孔3i和3i之间形成有桥接部分。通过借助于剪切将桥接部分的上端部与侧壁3b和3c分离,形成用作锁定件的舌状件3j。
33.图6示出了附接在狭缝3g中的前后两个加强板29和31中的后加强板29。由于两个加强板29和31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下文仅描述后加强板29。
34.在加强板29中,在板部分29a的中心形成有通孔29b,并且将螺纹轴17插入该通孔29b中。通孔29b的内径大于螺纹轴17的外径。因此,在螺纹轴17插入通孔29b的状态下,螺纹轴17可相对于加强板29旋转。当螺纹轴17通过旋转而与上导轨3一起相对于螺母构件19(下导轨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图4所示的上导轨突出部3p与图1所示的一对前后下导轨突出部1p抵接。这将限制上导轨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35.如图4所示,上导轨突出部3p在上导轨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略微向后的位置处向下突出。通过使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与折叠部分3d和3e之间的部分保持不弯曲,上导轨突出部3p从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继续向下突出,并且形成在左右两侧。如图1所示,设置在前部
和后部的下导轨突出部1p是通过切割并向上抬起下导轨1的底壁1a而形成的,并且与左右上导轨突出部3p对应地形成在左右两侧。
36.在后加强板29的后侧设置有轴承螺母33,在前加强板31的前侧设置有轴承螺母35。轴承螺母33和35是一些螺纹被预先挤压(crush)的锁定螺母。轴承螺母33和35被拧入到螺纹轴17的外螺纹17a的预定位置并固定到其上。在常规螺母被拧入到螺纹轴17的外螺纹17a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母的多个部分从螺母的外周推向轴向中心,将螺母通过拼接而固定到螺纹轴17上。
37.当由于车辆碰撞等原因造成被引向车身前部的冲击载荷作用于上导轨3上时,车身前部的加强板31移动到车身前部,使得加强板31与车身前部的轴承螺母35碰撞。因此,可以防止冲击载荷从上导轨3直接传递到与上导轨3连接的齿轮箱23。因此,这防止了因冲击载荷传递到齿轮箱23造成的、可能将齿轮箱23与螺纹轴17分离的冲击载荷起作用。此时,拉力作用在螺纹轴17上。
38.当被引向车身后部的冲击载荷作用于上导轨3上时,车身后部的加强板29与车身后部的轴承螺母33发生碰撞。因此,可以防止冲击载荷从上导轨3直接传递到与上导轨3连接的齿轮箱23。因此,这防止了因冲击载荷传递到齿轮箱23而造成的齿轮箱23推压螺纹轴17。拉力也作用在螺纹轴17上。
39.在螺纹轴17设置在上导轨3中的情况下,后侧的后端部17c由端盖37的支承部分37a可旋转地支撑。端盖37通过与上导轨3的侧壁3b和3c中形成的接合孔3h接合而附接。这种附接通过一对左右接合爪37b来执行,左右接合爪37b被设置为夹住支承部分37a。在比螺纹轴17的锯齿17b更靠前形成的前端部17d处形成有外螺纹。将垫圈34插入到与螺纹轴17的外螺纹17a的端面接触。如图2所示,当螺母36被拧到外螺纹上时,齿轮箱23中的蜗轮(未被示出)以被夹在垫圈34(外螺纹17a的端表面)与螺母36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并且螺纹轴17在轴向方向上被固定到齿轮箱23中的蜗轮(未被示出)上。
40.如图6所示,在加强板29中,在板部分29a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下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下锁定部分(锁定部分)29c和29d。下锁定部分29c和29d与上导轨3的侧壁3b和3c的下部的狭缝3g接合。
41.加强板29在板部分29a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上部中以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进的方式形成有凹部29e。凹部29e与形成在上导轨3的侧壁3b和3c的上部的舌状件3j接合。在凹部29e的上侧表面(上部内表面)上形成有随着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移动而向下倾斜的上锥形表面29tu,并且在凹部29e的下侧表面(下部内表面)上形成有随着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移动而向上倾斜的下锥形表面29tb。上锥形表面29tu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θ1被设置为小于下锥形表面29tb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θ2。
42.此外,加强板29包括从板部分29a的上端部向上突出的上锁定部分29f。通过将上端部中形成的上锁定部分29f装配到上导轨3的顶壁3a中形成的上接合孔3ah中,加强板29和31被附接到上导轨3的顶壁3a中形成的上接合孔3ah上。上锁定部分29f的高度被设置为不从上导轨3的顶壁3a向上突出。
43.如图7所示,上导轨3包括与加强板29的凹部29e接合的舌状件3j。舌状件3j形成在一对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上。舌状件3j在上端表面(顶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抵接的状态下进入凹部29e,并在凹部29e中弯曲成s形以与凹部29e接合。舌状件3j包
括在低于竖向中间部分(稍后描述的装配工具40的推压位置)的部分处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3ja,以及在高于竖向中间部分(稍后描述的装配工具40的推压位置)的部分处向与第一弯曲部分3ja的弯曲方向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3jb。另外,舌状件3j形成为s形。
44.相对于上锥形表面29tu,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进入到比通过舌状件3j的基端部并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正交的位置p1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在图7中,相对于侧壁3b和3c的内表面示出了通过舌状件3j的基端部并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正交的假想线x,并且位于上端表面3ju的左右方向的内端部处的角部p2进入到比假想线x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在这种状态下,舌状件3j的角部p2定位在以舌状件3j的基端部为中心直到位置p1的圆cr的外部。因此,舌状件3j的角部p2卡在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上,由此防止舌状件3j的角部p2进一步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移动到位置p1之外。
45.在已经通过装配工具40(稍后将描述)推压舌状件3j之后,当移除装配工具40时,由于弹性恢复(回弹),弯曲成s形的舌状件3j尝试在第一弯曲部分3ja处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移动,同时试图在第二弯曲部分3jb处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移动,因此舌状件3j试图恢复为笔直。因此,舌状件3j的角部p2向上推压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由此防止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之间的接触(接合)脱开。
46.为了在通过装配工具40推压舌状件3j的同时使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之间的接触不脱开,设置推压舌状件3j之前的上端位置pu,设置上锥形表面29tu的起始位置pr,并设置上锥形表面29tu的倾角θ1。
47.图8a、图8b、图8c、图8d和图8e示出了将加强板29附接到上导轨3上的操作顺序。如图8a所示,将加强板29从上导轨3的下侧插入到狭缝3g中。此时,将加强板29的上锁定部分29f装配到上接合孔3ah中,并将下锁定部分29c和29d装配到狭缝3g中。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装配工具(推压装配工具)40执行拼接过程。在拼接过程中,装配工具40在水平方向上从左右两侧推压舌状件3j的差不多竖向中间的部分,由此使舌状件3j形成s形。例如,在装配工具40中,抵接舌状件3j的抵接表面40a在竖直方向上形成为弧形截面的形状。
48.这里,如图8b、图8c和图8d所示,装配工具40推压舌状件3j的差不多竖向中间的部分,以将舌状件3j推压到凹部29e中的预定位置。结果,低于竖向中间部分(装配工具40的推压位置)的第一弯曲部分3ja因在左右方向上向内被推压而弯曲。同时,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在保持与上锥形表面29tu接触的同时被推压,因此,高于竖向中间部分(装配工具40的推压位置)的第二弯曲部分3jb向与第一弯曲部分3ja的弯曲方向的相反侧(左右方向的外侧)弯曲。
49.在该状态下,在将舌状件3j从装配工具40的推压下释放时,如图8e所示,舌状件3j弯曲成s形的第一弯曲部分3ja由于弹性恢复(回弹)而在左右方向上略微向外返回,而第二弯曲部分3jb由于弹性恢复(回弹)而在左右方向上略微向外返回。在这种状态下,力作用在舌状件3j向上推压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的方向上,从而能够将加强板29附接到上导轨3的侧壁3b和3c上而没有间隙。加强板31以与加强板29相同的方式附接到上导轨3上。
50.此外,相对于上锥形表面29tu,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进入到比位置p1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该位置p1通过舌状件3j的基端部并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正交(见图7)。因此,可以防止舌状件3j的上端部(顶端部分)向凹部29e的开口侧(左右方向的外侧)移
动,并且防止舌状件3j与凹部29e分离。
51.接下来,将描述螺母构件19到下导轨1的附接结构。
52.如图9所示,通过支架39将螺母构件19附接到下导轨1上。支架39以覆盖螺母构件19的上侧部的方式被固定到下导轨1上。在支架39与螺母构件19之间插有弹性构件45。弹性构件45由诸如橡胶的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并且在侧视图中形成为u形。
53.螺母构件19包括上表面19b、下表面19c、左侧表面19d、右侧表面19e、前表面19f和后表面19g,并且作为整体形成为基本长方体形状。内螺纹19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在前表面19f和后表面19g之间通过。
54.在左侧表面19d的前表面19f侧和后表面19g侧上形成有向前和向后突出的相应的限制突出部19h。在右侧表面19e的前表面19f侧和后表面19g侧上形成有向前和向后突出的相应的限制突出部19i。每个限制突出部19h和19i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在螺母构件19的整个长度上。限制突出部19h和19i被设置为在弹性构件45安装在螺母构件19上的状态下,从左右两侧夹住弹性构件45。
55.支架39包括面向螺母构件19的上表面19b的平坦部分39a,以及从平坦部分39a的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向下延伸并面向螺母构件19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一对壁表面部分39b。支架39具有一对附接表面部分39c,该对附接表面部分39c在与上述一对壁表面部分39b的下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
56.在壁表面部分39b中形成有插入螺纹轴17的插入孔39bh。插入孔39bh的内径大于螺纹轴17的外径。在壁表面部分39b的低于插入孔39bh的部分上形成有防旋转突出部39d。在附接表面部分39c中形成有用于将支架39附接到下导轨1的底壁1a上的附接孔39ch。
57.支架39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如图9所示,在支架39的附接表面部分39c覆盖在下导轨1的底壁1a上的情况下,铆钉作为固定装置47从下侧插入到插入孔39ch中,从而通过从附接表面部分39c侧进行拼接来固定支架39。
58.如图9所示,弹性构件45包括与螺母构件19的下表面19c接触的阻尼器下表面45a。阻尼器前表面45b和阻尼器后表面45c形成为分别从阻尼器下表面45a的前端边缘和后端边缘向上延伸。在阻尼器前表面45b和阻尼器后表面45c中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阻尼器通孔。螺纹轴17被插入阻尼器通孔中。阻尼器通孔的内径大于螺纹轴17的外径,并且几乎等于支架39的插入孔39bh的内径。
59.阻尼器前表面45b和阻尼器后表面45c在左右方向上的端部边缘比阻尼器下表面45a在左右方向上的端部边缘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换句话说,与阻尼器前表面45b和阻尼器后表面45c在左右两侧的相应的端部边缘相比,阻尼器下表面45a在左右两侧的相应的端部边缘在左右方向上更加向外突出。
60.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
61.(1)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导轨1;沿着下导轨1的纵向方向相对于下导轨1移动的上导轨3;可旋转地附接到上导轨3上并沿着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的螺纹轴17;附接到下导轨1上并被拧到螺纹轴17上的螺母构件19;以及附接到上导轨3上并具有螺纹轴17穿过的通孔29b的加强板29和31。上导轨3包括:形成在一对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中的一对左右狭缝3g,加强板29和31的左右侧边缘与左右狭缝3g接合;以及以定位得高于狭缝3g的方式形成在一对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上的一对左右舌状件
3j,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进入上导轨3内。加强板29和31包括:形成在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的下部的一对左下锁定部分29c和右下锁定部分29d,一对左下锁定部分29c和右下锁定部分29d与上述一对左右狭缝3g接合;以及形成在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的上部的一对左右凹部29e,一对左右舌状件3j与该对左右凹部29e接合。舌状件3j在上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侧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进入凹部29e,并在凹部29e中弯曲成s形并与凹部29e接合。
62.设置在上导轨3中的舌状件3j与加强板29和31的凹部29e接合,加强板29和31与上导轨3的狭缝3g接合。舌状件3j在上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侧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进入凹部29e,并在凹部29e中弯曲成s形并与凹部29e接合。由于力作用在向上推压舌状件3j的方向上,因此,可以将加强板29和31附接到上导轨3的侧壁3b和3c上而没有间隙。
63.(2)在侧壁3b和3c中形成有一对孔3i和3i,在该对孔3i和3i之间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在该对孔3i和3i之间形成有桥接部分,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是通过将桥接部分的上端部与侧壁3b和3c分离而形成的。
64.以这种方式构造的舌状件3j能够形成较长的舌状件3j。
65.(3)凹部29e的上侧表面形成为随着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移动而向下倾斜的上锥形表面29tu,并且相对于上锥形表面29tu,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进入到比通过舌状件3j的基端部并与凹部29e的上锥形表面29tu正交的位置p1更靠左右方向的内侧。
66.以这种方式构造的舌状件3j可以防止舌状件3j的上端部(顶端部分)向凹部29e的开口侧(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并且防止舌状件3j从凹部29e脱离。
67.(4)一种用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方法包括:装配步骤,将形成在加强板29和31的左右侧边缘中的下锁定部分29c和29d装配到形成在上导轨3的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中的一对左右狭缝3g中;以及推压步骤,在以定位得高于狭缝3g的方式形成在一对左侧壁3b和右侧壁3c上的一对左右舌状件3j中,在舌状件3j的上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侧表面抵接的状态下,推压舌状件3j的竖向中间位置以将舌状件3j推压到凹部29e中,由此舌状件3j在凹部29e中弯曲成s形并在装配步骤后与凹部29e接合。
68.设置在上导轨3中的舌状件3j与加强板29和31的凹部29e接合,加强板29和31与上导轨3的狭缝3g接合。舌状件3j在上端表面3ju与凹部29e的上侧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进入凹部29e,并在凹部29e中弯曲成s形并与凹部29e接合。即使在推压步骤后产生舌状件3j的回弹,由于力作用在向上推压舌状件3j的方向上,因此可以将加强板29和31附接到上导轨3的侧壁3b和3c上,而没有间隙。
69.(5)在推压步骤中,装配工具40推压舌状件3j的竖向中间部分以将舌状件3j推压到凹部29e中,由此舌状件3j在凹部29e中弯曲成s形并与凹部29e接合。装配工具40具有抵接舌状件3j的抵接表面40a,该抵接表面40a在竖直方向上形成为弧形截面的形状。
70.当装配工具40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移动以推压舌状件3j时,即使与舌状件3j的接触点发生变化,也没有应力集中,从而可以防止舌状件3j断裂或损坏。
71.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描述的说明性例子,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具体技术事项,而是还包括可以容易地从中得出的各种修改、替代方式、替代技术等。
72.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尽管将螺纹轴17附接到上导轨3上并将螺母构件19附接
到下导轨1上,但是可以将螺纹轴17附接到下导轨1上并且可以将螺母构件19附接到上导轨3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板29和31被附接到下导轨1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