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试验小区用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

2022-10-22 18:1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麦精量播种机,具体是一种稻茬试验小区(即试验小块田)用的小麦免耕带旋精量播种机。


背景技术:

2.小麦试验小区,是用作小麦作物研究人员进行品种对比、肥料对比、季节对比、病虫害防治对比等项目研究的农田。相较于一般的小麦种植大田而言,其具有区块小、种植精细等特点。
3.近年来,随着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在未旋耕翻地的稻茬田内进行小麦免耕带旋的种植技术,成为了小麦作物研究人员的科研重点。
4.然而,在小麦试验小区内用的常见精量播种机,为旋耕地块用的单行播种机,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名称为“一种小麦育种试验用播种机”(公开号cn 215121955 u,公开日2021年12月14日)、“一种小麦小区试验电动播种机”(公开号cn 211531727 u,公开日2020年09月22日)、“一种小麦三圃田育种试验用播种机”(公开号cn 211880981 u,公开日2020年11月10日)、“小麦育种试验用播种机”(公开号cn 206389738 u,公开日2017年08月11日)、“小麦小区试验精量播种机”(公开号cn 201191980 y,公开日2009年02月11日)等技术。此类技术不仅播种效率低,而且无法适应于未旋耕翻地的稻茬田免耕带旋作业。因此,针对于小麦试验小区的特殊性,以及小麦免耕带旋种植技术的科研需要,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适应于稻茬田的免耕带旋播种作业,以及播种效率高、播种精细、结构小巧紧凑的小麦精量播种机。
5.经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可调节式小麦试验田种植用播种机”(公开号cn 214413430 u,公开日2021年10月19日)的技术,其虽能够实现横宽方向的多行播种,但其无法适应于在稻茬田内进行免耕带旋的播种作业,即满足不了小麦在稻茬田内的免耕带旋种植的科研技术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小麦试验小区的特殊性,小麦免耕带旋种植技术的科研需要,以及现有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小巧紧凑、能够适应于稻茬田内的免耕带旋播种作业、播种效率高、播种精细的试验小区用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试验小区用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包括拖挂在动力设备上的机架;
8.所述机架的下部前侧区域排布有可旋转的旋耕机构、下部后侧区域排布有可旋转的地轮机构、上部区域排布有排种机构;
9.所述旋耕机构主要由旋耕主轴,以及沿着所述旋耕主轴的长度方向间距排布的多组旋耕刀具组成;
10.所述地轮机构主要由滚轮,排布于所述滚轮两端的地轮端轴,以及排布于所述滚轮两端外周的齿形凸轮组成,其中一端的地轮端轴以传动链与所述排种机构的排种主轴相连接;
11.所述排种机构主要由种子箱,以及排布于所述种子箱底部的至少一组排种控制单元组成;
12.所述种子箱的底部,对应于所述旋耕机构上的各旋耕刀具开设有至少一组排种口,每一组排种口的各排种口间距排布;
13.所述排种控制单元主要由排种主轴、串联于所述排种主轴上的多个排种器、以及连接于各排种器上的排种管组成,所述排种主轴上的各排种器处在所述种子箱底部的对应排种口下方处,各排种管对应于所述旋耕机构上的各旋耕刀具向下延伸、并处在对应旋耕刀具的后侧处。
14.上述技术措施针对于小麦试验小区的特殊性,以及小麦免耕带旋种植技术的科研需要,通过机架上排布的特定旋耕机构、地轮机构和排种机构,从而形成一种结构小巧紧凑的小麦精量播种机,满足小区块田的精量播种技术要求。该播种机在无需试验小区旋耕翻地的状态下,就能够规范的实现免耕带旋播种,即能够适应于稻茬田内的免耕带旋播种作业,有利于高效、规范的完成试验播种作业,同时对土壤的侵蚀少,有利于保墒。该播种机在播种时能够实现横宽方向的多行播种,播种效率及播种精度高。因此,上述技术措施满足了小麦在稻茬田内的免耕带旋种植的科研技术需求,具有播种效率和播种精度均高的特点。
15.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排种机构的排种器主要由连接于所述种子箱底部、且穿装于所述排种主轴上的种子盒,以及处在所述种子盒内、穿装于所述排种主轴上且随着所述排种主轴旋转的排种辊组成;
16.所述排种辊的环周间距排布有多个种穴,每一个种穴在所述排种辊上以球面内凹结构成型,所述种穴的直径<小麦种子粒径的四倍、且>小麦种子粒径的一倍;
17.所述种子盒的一侧顶部连接有延伸于所述排种辊顶部一侧的挡种板,所述挡种板的底沿与所述排种辊的外壁之间以小于小麦种子粒径的间隙配合;
18.所述种子盒的另一侧连接有延伸于所述排种辊顶部另一侧的挡种毛刷,所述挡种毛刷的底沿与所述排种辊的外壁之间以接触配合;
19.在排种作业中,排种主轴带动下的所述排种辊向所述挡种毛刷所在一侧旋转。
20.进一步的,所述排种辊环周排布的多个种穴,以环周斜向排布方式的多排成型;
21.每一斜排的各种穴,沿着所述排种辊的轴向两端以间距排布,在所述排种辊的轴向两端之间呈阶梯状排布轨迹。
22.上述排种器的技术措施,针对于小麦种子的属性,能够形成控制有序的精量播种,播种规范。具体而言,在排种辊上的种穴排布结构及挡种毛刷的作用之下,一方面有利于对小麦种子的精量播种进行控制,使排种辊基本按照设计要求的数量排出小麦种子;二方面在精量播种的控制过程中,有效避免了被阻挡的小麦种子在排种辊处被夹碎,对排种辊处堆积而“自动排队”的小麦种子形成良好的保护效果。
23.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排种机构的种子箱底部,沿前后位置顺序开设有两组排种口,每一组排种口的各排种口位置对应于下方所述旋耕机构上的各旋耕刀具;
24.对应于所述种子箱底部的两组排种口,所述排种机构的排种控制单元为两组,两
组排种口与两组排种控制单元在上下位呈一一对应的配合关系。
25.进一步的,所述两组排种控制单元的前后对应位置排布的排种器共享同一根排种管;
26.所述排种管的上端具有分叉的接头结构,整个排种管呈y状;
27.所述排种管的接头一,通过输种管一与前侧位置的排种器一连接;
28.所述排种管的接头二,通过输种管二与后侧位置的排种器二连接。
29.上述前后排布的两组排种控制单元技术措施,形成了冗余配置的排种结构,在排种过程中既便是其中一组发生堵塞等现象,在另一组正常排种作用之下不至于发生缺苗,以实现精量化播种。
30.在上述技术措施中,两组排种控制单元共享同一根排种管,使得两组排种控制单元在机架上的成型结构简单化,有利于所成型播种机的整体结构紧凑化。
31.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地轮机构两端的地轮端轴,分别通过对应的地轮调节臂与所述机架连接;
32.所述地轮调节臂的前端铰接在所述机架下部的中前侧区域;
33.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处在对应地轮调节臂中后部区域、且向下延伸的定位立柱,所述定位立柱的竖向上间距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
34.所述地轮调节臂通过定位销轴一在所述定位立柱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切换,连接于所述定位立柱的当前高度位置。
35.上述技术措施能够对地轮机构的相对高度实现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工况环境(例如不同稻茬覆盖深度或不平整地面等)的试验小区的播种技术要求,从而有利于实现灵活、精量化播种。
36.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地轮机构还具有在滚轮顶部横向排布的刮泥板;
37.所述刮泥板的底沿与所述滚轮的外壁之间以间隙配合。
38.上述技术措施在播种作业中,能够对滚轮外周裹覆的泥巴、稻茬泥等附着物进行有效地清理,以避免(至少是尽可能的减少)滚轮外周所裹覆的过多附着物对滚轮正常旋转动作的影响。
39.进一步的,所述刮泥板的上端通过两端连接的泥板调节臂连接在所述机架上;
40.所述泥板调节臂的前端铰接在所述机架下部的中部区域,所述泥板调节臂上间距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
41.所述机架的后端处铰接有、与对应泥板调节臂相铰接的定位斜柱;
42.所述定位斜柱通过定位销轴二在所述泥板调节臂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切换,调整所述刮泥板相对于所述机架的当前高度位置。
43.上述技术措施能够对刮泥板在机架上的相对高度位置实现灵活调整,以使刮泥板与滚轮之间的配合间隙调整灵活化,以及能够适应于滚轮高度的调整而对刮泥板进行调整。
44.再进一步的,所述刮泥板的底沿处在所述滚轮的顶部后侧上方处,所述刮泥板以上端相较于下端靠前的倾斜结构设置;
45.所述刮泥板的下端具有向前弯折而向下延伸成型的裙边。
46.上述刮泥板的排布结构及成型结构的技术措施,使得刮泥板能够对旋转中的滚轮
外周所裹覆附着物形成有效刮除,避免在刮除过程中对刮泥板结构产生弯折等变形影响,可靠提高了刮泥板的结构强度。
47.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机架上连接有处在所述旋耕机构与所述地轮机构之间的挡土帘;
48.所述挡土帘处在所述排种机构的排种管后侧处,且所述挡土帘的底端向下延伸高度低于所述排种管的底端。
49.上述技术措施能够对排种管所排出的种子形成有效保护,避免(至少是减少)旋耕后扬飞土对所排出的种子跌落轨迹形成干扰,确保所排出的种子按照排种管的行进轨迹跌落进土壤内,提高播种质量。
5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上述技术措施针对于小麦试验小区的特殊性,以及小麦免耕带旋种植技术的科研需要,形成一种结构小巧紧凑的小麦精量播种机,其一方面满足了小区块田的精量播种技术要求,二方面满足了在稻茬田内进行免耕带旋播种作业的技术要求,三方面能够实现横宽方向的多行播种,播种效率高。
附图说明
5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2.图2为图1中的排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53.图3为图2中的竖剖示意图。
54.图4为图1中的排种管上端处的局部放大图。
55.图中代号含义:1—机架;11—牵引平台;12—拖挂接头;13—挡土帘;14—定位立柱;15—定位斜柱;
56.2—旋耕机构;21—旋耕主轴;22—旋耕刀具;
57.3—地轮机构;31—地轮主轴;32—滚轮;33—齿形凸轮;34—地轮调节臂;35—定位销轴一;36—刮泥板;37—泥板调节臂;38—定位销轴二;
58.4—排种机构;41—排种器一;411—种子盒一;412—排种辊一;413—种穴一;42—排种主轴一;43—输种管一;44—排种器二;441—种子盒二;442—排种辊二;443—种穴二;45—排种主轴二;46—输种管二;47—排种管;471—接头一;472—接头二;48—种子箱;481—撑杆;482—排种口一;483—排种口二。
具体实施方式
59.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麦精量播种机,具体是一种稻茬试验小区(即试验小块田)用的小麦免耕带旋精量播种机,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1、图2、图3和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
60.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为了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已经简化了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了本实用新型贡献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
61.实施例1
62.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1、旋耕机构2、地轮机构3和排种机构4。
63.其中,机架1主要由两侧边挡、以及连接在两侧边挡之间的牵引平台11组成。
64.具体的,两侧边挡在左右横向上间距排布,每一侧的排布朝向顺着前后纵向。两侧边挡的间隔距离对应于设计要求的播种宽幅,通常满足横向4~6行的播种即可。
65.牵引平台11横向连接在两侧边挡之间,与两侧边挡形成横卧状的工字型结构。在机架1的牵引平台11上,固定连接有向前延伸的拖挂接头12。机架1通过拖挂接头12与小型农用机动设备-例如小型手扶拖拉机后侧连接,由农用机动设备产生行走的驱动力。
66.旋耕机构2主要由旋耕主轴21和多组旋耕刀具22组成,通常旋耕刀具的组数对应于横向播种行数。
67.具体的,旋耕主轴2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安装于机架1底部的两侧边挡上,处在机架1的底部前侧区域,在外力的驱动之下,旋耕主轴21在机架1的底部可旋转。
68.多组旋耕刀具22沿着旋耕主轴21的长度方向,以基本等间距方式排布于旋耕主轴21上。每一组旋耕刀具22主要由周向均匀排布的3~4片刀片组成;通常为4片刀片,相邻刀片的刀头方向相背成型。
69.地轮机构3主要由滚轮32和刮泥板36组成。
70.具体的,滚轮32为空筒结构,两端分别具有端盘(或采用端架代替)。滚轮32的外径略小于旋耕机构2的旋转直径,处在旋耕机构2旋转直径的1/2~3/4之间。滚轮32的长度对应于机架1的横宽,即对应于旋耕机构2的长度。
71.滚轮32的两端的端盘中心处,分别连接有向外延伸出的地轮端轴31。
72.每一端的地轮端轴31上,以轴承组件连接有地轮调节臂34,该地轮调节臂34的前端铰接于机架1下部的中前侧区域,处在旋耕机构2附近的机架1上,即滚轮32端部的地轮端轴31通过对应的地轮调节臂34与机架1连接。在上述机架1结构的基础上,连接有处在对应地轮调节臂34中后部区域一侧的、且向下延伸成型的定位立柱14,该定位立柱14的向下延伸底端高度基本不超过旋耕主轴21的高度;在定位立柱14的竖向上基本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在地轮调节臂34的中后部区域、配合定位立柱14处,开设有腰型孔,该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地轮调节臂34的长度方向。地轮调节臂34通过腰型孔内所穿装的定位销轴一35在定位立柱14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位置切换,相对连接于定位立柱14的当前高度位置。前述定位销轴一35最好采用螺栓结构。
73.滚轮32两端与机架1之间的连接结构如是。
74.在上述滚轮32结构的轴向两端附近,在外周连接有齿形凸轮33。两端处的齿形凸轮33,以环周均匀排布结构设置于对应端部附近的外周,使得滚轮32的外周呈齿轮状结构。在外力的驱动之下,滚轮32通过地轮端轴31能够在机架1的底部可旋转。
75.刮泥板36处在滚轮32的顶部后侧上方处,其沿着滚轮32的横向长度方向排布成型,刮泥板36的长度基本匹配于滚轮32的轴向长度。
76.刮泥板36的上端横宽两侧,分别连接有泥板调节臂37。最好是在两端的泥板调节臂37之间连接一根横梁,由横梁连接刮泥板36。
77.每一端的泥板调节臂37的前端,铰接于机架1下部的中部区域,处在旋耕机构2后侧的机架1上,即刮泥板36通过端部对应的泥板调节臂37与机架1连接。在泥板调节臂37上,
沿着长度方向基本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在上述机架1结构的基础上,机架1的对应后端处铰接有定位斜柱15,该定位斜柱15向下延伸至对应泥板调节臂37的一侧,定位斜柱15通过下端所穿装的定位销轴二38与对应泥板调节臂37相铰接,定位斜柱15通过定位销轴二38在对应泥板调节臂37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位置切换,调整刮泥板36相对于机架1的当前高度位置。前述定位销轴二38最好采用螺栓结构。
78.刮泥板36两端与机架1之间的连接结构如是。
79.按上述结构连接好的刮泥板36,其底沿与滚轮32顶部后侧的外壁之间以间隙配合,间隙量根据滚轮32和/或刮泥板36的高度调整而灵活确定。
80.为了提高刮泥板36的结构强度,最好采取如下两种技术错:
[0081]-按照上述连接结构,将刮泥板36在滚轮32的上方形成上端相较于下端靠前的倾斜排布结构,这包括了对刮泥板36的弯折成型,和/或,将刮泥板36上部连接结构靠前设置等;
[0082]-刮泥板36的下端形成向前弯折又向下弯折的裙边结构,即刮泥板36的底部形成竖向的近似之字型折边结构。
[0083]
排种机构4主要由种子箱48和两组排种控制单元组成。
[0084]
具体的,种子箱48的底部,沿前后位置顺序开设有两组排种口,每一组排种口的各个排种口的成型位置,基本对应于下方旋耕机构2上的各旋耕刀具22的排布位置,即每一组排种口的各个排种口在种子箱48的底部以基本间距排布。由于种子箱48的底部形成了前后两组排种口,为了顺畅排出种子,种子箱48的底部具有前后两道弧形箱底,整个种子箱48的底部近似于平滑的w型结构。种子箱48通过支架支撑于机架1的上部区域,种子箱48的长度方向对应于机架1的横宽方向,种子箱48底部的两组排种口在机架1上形成前后顺序位置排布。
[0085]
为了提高种子箱48的结构强度,在种子箱48内的前后两侧箱壁之间连接有撑杆481。
[0086]
前侧组的排种控制单元主要由排种主轴一42、串联于排种主轴一42上的多个排种器一41、以及连接于各排种器一41上的输种管一43组成。排种主轴一4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连接于机架1的横宽两侧,处在种子箱48前侧的排种口一482的下方处,排种主轴一42上串联的各排种器一41,与种子箱48前侧的各排种口482呈一一对应关系,且处在所对应排种口一482的下方处。
[0087]
更为具体的,排种器一41主要由连接于种子箱48的排种口一482的底部、且穿装于排种主轴一42上的种子盒一411,以及处在对应种子盒一411内、穿装于排种主轴一42上、且随着排种主轴一42在对应种子盒一411内可旋转的排种辊一412组成。
[0088]
排种辊一412的外径小于所在种子盒一411的前后方向纵长,排种辊一412的轴长大于所在种子盒一411的左右方向(即横向)宽度,从种子盒一411的横宽两端延伸出,当然延伸出的排种辊一412与种子盒一411上的穿孔微间隙配合。
[0089]
排种辊一412的环周间距排布有多个种穴一413,这些种穴一413在排种辊一412的环周以斜向排布方式的基本等间距的多排成型。每一斜排的各种穴一413,沿着排种辊一412的轴向两端以基本等间距排布,在排种辊一412的轴向两端之间呈阶梯状排布轨迹。排种辊一412上的每一个种穴一413在排种辊一412上以球面内凹结构成型,种穴一413的直径
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三倍、但小于四倍,如此,种穴一413内可容纳至少一粒小麦种子、至多三粒小麦种子,通常为两粒或三粒。
[0090]
种子盒一411的后侧顶部,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一412顶部后侧的挡种板一414。挡种板一414的底沿与排种辊一412的外壁之间以小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间隙配合,以防小麦种子在此处因重力而外排,但该配合间隙不应影响排种辊一412在种子盒一411内的旋转动作。
[0091]
种子盒一411的前侧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一412顶部前侧的挡种毛刷一415。挡种毛刷一415主要由刷柄和毛刷组成,刷柄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种子盒一411的顶部前侧处,毛刷的底端与排种辊一412的外壁之间形成接触配合,且刷柄与排种辊一412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的粒径。
[0092]
在排种作业中,排种主轴一42在外力的驱动之下可旋转,在排种主轴一42带动之下的排种辊一412向挡种毛刷一415所在的前侧旋转。
[0093]
输种管一43采用柔性伸缩管成型。输种管一43的上端连接在种子盒一411的底部,下端与下述排种管47连接。
[0094]
后侧组的排种控制单元主要由排种主轴二45、串联于排种主轴二45上的多个排种器二44、以及连接于各排种器二44上的输种管二46组成。排种主轴二45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连接于机架1的横宽两侧,处在种子箱48后侧的排种口二483的下方处,排种主轴二45上串联的各排种器二44,与种子箱48后侧的各排种口483呈一一对应关系,且处在所对应排种口二483的下方处。
[0095]
更为具体的,排种器二44主要由连接于种子箱48的排种口二483的底部、且穿装于排种主轴二45上的种子盒二441,以及处在对应种子盒二441内、穿装于排种主轴二45上、且随着排种主轴二45在对应种子盒二441内可旋转的排种辊二442组成。
[0096]
排种辊二442的外径小于所在种子盒二441的前后方向纵长,排种辊二442的轴长大于所在种子盒二441的左右方向(即横向)宽度,从种子盒二441的横宽两端延伸出,当然延伸出的排种辊二442与种子盒二441上的穿孔微间隙配合。
[0097]
排种辊二442的环周间距排布有多个种穴二443,这些种穴二443在排种辊二442的环周以斜向排布方式的基本等间距的多排成型。每一斜排的各种穴二443,沿着排种辊二442的轴向两端以基本等间距排布,在排种辊二442的轴向两端之间呈阶梯状排布轨迹。排种辊二442上的每一个种穴二443在排种辊二442上以球面内凹结构成型,种穴二443的直径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三倍、但小于四倍,如此,种穴二443内可容纳至少一粒小麦种子、至多三粒小麦种子,通常为两粒或三粒。
[0098]
种子盒二441的后侧顶部,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二442顶部后侧的挡种板二444。挡种板二444的底沿与排种辊二442的外壁之间以小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间隙配合,以防小麦种子在此处因重力而外排,但该配合间隙不应影响排种辊二442在种子盒二441内的旋转动作。
[0099]
种子盒二441的前侧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二442顶部前侧的挡种毛刷二445。挡种毛刷二445主要由刷柄和毛刷组成,刷柄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种子盒二441的顶部前侧处,毛刷的底端与排种辊二442的外壁之间形成接触配合,且刷柄与排种辊二442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的粒径。
[0100]
在排种作业中,排种主轴二45在外力的驱动之下可旋转,在排种主轴二45带动之下的排种辊二442向挡种毛刷二445所在的前侧旋转。
[0101]
输种管二46采用柔性伸缩管成型。输种管二46的上端连接在种子盒二441的底部,下端与下述排种管47连接。
[0102]
为了简化上述两组排种控制单元的结构,以及有利于实现精量播种,上述两组排种控制单元的前后对应位置排布的排种器,共享同一根排种管47。对应于上述两组排种控制单元的各前后对应排种器,排种管47为多根。
[0103]
每一根排种管47采用硬质钢管结构成型。排种管47的上端具有两个分叉的接头结构,整个排种管47呈y状。排种管47的下端竖向穿过机架1的牵引平台11,处在上述旋耕机构2的对应旋耕刀具22的后侧处,排种管47的底端高度基本高于旋耕机构2的旋耕主轴21高度。排种管47的接头一471与输种管一43的下端连接,即排种管47的接头一471通过输种管一43与前侧位置的排种器一41连接。排种管47的接头二472与输种管二46的下端连接,即排种管47的接头一471通过输种管二46与后侧位置的排种器二44连接。
[0104]
结合上述排种管47所形成的排种机构4,其各根排种管47对应于旋耕机构2上的各旋耕刀具22向下延伸、并处在对应旋耕刀具22的后侧处。
[0105]
为了防止旋耕机构2旋起的土壤对排种管47所排出种子造成后携影响,在上述旋耕机构2与上述地轮机构3之间的机架1上设置有挡土帘13,该挡土帘13处在上述排种管47尾端的后侧处。该挡土帘13为柔性结构成型,例如橡胶块、皮革块等。
[0106]
挡土帘13的上端横向固定连接于机架1的两侧边挡之间,下端自然下垂。挡土帘13的底端向下延伸高度,大于排种管47的尾端向下延伸高度,即挡土帘13的底端高度低于排种管47的尾端高度。
[0107]
上述地轮机构3与排种机构4之间为了实现同步传动,在机架1一侧排布有传动结构,主要由两条传动链条组成。
[0108]
上述地轮机构3的地轮端轴31和排种机构4的排种主轴,对应于传动结构所在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传动齿轮。
[0109]
其中,地轮端轴31的端部连接有一个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一42的端部连接有一个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二45的端部连接有两个传动齿轮,一个传动齿轮与地轮端轴31的传动齿轮相对应,另一个传动齿轮与排种主轴一42的传动齿轮相对应。
[0110]
第一条传动链条分别与地轮端轴31端部的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二45端部的对应传动齿轮相啮合。
[0111]
第二条传动链条分别排种主轴一42端部的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二45端部的对应传动齿轮相啮合。
[0112]
如此,在播种的作业过程中,地轮机构3的齿形凸轮33在土壤表面因下陷阻力而带动地轮端轴31旋转,地轮端轴31通过第一条传动链条驱动排种机构4的排种主轴二45旋转,与之同步的,排种主轴二45通过第二条传动链条驱动排种机构4的排种主轴一42旋转。
[0113]
实施例2
[0114]
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旋耕机构、地轮机构和排种机构。
[0115]
其中,机架主要由两侧边挡、以及连接在两侧边挡之间的牵引平台组成。
[0116]
具体的,两侧边挡在左右横向上间距排布,每一侧的排布朝向顺着前后纵向。两侧
边挡的间隔距离对应于设计要求的播种宽幅,通常满足横向4~6行的播种即可。
[0117]
牵引平台横向连接在两侧边挡之间,与两侧边挡形成横卧状的工字型结构。在机架的牵引平台上,固定连接有向前延伸的拖挂接头。机架通过拖挂接头与小型农用机动设备-例如小型手扶拖拉机后侧连接,由农用机动设备产生行走的驱动力。
[0118]
旋耕机构主要由旋耕主轴和多组旋耕刀具组成,通常旋耕刀具的组数对应于横向播种行数。
[0119]
具体的,旋耕主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安装于机架底部的两侧边挡上,处在机架的底部前侧区域,在外力的驱动之下,旋耕主轴在机架的底部可旋转。
[0120]
多组旋耕刀具沿着旋耕主轴的长度方向,以基本等间距方式排布于旋耕主轴上。每一组旋耕刀具主要由周向均匀排布的3~4片刀片组成;通常为4片刀片,相邻刀片的刀头方向相背成型。
[0121]
地轮机构主要由滚轮和刮泥板组成。
[0122]
具体的,滚轮为空筒结构,两端分别具有端盘(或采用端架代替)。滚轮的外径略小于旋耕机构的旋转直径,处在旋耕机构旋转直径的1/2~3/4之间。滚轮的长度对应于机架的横宽,即对应于旋耕机构的长度。
[0123]
滚轮的两端的端盘中心处,分别连接有向外延伸出的地轮端轴。
[0124]
每一端的地轮端轴上,以轴承组件连接有地轮调节臂,该地轮调节臂的前端铰接于机架下部的中前侧区域,处在旋耕机构附近的机架上,即滚轮端部的地轮端轴通过对应的地轮调节臂与机架连接。在上述机架结构的基础上,连接有处在对应地轮调节臂中后部区域一侧的、且向下延伸成型的定位立柱,该定位立柱的向下延伸底端高度基本不超过旋耕主轴的高度;在定位立柱的竖向上基本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在地轮调节臂的中后部区域、配合定位立柱处,开设有腰型孔,该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地轮调节臂的长度方向。地轮调节臂通过腰型孔内所穿装的定位销轴一在定位立柱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位置切换,相对连接于定位立柱的当前高度位置。前述定位销轴一最好采用螺栓结构。
[0125]
滚轮两端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如是。
[0126]
在上述滚轮结构的轴向两端附近,在外周连接有齿形凸轮。两端处的齿形凸轮,以环周均匀排布结构设置于对应端部附近的外周,使得滚轮的外周呈齿轮状结构。在外力的驱动之下,滚轮通过地轮端轴能够在机架的底部可旋转。
[0127]
刮泥板处在滚轮的顶部后侧上方处,其沿着滚轮的横向长度方向排布成型,刮泥板的长度基本匹配于滚轮的轴向长度。
[0128]
刮泥板的上端横宽两侧,分别连接有泥板调节臂。最好是在两端的泥板调节臂之间连接一根横梁,由横梁连接刮泥板。
[0129]
每一端的泥板调节臂的前端,铰接于机架下部的中部区域,处在旋耕机构后侧的机架上,即刮泥板通过端部对应的泥板调节臂与机架连接。在泥板调节臂上,沿着长度方向基本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在上述机架结构的基础上,机架的对应后端处铰接有定位斜柱,该定位斜柱向下延伸至对应泥板调节臂的一侧,定位斜柱通过下端所穿装的定位销轴二与对应泥板调节臂相铰接,定位斜柱通过定位销轴二在对应泥板调节臂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位置切换,调整刮泥板相对于机架的当前高度位置。前述定位销轴二最好采用螺栓结构。
[0130]
刮泥板两端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如是。
[0131]
按上述结构连接好的刮泥板,其底沿与滚轮顶部后侧的外壁之间以间隙配合,间隙量根据滚轮和/或刮泥板的高度调整而灵活确定。
[0132]
为了提高刮泥板的结构强度,最好采取如下两种技术错:
[0133]-按照上述连接结构,将刮泥板在滚轮的上方形成上端相较于下端靠前的倾斜排布结构,这包括了对刮泥板的弯折成型,和/或,将刮泥板上部连接结构靠前设置等;
[0134]-刮泥板的下端形成向前弯折又向下弯折的裙边结构,即刮泥板的底部形成竖向的近似之字型折边结构。
[0135]
排种机构主要由种子箱和两组排种控制单元组成。
[0136]
具体的,种子箱的底部,沿前后位置顺序开设有两组排种口,每一组排种口的各个排种口的成型位置,基本对应于下方旋耕机构上的各旋耕刀具的排布位置,即每一组排种口的各个排种口在种子箱的底部以基本间距排布。由于种子箱的底部形成了前后两组排种口,为了顺畅排出种子,种子箱的底部具有前后两道弧形箱底,整个种子箱的底部近似于平滑的w型结构。种子箱通过支架支撑于机架的上部区域,种子箱的长度方向对应于机架的横宽方向,种子箱底部的两组排种口在机架上形成前后顺序位置排布。
[0137]
前侧组的排种控制单元主要由排种主轴一、串联于排种主轴一上的多个排种器一、以及连接于各排种器一上的输种管一组成。排种主轴一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连接于机架的横宽两侧,处在种子箱前侧的排种口一的下方处,排种主轴一上串联的各排种器一,与种子箱前侧的各排种口呈一一对应关系,且处在所对应排种口一的下方处。
[0138]
更为具体的,排种器一主要由连接于种子箱的排种口一的底部、且穿装于排种主轴一上的种子盒一,以及处在对应种子盒一内、穿装于排种主轴一上、且随着排种主轴一在对应种子盒一内可旋转的排种辊一组成。
[0139]
排种辊一的外径小于所在种子盒一的前后方向纵长,排种辊一的轴长大于所在种子盒一的左右方向(即横向)宽度,从种子盒一的横宽两端延伸出,当然延伸出的排种辊一与种子盒一上的穿孔微间隙配合。
[0140]
排种辊一的环周间距排布有多个种穴一,这些种穴一在排种辊一的环周以斜向排布方式的基本等间距的多排成型。每一斜排的各种穴一,沿着排种辊一的轴向两端以基本等间距排布,在排种辊一的轴向两端之间呈阶梯状排布轨迹。排种辊一上的每一个种穴一在排种辊一上以球面内凹结构成型,种穴一的直径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三倍、但小于四倍,如此,种穴一内可容纳至少一粒小麦种子、至多三粒小麦种子,通常为两粒或三粒。
[0141]
种子盒一的后侧顶部,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一顶部后侧的挡种板一。挡种板一的底沿与排种辊一的外壁之间以小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间隙配合,以防小麦种子在此处因重力而外排,但该配合间隙不应影响排种辊一在种子盒一内的旋转动作。
[0142]
种子盒一的前侧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一顶部前侧的挡种毛刷一。挡种毛刷一主要由刷柄和毛刷组成,刷柄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种子盒一的顶部前侧处,毛刷的底端与排种辊一的外壁之间形成接触配合,且刷柄与排种辊一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的粒径。
[0143]
在排种作业中,排种主轴一在外力的驱动之下可旋转,在排种主轴一带动之下的排种辊一向挡种毛刷一所在的前侧旋转。
[0144]
输种管一采用柔性伸缩管成型。输种管一的上端连接在对应种子盒一的底部。输种管一的下端穿过机架的牵引平台,处在上述旋耕机构的对应旋耕刀具的后侧处,输种管一的底端高度基本高于旋耕机构的旋耕主轴高度。
[0145]
后侧组的排种控制单元主要由排种主轴二、串联于排种主轴二上的多个排种器二、以及连接于各排种器二上的输种管二组成。排种主轴二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连接于机架的横宽两侧,处在种子箱后侧的排种口二的下方处,排种主轴二上串联的各排种器二,与种子箱后侧的各排种口呈一一对应关系,且处在所对应排种口二的下方处。
[0146]
更为具体的,排种器二主要由连接于种子箱的排种口二的底部、且穿装于排种主轴二上的种子盒二,以及处在对应种子盒二内、穿装于排种主轴二上、且随着排种主轴二在对应种子盒二内可旋转的排种辊二组成。
[0147]
排种辊二的外径小于所在种子盒二的前后方向纵长,排种辊二的轴长大于所在种子盒二的左右方向(即横向)宽度,从种子盒二的横宽两端延伸出,当然延伸出的排种辊二与种子盒二上的穿孔微间隙配合。
[0148]
排种辊二的环周间距排布有多个种穴二,这些种穴二在排种辊二的环周以斜向排布方式的基本等间距的多排成型。每一斜排的各种穴二,沿着排种辊二的轴向两端以基本等间距排布,在排种辊二的轴向两端之间呈阶梯状排布轨迹。排种辊二上的每一个种穴二在排种辊二上以球面内凹结构成型,种穴二的直径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三倍、但小于四倍,如此,种穴二内可容纳至少一粒小麦种子、至多三粒小麦种子,通常为两粒或三粒。
[0149]
种子盒二的后侧顶部,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二顶部后侧的挡种板二。挡种板二的底沿与排种辊二的外壁之间以小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间隙配合,以防小麦种子在此处因重力而外排,但该配合间隙不应影响排种辊二在种子盒二内的旋转动作。
[0150]
种子盒二的前侧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二顶部前侧的挡种毛刷二。挡种毛刷二主要由刷柄和毛刷组成,刷柄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种子盒二的顶部前侧处,毛刷的底端与排种辊二的外壁之间形成接触配合,且刷柄与排种辊二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的粒径。
[0151]
在排种作业中,排种主轴二在外力的驱动之下可旋转,在排种主轴二带动之下的排种辊二向挡种毛刷二所在的前侧旋转。
[0152]
输种管二采用柔性伸缩管成型。输种管二的上端连接在对应种子盒二的底部。输种管二的下端穿过机架的牵引平台,处在上述旋耕机构的对应旋耕刀具的后侧处,亦处在上述对应输种管一的后侧处,从而形成相对应的旋耕刀具、输种管一和输种管二前后位置对应配合。输种管二的底端高度基本高于旋耕机构的旋耕主轴高度。
[0153]
为了防止旋耕机构旋起的土壤对输种管一和输种管二所排出种子造成后携影响,在上述旋耕机构与上述地轮机构之间的机架上设置有挡土帘,该挡土帘处在上述输种管二尾端的后侧处。该挡土帘为柔性结构成型,例如橡胶块、皮革块等。
[0154]
挡土帘的上端横向固定连接于机架的两侧边挡之间,下端自然下垂。挡土帘的底端向下延伸高度,分别大于输种管一和输种管二的尾端向下延伸高度,即挡土帘的底端高度低于输种管一和输种管二的尾端高度。
[0155]
上述地轮机构与排种机构之间为了实现同步传动,在机架一侧排布有传动结构,主要由两条传动链条组成。
[0156]
上述地轮机构的地轮端轴和排种机构的排种主轴,对应于传动结构所在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传动齿轮。
[0157]
其中,地轮端轴的端部连接有一个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一的端部连接有一个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二的端部连接有两个传动齿轮,一个传动齿轮与地轮端轴的传动齿轮相对应,另一个传动齿轮与排种主轴一的传动齿轮相对应。
[0158]
第一条传动链条分别与地轮端轴端部的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二端部的对应传动齿轮相啮合。
[0159]
第二条传动链条分别排种主轴一端部的传动齿轮、排种主轴二端部的对应传动齿轮相啮合。
[0160]
如此,在播种的作业过程中,地轮机构的齿形凸轮在土壤表面因下陷阻力而带动地轮端轴旋转,地轮端轴通过第一条传动链条驱动排种机构的排种主轴二旋转,与之同步的,排种主轴二通过第二条传动链条驱动排种机构的排种主轴一旋转。
[0161]
实施例3
[0162]
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旋耕机构、地轮机构和排种机构。
[0163]
其中,机架主要由两侧边挡、以及连接在两侧边挡之间的牵引平台组成。
[0164]
具体的,两侧边挡在左右横向上间距排布,每一侧的排布朝向顺着前后纵向。两侧边挡的间隔距离对应于设计要求的播种宽幅,通常满足横向4~6行的播种即可。
[0165]
牵引平台横向连接在两侧边挡之间,与两侧边挡形成横卧状的工字型结构。在机架的牵引平台上,固定连接有向前延伸的拖挂接头。机架通过拖挂接头与小型农用机动设备-例如小型手扶拖拉机后侧连接,由农用机动设备产生行走的驱动力。
[0166]
旋耕机构主要由旋耕主轴和多组旋耕刀具组成,通常旋耕刀具的组数对应于横向播种行数。
[0167]
具体的,旋耕主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安装于机架底部的两侧边挡上,处在机架的底部前侧区域,在外力的驱动之下,旋耕主轴在机架的底部可旋转。
[0168]
多组旋耕刀具沿着旋耕主轴的长度方向,以基本等间距方式排布于旋耕主轴上。每一组旋耕刀具主要由周向均匀排布的3~4片刀片组成;通常为4片刀片,相邻刀片的刀头方向相背成型。
[0169]
地轮机构主要由滚轮和刮泥板组成。
[0170]
具体的,滚轮为空筒结构,两端分别具有端盘(或采用端架代替)。滚轮的外径略小于旋耕机构的旋转直径,处在旋耕机构旋转直径的1/2~3/4之间。滚轮的长度对应于机架的横宽,即对应于旋耕机构的长度。
[0171]
滚轮的两端的端盘中心处,分别连接有向外延伸出的地轮端轴。
[0172]
每一端的地轮端轴上,以轴承组件连接有地轮调节臂,该地轮调节臂的前端铰接于机架下部的中前侧区域,处在旋耕机构附近的机架上,即滚轮端部的地轮端轴通过对应的地轮调节臂与机架连接。在上述机架结构的基础上,连接有处在对应地轮调节臂中后部区域一侧的、且向下延伸成型的定位立柱,该定位立柱的向下延伸底端高度基本不超过旋耕主轴的高度;在定位立柱的竖向上基本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在地轮调节臂的中后部区域、配合定位立柱处,开设有腰型孔,该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地轮调节臂的长度方向。地轮调节臂通过腰型孔内所穿装的定位销轴一在定位立柱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
位置切换,相对连接于定位立柱的当前高度位置。前述定位销轴一最好采用螺栓结构。
[0173]
滚轮两端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如是。
[0174]
在上述滚轮结构的轴向两端附近,在外周连接有齿形凸轮。两端处的齿形凸轮,以环周均匀排布结构设置于对应端部附近的外周,使得滚轮的外周呈齿轮状结构。在外力的驱动之下,滚轮通过地轮端轴能够在机架的底部可旋转。
[0175]
刮泥板处在滚轮的顶部后侧上方处,其沿着滚轮的横向长度方向排布成型,刮泥板的长度基本匹配于滚轮的轴向长度。
[0176]
刮泥板的上端横宽两侧,分别连接有泥板调节臂。最好是在两端的泥板调节臂之间连接一根横梁,由横梁连接刮泥板。
[0177]
每一端的泥板调节臂的前端,铰接于机架下部的中部区域,处在旋耕机构后侧的机架上,即刮泥板通过端部对应的泥板调节臂与机架连接。在泥板调节臂上,沿着长度方向基本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定位销孔。在上述机架结构的基础上,机架的对应后端处铰接有定位斜柱,该定位斜柱向下延伸至对应泥板调节臂的一侧,定位斜柱通过下端所穿装的定位销轴二与对应泥板调节臂相铰接,定位斜柱通过定位销轴二在对应泥板调节臂上的不同定位销孔内的位置切换,调整刮泥板相对于机架的当前高度位置。前述定位销轴二最好采用螺栓结构。
[0178]
刮泥板两端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如是。
[0179]
按上述结构连接好的刮泥板,其底沿与滚轮顶部后侧的外壁之间以间隙配合,间隙量根据滚轮和/或刮泥板的高度调整而灵活确定。
[0180]
为了提高刮泥板的结构强度,最好采取如下两种技术错:
[0181]-按照上述连接结构,将刮泥板在滚轮的上方形成上端相较于下端靠前的倾斜排布结构,这包括了对刮泥板的弯折成型,和/或,将刮泥板上部连接结构靠前设置等;
[0182]-刮泥板的下端形成向前弯折又向下弯折的裙边结构,即刮泥板的底部形成竖向的近似之字型折边结构。
[0183]
排种机构主要由种子箱和排种控制单元组成。
[0184]
具体的,种子箱的底部,开设有一组排种口,该组排种口的各个排种口的成型位置,基本对应于下方旋耕机构上的各旋耕刀具的排布位置,即该组排种口的各个排种口在种子箱的底部以基本间距排布。为了顺畅排出种子,种子箱的底部为向下内凹的弧形结构。种子箱通过支架支撑于机架的上部区域,种子箱的长度方向对应于机架的横宽方向。
[0185]
排种控制单元主要由排种主轴、串联于排种主轴上的多个排种器、以及连接于各排种器上的排种管组成。排种主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连接于机架的横宽两侧,处在种子箱的排种口的下方处,排种主轴上串联的各排种器,与种子箱的各排种口呈一一对应关系,且处在所对应排种口的下方处。
[0186]
更为具体的,排种器主要由连接于种子箱的排种口的底部、且穿装于排种主轴上的种子盒,以及处在对应种子盒内、穿装于排种主轴上、且随着排种主轴在对应种子盒内可旋转的排种辊组成。
[0187]
排种辊的外径小于所在种子盒的前后方向纵长,排种辊的轴长大于所在种子盒的左右方向(即横向)宽度,从种子盒的横宽两端延伸出,当然延伸出的排种辊与种子盒上的穿孔微间隙配合。
[0188]
排种辊的环周间距排布有多个种穴,这些种穴在排种辊的环周以斜向排布方式的基本等间距的多排成型。每一斜排的各种穴,沿着排种辊的轴向两端以基本等间距排布,在排种辊的轴向两端之间呈阶梯状排布轨迹。排种辊上的每一个种穴在排种辊上以球面内凹结构成型,种穴的直径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三倍、但小于四倍,如此,种穴内可容纳至少一粒小麦种子、至多三粒小麦种子,通常为两粒或三粒。
[0189]
种子盒的后侧顶部,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顶部后侧的挡种板。挡种板的底沿与排种辊的外壁之间以小于一般小麦种子粒径的间隙配合,以防小麦种子在此处因重力而外排,但该配合间隙不应影响排种辊在种子盒内的旋转动作。
[0190]
种子盒的前侧连接有延伸于上述排种辊顶部前侧的挡种毛刷。挡种毛刷主要由刷柄和毛刷组成,刷柄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种子盒的顶部前侧处,毛刷的底端与排种辊的外壁之间形成接触配合,且刷柄与排种辊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一般小麦种子的粒径。
[0191]
在排种作业中,排种主轴在外力的驱动之下可旋转,在排种主轴带动之下的排种辊向挡种毛刷所在的前侧旋转。
[0192]
排种管采用柔性伸缩管成型。排种管的上端连接在对应种子盒的底部。排种管的下端穿过机架的牵引平台,处在上述旋耕机构的对应旋耕刀具的后侧处,排种管的底端高度基本高于旋耕机构的旋耕主轴高度。
[0193]
为了防止旋耕机构旋起的土壤对排种管所排出种子造成后携影响,在上述旋耕机构与上述地轮机构之间的机架上设置有挡土帘,该挡土帘处在上述排种管尾端的后侧处。该挡土帘为柔性结构成型,例如橡胶块、皮革块等。
[0194]
挡土帘的上端横向固定连接于机架的两侧边挡之间,下端自然下垂。挡土帘的底端向下延伸高度,分别大于排种管的尾端向下延伸高度,即挡土帘的底端高度低于排种管的尾端高度。
[0195]
上述地轮机构与排种机构之间为了实现同步传动,在机架一侧排布有传动结构,主要由一条传动链条组成。
[0196]
上述地轮机构的地轮端轴和排种机构的排种主轴,对应于传动结构所在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传动齿轮。传动链条分别与地轮端轴端部的传动齿轮、排种主轴端部的对应传动齿轮相啮合。
[0197]
如此,在播种的作业过程中,地轮机构的齿形凸轮在土壤表面因下陷阻力而带动地轮端轴旋转,地轮端轴通过传动链条驱动排种机构的排种主轴旋转。
[0198]
以上具体技术方案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
[0199]
尽管参照上述具体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