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1:52: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连接器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2.连接器能够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从而进行电流和信号的传导,起到连接和传输的作用。常用的连接器根据使用环境和工况主要分为直角式连接器和弯角式连机器。
3.弯角式连接器主要运用于较窄的空间之中,弯角式连接气的插头主要由尾盖、转接组件、针组件、插头壳体构成,导线从转接组件进入与针组件内的插针电连接,插头壳体安装与插针外壁。当插头与插座连接后,连接位置会存在有缝隙,当缝隙位置进入水时,水会流到插头与插座接触的位置,引发插头内漏电触电等情况。
4.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水随着插头与插座的连接处渗入,在插座的内壁设置防水圈,使得插头插接进入插座时,插头的上端面与防水圈低压密封,隔绝了水随着连接处进入。
5.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手段,存在有水会沿着壳体与转接组件的连接处渗入从而进入针组件,损坏插针从而引发连接故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水沿着壳体与转接组件的连接处渗入插针组件,损坏插针从而引发连接故障的缺陷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包括,针组件,包括若干插针和针壳,所述插针与所述针壳固定连接,所述插针一端与导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插座插接以形成电连接;壳体,所述壳体围设于所述针组件外周;转接组件,用于弯折导线以其与所述插针电连接,所述转接组件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接组件包括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中轴线垂直,且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二转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远离所述针组件的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转接件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靠近所述针组件的一端外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配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线与插针压接,插针与外部的插座部分电连接继而传输光电信号,插针和第一转接件均位于壳体内,第一转接件通过第一密封圈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处渗入第一转接件,从而避免了水流与针组件接触从而损坏插针;同时第一转接件通过挡板进一步的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的端部进入第一转接件的可能,提高了插头的防水性能,同时提升了插针的电连接稳定性,延长了插针的使用寿
命。
9.可选的,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针组件和所述第一转接件的绝缘固定管,所述绝缘固定管一端设置有凸缘,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接槽;所述针壳外周壁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一卡接槽大小的凸环,所述第一转接件靠近所述针壳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接槽,所述凸缘与第二卡接槽卡接,所述凸环与所述第一卡接槽卡接,所述第一转接件的外壁与绝缘固定管的内壁贴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环与第一卡接槽卡接使得针壳与绝缘固定管之间实现固定,凸缘与第二卡接槽卡接使得绝缘固定管带动针壳与插针安装于第一转接件,通过绝缘固定管增加了插针组件与转接组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从而增加插针的安装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针组件的压合管和罩设与所述压合管外的外壳,所述压合管的外壁设置有卡接块,所述外壳设置有避让槽,所述卡接块位于避让槽内且与所述避让槽卡接;所述压合管内壁朝向插座的一端逐渐收窄与所述针壳抵压。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合管通过卡接块与外壳的避让槽卡接,当插针与插座对接时,针壳与压合管的内壁抵压,压紧针壳朝向插座运动;在卡接块和卡接槽的配合下,通过压合管增强了外壳与绝缘固定管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操作人员通过拿捏外壳即可完成插针与外部插座的连接,同时提高了插针的安装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压合管内壁设置有卡接环,所述卡接环与所述绝缘固定管抵压,且所述卡接环的内壁与所述针壳的外壁抵压。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环与绝缘固定管抵压,限制绝缘固定管的滑动;卡接环的内壁与针壳的外壁抵压对针壳的进行压紧,限制了针壳相对于绝缘固定管之间的滑动,从而限制了针壳朝向插座的方向运动,进一步增强了针组件安装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压合管内壁设置有便于插座内芯与所述插针电连接的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的内壁与插座内芯外周抵压。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针与插座内芯进行插接从而电连接的过程中,导向环一方面对插针与插座内芯进行导向,便于插针准确快速插入至插座内,另一方面导向环对插座进行限位,使得插座内芯与插针的插入距离一定,减少插入距离过少电连接不稳定或者插入距离过多损坏插针的情形,延长了插针的使用寿命。
17.可选的,第二转接件具有第二容纳腔体,所述转接组件还包括尾帽,所述尾帽与所述第二转接件螺纹连接,所述尾帽设置有第一避让空腔,所述第一避让空腔的内壁逐渐收窄;所述第一避让空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体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帽的增设一方面延长了第二转接件的长度,进一步固定导线的弯折角度,另一方面,尾帽逐渐收窄的第一避让空腔的内壁限制了第二转接件尾端导线的运动范围。
19.可选的,所述转接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导线的线夹,所述线夹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腔内,所述线夹设置有夹持导线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位于所述线夹距离所述尾帽近的一端,所述第一避让空腔的周壁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避让空腔的周壁抵压,所述线夹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斜面抵压。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帽通过螺纹与第二转接件配合,在旋转尾帽的过程中,位于尾帽内的线夹一端随着尾帽的运动逐渐朝向第二转接件的方向运动,使得线夹与第二
转接件朝向尾帽的端面抵压,同时夹持部在第一避让空腔的内壁抵压作用下逐渐夹紧导线,减少了导线因外力拉扯造成与插针的脱落,提高了导线的安装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第一避让空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垫,所述夹持部与导线接触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密封垫,所述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密封垫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密封垫抵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垫与第二密封垫均由可形变的材质制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部在逐渐收窄的第一避让空腔内壁的作用下逐渐朝向线夹的中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密封垫与导线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之间减小直至相互抵压阻止水流的渗入;尾帽与第二转接件通过螺纹进行紧固的同时,线夹远离夹持部的一端与导向斜面抵压,夹持部逐渐朝向尾帽的方向运动,使得夹持部远离第二密封垫的端面与第一密封垫抵压,阻挡了水流通过线夹与导线的间隙以及线夹与尾帽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容纳腔体的可能性。
23.可选的,所述第一转接件具有第一容纳腔体,所述第一容纳腔体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壁设置有第一倾斜斜面;所述线夹靠近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斜面之间设置有屏蔽压环,所述屏蔽压环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一倾斜斜面角度的第二倾斜斜面,所述第一倾斜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斜面紧贴,所述屏蔽压环远离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一端与线夹抵压。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尾帽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下,位于第一倾斜斜面与线夹之间的屏蔽压环,增强了线夹位于第二容纳腔体内的安装稳定性,同时第一倾斜斜面与第二倾斜斜面贴合增加了屏蔽压环的安装稳定性。
25.可选的,所述线夹与所述屏蔽压环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流进入第一容纳腔体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一端与所述屏蔽压环抵压,另一端与所述线夹抵压。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可以通过尾帽与第二转接件之间的连接处渗入,从而进入第二容纳腔体,进而渗入第一容纳腔体造成插针的接触不良,第二密封圈阻挡了水流通过第二容纳腔体,进一步增强了插头的防水性能。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第一转接件通过第一密封圈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处渗入第一转接件,同时第一转接件通过挡板进一步的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的端部进入第一转接件的可能;第二密封圈阻挡了水流通过第二容纳腔体,从而提升了插头的防水效果,提高了插针的电连接稳定性,延长了插针的使用寿命。
28.2.凸环与第一卡接槽卡接使得针壳与绝缘固定管之间实现固定,凸缘与第二卡接槽卡接使得绝缘固定管带动针壳与插针安装于第一转接件,卡接环与绝缘固定管抵压,限制绝缘固定管的滑动;卡接环的内壁与针壳的外壁抵压对针壳的进行压紧,限制了针壳相对于绝缘固定管之间的滑动,从而限制了针壳朝向插座的方向运动,进一步增强了针组件安装稳定性。
29.3.夹持部在逐渐收窄的第一避让空腔内壁的作用下逐渐朝向线夹的中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密封垫与导线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之间减小直至相互抵压阻止水流的渗入;尾帽与第二转接件通过螺纹进行紧固的同时,线夹远离夹持部的一端与导向斜面抵压,夹持部逐渐朝向尾帽的方向运动,使得夹持部远离第二密封垫的端面与第一密封垫抵压,阻挡了水流通过线夹与导线的间隙以及线夹与尾帽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容纳腔体的可能
性。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的结构爆炸图。
32.图3是本技术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的剖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针组件;11、插针;12、针壳;121、凸环;2、壳体;21、压合管;211、卡接块;212、卡接环;213、导向环;22、外壳;221、避让槽;3、绝缘固定管;31、凸缘;32、第一卡接槽;4、转接组件;41、第一转接件;411、第一容纳腔体;412、挡板;413、第一密封圈;414、第二卡接槽;42、第二转接件;421、第二容纳腔体;422、第一倾斜斜面;43、尾盖;44、尾帽;441、第一避让空腔;442、导向斜面;45、线夹;451、夹持部;46、屏蔽压环;461、第二倾斜斜面;47、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
36.参照图1和图2,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包括针组件1、保护针组件1的壳体2、用于对针组件1绝缘和固定的绝缘固定管3以及用于弯折导线使其与针组件1连接的转接组件4,绝缘固定管3的一端安装于针组件1,另一端安装与转接组件4,壳体2围设于针组件1和绝缘固定管3的外周,转接组件4的一端位于壳体2内。
37.参照图2和图3,针组件1包括用于与导线相压接传输光电信号的若干插针11以及固定和保护插针11的针壳12,插针11插接于针壳12内且与针壳12固定连接,插针11一端与导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插座插接以形成电连接。导线与插针11压接,插针11与外部的插座部分电连接从而传输光电信号。
38.参照图3,转接组件4包括第一转接件41和第二转接件42,第一转接件41的中轴线与第二转接件42的中轴线垂直,且第一转接件41与第二转接件42固定连接,第一转接件41与壳体2以及绝缘固定管3同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41位于壳体2内,第二转接件42插接于壳体2,第一转接件41与第二转接件42一体成型。第一转接件41设置有用于容纳导线穿过的第一容纳腔体411,第二转接件42设置有用于容纳导线穿过的第二容纳腔体421,第一容纳腔体411与第二容纳腔体421连通。
39.壳体2包括用于固定针组件1的压合管21和罩设与压合管21外的外壳22,外壳22呈中空的圆管状,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22选用不锈钢材质。压合管21位于外壳22和第一转接件41之间,压合管21的外壁设置有卡接块211,外壳22设置有配合卡接块211尺寸大小的避让槽221,卡接块211位于避让槽221内且与避让槽221卡接。进一步的,压合管21内壁朝向插座的一端逐渐收窄与针壳12抵压。
40.绝缘固定管3一端设置有凸缘3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接槽32;针壳12外周壁设置有配合第一卡接槽32大小的凸环121,第一转接件41靠近针壳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接槽414,凸缘31与第二卡接槽414卡接,凸环121与第一卡接槽32卡接,第一转接件41的外壁与
绝缘固定管3的内壁贴合,绝缘固定管3的外壁与压合管21的内壁贴合。凸环121与第一卡接槽32卡接使得针壳12与绝缘固定管3之间实现固定,凸缘31与第二卡接槽414卡接使得绝缘固定管3带动针壳12与插针11安装于第一转接件41,通过绝缘固定管3增加了插针11组件1与转接组件4之间的安装稳定性,从而增加插针11的安装稳定性。
41.参照图2与图3,当插针11与插座对接时,针壳12与压合管21的内壁抵压,压紧针壳12朝向插座运动,压合管21通过卡接块211与外壳22的避让槽221卡接,在卡接块211和卡接槽的配合下,通过压合管21增强了外壳22与绝缘固定管3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操作人员通过拿捏外壳22即可完成插针11与外部插座的连接,同时提高了插针11的安装稳定性。
42.为了进一步的增强针组件1安装稳定性。压合管21内壁还设置有卡接环212,卡接环212与绝缘固定管3抵压,且卡接环212的内壁与所述针壳12的外壁抵压。在本实施例中,卡接环212与压合管21一体成型。卡接环212与绝缘固定管3抵压,限制绝缘固定管3的滑动;卡接环212的内壁与针壳12的外壁抵压对针壳12的进行压紧,限制了针壳12相对于绝缘固定管3之间的滑动,从而限制了针壳12朝向插座的方向运动。
43.进一步的,压合管21内壁设置有便于插座内芯与所述插针11电连接的导向环213,导向环213的内壁与插座内芯外周抵压。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环213与压合管21一体成型,导向环213位于卡接环212右侧。在插针11与插座内芯进行插接从而电连接的过程中,导向环213一方面对插针11与插座内芯进行导向,便于插针11准确快速插入至插座内,另一方面导向环213对插座进行限位,使得插座内芯与插针11的插入距离一定,减少插入距离过少电连接不稳定或者插入距离过多损坏插针11的情形,延长了插针11的使用寿命。
44.第一转接件41远离针组件1的一端设置有挡板412,挡板412与第一转接件41密封连接,第一转接件41靠近针组件1的一端外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13,第一转接件41与壳体2通过第一密封圈413密封配合。第一转接件41通过挡板412进一步的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41的端部进入第一转接件41的可能;同时第一转接件41通过第一密封圈413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41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处渗入第一转接件41,从而避免了水流与针组件1接触从而损坏插针11,提高了插头的防水性能。
45.为了增强第一转接件41远离插针11的一端的美观性,转接组件4还包括尾盖43,尾盖43与压合管21远离插针11的一端螺纹连接且尾盖43的右端面与第二转接件42接触并抵压,使得尾盖43对挡板412进行遮挡。
46.第二转接件42远离第一转接件41的一端设置有尾帽44,尾帽44与第二转接件42螺纹连接,尾帽44设置有第一避让空腔441,第一避让空腔441的内壁逐渐收窄;第一避让空腔441与第二容纳腔体421连通。尾帽44的增设一方面延长了第二转接件42的长度,进一步固定导线的弯折角度,另一方面,尾帽44逐渐收窄的第一避让空腔441的内壁限制了第二转接件42尾端导线的运动范围。
47.参照图2和图3,尾帽44内套设有用于固定导线的线夹45,线夹45位于第一避让空腔441内。线夹45设置有夹持导线的夹持部451,第一避让空腔441的周壁设置有导向斜面442,夹持部451的一端与第一避让空腔441的周壁抵压,线夹45的另一端与导向斜面442抵压。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部451位于线夹45距离尾帽44近的一端,导向斜面442距离尾帽44距离近的一端朝向尾帽44的中轴线聚拢。导线从尾帽44的一端进入,经过线夹45进入第二容纳腔体421内进而进入第一容纳腔体411与插针11压接,尾帽44通过螺纹与第二转接件42配
合,在旋转尾帽44的过程中,位于尾帽44内的线夹45一端随着尾帽44的运动逐渐朝向第二转接件42的方向运动,使得线夹45与第二转接件42朝向尾帽44的端面抵压,同时夹持部451在第一避让空腔441的内壁抵压作用下逐渐夹紧导线,减少了导线因外力拉扯造成与插针11的脱落,提高了导线的安装稳定性。
48.进一步的,第一避让空腔44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夹持部451与导线接触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夹持部451远离第二密封垫的端面与第一密封垫抵压。夹持部451在逐渐收窄的第一避让空腔441内壁的作用下逐渐朝向线夹45的中轴线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密封垫与导线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之间减小直至相互抵压阻止水流的渗入;尾帽44与第二转接件42通过螺纹进行紧固的同时,线夹45远离夹持部451的一端与导向斜面442抵压,夹持部451逐渐朝向尾帽44的方向运动,使得夹持部451远离第二密封垫的端面与第一密封垫抵压,阻挡了水流通过线夹45与导线的间隙以及线夹45与尾帽44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容纳腔体421的可能性。
49.参照图3,线夹45靠近第二转接件42的一端与导向斜面442之间设置有屏蔽压环46,第一容纳腔体41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倾斜斜面422,屏蔽压环46设置有配合第一倾斜斜面422角度的第二倾斜斜面461,第一倾斜斜面422与第二倾斜斜面461紧贴,屏蔽压环46远离第二转接件42的一端与线夹45抵压。在尾帽44与第二转接件42的连接下,位于第一倾斜斜面422与线夹45之间的屏蔽压环46,增强了线夹45位于第二容纳腔体421内的安装稳定性,同时第一倾斜斜面422与第二倾斜斜面461贴合增加了屏蔽压环46的安装稳定性。
50.参照图3,线夹45与屏蔽压环46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流进入第一容纳腔体411的第二密封圈47,第二密封圈47的一端与屏蔽压环46抵压,另一端与线夹45抵压。水流可以通过尾帽44与第二转接件42之间的连接处渗入,从而进入第二容纳腔体421,进而渗入第一容纳腔体411造成插针11的接触不良,第二密封圈47阻挡了水流通过第二容纳腔体421,进一步增强了插头的防水性能。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水弯角式连接器插头的实施原理为:导线通过尾帽44进入线夹45,继而通过第二容纳腔体421进入第一容纳腔体411与插针11压接进行光电信号的传输。当连接器插头运用于雨水天气时,首先,第一密封圈413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41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处渗入第一转接件41,同时第一转接件41通过挡板412进一步的阻挡了水流从第一转接件41的端部进入第一转接件41的可能;其次,夹持部451在逐渐收窄的第一避让空腔441内壁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密封垫与导线的外周壁之间相互抵压阻止水流沿着导线渗入,夹持部451远离第二密封垫的端面与第一密封垫抵压阻挡了水流通过线夹45与导线的间隙以及线夹45与尾帽44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容纳腔体421的可能性;最后,第二密封圈47阻挡了水流通过尾帽44与第二转接件42之间的连接处渗入进第二容纳腔体421内,经过第一密封圈413、挡板412、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以及第二密封圈47的配合下,提升了插头的防水效果,从而提高了插针11的电连接稳定性,延长了插针11的使用寿命。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