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消失模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09:24: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消失模。


背景技术:

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3.而现有的注塑模具的结构均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7021248u的一种具有自动切断机构的注塑模具所示,这类模具由上模与下模组出,而上模与下模直径形成有模腔,通过往模腔内加注熔融的原料后冷却脱模而形成成品,但是这类模具对生产高度较低的环柱型的注塑产品比较适用且容易脱模,但是对于注塑高度较高的环柱型产品时则不容易脱模,容易影响成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开合同时便于脱模的模具。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消失模,包括:
6.外模,外模由若干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外模板拼合而成;
7.外模架,在外模的外侧设置有外模架,并在外模架上设置有驱动外模板开合且数量与外模架相等的驱动机构;
8.内模,内模同轴设置在外模内;
9.上模板,上模板设置在外模架的上侧;
10.以及下模板,下模板设置在外模架的下侧;
11.其中在内模板与外模板之间形成有模腔,且模腔的上端与下端通过上模板与下模板进行封闭。
12.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外模由多个外模板拼合而成,且外模与内模同轴设置,且外模板通过驱动机构进行驱动,当脱模时只需将外模板超远离内膜的方向移出,使得注塑成型的产品停留在内模上,从而完成了外模的脱模,进而保证了脱模的便捷,通过能便于产品的脱模,从而保证产品的成品率。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驱动机构包括:
14.驱动缸,驱动缸设置在外模架上,通过驱动缸带动外模板在外模架内进行开合。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及控制器,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及控制电路等,驱动缸由控制器编程控制。
15.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缸后通过驱动缸驱动外模板的开合进实现自动开合模的效果,而控制缸可以为气缸也可以为液压缸。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
驱动机构还包括:
16.导向板,驱动缸设置在外模架的外侧壁上,驱动端朝外设置,导向板设置在驱动缸的驱动端上;
17.以及导向杆,若干导向杆一端与导向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外模架后与外模板固定连接,且导向杆与外模架滑动连接。
18.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驱动缸驱动导向板向外位移,后导向板上的导向杆带动外模板开合,从而实现了模具开合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成型率。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外模为由四个外模板按圆柱分布呈矩形状结构。
20.在本技术方案中,设置四个外模板从而能更有利于产品的成型及脱模、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导向杆的数量为四个。
22.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四个导向杆的设置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模具开合的稳定性能。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外模板内形成有冷却腔,上模板及下模板上均形成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冷却口。
24.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冷却口向冷却腔内输送冷却液,从而能加快模具的冷却效果,进而缩短成品的成型周期,从而能提高生产效率。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上模板上形成有若干个与模腔连通的进料口。
26.在本技术方案中,进料口的设置能便于熔融的原料的进入,从而能便于模具的注塑。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内模呈中空状,上模板与下模板上均形成有与内模的中间结构连通的连接孔。
28.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连接孔向内模的中空结构内输送冷却液,从而进一步提高模具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2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0.1.通过若干外模板拼合而成的外模能更有利于产品的脱模;
31.2.而通过驱动缸驱动模具的开合能达到自动开合模的效果;
32.3.设置的冷却口与冷却腔能提高产品的冷却效率,进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36.图4是图3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37.图中标记表示为:1-外模板、2-外模架、3-内模、4-上模板、5-下模板、 6-模腔、7-驱动缸、8-导向板、9-导向杆、10-冷却腔、11-冷却口、12-进料口、 13-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
述,参照图1-4:
39.实施例一
4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包括:
41.外模,外模有若干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外模板1拼合而成;
42.外模架2,在外模的外侧设置有外模架2,并在外模架2上设置有驱动外模板1开合且数量与外模架2相等的驱动机构;
43.内模3,内模3同轴设置在外模内;
44.上模板54,上模板54设置在外模架2的上侧;
45.以及下模板,下模板设置在外模架2的下侧;
46.其中在内模3板与外模板1之间形成有模腔6,且模腔6的上端与下端通过上模板54与下模板进行封闭。上模板54与下模板扣合在外模架2上后可通过长螺栓等结构进行固定。
4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外模由多个外模板1拼合而成,且外模与内模3同轴设置,且外模板1通过驱动机构进行驱动,当脱模时只需将外模板1超远离内膜的方向移出,使得注塑成型的产品停留在内模3上,从而完成了外模的脱模,进而保证了脱模的便捷,通过能便于产品的脱模,从而保证产品的成品率,以适用高度较高的环柱型产品的成型及脱模,也可适用高度较高的棱柱形产品的成型。
48.实施例二
4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50.驱动机构包括:
51.驱动缸7,驱动缸7设置在外模架2上,通过驱动缸7带动外模板1在外模架2内进行开合。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及控制器,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及控制电路等,驱动缸7由控制器编程控制。
5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缸7后通过驱动缸7驱动外模板1的开合进实现自动开合模的效果,而控制缸可以为气缸也可以为液压缸。控制柜上还可以设置点控开模,完全开模及合模的按钮,先通过电控开模按钮使控制器点控的形成控制驱动缸7的驱动端一点一点的驱动,当外模板1与注塑的产品已经脱离后再按完全开模使得驱动缸7的驱动端完全动作,从而完成模具的开模,以这种形成的开模能进一步提高开模的成品率。而产品的凹凸轮廓等均形成在外模板1的一侧上。
53.实施例三
5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55.驱动机构还包括:
56.导向板8,驱动缸7设置在外模架2的外侧壁上,驱动端朝外设置,导向板 8设置在驱动缸7的驱动端上;
57.以及导向杆9,若干导向杆9一端与导向板8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外模架 2后与外模板1固定连接,且导向杆9与外模架2滑动连接。而可以在外模板1 的外侧设置一块承接板,外模板1与承接板螺栓连接,而导向杆9与承接板固定连接。
5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缸7驱动导向板8向外位移,后导向板8上的导向杆9带动
外模板1开合,从而实现了模具开合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成型率。
59.实施例四
6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61.外模为由四个外模板1按圆柱分布呈矩形状结构。
62.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四个外模板1从而能更有利于产品的成型及脱模、实施例五
6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64.导向杆9的数量为四个。
6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四个导向杆9的设置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模具开合的稳定性能。
66.实施例六
6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68.外模板1内形成有冷却腔10,上模板54及下模板上均形成穿过外模板1并与冷却腔10连通的冷却口11。冷却腔10也可形成在外模板1与承接板之间。
6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冷却口11向冷却腔10内输送冷却液,从而能加快模具的冷却效果,进而缩短成品的成型周期,从而能提高生产效率。
70.实施例七
7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72.上模板54上形成有若干个与模腔6连通的进料口12。
73.在本实施例中,进料口12的设置能便于熔融的原料的进入,从而能便于模具的注塑。
74.实施例八
7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76.内模3呈中空状,上模板54与下模板上均形成有与内模3的中间结构连通的连接孔13。
77.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连接孔13向内模3的中空结构内输送冷却液,从而进一步提高模具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78.实施例九
7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消失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80.所述的内模3由两个内模3体叠加而成。
8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内模3体叠加而成内模3从而能便于内模3的装配与脱模,而两个内模3体叠加后两端分别与上模板54与下模板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8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是可以相互组合的,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
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