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缆料挤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16:41: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料挤出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线电缆绝缘及护套用塑料俗称电缆料。将原料混合后送入电缆料挤出装置,经电缆料挤出装置挤出,即可制得电缆料。
3.电缆料挤出装置主要由并列的双螺杆构成,为了确保各原料充分交融,现有技术往往通过增加双螺杆长度的方式来延长挤出行程,以达到良好的混合挤出效果。这存在着以下缺陷:一方面,螺杆长度过长,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另一方面,整个电缆料挤出装置长度过长,需要占用极大的场地面积,对生产车间的长度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料挤出装置,其在确保电缆料混合挤出效果的前提下,缩减了螺杆单体的长度以及整个挤出装置的长度,增大了螺杆的强度,并减少了占地面积。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电缆料挤出装置,包括:箱体、将箱体划分为上腔室与下腔室的分隔件;其中,所述上腔室设置向左输送物料的第一双螺杆组,所述下腔室设置向右输送物料的第二双螺杆组;所述上腔室的右段与料斗连通,所述分隔件的左段具有连通上腔室与下腔室的开口,所述下腔室的右端设有挤出口型;所述上腔室、下腔室分别设有电加热器。
7.可选的,所述箱体的右端敞开,并适配可拆卸连接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部对上腔室构成封闭,所述盖板的下部构成下腔室的挤出口型。
8.可选的,所述盖板具有供第二双螺杆组的轴部穿出的安装口,并设置环绕安装口均匀分布的多个挤出孔。
9.可选的,所述第二双螺杆组的轴部在穿出盖板的部分固接有切刀;所述切刀随第二双螺杆组转动时,周期性地掠过对应的挤出孔。
10.可选的,所述切刀包括与第二双螺杆组的轴部可拆卸连接的筒状安装部、位于安装部朝向盖板一端的环片部、沿环片部外周均匀分布的多个切割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双螺杆组、第二双螺杆组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轴承,并通过密封轴承与箱体、盖板转动连接;所述盖板在朝向箱体的一面设有容纳密封轴承的安装槽。
12.可选的,所述箱体的下方设有冷却池,所述冷却池内设置对挤出的电缆料进行输送的输送网链;所述输送网链对应于挤出孔的一端位于水面之下,所述输送网链远离挤出孔的一端位于水面之上。
1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料斗中的物料会落入上腔室右端,并在第一双螺杆组的作用下向左输送;输送到上腔室左端的物料会通过开口进入下腔室,并在第二双螺杆组的作用下向右输送。物料在上腔室、下腔室内移动时,会在电加热器的作用下熔融,并在第
一双螺杆组、第二双螺杆组的作用下共混。最终,在熔融状态下充分混合后的物料会从下腔室右端的挤出口型排出,即可制得电缆料。
14.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了上下并列的上腔室与下腔室,在物料挤出行程长度不变的前提下,使螺杆以及整个挤出装置的长度缩减了一半,既增大了螺杆强度,又节约了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8.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20.图5为图4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1.图6为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切刀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冷却池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箱体;2、上腔室;3、下腔室;4、分隔件;5、第一双螺杆组;6、第二双螺杆组;7、料斗;8、开口;9、盖板;10、挤出孔;11、切刀;12、安装部;13、环片部;14、切割部;15、密封轴承;16、安装槽;17、冷却池;18、输送网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料挤出装置。该挤出装置包括:箱体1、将箱体1划分为上腔室2与下腔室3的分隔件4。应当理解的是,分隔件4与箱体1可设置成一体式结构,也可设置成组装式结构。所述上腔室2设置向左输送物料的第一双螺杆组5,所述下腔室3设置向右输送物料的第二双螺杆组6。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双螺杆组5、第二双螺杆组6由电机驱动。所述上腔室2的右段与料斗7连通,所述分隔件4的左段具有连通上腔室2与下腔室3的开口8,所述下腔室3的右端设有挤出口型;所述上腔室2、下腔室3分别设有电加热器。
31.下面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料斗7中的物料会落入上腔室2右端,并在第一双螺杆组5的作用下向左输送;输送到上腔室2左端的物料会通过开口8进入下腔室3,并在第二双螺杆组6的作用下向右输送。物料在上腔室2、下腔室3内移动时,会在电加热器的作用下熔融,并在第一双螺杆组5、第二双螺杆组6的作用下共混。最终,在熔融状态下充分混合后的物料会从下腔室3右端的挤出口型排出,即可制得电缆料。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上下并列的上腔室2与下腔室3,在物料挤出行程长度不变的前提下,使螺杆以及整个挤出装置的长度缩减了一半,既增大了螺杆强度,又节约了占地面积。
32.进一步地,所述箱体1的右端敞开,并适配可拆卸连接的盖板9,所述盖板9的上部对上腔室2构成封闭,所述盖板9的下部构成下腔室3的挤出口型。应当理解的是,通常将驱动第一双螺杆组5、第二双螺杆组6的电机设置在箱体1的左端;第一双螺杆组5、第二双螺杆组6在进行拆装时,从箱体1的右端进行取放。盖板9与箱体1可设置相对应的安装孔,并通过穿设在安装孔的螺栓固接。
33.进一步地,所述盖板9具有供第二双螺杆组6的轴部穿出的安装口,并设置环绕安装口均匀分布的多个挤出孔10。应当理解的是,盖板9的上部对上腔室2构成封闭,盖板9的下部通过设置挤出孔10构成挤出口型,一物两用,无需单独设置挤出口型,缩减了整个挤出装置的零件数量,装配更加简单方便。
3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双螺杆组6的轴部在穿出盖板9的部分固接有切刀11;所述切刀11随第二双螺杆组6转动时,周期性地掠过对应的挤出孔10。应当理解的是,随第二双螺杆组6转动的切刀11会周期性地切割从挤出孔10排出的物料,从而将熔融状态下的电缆料切割成颗粒状,使电缆料便于冷却、运输及存放。切刀11与第二双螺杆组6的轴部固接,无需额外设置动力源,降低了挤出装置的生产成本。
35.进一步地,所述切刀11包括与第二双螺杆组6的轴部可拆卸连接的筒状安装部12、位于安装部12朝向盖板9一端的环片部13、沿环片部13外周均匀分布的多个切割部14。应当理解的是,盖板9与环片部13、切割部14之间应略微留出间隙,以避免切刀11与盖板9之间产生摩擦。安装部12与第二双螺杆组6的轴部可设置相对应的销孔,并通过穿设在销孔的螺栓可拆卸连接。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双螺杆组5、第二双螺杆组6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轴承15,并通过密封轴承15与箱体1、盖板9转动连接;所述盖板9在朝向箱体1的一面设有容纳密封轴承15的安装槽16。
37.进一步地,所述箱体1的下方设有冷却池17,所述冷却池17内设置对挤出的电缆料进行输送的输送网链18;所述输送网链18对应于挤出孔10的一端位于水面之下,所述输送网链18远离挤出孔10的一端位于水面之上。应当理解的是,冷却池17内灌注有冷却水,落入冷却池17的颗粒状电缆料会在输送网链18的作用下向下游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先水冷、后沥干。为了确保输送网链18正常工作,可在输送网链18的载物面设置超出水面的隔板,从而在输送网链18的载物面划分出多个物料腔。
3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