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07:24: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


背景技术:

2.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普及度越来越高,最为常见的新能源汽车有氢能源的公交车和电驱动的家用轿车,向传统的燃油汽车一样,新能源汽车在工作时也会产生额外的热,这些热如果不及时排出就会对动力系统产生影响,所以汽车需要配置冷却系统。
3.现有的冷却系统有空冷系统和液冷系统,对于汽车来说液冷系统最为适用,在适用液冷系统时,虽然使用特殊加工的冷却液的持久性更好,但是使用成本也更高,所以适用比热容大且成本更低的水作为冷却介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由于水的沸点较低,所以水冷却器需要配置一个排气孔来释放水蒸气,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及时回收的冷却水持续损失,需要驾驶员留意冷却水的剩余,无疑会增加驾驶员的驾驶焦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和冷却水回收的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内部具有释压腔,所述缓冲罐在所述释压腔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通过侧面的耐磨圈与所述释压腔的内壁接触,所述活塞可沿所述缓冲罐的释压腔内壁上下滑动,所述活塞在中央位置设置有泄压阀,当活塞上下方所述释压腔的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泄压阀开启,所述缓冲罐的一端为半球形、另一端为平面,所述缓冲罐在球面一端开设有对接孔,适于连接延伸管,所述缓冲罐在平面的一端开设有排气孔,用于与外界大气连接,来释放缓冲罐内的压力。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延伸管的一端为对接端、另一端为卡接端,所述卡接端的外侧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适于与所述对接孔对接,所述卡接端的侧壁开设有内外贯通的对流槽,方便重新冷凝的水回流。
7.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卡接端的顶部为伞状,所述对流槽有伞状结构上表面斜向下延伸,所述延伸管在所述对接端的端面开设有连接件孔,与螺栓等连接件配合让该排气缓冲结构与水冷却器的排气端连接。
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缓冲罐在所述对接孔的开放端开设有对接沉槽,所述延伸管与所述缓冲罐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对接沉槽内,提高对接处的密封性,同时隐藏密封圈。
9.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活塞的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泄压阀的进气端密封连接于所述通孔内,使得气流只能通过泄压阀排出,避免了气态的水排出。
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耐磨圈具有中空腔,所述耐磨圈的外侧面开设有波纹槽,可储存更多的润滑油脂来保证活塞滑动的顺畅性。
11.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排气孔开设于缓冲罐平面端的中央部位,所述排气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泄压阀的外径,可避免凸起的泄压阀与缓冲罐发生碰撞。
12.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对接孔开设于所述缓冲罐半球端的中央部位,所述缓冲罐采用平面端朝上、半球端朝下的安装方式,方便冷凝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回流。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通过在水冷却器的排气端设计活塞缓冲结构,使得水冷却系统受热产生水蒸气时能够阻止水汽排出,在避免水冷却器压力过高的同时,还避免了冷却水的持续损失,从而降低了驾驶员的加水焦虑;
15.(2)通过在缓冲罐的底部设计回流结构,可以帮助缓冲罐内重新冷却的水汽回流到水冷却器中,提高了水冷却器一次加水后的续航时间。
附图说明
16.图1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缓冲罐的内部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活塞与耐磨圈配合后的立体剖视图;
19.图4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延伸管的立体剖视图;
20.图5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卡接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缓冲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图6的a处局部放大图;
23.图8为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图7的去密封圈之后的a处局部放大图。
24.图中:1、缓冲罐;101、释压腔;102、排气孔;103、对接孔;104、对接沉槽;2、延伸管;201、对接端;202、连接件孔;203、密封圈;204、卡接端;205、卡槽;206、对流槽;3、活塞;301、通孔;4、耐磨圈;401、中空腔;402、波纹槽;5、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8.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如图1-8所示的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包括缓冲罐1,可完成释压和排气,缓
冲罐1的内部具有释压腔101,缓释压力的主要场所,缓冲罐1在释压腔101内设置有活塞3,用于分隔释压腔101的内部空间,活塞3通过侧面的耐磨圈4与释压腔101的内壁接触,代替金属制的活塞3与缓冲罐1接触,避免了二者之间的硬接触磨损,耐磨圈4具有中空腔401,因此耐磨圈4具有很好的形变适应能力,可以给活塞3与缓冲罐1之间提供预紧压力,来确保活塞3具备足够的运动平稳性,耐磨圈4的外侧面开设有波纹槽402,用于储存润滑油脂,来降低活塞3相对于缓冲罐1的摩擦阻力,活塞3可沿缓冲罐1的释压腔101内壁上下滑动,从而改变释压腔101内部空间的分配。
30.活塞3在中央位置设置有泄压阀5,活塞3的中心开设有通孔301,泄压阀5的进气端密封连接于通孔301内,流体仅能通过泄压阀5从释压腔101的一部分空间转移到另一部分空间,当活塞3上下方释压腔101的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泄压阀5开启,从而降低释压腔101位于活塞3两侧空间的气压差,避免缓冲罐1内压力超出安全阈值。
31.缓冲罐1的一端为半球形、另一端为平面,半球形端部的内壁为弧形,方便冷凝的液体回流;平面端的内壁为平面,适于与活塞3直接接触,在缓冲罐1内壁压力过大时,给活塞3提供约束力,防止其从缓冲罐1内弹出,缓冲罐1在球面一端开设有对接孔103,适于连接延伸管2,用于连接水冷却器的排气端,延伸管2的一端为对接端201、另一端为卡接端204,对接端201与水冷却器连接;卡接端204与缓冲罐1连接,卡接端204的外侧面开设有卡槽205,卡槽205适于与对接孔103对接,卡接端204的侧壁开设有内外贯通的对流槽206,卡接端204的顶部为伞状,对流槽206有伞状结构上表面斜向下延伸,方便冷凝的液体回流,由于水冷却器自身就具备散热结构,所以只要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的产热功率维持稳定没有突然升高,水冷却器内部的温度就会维持在合适的范围,不让冷却水过热,而缓冲罐1的表面积也比较大,并与温度较低的空气接触,自身也具备散热能力,所以进入缓冲罐1内的水蒸气自然还会持续冷凝成液体实现回流,也就实现了避免冷却水的持续损耗的问题,延伸管2在对接端201的端面开设有连接件孔202,适配螺栓等连接件实现固定连接,缓冲罐1在对接孔103的开放端开设有对接沉槽104,延伸管2与缓冲罐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03,用于提高延伸管2与缓冲罐1对接处的密封性,密封圈203位于对接沉槽104内,可以隐藏对接端201,并保护密封圈203。
32.缓冲罐1在平面的一端开设有排气孔102,直接与外界的大气连通,排气孔102开设于缓冲罐1平面端的中央部位,排气孔102的内径大于泄压阀5的外径,方便突出于活塞3端部的泄压阀5穿过缓冲罐1的平面端,避免泄压阀5与缓冲罐1发生撞击,对接孔103开设于缓冲罐1半球端的中央部位,这样卡接端204就会位于缓冲罐1半球端的最低位置,方便冷凝液汇集并回收,缓冲罐1采用平面端朝上、半球端朝下的安装方式,当水冷却器内部过热而蒸发冷却液使,增加的气压需要克服活塞3的重力,推着活塞3沿着缓冲罐1的内壁向上运动,这种安装方式使得活塞3具有更大的运动行程,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缓冲作用。
33.该新能源汽车水冷却器出气室的工作原理: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瞬间提高输出功率让水冷却器内部的冷却液短时间内大量气化,增加的气压会通过延伸管2导向缓冲罐1内,并克服活塞3重力和耐磨圈4阻力上行,由于活塞3与缓冲罐1之间几乎是密封的,所以气体压力虽然被释放,但是气态的冷却剂并不会损失,只有当压力超出缓冲罐1的容纳极限,泄压阀5才会开启将多余的气压进行释放,而缓冲罐1的容积比较大,需要在短时间内给水冷却器输入很大的热量才有可能突破容纳极限,所以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泄压阀5
的设置只作为最终的兜底保障,避免这种低概率事件真的发生时对缓冲罐1、水冷却器等部件造成不可逆损伤。
34.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