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3:28: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萃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


背景技术:

2.萃取是化工和生物技术常用的技术手段,液液萃取一般采用混合、搅拌、静置分层的方法,萃取设备如分液漏斗、萃取柱、萃取罐。
3.在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6950713 u的专利提出的一种萃取装置,所述导液管上设有进液阀,且两个喷箱上的喷孔相对,所述转杆上套接有中部下凹的圆弧形的混液盘,且混液盘与转杆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混液盘位于喷箱的下侧,且混液盘的内腔设有竖直的混液板,所述混液盘的周向与筒体的内腔壁之间留有下液间隙。液体会喷出,两者交错,从而出现混合,做到一重混合,喷出的液体呈线状,交错混合效果更好,交错后的液体流到混液盘上,转动的混液盘和混液板,对液体再次混合,并将其甩出混液盘,落到筒体内,做到二重混合,落到筒体内的液体,被搅拌叶搅拌,周向混合,扰流板便于将液体拢向中部,而螺旋叶则便于上下混合,做到三重混合;该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向储液箱内储存一定量的液剂,为了维持储液箱内的气压平衡方便排放,储液箱直接裸露在外界,外界的杂质容易落到储液箱内,造成液剂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分离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向储液箱内储存一定量的液剂,为了维持储液箱内的气压平衡方便排放,储液箱直接裸露在外界,外界的杂质容易落到储液箱内,造成液剂污染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包括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和分离装置之间连通有同一根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外设有截止阀,所述分离装置的上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工作箱,所述工作箱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工作箱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和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杆壁螺纹套设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所述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向口,所导向板伸出导向口的侧壁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弯杆,所述弯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位于储液箱内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上侧壁固定连通有注液管。
7.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导向板外侧的卡框,所述弯杆位于卡框内,所述卡框的侧壁开设有两个限位孔且限位孔内插接有限位销,所述弯杆的杆壁开设有与限位销相互匹配的竖孔,两根所述限位销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拉板,所述拉板和卡框相对一侧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同一根弹簧。
8.优选的,所述拉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拉环。
9.优选的,所述储液箱的侧壁连接有观察窗。
10.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
11.优选的,所述弹簧的材质为铜合金。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该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通过设置的分离装置、储液箱、进料管、截止阀、工作箱、螺纹杆、驱动电机、螺纹筒、导向板、导向口、弯杆、密封盖、注液管,能够通过改变储液箱内部压强的方式对分离装置内进行加液操作,避免了储液箱直接裸露在外界,外界的杂质容易落到储液箱内,造成液剂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16.图中:1、分离装置;2、储液箱;3、进料管;4、截止阀;5、工作箱;6、螺纹杆;7、驱动电机;8、螺纹筒;9、导向板;10、导向口;11、弯杆;12、密封盖;13、注液管;14、卡框;15、限位孔;16、限位销;17、竖孔;18、拉板;19、弹簧;20、拉环;21、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参照图1-2,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包括分离装置1,分离装置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储液箱2,储液箱2和分离装置1之间连通有同一根进料管3,进料管3外设有截止阀4,分离装置1的上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工作箱5,工作箱5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6,工作箱5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和螺纹杆6固定连接,螺纹杆6的杆壁螺纹套设有螺纹筒8,螺纹筒8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9,工作箱5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向口10,导向板9伸出导向口10的侧壁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弯杆11,弯杆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位于储液箱2内的密封盖12,密封盖12的上侧壁固定连通有注液管13。
20.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导向板9外侧的卡框14,弯杆11位于卡框14内,卡框14的侧壁开设有两个限位孔15且限位孔15内插接有限位销16,弯杆11的杆壁开设有与限位销16相互匹配的竖孔17,两根限位销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拉板18,拉板18和卡框14相对一侧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同一根弹簧19,方便取下密封盖12。
21.拉板18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拉环20,方便拉动拉板18。
22.储液箱2的侧壁连接有观察窗21,方便观察储液箱2内部的情况。
23.驱动电机7为伺服电机,能够控制螺纹筒8向上或者向下移动。
24.弹簧19的材质为铜合金,能够时刻保持弹簧19的弹力,保证弹簧19的使用寿命。
25.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打开截止阀4,然后启动驱动电机7工作,驱动电机7带动螺纹杆6旋转,通过螺纹配合带动螺纹筒8向下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螺纹筒8带动导向板9、弯杆11和密封盖12一起向下移动,从而改变了储液箱2内的压强,使储液箱2内的液剂进入分离装置1内,该装置能够通过改变储液箱内部压强的方式对分离装置内进行加液操作,避免了储液箱直接裸露在外界,外界的杂质容易落到储液箱内,造成液剂污染的问题。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包括分离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储液箱(2),所述储液箱(2)和分离装置(1)之间连通有同一根进料管(3),所述进料管(3)外设有截止阀(4),所述分离装置(1)的上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工作箱(5),所述工作箱(5)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6),所述工作箱(5)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7),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和螺纹杆(6)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6)的杆壁螺纹套设有螺纹筒(8),所述螺纹筒(8)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9),所述工作箱(5)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向口(10),所导向板(9)伸出导向口(10)的侧壁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弯杆(11),所述弯杆(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位于储液箱(2)内的密封盖(12),所述密封盖(12)的上侧壁固定连通有注液管(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导向板(9)外侧的卡框(14),所述弯杆(11)位于卡框(14)内,所述卡框(14)的侧壁开设有两个限位孔(15)且限位孔(15)内插接有限位销(16),所述弯杆(11)的杆壁开设有与限位销(16)相互匹配的竖孔(17),两根所述限位销(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拉板(18),所述拉板(18)和卡框(14)相对一侧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同一根弹簧(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板(18)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拉环(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2)的侧壁连接有观察窗(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7)为伺服电机。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9)的材质为铜合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萃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加剂装置,包括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和分离装置之间连通有同一根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外设有截止阀,所述分离装置的上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工作箱,所述工作箱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工作箱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和螺纹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改变储液箱内部压强的方式对分离装置内进行加液操作,避免了储液箱直接裸露在外界,外界的杂质容易落到储液箱内,造成液剂污染的问题。造成液剂污染的问题。造成液剂污染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韦文明 徐建洪 黄俊杰 韦运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安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14
技术公布日:2023/1/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