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3:21:09

本技术涉及秸秆打捆,尤其涉及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

背景技术:

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收获后会产生较多的玉米秸秆,由于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因此就需要对秸秆进行回收利用,而在秸秆回收过程中,就需要使用到打捆机,以便于将玉米秸秆聚集在一起,从而方便完成后续堆放和运输的工作。

2、目前,现有的打捆机将秸秆捆好后,成捆的秸秆块得以通过出料仓的开口掉落到地面,由于出料仓的开口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又因秸秆块自身也有较大重量,因而秸秆块在移出出料仓并落到地面时,就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反弹力,导致捆好的秸秆因此变得松散甚至出现散落的情况,从而不利用进行后续的运输,为此,我们提出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包括打捆机,所述打捆机的端部设有出料仓,且出料仓的正反两面对称分布有立柱,所述立柱的内部皆开设有电动滑台,且电动滑台的内部卡合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的侧边连接有气缸,且气缸的正面连接有推动板。

4、优选的,所述推动板的横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且推动板的下侧不与引导板的上侧相接触。

5、优选的,所述引导板的内部均匀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皆安装有滚珠。

6、优选的,所述立柱的底端通过连接块相连接,且连接块的下侧等距分布有移动轮。

7、优选的,所述推动板的下侧连接有引导条,所述引导板的内部开设有与引导条相适配的滑道。

8、优选的,所述出料仓的下方连接有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底端通过限位杆和第二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侧通过对接块和连接块相连接。

9、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对称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适配的螺纹槽。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1、该装置通过设置有电动滑台和推动板,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引导板和推动板的相互配合,即可有效防止打捆后的秸秆块直接从出料仓的开口掉落到地面,从而可有效防止秸秆块在下落的过程中出现散落或松散的情况,以保证装置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12、2、该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完成打捆工作后,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相互配合,即可实现对立柱整体的上抬工作,以防止连接块的底端始终与地面相接触,从而可保证打捆机的正常移动。

技术特征:

1.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包括打捆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捆机(1)的端部设有出料仓(2),且出料仓(2)的正反两面对称分布有立柱(3),所述立柱(3)的内部皆开设有电动滑台(4),且电动滑台(4)的内部卡合有引导板(5),所述引导板(5)的侧边连接有气缸(6),且气缸(6)的正面连接有推动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板(7)的横切面设置为l型结构,且推动板(7)的下侧不与引导板(5)的上侧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5)的内部均匀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皆安装有滚珠(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的底端通过连接块(10)相连接,且连接块(10)的下侧等距分布有移动轮(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板(7)的下侧连接有引导条(9),所述引导板(5)的内部开设有与引导条(9)相适配的滑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仓(2)的下方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2),且第一连接杆(12)的底端通过限位杆(14)和第二连接杆(13)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3)的下侧通过对接块(15)和连接块(1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14)的外壁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杆(13)的内部对称开设有与限位杆(14)相适配的螺纹槽。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玉米秸秆收获打捆装置,涉及秸秆打捆技术领域,包括打捆机,所述打捆机的端部设有出料仓,且出料仓的正反两面对称分布有立柱,所述立柱的内部皆开设有电动滑台,且电动滑台的内部卡合有引导板。本技术通过设置有电动滑台和推动板,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引导板和推动板的相互配合,即可有效防止打捆后的秸秆块直接从出料仓的开口掉落到地面,从而可有效防止秸秆块在下落的过程中出现散落或松散的情况,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完成打捆工作后,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相互配合,即可实现对立柱整体的上抬工作,以防止连接块的底端始终与地面相接触,从而可保证打捆机的正常移动。技术研发人员:孙文平,邓力尹,杨明娟,周威宇,周醒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4技术公布日:2024/6/13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10462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